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

合集下载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故事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历史趣谈: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

历史趣谈: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陵与苏武有什么故事?李陵的后人有多少导语:李陵后裔虽然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生活了20多年,至死都生活在匈奴土地上。

不经会让人有个疑惑,这位将军到底有没有后裔,倘若有的话,李陵后裔虽然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生活了20多年,至死都生活在匈奴土地上。

不经会让人有个疑惑,这位将军到底有没有后裔,倘若有的话,这些人又是生活在何方,是在匈奴境内?还是祖国大好河山?李穆就是他的后代,出于生公元510年,卒于586年。

本来在李陵投降之后,他的后代世代都居住在北狄,直到日后鲜卑族建立了政权,然后其家族随着南魏政权向南迁移,才能够重新回到陇州一带居住,李陵的后代才扎根于此。

在公元530年,年仅20岁的李穆,他就跟随宇文泰,并得到了重用,去平陈悦等人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之后,还因为把握住时势,推举孝武帝有功,被任命为都督,统领着地方军队。

在公元538年,在跟北齐的交斗中,李穆发挥出自己的智慧,曾救宇文泰于危难之中,因此他在北周的日子可谓是一帆风顺,官至太傅,他的后代也沾了他的光。

在日后杨坚要建立隋朝的时候,替他出战,被封为太师,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可以说只要不造反就不会死的特权。

替李氏家族洗去过去的一层灰。

在公元648年,一只来自俄罗斯的使团们,他们抵达到唐朝长安之后,自称自己是李陵的后代,觉得自己跟皇帝是同宗,因为可以认亲。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李陵在投降之后,反而受到了单于的重用,封他为右校王后,让他去负责坚昆一带,而坚昆这部地区的人,自称自己为黠戛斯,正好是那批使团的民族。

他们本来的面貌是赤法律瞳,而那些自称为李陵后代的是黑发黑瞳,可见是混血的特征。

因此,那些生活常识分享。

论司马迁的惜友心态

论司马迁的惜友心态

第25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 1251No 112009年3月J OUR NAL OF J I AOZ UO TEAC HERS C OLL EGE Ma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0-19作者简介姚 军(6),男,陕西陇县人,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北师范大学级先秦文学文献博士生。

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论司马迁的惜友心态姚 军(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陕西宝鸡721003) 摘要: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珍惜。

他反对“势利交”,反对“市道交”,反对欺骗,更反对落井下石。

司马迁崇尚知己之交,提倡帮助朋友建功立业,强调舍生取义,甘为友情奉献生命。

关键词:司马迁;惜友心态;势利交;市道交;欺友;知己之交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65(2009)01-0018-03 司马迁是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

在他的心灵世界中,亲情、爱情和友情都是他追求和渴盼的,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体验,倾尽了毕生的呼唤。

一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篇末写道,“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

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1]在这世间,父子互相残杀,兄弟互相攻灭,亲情焉在?人伦关系被置诸脑后,究竟为何?显然,司马迁齿冷于这样的亲情,它使人的存在显得那样脆弱和虚伪,它使人的举动显得那样可怕和冷酷。

活在这样的亲情里,人生会有什么亮色?司马迁提倡人间亲情,也称赏两性之间的爱情,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在卓王孙家用琴声挑逗卓文君,又托人送给卓文君的侍者厚礼,请她传达自己恳切深厚的情谊。

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私奔司马相如,两人急忙赶回成都。

[2]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以身相随,这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浪漫的爱情故事。

在司马迁的时代,让这样的轶事进入传主的事迹之中,显然寄托了他对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的无声的赞许。

苏武与李陵

苏武与李陵

大约是汉武帝中期,汉武帝打算派李广利为主将再次征伐匈奴,想让李陵带5000名骑兵强弩手为其后队,给予增援。

下命令前,李陵得到了消息,找汉武帝谈,不想做李广利的后援。

汉武帝知道他一向看不起李广利,已经很生气,可在大战之前又想让将士们都尽力,于是带着气命令李陵从另一途径单独进攻匈奴,但要其把5000匹马让给李广利。

同时,李陵还没有后援,包括粮草。

于是,李陵带着5000名由骑兵改成步兵的弩手用大车拉着50万只弩箭出发了。

不过,这次出兵前,消息被匈奴的间谍探听到了,在李广利的主要进军路线上有了很充分的准备。

到是临时变卦的李陵那一路,匈奴没探听到,所以没有准备。

所以胜负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

很快,败报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了回来,李广利只带着少数亲兵逃回了长安。

只是李陵那一路始终没有消息,沉默着。

原来,匈奴兵大部被调走包围消灭李广利去了,所以李陵这一路竟无阻挡,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一直打到阴山(大青山)之下(匈奴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

在这里,李陵没有等到准备来汇合的李广利,等来的是数不清的匈奴兵。

李陵开始带着5000名步兵弩手抱着团,背靠背,以圆型射击阵型边打边撤,撤到边境线附近也没有等到援军,50万支箭都射完了,粮食也吃光了,士兵也只剩下百十来人了,这时候也好不容易退进了森林地带,是便于步军弩兵发挥优势地带,可却陷入无箭、无粮、无援军的绝境。

到了森林地带,本来匈奴单于已经不打算再追李陵了,可他的一个汉人参谋说,这伙汉军不一样,射杀了我们几万人不说,就是剩下这么几个人了,战斗队型还不乱,士兵都还很镇定,我们的骑兵不靠近,决不浪费一箭,说明这才是汉军的精锐,领军之人虽然还不知是谁,但必须把他彻底拿下,否则今后必成匈奴大患。

于是匈奴单于驱兵包围森林。

李陵没有办法,只好下令做最后的突围,相约只许往前冲,不许往回救,不管谁回到长安,都要把他们的实际战斗情况告诉汉武帝。

于是,突围开始了,李陵象他祖父一样,撤退时留在最后,但他没有马,所以,前面的伙伴成功突围而去,把他留在了匈奴包围圈里,而匈奴人最想抓住的又就是这个箭无虚发、仪表堂堂、与众不同的将军,单于又悬以重赏,所以一发现汉军突围就都奔李陵蜂拥而来,李陵力竭受伤被俘假投降,准备找到机会,偷马逃回汉地。

苏武诗四首

苏武诗四首

苏武诗四首《苏武诗四首》又名《苏武与李陵诗四首》。

是东汉无名氏所作的四首五言古诗。

这组诗和李陵的《与苏武诗三首》收入在南朝萧统《文选》卷二十九里,这七首诗是“苏李诗”的代表作。

这些古诗都是送别诗,有的写友人之别、有的写夫妻之别、有的写骨肉兄弟之别,但情感都真挚动人。

作品原文苏武诗四首(其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苏武诗四首(其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苏武诗四首(其三)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

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

丝竹厉清声,慷慨有余哀。

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俛仰内伤心,泪下不可挥。

愿为双黄鹄,送子俱远飞。

苏武诗四首(其四)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两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注释译文注释一①骨肉:指兄弟。

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

②因:亲。

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

③四海皆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

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④连枝树:即“连理树”,不同根的两树枝或干连生为一名为连理。

通常用连理树喻夫妇,这里用来喻兄弟。

⑤参与辰:二星名,参星居西方,辰星(又名商星)居东方,出没两不相见。

⑥邈:远。

⑦胡与秦:犹言外国和中国。

当时西域人称中国为“秦”。

李陵的悲惨人生——试析中岛敦作品《李陵》

李陵的悲惨人生——试析中岛敦作品《李陵》

李陵的悲惨人生——试析中岛敦作品《李陵》作者:李春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李春妹(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小说《李陵》以汉朝武将李陵的一生为主线,贯穿了史学家司马迁与汉朝使节苏武的一生,同时在这3条明线的背后,又设计了汉武帝的这条暗线,以此来更好地烘托出3人跌宕起伏的辛酸人生。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司马迁;苏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4-02一、作者中岛敦简介中岛敦(1909~ 1942),小说家,生于东京。

中岛家是中岛郡领主尾张国造的后裔,代代以汉学为家学,中岛敦的祖父中岛抚山是汉学家,其叔父也多为汉学者,父亲是中学的汉文教师。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中岛敦深厚的汉文功底,对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0年,中岛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热衷于交谊舞与麻将,同时开始阅读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和森鸥外的小说,逐渐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毕业时写出了题为《耽美派研究》的论文。

1933年,中岛敦就职于私立横滨高中女校,教授国语与英语。

工作期间,中岛敦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34年,小说《猎虎》入选杂志新人特刊的佳作。

1941年,由于哮喘病的恶化,中岛敦辞去了教师的工作。

为了疗养身体,他以南洋厅国语教科书编辑书记的身份前往太平洋的帕劳群岛,由于病情没有好转遂于翌年回国。

1942年2月,在深田久弥的推荐下,中岛敦发表了小说《山月记》,登上文坛。

同年5月,中岛敦发表《光、风、梦》,得到文坛好评,人选为芥川文学奖的候选作品。

之后,中岛敦决心专注于文学创作,但由于哮喘的发作,同年12月病逝,享年34岁。

中岛敦从登上文坛到谢世仅有IO个月的时间,让不少文学家和读者都为其英年早逝深感惋惜。

1943年,在文坛一些人的运作下,中岛敦的遗作《弟子》《李陵》终得以出版。

二、《李陵》内容简介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奉武皇帝之命率5000骑兵从侧翼攻打匈奴。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

《苏武传》练习(学生版)一、【文言基础】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议论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D.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亲:亲戚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B.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C.虞常果引.张胜引:引导D.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行也..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②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D.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②欲因.此时降武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B.空自苦亡人之地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因泣下霑衿6.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稍迁至栘中厩监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③信义安所见乎④与旃毛并咽之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⑧前以降及物故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A.②④⑥⑧B.②③⑥⑨C.③④⑦⑨D.①③⑤⑧7.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①单于壮.其节②羝乳.乃得归③得夜.见汉使④反欲斗.两主⑤诚甘乐.之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⑦杖.汉节牧羊⑧宜皆降.之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C.①⑤/②⑦/③⑧/④⑥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试论《李陵》真正的主角

试论《李陵》真正的主角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5期)Total No .285收稿日期:2012—05—22作者简介:于海鹏(1982—),男,河南漯河人,浙江师范大学,讲师。

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项目简介: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校级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QN200930,负责人:于海鹏。

试论《李陵》真正的主角于海鹏(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在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小说《李陵》中,出现了李陵、司马迁、苏武三个主要人物,针对上述三个人物究竟谁才是小说真正的主角,承担了传达作者写作使命这一问题,学界长期以来仁智不一。

对此,笔者通过对中岛敦的作品进行整体分析,和认真比较《李陵》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关系,证实李陵才是作品真正的主角。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价值观;主角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09—02一关于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代表作品《李陵》,中日两国学界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既成观点大致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一是从小说《李陵》内容与中国史书所载内容的比较出发进行研究,通过与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的对比,查找二者的不同之处,并探究中岛敦创作主体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二是从中岛敦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受容关系,具体来说是从近代西方思想的“存在主义”出发去探究中岛敦的作品中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和中岛敦作品的独特之处。

在关于《李陵》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上面,“日本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格式化的观点,认为在小说《李陵》的三个主要人物中,司马迁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苏武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者,而李陵则是介于其间的、在思想和行动间游移不定的分裂人格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李陵司马迁的关系与评价西汉王朝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朝代。

这一时期,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塑造了汉民族的精神,提升了汉民族的文化;涌现了许多民族精英和汉民族精神的代表。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卫青,善赋多谋的司马相如、东方朔,牧羊北海不辱使命的苏武,忍辱著述史家绝唱的司马迁……。

其中司马迁、苏武是体现汉民族精神的佼佼者。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

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苏武投降。

初时把苏武囚于地窖中,不给饮食。

苏武嚼旃餐雪,数日不死。

单于疑有神助,又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羝,扬言要羝羊乳子方可放其归汉。

北海之地,莽莽荒漠,人烟绝迹。

苏武掘野鼠、觅草实,果腹充饥;孤身持节,与同卧起。

北海的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草原的大雁南徙北返,北返南徙。

年复一年,胡须、头发全白了,使者符节的旌饰脱落了,苏武笑面困境孤独,淡对官禄诱惑,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

苏武,离开中原的土地,深入边远的匈奴。

他这一走,竟有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戚,在茫茫白雪中,他是怎么度过一个又一个冰冷的夜晚?那里的北海,有着与大汉土地不一样的景色,白云和流雪将天空染成最纯净的白。

这种白色,如同苏武的心一样,澄澈后的寂寞,无声的寂寞。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骑都尉,其祖父即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99年,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出征,在祁连山一带遭遇匈奴右贤王部,两军展开恶战。

为缓冲李广利战场的压力,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主动请缨,仅以5千步卒从居延海出征,欲以牵制匈奴主力,并伺机直捣王廷。

汉武帝遂予恩准,并任命成安侯韩延年为副将,一同出征。

李陵兵出居延海一个月后,便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且鞮侯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

李陵沉着应战,大败匈奴,斩杀敌军数千人。

且鞮侯单于大惊,慌忙调集了左右贤王二部共八万骑兵围歼汉军。

在孤军深入,独立无援的情况下,李陵率部从容应对,且战且退,八天共斩杀匈奴军一万余人。

在退至距边关仅百里的地方,却因叛将出卖,被匈奴重兵围困,最终全军覆没。

韩延年战死,李陵兵败投降。

汉武帝听闻李陵降匈,勃然大怒,下旨将李陵三族全部诛杀。

李陵降匈后,且鞮侯单于敬其勇猛有谋,又为李广之后,遂封其为右校王,并把女儿拓跋公主嫁给了李陵。

然而,李陵在匈奴的二十五年间,却始终不肯为匈奴效力,“虽受封而不领命”。

他长年蛰居于贝加尔湖畔,与苏武为伴。

李陵唯一一次以匈奴将领的身份带兵出征,是在公元前90年,最终却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大败而归。

有人认为,这便是李陵不愿为匈奴效命的佐证。

汉昭帝即位后,曾派出使者前往匈奴斡旋,意欲召回李陵,不料却被李陵坚拒:“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

”最终留在了大漠。

并于公元前74年病逝于匈奴,一生再无建树。

李陵的一生,堪称曲折纠结,壮怀悲烈。

后人对其的评判也充满了争议。

有人认为,李陵敢率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铁骑,其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故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投降匈奴,不过为了暂时保全性命,以期有朝一日能逃出匈奴,继续为汉朝效命。

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这样叙述道:“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后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李陵传》的开篇,也对李陵大加赞赏:“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但也有后人对李陵降匈之举唾弃嗤鼻,认为李陵率5千步兵抗击八万匈奴的行为实为逞匹夫之勇,不值得同情。

并提出大丈夫当以死报国,不应降敌以求苟且。

其中,尤以白居易的《汉将李陵论》为代表:“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白居易认为,李陵不为国家的事业牺牲就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就是不勇,放弃先前的功绩就是不智,从而招致后面的祸患就是不孝。

这四点无一可取。

最终使自己的宗族都灭亡了,实在可悲!对李陵影响最深的,便是苏武。

如果说,李广和汉武帝决定了李陵的外在遭遇,那么苏武则造就了李陵纠结悲怆的内心。

并且,后世对李陵的批判,亦多源于与苏武的对比。

若笔者是李陵,定会发出“既生陵,何生武”的感慨。

因此,要对李陵进行剖析,必然离不开苏武。

公元前100年,苏武授命使匈,被扣留。

匈奴单于虽多次威逼利诱,意欲招降,却均遭苏武坚辞拒绝。

单于一怒之下便将苏武发配至贝加尔湖牧羊。

直至公元前81年,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亲,双方关系有所缓和,苏武才终于得以回到中原。

苏武被扣的第二年,正遇李陵兵败浚稽山。

而后,李陵虽获封右校王,却不愿为匈奴效命,常年蛰居贝加尔湖边,与苏武为伴。

在这种“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情形下,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情谊,并写下历史上著名的《苏李诗》。

也正因此,后世多将二人互为对比。

事实上,李陵与苏武的命运自一开始就被绑在了一起。

李陵祖父李广与苏武之父苏建原系同朝将领,且过从甚密,因而李陵与苏武两家堪称世交。

一个最有力的证据便是,班固所作《汉书》,并未单独为李陵、苏武二人立传,而是分别置于李广传和苏建传之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二人的传记偏又放在了同一卷内,即《汉书》第五十四卷《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先是将李苏两家立为同一传,尔后又把对李陵、苏武的记述放在同一卷内,这若不是班固有意为之,便是冥冥中宿命的安排。

而苏武对李陵最大的影响,便是其矢志不渝、坚忠不降的气节。

应当说,李陵在降匈之后,并非没有产生过归顺匈奴的想法。

尤其在经历了汉武帝夷其三族、获封匈奴右校王、娶拓跋公主等重大变故后,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但当李陵面对苏武的气节时,顿又觉得自惭形秽,终究放不下“忠孝节义”的包袱,只能将满腔心酸化为愁肠百结,独自面对苍茫大漠,长歌当哭,泪如雨滴!这期间,李陵亦曾多次接到且鞮侯单于之命,要他劝降苏武。

但李陵始终推诿不往。

直至汉武帝末年,李陵才正式向苏武提出了劝降。

而这一次,也是李陵心境最为纠结的一次。

其时,恰遇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燕然山,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投降被俘,并表示愿归顺匈奴,狐鹿姑单于甚至将公主嫁给了李广利。

这一事件令李陵内心翻起了巨大的波澜:李广利的全家妻儿因涉入巫蛊案而被捕下狱,李广利兵败后自知无路可退,选择了投降匈奴。

他贵为皇亲国戚,亦能作出降匈之举。

而汉武帝喜怒无常、滥杀无辜的性情亦令众臣皆感心寒。

既是如此,为何还要愚忠汉室?或正是基于此,李陵才终于决定向苏武提出劝降,并在面对苏武时,道出了“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这样的话。

但不想苏武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先是大颂汉武帝对其一家的功德,比君若父,并称“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至最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说出“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的绝辞。

苏武坚贞不屈的态度,令李陵深感无地自容,他自嘲道:“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原本已生出几许归顺匈奴之意,却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此后,李陵心灰意冷,一直隐居于漠北,不问世事。

公元前81年,昭帝即位,苏武得以重返汉朝。

临别前,李陵置酒为其践行,并写下著名的《答苏武书》。

文章最后一段极尽悲怆,既庆幸苏武即将重返故土,又预感自己将客死异乡,诸种情感交织,语辞凄绝,令人心生苍凉。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

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

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李陵顿首!”李陵的命运自与苏武纠结在一起,就注定了将以悲剧收场。

二人的境遇完全不同,苏武作为大汉使臣,他带着荣耀而来,必将带着荣耀而归,即便客死异乡,也是虽死犹荣;而李陵是一个降敌之人,他的气节早在浚稽山一败时,就已埋葬于万里黄沙,不管他其后如何坚贞傲骨,不事单于,也不可能再带着尊严回到汉室了。

因此,李陵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自己和苏武连结在一起。

这在根本上导致了他“欲归汉不得,欲降匈不能”,注定将郁郁一生,魂归大漠。

笔者并非赞赏李陵兵败降敌之举,但窃以为,李陵在弹尽粮绝、孤立无源的情况下,选择投降是一种权利。

但他此后始终不愿归顺匈奴,即便在汉武帝夷其三族的绝境下,仍放不下“忠孝节义”的牌坊,就不免有些愚忠了。

事实上,这正是国人几千年来最愚昧之处:永远分不清国家与朝廷的概念,认为爱国便是要忠君。

可怜李氏家族一生尽忠报汉,拼死抗匈,晚景却如此凄凉。

正是辛弃疾的一句词,道出其中百般心酸,“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纵观李陵一生,后世对其褒贬不一,充满争议。

但过分纠缠于早已无从考证的是非功过,并无任何意义。

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乏光环萦绕、传世流芳的人物,但常为后人所遗忘的,却是那些壮志未酬、命陷失路的悲情英雄。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了朝廷,汉武帝怒不可止,先把李陵原来的部下陈步乐叫来责问,陈步乐吓得自杀了,然后又问众臣的态度,朝廷上下没有一个敢为李陵说好话的,都生怕触怒了汉武帝,招罪下来,家小难保。

问到了司马迁,司马迁见朝中众臣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家室妻小,皆众口一辞说李陵的坏话,心里早不是滋味了,他很为李陵感到不平,按照他的看法,李陵的投降是有原因的,不应该受到如此责难,倒是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臣子,落井下石,颇为不耻。

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交往不多,两人的志趣也不相投,但凭着平日的观察,他觉得李陵是一个“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奇士。

这样的奇士,领着5000壮士冒着极大的危险深入敌军腹地,与敌军苦战了那么多天,周旋了几千里地,兵器用完了,气力耗尽了,将士死伤累累,他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全然不顾身后没有一名援军,这样的气节多么值得赞叹啊!现在朝中大小官吏皆指责李陵,他司马迁再不主持公道,李陵的罪名就是无法洗刷的了,因而,面对汉武帝的询问,司马迁直抒己见。

他将李陵的人品大大夸扬了一番,说他具有“国士之风”,对李陵率军孤军奋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的功劳,也是毫不避讳地大加赞赏,说他可以与古代的名将相比,对于那些落井下石的臣子,他也表示了他的不屑。

司马迁滔滔而论,没有注意到汉武帝的脸色早已十分阴沉。

最后,他请求汉武帝念及李陵的功绩,不要降罪于李陵及其全家。

汉武帝早听得不耐烦了,他可不是来听李陵好话的,他以为司马迁竭力赞颂李陵的功劳,是想借讥讽刺无能的贰师将军、他宠姬的兄弟,是在为李陵游说,一怒之下,以“诬罔”的罪名,将司马迁打入牢狱!正直的司马迁!受非难的司马迁!只因替并不熟识的人讲了几句公道话,身陷囹圄,从此身体与精神上都受尽折磨!冷冰冰的君臣之情,冷冰冰的牢狱,冷冰冰的枷锁,突遭此难,司马迁无处申冤。

按照当时的法律,诬罔君主,是死罪一条。

要么交50万钱赎罪,要么受宫刑,要么领死。

司马迁家里并不富足,哪里拿得出50万赎金?亲友们慑于汉武帝的淫威,也都不愿伸手相救,朝中官吏顾及到自身的安危,自然也是不会替司马迁说话的,因而第一条路,是行不通的了!现在摆在司马迁面前的,有两种选择,或者是去受死,或者去受那侮辱人格的宫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