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参考提供)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参考提供)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
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
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
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
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图2 ILL-1 与ILL-2 分型。
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
A 胃体中部后壁一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
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
NBI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NBI联合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 : 研究窄带成像(NBI)与放大内镜相联合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在我院 2019 年 1月至 2019年 5月间行胃镜检查疑似早期胃癌的38 例患者,先采用普通白光胃镜(White-lightendoscopy,WLE)模式进行观察及镜下诊断,然后切换 ME-NBI 模式对可疑病变进行精查,并在病变区域靶向活检。
将两种观察模式下对早期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进行比较。
结果:ME-NBI 模式诊断的敏感度为(87.87% ) 、特异( 60.00% ) 和准确度(78.94% )与 WLE 模式的敏感度(69.69% ) 、特(40.00% ) 和准确度(63.15% )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结论: 窄带成像(NBI)联合放大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能够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放大胃镜;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早期胃癌; 诊断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早期发现和诊断胃癌对降低其病死率的作用毋庸置疑。
早期胃癌的定义是指癌细胞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90%。
通过统计我国胃癌的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与日本和韩国相近,但是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仅为10%左右,与日本(约70%)和韩国(约50%)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
故而应提高胃癌诊断技术,目前临床诊断胃黏膜病变的金标准是内镜下活检,但由于内镜检查医师对早期胃癌能力不同、内镜下活检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低[1] 。
窄带成像(NBI)观察技术是由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所开发的一项内镜新技术。
通过放大内镜与窄带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处的微小血管结构以及粘膜表面微结构。
从而医师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实施靶向活检,其诊断准确率较高[2]。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窄带成像(NBI)与放大内镜相联合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内镜下早期胃癌分型

内镜下早期胃癌分型胃癌是发生在胃的恶性肿瘤,而早期胃癌是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即肿瘤侵犯胃壁的内壁较薄时,伴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
而且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其中西北黄土高原、辽东半岛及江浙地区发病率较多,男性发病率较高,约为女性的 2 倍。
根据内镜下胃癌的形态,可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三种形态。
隆起型:胃癌组织突出胃黏膜表面;平坦型:胃癌组织和胃黏膜在同一水平;凹陷型:指胃癌处组织相对于胃黏膜凹陷,呈溃疡状,就像平地里的低洼处一样,低洼处粘膜破损。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的说一说胃癌和怎么具体分型。
一、胃癌的病因和症状胃癌发病的原因比较多,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和饮食的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基因突变、慢性胃部疾病等原因导致的。
饮食上主要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及烟熏食物导致的,因为以上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质。
幽门螺杆菌能够促进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可以致癌,家族型消化道恶性肿瘤遗传引起的。
长期吃隔夜食物也是可以导致胃癌发生率增高的。
对于胃癌主要采取胃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不过大多数患者除全身情况较弱外,仅在上腹部出现深压痛或没有任何表现。
上腹不适是胃癌中最常见的初发症状,约80%患者有此表现,与消化不良相似。
消化不良又表现为腹胀、易饱、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多发生于饭后,一般程度较轻,没有规律性,多不引起注意和重视。
就医时也常常被看成是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加之患者对各种检查的怀疑和轻视,多自行买点胃药症状消失即以为痊愈。
早期胃癌确实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较多见的症状是上腹不适,如轻度胃部疼痛、膨胀沉重感,有时心窝部隐隐作痛,起初常被诊断为胃炎或溃疡病并加以治疗,,症状可能暂时缓解。
如病变发生在胃窦部,会导致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出现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类似溃疡病的症状。
按照溃疡病服药治疗,起初症状多会消失,如果没有进行胃镜检查的话,往往认为痊愈,延误诊断和治疗。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高清放大胃镜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价值分析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高清放大胃镜在诊断早期胃癌中的价值分析朱文杰;孙晓林;刘颖【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联合高清放大胃镜(ME-NBI)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黏膜异常病变的101例患者,先采用普通白光胃镜(White-lightendoscopy,WLE)模式进行观察及镜下诊断,然后切换ME-NBI模式再次进行观察及镜下诊断,并于病变区取活检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模式的微血管及黏膜腺管结构的图像质量及对早期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ME-NBI模式的微血管及黏膜腺管结构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WLE模式(P<0.01).ME-NBI模式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91.7%)、特异度(97.8%)和准确度(97.0%)明显优于WLE模式的敏感度(50.0%)、特异度(51.7%)和准确度(51.5%).结论 ME-NBI技术能帮助医生评估患者胃黏微血管及黏膜腺管结构的改变,对于早期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有显著提高.【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3页(P214-215,218)【关键词】高清放大胃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胃癌;诊断【作者】朱文杰;孙晓林;刘颖【作者单位】111003 辽阳辽化医院内镜中心;111003 辽阳辽化医院内镜中心;111003 辽阳辽化医院内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1]。
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与其临床分期有着密切的联系[2-3]。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胃癌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但是早期胃癌的癌细胞仅局限黏膜及黏膜下层,普通胃镜的对于胃黏膜腺体及微血管结构成像能力有限,而使用高清放大胃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能帮助医生评估胃黏膜腺体和微血管等微观结构的改变[4]。
日本应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早期胃癌理论体系的对比分析

84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4月 B 第 7 卷第 11 期Apr. B 2019 V ol. 7 No. 11日本应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早期胃癌理论体系的对比分析张金娣,牛 琼,王爱丽,朱岳智,赵冬冬,管祥栋(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日本对早期胃癌的研究水平位于全球先列,有较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本文对当前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技术简要概述,并对日本内镜应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技术诊断早期胃癌的理论体系对比分析,以期提高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早期胃癌;窄带成像技术;放大内镜【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84.03胃癌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中居第三,中国胃癌发病人群约占世界50%[1],确诊时多属中晚期,预后差。
胃癌分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和进展期胃癌,EGC 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90%,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
日本及韩国在EGC的早期筛查上具备较完善的体系,我国相对缺乏[2]。
EGC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部分通过内镜检查发现。
研究证实ME-NBI可有效诊断EGC,因缺乏统一诊断标准未广泛使用。
现就EGC内镜诊断技术及诊断标准作一综述。
1内镜诊断技术1.1 普通白光内镜(white-light imaging endoscopy,WLE)WLE为常规内镜检查技术,操作简单、方便,但诊断EGC检出率较低。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表明,WLE诊断EGC的准确性及特异性不足70%、敏感性仅40.0%[3]。
WLE 观察EGC需注意观察病变区与局部黏膜的不同表现,如黏膜色泽是否变红或变白,黏膜表面是否隆起、粗糙或凹凸不平,质地是否变脆,是否易发生出血等。
内镜窄带成像术加放大内镜与内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d o i : l O . 3 9 6 9 /j . i s s n . 1 0 0 1 —5 8 1 7 . 2 0 1 6 . 0 5 . 0 0 8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内镜 窄 带 成 像 术 加 放 大 内镜 ( NB I — ME ) 及 内 镜 活 检 在 早 期 诊 断 胃癌 的价 值 。 方 法 采 用 NB I —
ME 对 可 疑病 变 ( 胃黏 膜 形 态 、 颜 色 改变) 进 行观 察 , 所 有 患 者 均 行 内镜 下 活 检 , 术 后 进 行 病 理 检 查 确 诊 。 计 算 NB I —
检取 材浅 且量 少致 不能很 好地 反 映病 灶 整体 情 况 。窄 I ma g i n g , NB I ) 是 近年 发展 起 来 的 内镜 技 术 , 若 加 用 放
大 内镜 ( Ma g n i f y i n g e n d o s c o p y , ME) 可 以清 晰 地 观 察
第 3 8卷
第 5期
右江 民族 医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Yo u j i a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Vo 1 . 3 8 NO . 5
胃癌在 我 国各 种 恶 性 肿 瘤 中居 首 位 , 好 发 病 年 龄
检前 肌 内注射 山莨 菪 碱 。先 是 在 普 通 白光 下 观 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若
“新式”内镜发现早期胃癌

龙源期刊网 “新式”内镜发现早期胃癌作者:任宏宇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01期目前,胃癌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进展期胃癌治疗的预后很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61%,而早期胃癌治疗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84%~99%。
胃癌维持在早期阶段的平均时间约44个月,此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色素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窄波成像内镜以及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的相继出现和使用,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
色素内镜色素内镜是指在内镜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辅助使用色素制剂及染料,以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使病灶的形态、范围更为清晰,从而提高胃癌的目视发现能力,引导活检及治疗,提高病变检出率。
目前较常用的色素制剂及染料有靛胭脂染色和美蓝染色。
美蓝为吸收性染料,常用0.2%~0.7%的溶液喷洒于胃黏膜。
正常胃黏膜、溃疡或糜烂等炎性病变组织不吸收、不着色,而发生肠化、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的胃黏膜,吸收美蓝后呈蓝色。
必要时加用蛋白溶解酶,可进一步提高清晰度,更易发现病变,对直径放大内镜放大内镜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小凹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结构变化,判断病变的良恶性。
多项研究结果提示:胃小凹变小,形状不规则,正常胃黏膜的集合静脉和真毛细血管网消失,出现细网状、螺旋状以及不规则的肿瘤新生血管,为早期胃癌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
此外,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染色更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
窄带成像技术(NBI)NBI是将内镜广谱的光学滤器改为窄谱滤器,使通过光学滤器的光谱发生改变,由于不同的光谱所穿透黏膜的深度不同,所以NBI下黏膜的形态与毛细血管的图像更清晰,从而能够发现在普通白光内镜下难以被发现的病变,更准确地引导活检,提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NBI与染色体内镜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可清晰观察黏膜细微血管形态。
将NBI+放大内镜结合可以清楚地观察胃黏膜及其微血管的结构,从而指导内镜下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实现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根治。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胃癌是在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胃癌患者的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对胃癌患者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并对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对患者的胃癌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治愈。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目前内镜诊断中的一个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断率,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标签: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文献标识码]A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胃癌患病率最高,是第三位的癌症死亡原因。
临床治疗表明早期胃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90%,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0%。
而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肠型胃癌常伴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
Correa等提出正常黏膜一慢性炎性反应一萎缩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癌变的经典变化。
因此,若能在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对预后十分重要。
1.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主要是对患者的消化道的黏膜表面上的一些微细腺管的形态和微血管的形态进行观察,进而可以发现于普通的内镜之下常常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灶,更为精确的引导患者的活检,使患者的疾病诊断的相关准确性得以提高,使患者的消化道癌前的相关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可以对患者的黏膜浅层的一些比较细微的结构以及表浅的一些毛细血管网的形态学的成像效果较好,还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系统的对比性。
而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中的红光的黏膜渗透的深度更深一些,其中比较长的波长更是超出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吸收光谱的范围,所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于患者的黏膜深层的一些集合性的大血管的成像效果也比较好,还可使患者的大血管和周围的相关组织进行良好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
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
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
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
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
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
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
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
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
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
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
(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即ME+NBI 观察癌灶时,若AMSP 面积大于50%,未分化型癌可能性大(图7-8),此分型相对简单、直接,方便记忆。
图7 A 未分化胃癌ME+NBI 下几乎不可见MS 结构;B 病理示未分化癌
图8 A ME+NBI 示DL 内可见大量分布MCE;B 病理示为分化型胃癌。
由于ME+NBI 观察为黏膜表面结构,无法实施对癌灶纵深直接观察。
因此对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常基于一些「间接征象」。
相对而言,食管的IPCL 分型系统和结肠的Pit pattern 分型系统已在肿瘤浸润深度预测中发挥重
要作用,鉴于胃腺体结构和微血管结构复杂性,ME+NBI 在胃早癌浸润深度预测上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已作出尝试。
Daisuke 等以ME+NBI 观察到的扩张血管DV,作为评价黏膜下浸润早癌预测因子,DV 定义为癌灶出现直径大于其余不规则血管直径 3 倍血管,其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37.5% 和88.3%。
该因子优点在于简单、适用,缺点在于敏感度低,需结合其他因素共同判断。
图9 A 贲门后壁可见大小约1.5 cm 0-IIa+IIc 型病变;B ME+NBI:可见较病变其余血管粗3 倍DV(黄色箭头所示)
Hideki 等则以三个因子赋值方式(每项赋值为1)预测凹陷型浸润深度达SM2 的早癌,各因子分别为:(1)黏膜结构缺失:放大下直接观察或醋酸染色后观察可见无腺管区域(图10);(2)散在血管:模糊黏膜结构上可见 2 条以上散在血管(图11);(3)粗血管:癌灶内出现2 倍以上直径的扭曲或扩张性癌性血管。
当我们判断凹陷型早癌时,如赋值之和≥ 2 时,SM2 早癌可能性大,已超出内镜治疗适应症。
图10 黏膜结构缺失示意图;A 白光下大小约 1 cm 红色胃0-IIc 型病变;B ME+NBI:示部分区域腺管结构模糊;C 醋酸染色后该区域黏膜更加模糊,直至形成「无腺管结构」。
切除后此区域病理示SM2 癌
图11 散在血管示意图。
A 白光镜下胃窦处大小 1.5 cm0-IIc 型糜烂;B ME+NBI(×60)示:局部区域腺体模糊(红圈),其上有 2 条以上散在血管(红箭头)。
切除后此区域病理示SM2 癌
图12 粗血管示意图。
A 白光镜下胃角前壁可见大小 2.5 cm IIc 癌,钛夹为外科切除前定位之用;B ME+NBI 示:异常扭曲、扩张粗肿瘤血管、直径大于周围血管 2 倍以上。
切除后此区域病理示SM2 癌韩国Kyung-sun 等认为MS 可分为管状(Oval)、乳头状(Papillary)、损毁状(Destrutive)、
缺失状(Absent)(图13),而其中损毁型最与SM 癌息息相关。
图13 常见MS 分型
图14 A 胃体中部可见0-IIa+IIc 病变;B 放大下可见MV 为FNP,MS 局部可见Destructive 型;C 病理提示:高分化腺癌伴SM 深部浸润总结放大胃镜实现了在活体上观察黏膜的微细结构,起到类似「活检」作用,为我们发现和判断早癌提供了利器。
然而,放大内镜有其局限性,虽能近距离观察黏膜表面,但对黏膜下组织结构却浑然不知,仅凭一些「征象」间接判断,不能完成对早癌的全面衡量,需借助EUS 以及CT 等影像学加以判断,其最终结局仍靠病理定夺。
此外,更要重视普通白光镜的作用,对放大及非放大镜下表现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出现「不识早癌真面目,只缘身在放大中」这一现象。
本文作者: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吴文明刘晓峰孙自勤参考文献1. Yokoyama A,Inoue H,Minami H,et al. Novel narrow-band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J]. Dig Liver Dis,2010,42(10): 704-708.10.1016/j.dld.2010.03.013.2. Kawamura M,Abe S,Oikawa K,et al. Magnifying endoscopic finding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non-cancerous mucosa surrounding differentiated and undifferentiated gas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