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癌病理诊断标准

胃癌病理诊断标准
胃癌病理诊断标准是指根据胃癌组织的形态、组织学结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特征来诊断胃癌的一套标准。
一般来说,胃癌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胃癌组织的形态:胃癌组织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状,有时还会出现溃疡、坑洞等病理表现。
2. 组织学结构:胃癌组织的组织学结构表现为细胞核较大、核分裂明显、细胞间质较少等特点。
3. 分化程度:根据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相似度,可以将胃癌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类型。
4. 浸润深度:胃癌的浸润深度是指肿瘤组织侵入胃壁的深度,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可以将胃癌分为黏膜下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和浆膜下浸润等不同类型。
在临床实践中,对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的正确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1 -。
胃癌切除标本的病理鉴定与术后处理

胃癌切除标本的病理鉴定与术后处理胃癌的背景信息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胃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胃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症状、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胃癌切除手术胃癌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手术可以通过切除患者的部分或全部胃部来去除肿瘤组织。
根据切除范围的不同,胃癌切除术可以分为胃体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术和穿孔性胃切除术等多种类型。
手术前的评估对于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非常重要。
胃癌切除标本的病理鉴定胃癌切除标本的病理鉴定是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
病理鉴定的目的是确定肿瘤的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并评估手术的切除范围是否充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本的接受和处理:切除标本应尽量保持完整,并尽快送往病理科进行处理。
标本处理包括固定、切片和染色等步骤,以便后续的组织学检查。
2.肿瘤的类型:病理学家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来确定胃癌的类型,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等。
不同类型的胃癌对治疗的选择和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3.肿瘤的分级:肿瘤的分级是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分级系统包括WHO分级系统和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级系统。
分级结果可以指导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
4.肿瘤的浸润深度:胃癌的浸润深度是评估肿瘤扩散范围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影响手术的切除范围和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5.旁边组织的病变:胃癌常常伴随着胃黏膜炎症等病变,对于这些旁边组织的病变也需要进行评估和描述。
胃癌切除标本的术后处理术后处理包括对切除标本进行描述、记录和保存。
以下是常见的术后处理步骤:1.标本描述:对切除标本的大小、质地、形态等特点进行描述,包括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
2.肿瘤切缘的评估:评估肿瘤是否已经切除干净,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在切缘处。
胃癌CT表现

T1
T1
T1
T2
T2
T2
linitis plasticaT3Leabharlann T3T4T4
胃癌的N 分期
当MSCT检出的胃周淋巴结短径超过6 mm 和胃周外淋 巴结短径超过8 mm视为转移淋巴结。
淋巴结<10mm伴强化,或> 10mm,或周边高密度中心低 密度,淋巴结呈蚕蚀状、囊状、花斑状、串珠状或融合 成团块状,压迫和包绕血管,为淋巴结转移阳性。
膜层和黏膜肌层) ;②中间低密度层(相应于黏膜下层,包含脂肪和结缔组织) ; ③ 外层轻微增强(相应于固有肌层和浆膜层) 。第二种呈单层胃壁结构。
胃癌CT 表现
胃壁增厚和(或)胃壁异常增强 淋巴结转移 肝转移 网膜,卵巢种植
胃癌 T 分期
MSCT判断其浸润深度的标准如下
T1 : 单层胃壁时显示非透壁性局灶明显增强伴或不伴有胃 壁局灶性增厚 ,而胃病变区显示多层结构,相应于黏膜下层 的低密度带完整。 T2: 胃壁局灶性或弥漫增厚 , 但浆膜面光整或病变周围脂肪 层清晰。 T3: 增厚胃壁处浆膜面毛糙、不规则或病变周围脂肪密度 增高或出现索条网格影和相应浆膜面结节状外突。 T4: 增厚胃壁与邻近器官间的脂肪层消失,明显侵犯周围 脏器。
Station 3 lymph node metastases
Station 7 and 8 lymph node metastases
Station 7 lymph node metastases
Station 12 lymph node metastases
Multiple station 13 and 14 lymph node metastases
胃癌CT诊断
检查前准备
内镜下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现状的探讨

M e ho :18 ai n nNa ina n e n r t ds 46 p te ti to lCa c rCe te Hos t lo a a fom 0 ~2 3 ncu i g p te to pia fJ p n, r 2 01 00 ,i l d n a in f
对早期胃癌误诊病例 的探讨 中; 隆起型 ( 、 a 病变误诊病例中7 %(54 ) I Ⅱ) 7 3 /5 被低估诊断, 溃疡 () 一 的误诊病例中6 %( 1/6 ) 8 1 214 被低估诊断, 胃体上部误诊病例中7 %(3 7 ) 0 5 /5 被低估诊断, 胃体 中部误诊病例中6 %( 49 ) 6 6 /7 被低估诊断, 肿瘤直径1 I1 0Il以下误诊病例 中7 %(51 ) TT 9 1/9 , 1 - 0mm 0 2 误诊病例中6 %(6 9 ) 7 6 28 被低估诊断, 中高分化型胃癌误诊病例中6 %(3 /0 ) 8 172 2 被
1 a ba u r si lY ni130 , ia n inTmo pt , aj 30 0Chn Y Ho a ,
2 De a t n fEnd s o y Na i a n e n e pi l To o J pa p r me t o c p , t o on l Ca c rCe t rHos t , ky , a n a
l Mr c Ab a q
0bet eT eayo a yg s i ac r igE jci : h rp f d at c ne n MR(n ocpcmu oa scin i w dl pe dn ,O hg l v e r c u ed so i c sleet )s ie sra ig S, ihy r o y
胃癌的诊断(图解)

外科手术+放/化疗
进展期分型: 隆起 局限溃疡 浸润溃疡 弥漫浸润
组织病理: 乳头状腺癌 管状腺癌 黏液腺癌 混合型腺癌 肝样腺癌 腺鳞癌 髓样癌 印戒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未分化癌
癌细胞分化程度
高分化 中度分化 低分化
超声内镜: 了解病变在胃壁的浸润深度 胸腹CT: 了解有无淋巴或远处转移
内镜 / 饱、食欲减退、体 重减轻、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咽下困难, 或原因不明的消瘦、乏力、贫血。
能耐受胃镜检查
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
胃镜+电子 染色+活检
阴性 其它检查
病理确诊 为胃癌
内镜下 肿瘤分期
X线钡餐检查或胃CT平扫
高度疑诊 胃癌
阴性 其它检查
早期分型: 隆起
平坦 凹陷
日本胃早癌组织形态与浸润深度内镜诊断

第四节日本早期胃癌组织学形态及浸润深度的内镜诊断日本福井县立医院细川治本文介绍日本早期胃癌组织学形态及浸润深度的内镜诊断方面的有关问题。
一、胃癌的组织学形态在日本胃癌学会制定的胃癌处理规定中,对于临床诊疗中常见的胃腺癌的组织学形态,根据其结构、分化程度及癌细胞的增生形态进行了分类,即在组织学结构上将胃癌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黏液癌5种。
管状腺癌根据腺管形成的状态又分为高分化型和中分化型,低分化腺癌根据其增生形态又分为实质型和非实质型,因此共分7类。
其它临床上少见的特殊形态,还有腺鳞癌、鳞癌和类癌等。
胃腺癌的组织学形态主要是以各个癌灶内的占优势的组织学形态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黏膜内的初期形态或浸润部的低分化程度的组织学形态来决定的。
作者单位早期癌病例的各类组织学形态所占的比率分别为:乳头状腺癌10%,高分化型管状腺癌42%,中分化型管状腺癌22%,低分化腺癌实质型4%,低分化腺癌非实质型7%,印戒细胞癌14%,黏液癌0%。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运用7种胃癌组织学形态分类较为繁杂,因此在日本主要将其分为分化型腺癌和未分化型腺癌2大类。
欧美国家则多使用胃癌组织学形态的Lauren分类。
在Lauren分类中,胃癌组织学形态被分为肠型和弥漫型,肠型是指腺管形成良好的癌,其发生与肠上皮化生黏膜有关,弥漫型是指不形成腺管而进行浸润的癌,预后差。
Lauren分类是以进展期癌为对象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日本则广泛采用以微小胃癌为对象并同时分析了其来源黏膜的中村分类。
中村根据癌细胞有无腺管形成将其分为分化型癌和未分化型癌两大类,并从微小胃癌的背景黏膜的分析中得出,分化型癌来源于肠上皮化生黏膜,未分化型癌则来源于固有胃腺的结论。
具体来讲,胃癌处理规定中的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高分化型,中分化型)为分化型,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为未分化型。
据此,作者单位早期胃癌中分化型癌占74%,未分化型癌为26%。
早期胃癌内镜诊治

1
定义
早期胃癌: • (1)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癌组织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
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 (2)早期胃癌的特殊类型: 微小胃癌(micro gastric cancer):病灶直径≤5 mm的早期胃癌 小胃癌(small gastric cancer):病灶直径>5~10 mm的早期胃癌
整理课件
23
活检病理检查
活检块数视病灶大小而定: 病变>1 cm,取标本数≥2块;病变>2 cm,取标本数≥3块;病变>3 cm,取标本 数≥4块
标本应足够大,深度应达黏膜肌层。
整理课件
24
术前评估
病理分型标准及临床处理原则:
整理课件
25
术前评估
(1)对于无淋巴结侵犯的早期胃癌主张行内镜下微创治疗
(2)有淋巴结转移,或者尚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但风险较高的SM2、SM3癌, 以及有远处转移的病变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3)肿瘤浸润范围的评估主要借助于化学和电子染色内镜来判断,对深度的 判断主要依靠超声内镜,但均缺乏统一的标准,准确的评估仍依靠术后标本 的病理诊断
整理课件
26
术前评估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被认为胃肠道肿瘤局部分期的最精确 方法,常用以区分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病灶
整理课件
2
定义
胃癌前状态(precancerous condition):
(1)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 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为临床概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 疡、胃息肉、手术后胃、Menetrier病(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胃癌诊断标准

胃癌诊断标准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胃癌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胃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消瘦和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出血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
腹部疼痛常常为隐痛或隐痛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
此外,消瘦和体重下降也是胃癌常见的症状,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体重下降往往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胃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胃镜、超声内镜、CT、MRI等。
胃镜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和病灶的大小。
超声内镜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胃壁的层次结构,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而CT和MRI则能够帮助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
三、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并且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内镜下活检是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
四、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诊。
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胃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
对于疑似胃癌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胃癌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镜是胃癌常用的检查方法,诊断灵敏性高,但仅从黏膜面观察病变,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价值有限。
内镜超声能清晰显示胃壁结构,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灵敏而准确,但此方法在中国未能普及。
体表超声对胃壁解剖结构的研究为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奠定了基础。
饮用胃充盈剂后改善胃壁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尤采用高频探头或可变聚焦探头,通过体表超声检查能显示胃壁层次,并能观察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有助于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超声对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参考TNM胃癌分期标准,可分为以下4期。
T1:肿瘤浸润限于第1—3层,即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
肿瘤位于黏膜层,第1层显示不清晰或第2层黏膜肌层增厚,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连续完整、显示正常;当肿瘤侵至黏膜下层即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第5层即浆膜层未见异常。
T2:肿瘤侵至第4层、达第5层,即达固有肌层或达浆膜下。
声像图表现为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中断或消失,肌层增厚,浆膜层尚清晰完整。
T3:肿瘤侵至第5层,即侵达浆膜层。
胃壁层次消失,浆膜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
T4:肿瘤突破浆膜侵达邻近组织或脏器。
与受侵脏器分界不清,胃壁全层增厚受侵。
2.诊断符合率
由上可见,超声对早期癌和进展期癌的诊断要点是第三层即黏膜下层强回声是否中断。
胃癌浸润深度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74%一84%(表8-4-1),对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灵敏性较高,多为70%一90%;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较低,最低仅为30%。
早期癌易过深判断为进展期癌,过深判断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肿瘤浸透黏膜下层导致黏膜下层强回声消失、或癌灶旁炎症、水肿等导致黏膜下层呈低回声改变,与低回声固有肌层界限难以区分,而易导致过深判断。
故有学者提出,以超声能清晰显示的固有肌层无明显异常改变为诊断早期癌的诊断标准,但体表超声分辨率有限,有时难以准确判断肌层;另一方面当胃癌伴溃疡时,溃疡底部纤维化、瘢痕形成,壁增厚明显,层次消失,浆膜中断或不清,常易误诊为侵达浆膜或浆膜外。
超声难以可靠区分肿瘤与肿瘤周围炎症、瘢痕,为浸润深度过深判断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有报道采用高分辨率内镜超声或术中超声扫查明显提高了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可达70%~80%。
超声对T1及T2期误诊主要为过深判断,而对T3、T4期癌的误诊则为过浅判断为T1或T2期,过浅判断常见原因有:
(1)扫查不全面:病变较大,或位于胃底、胃犬弯侧,超声不易全面显示;
(2)与受侵脏器的位置有关:脾门、膈肌及胰尾区域的病变受气体影响,超声扫查常显示不良;
(3)镜下浸润为过浅判断的另一原因:术前超声检查及术中肉眼观察,浆膜未受侵或可疑受侵者,经腹超声诊断价值有限。
3超声对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的诊断
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直接影响手术切除可能性,故为术前超声检察需重点观察的内容。
受侵邻近脏器包括胰腺、肝脏、横结肠、脾及脾门、膈肌、十二指肠、胆囊等。
声像图表现:
(1)胃壁浆膜中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分界不清。
(2)间接征象为肿瘤与胃呼吸移动性受限、甚至消失,或胃与其他脏器呈相连的同步运动。
(3)胰腺为最常见受累器官,受侵典型声像图为胰腺形态失常、包膜强回声带残缺中断,与胃壁肿瘤分界不清,或包膜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饮水后改变体位、多方向观察更为清
晰,但胰尾部受侵显示较困难。
根据资料统计,超声对胰腺及肝脏浸润程度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7%、71%,脾门及膈肌位置较深,难以良好地显示,故诊断率较低。
较大的胃窭癌侵犯十二指肠球部并不少见,超声检出率为40%,十二指肠位置较深,需饮水充盈后观察;但当胃窦部病变较大、内腔狭窄致液体通过缓慢,影响十二指肠充盈和显示,受累十二指肠常易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