第三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与全语言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与全语言理论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 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 是后天习得的? • 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 种探究。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 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 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 • 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 用论。
• (二)评价 • 中介说在刺激和反应中间加上“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 反应”的中介,解释了客观环境通过语言作用于人, 儿童是怎样通过一些列的刺激—反应链条学会语言的, 是一大进步,但: • (1)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产生 的。许多幼儿在乘车之前就已经从父母、老师那里 (间接经验)知道了要给老人让座的道理。 • (2)传递性反应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隐含的刺激,引 起新的反应。 • 比如,有些人缺乏公德意识,不想给老人让座,就不 会对就不会对广播产生反应。
• (1)自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问世以来, 人们大都有同意这样一个定义:“语言是一个由 无限多个句子构成的集合。”即任何一种语言都 有可能是无限的。美国语言学家米勒在1965 年指出,用20个英语词可组合出1020个句 子;并进一步估计,如果不停地把这些句子听一 遍,就需要比地球年龄还要大一千倍左右的时间。 这个估计说明,儿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机 械模仿学会由这个无限多个句子而构成的语言。
• (3)强化虽然是一种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但绝不 是唯一方式。句子是无限的,成人不可能把这无限的句子 都给出强化反应。而且,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中, 成人比较观注的是儿童话语的内容,而不大是语法结构的 正确性。 • 如: 一个三岁的儿童说自已的母亲“He a girls” (她是一个女孩),孩子的母亲回答“That’s right ” (对啦),并没有改正其语法上的错误。当孩子指着灯塔 说:“There’s the animal farmhouse ”(这里是 一个养动物的农舍)时,虽然语法结构正确,但内容不对, 母却立即给以纠正。
(4)成人所提供给儿童的语言样板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 成人同儿童交谈时,其语言并不是十分规范,有时甚至杂乱 无章,但儿童却最终学会了规范的语言。

二、强化说
•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强化说的主要代 表人物是被称为联想派大师的斯金纳。 (一)主要观点 斯金纳在著作《言语行为》中,广泛运用“强化”来解释各 种言语行为,并提出“自动的自我强化”概念,即:儿童的 模仿性发音会对儿童产生强化作用。 斯金纳的基本观念:所谓“强化依随”,是指强化刺激紧跟 在语言行为之后发生,它有两个特点: (1)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的偶然发生的动作。反应和强化只 是一种时间上的关系,并非有目的有意志的行为。 (2)强化依随是渐进的。当儿童对示范句模仿得有些近似时, 就给以强化,然后再强化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 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学会了非常复杂的句子。
• •
• •

• (二)评价 • 强化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 • (1)刺激、反应、强化等概念,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实 验室中通过小白鼠等动物的实验得出的,人的言语行为必 然不同于动物的“行为”。行为主义者把动物的“行为” 与人的言语行为相提并论,用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是 不适合的。 • (2)行为主义者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看作一系列“刺激—— 反应”现象,只强调语言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并 认为弄清楚了这些制约语言反应的变量,就可以Leabharlann Baidu测人的 各种言语行为。这种看法有些幼稚。言语行为十分复杂, 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还有大量的语言因素,而并不都 有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三、中介说(传递说)
• 是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改良主张。 • (一)主要观点 • 提出外显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的区别,认为在 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听话人有一系列的因联想而产生的 隐含的刺激和反应。隐含的刺激和反应被称为传递性刺激和 传递性反应。 • 即:外显的刺激—隐含的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反应 •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司机播放“请给老人让座”的广播时, 乘客接收这一外显的刺激,在内心会联想“有老人上车 了”“有老人没有座位”等信号(即:外显的刺激带来的隐 含刺激和反应),这时乘客往往会看向车门,关注是否有老 人上车,或观察周围是否有老人站着,并做好让座的准备, 在需要时让座(外显的反应)。
一、模仿说
• (一)主要观点 •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 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 (二)评价 • 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但它忽视儿童 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是有失偏 颇的。应当承认,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模仿 是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模仿说对如下一些儿童 语言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却 不能作出解释:
• (2)许多时候,儿童对成人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模仿,孩 子有时会把它说成有语法错误的形式。 • 朱曼殊等对一名一岁八个月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时,每天向 他提出“××是谁买给你的?”之类的问题,一连十几天, 她的回答总是“××是妈妈(或阿姨、老师等)买给你的。” 虽然每次纠正,但总不能把“买给你的”转化为“买给我的” • (3)儿童常能说出他从未听过的成人语言中所没有的词 或句子。如:“这条路很瘦。”
第一节 后天环境论
• 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 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 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 后天环境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 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 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 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 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