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应用

合集下载

1心脏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

1心脏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 抑制其它激素(内皮素、血管加压素)活性; 抑制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等。
B型利钠肽的临床用途
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 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高血压 心肌肥厚的诊断。
评价心脏功能 BNP/NT-proBNP浓度与心衰程度相关, 是判定心衰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标志物
危险因子
TC TG LDL-C ApoA1 ApoB
Lp(a) IL-6 hs-CRP HCY SAA
CRP增高的病人,其心脏病发作、卒中、 猝死及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hs-CRP<1.0mg/L为低风险;1.0-3.0mg/L 为中风险;>3.0mg/L为高风险。如果hsCRP>10.0mg/L则说明存在其它感染,应 在感染控制后再检测。
缺乏主动清除机制,主要通过肾 脏、肌肉、肝脏等高血流量器官 被动清除。
影响BNP的因素
体内BNP和NT-proBNP水平不受体位改变 和日常活动的影响,不存在日内波动和 日间波动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血 管紧张素、醛固酮等引起心肌细胞压力 负荷和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合成分泌BNP 增多。
B型利钠肽的临床用途
心血管疾病预后估计和危险性分类 如心衰的预后评价,预测再次患病率和死亡率; 急性心肌损伤的预后评价,预测死亡率、估计 心肌缺血的损伤范围、ACS危险性分级。
治疗效果的监测 BNP/NT-proBNP的浓度变化与疗效相关,可根 据变化调整药物剂量,估计疗效。
BNP 与 NT-proBNP
心脏标志物在临床的应用
目录
心脏功能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血管病危险因子标志物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

其中,钠尿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是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前体BNP (NT-proBNP)。

钠尿肽反映心肌容量负荷及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BNP前体;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

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也可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在肌肉、肝脏、肾脏等高血流量组织器官中降解。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 min,长于BNP的20 min;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疗效的监测。

预测心衰的发生BNP/NT-proBNP有助于预测心衰,特别是NT-proBNP。

BNP/NT-proBNP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②BNP/NT-proBNP单独应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③BNP/NT-proBNP,TnT/TnI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 类推荐)辅助诊断心衰生物标志物联合临床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心衰诊断的准确性。

BNP/NT-proBN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及ST2介绍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及ST2介绍
所以sST2已经获得临床认可
来源:张真路 生物标志物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诊疗中的价值 2023
2024/9/13
16
CONTENT
01 心力衰竭概述 02 心力衰竭评估指标与诊断工具 03 新型心衰标志物ST2临床意义 04 病例分析
BNP和NT-proBNP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BNP>50 pg/mL 或NTproBNP>125 pg/mL的患者进 行相应干预, 以预防或延缓 左心室功能障 碍及新发心衰 (I类推荐)
1. 在重组钠尿肽治疗的患者中,药物应用对BNP监测值影响较大,药物输注24 h内BNP水平存在大 幅升高。监测BNP至少要在药物半衰期后,代谢完成后采血,在一定程度上延误疗效监测。因 此,BNP在这部分患者中并不适合疗效评估使用。
2. BNP /NT-proBNP拥有极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较低影响了诊断的效率,在应用于不同临床情境 时,BNP/NT-proBNP 的界值也多有调整。
3. BNP/NT-proBNP对各种类型的心衰区分能力较弱。
2024/9/13
15
sST临床应用特点
(1)sST2 水平不受年龄、BMI、心力衰竭、房颤和贫血的影响。 (2)与其他常用的心脏生物标志物不同,sST2不会受到肾功能的影响。 (3)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比,sST2具有最低的个体内变异和最小的相对变化值,便于准确的连续监测。
2024/9/13
5
心力衰竭流行病学
2017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标化的心衰患病率为1.1%,估计我 国心衰患者达1 210万,心衰发病率为275/10万人年,我国每年新增心衰患者约300万。 我国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30 d、1年和3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4%、13.7%和28.2%。 住院心衰患者人均费用为29746元/年,其中住院≥3次患者的比例为40.5%,平均住院9.7 d;心衰患者门诊人均费用为6023元/年。由于心衰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 加剧,预计未来我国心衰疾病负担仍呈上升趋势。(基于2017年我国6省、直辖市5 000万城镇职

心脏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心脏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3 服用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心脏标 志物的水平产生干扰,医 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药物治 疗情况。
心脏标志物检测的未来发展趋 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标志物检测将变得更加精准和可靠,为生 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筛查
心脏标志物检测可用于早期筛查 冠心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以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生活方式管理
药物治疗
通过结合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 医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生 活方式管理,控制冠心病的进展。
基于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医生 可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以控制冠心病的病情。
应用心脏标志物进行治疗效果 评估
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监测
快速诊断
心脏标志物检测可帮助医生 在短时间内确认是否发生心 肌梗死,以便迅速采取治疗 措施。
监测恢复
通过连续检测心脏标志物, 医生可以及时评估患者心肌 梗死后的恢复情况,指导进 一步的康复计划。
预防复发
心脏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 生监测病情,预测患者复发 心肌梗死的风险,并采取相 应的预防措施。
通过心脏标志物的定期检测,医生可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效果,并根据检测结 果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心脏标志物检测的影响因素
1 年龄和性别
心脏标志物的水平可能受 到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的影 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 些因素进行解读。
2 其他疾病
某些疾病,如肾脏疾病和 炎症性疾病,可能会影响 心脏标志物的测定结果。
心脏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 的应用
心脏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医生们更好地评估和 监测心脏健康,以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心脏标志物的定义和重要性

心力衰竭标志物BNP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

心力衰竭标志物BNP检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

临床 上有许多 患者 ,特别 是老年患者在心 力衰竭 的早 中 期 ,临床症状往 往不甚 明显或者不 典型 ,缺乏相应 的临床症 状及体 征 ,加 上合并有其 他脏器 的病变 ,使心力衰 竭症状得 到掩盖 ,给临床 医生的诊断及 治疗带来一定 困难。 因此在 临 床对于怀疑有 心力衰竭 的患者选 择一个快捷 、准确 的心 力衰
心力衰竭 是大多数心 血管疾病 的最终归 宿 ,也是 导致死
表 1 两组 BNP、LVEF比较 ( ±5)
亡 的主要 原 因之一 … ,因此早期识 别 、诊断 、评估及 治疗非
常重要 。本研 究通过对心力 衰竭 患者进行 BNP的检测 ,为本
病 的早期 诊断 、治疗及 预后 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 资 料 选 择 从 2012年 9月 ~2014年 2月在 本 院
注 :与对照组 比较 , <0.01 表 2 观察组不 同心功能分级 BNP、LVEF比较 ( ±8)
住 院治疗 的心力衰竭 患者 82例作为观察 组 ,男 45例 ,女 37
例 ,年 龄 59~82岁 ,平均年龄 (71.63±3.17)岁 ,心功能分级 :
Ⅱ级 29例 ,Ⅲ级 28例 ,Ⅳ级 25例 。选择 同期在 门诊 进行
<0.01),而 LVEF则 明显低于对照组 <0.O1),观察组 BNP水平与心功 能分 级成正相 比关系 ,LVEF则与 心功 能呈反 向 比关 系。结论 BNP是 反应心力 衰竭 的特异性 指标 ,为 临床 无症状 心力衰竭 的早期诊 断 及治疗提 供依 据 ,对预后有指导 意义 。
【关键词 】 心力衰竭 ;BNP;诊断
(LVEF)。 比较 两 组 的 BNP、LVEF;比较 观察 组 内不 同心 功 后 ,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 ,内源性 BNP的水平显 著上升 ,

BNP

BNP

BNP在心衰诊治中的作用再评价BNP在心力衰竭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已取得重要突破,在2003年度被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列为医学十大进展之一。

临床研究发现BNP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甚至指导治疗均有重要价值,2004年BNP专家小组就此已达成共识。

BNP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诊断心力衰竭的血浆标志物。

2008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急/慢性心衰诊断治疗指南指出:在心衰诊断和慢性心衰患者管理中,血浆中利钠肽的浓度是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有证据支持利钠肽可作为心衰诊断,分期,住院/出院的依据,并确定患者临床治疗的风险。

然而用在监测病情和调整药物治疗的证据并不明确。

未经治疗的病人具有正常浓度的利钠肽,说明其心衰的阴性可能性较高,并且不可能出现心衰症状。

高浓度的利钠肽暗示,尽管采用最佳治疗,但是预后较差。

1 BNP的生物学特性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eptide, BNP)是属于利钠肽家族中的一员。

利钠肽家族主要包括A型利钠肽(ANP)、BNP、C型利钠肽(CNP)、肾利钠肽(Renal Natriuretic eptide, urodilatin)及树眼镜蛇属利钠肽(Dendroaspis natriuretic peptide,DNP),结构上都有一个17-氨基酸二硫化物环。

ANP主要由心房肌细胞分泌;BNP最初是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来并被称为脑钠肽,但其合成及分泌主要在心室肌细胞;CNP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有局部扩血管及抗增殖作用;肾利钠肽的合成和分泌均在哺乳动物的肾小管,以旁分泌调节肾脏的钠水代谢;DNP先是从绿色树眼镜蛇的毒液中分离出,随后发现人血浆中也存在,心衰时血浆水平也升高。

利钠肽系统起作用是调节心、肾功能,调节血容量和动脉压,可抑制钠水储留、血管收缩肽的产生及作用和交感神经过度反应,并促进血管舒张和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反应。

人类合成BNP的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其基因由三个外显子和二个内含子组成,在转录mRNA时去掉二个内含子形成编码134肽的成熟mRNA,翻译后形成脑利钠肽前原体(preproBNP)。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例如 ,高水平NT-proBNP或BNP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通过定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水平,医生可以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进行动 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和患者预后改善,因此监测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在心力衰竭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可以为医生提供 治疗指导。例如,根据生物标志物水 平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治疗 方案。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医 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从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 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患者,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指导 个体化治疗。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确保检 测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优化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
减少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和干扰因 素。
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
应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临床需求,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组建专家团队
由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牵头,联合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相关机 构代表,形成共识制定团队。
文献回顾与证据收集
系统回顾国内外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文献,评估其临床 价值和应用前景。
多次讨论与修订
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意见征集,对共识内容进行反复修订和完善 。
共识的主要内容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炎症反应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 介素-6(IL-6)等,反映心力 衰竭时的炎症反应。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预防并发症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护理效果的措施
1 2
建立健康档案
为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病情状况、治疗 方案、生物标志物水平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全 面了解患者情况。
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生活状况 、自我护理情况等,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
强化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力衰竭的疾病知识、护理技 巧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预防能力 。
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及自我管理指导
饮食指导
01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盐摄入量,避免过度饱食和暴饮
暴食,保持适量饮水。
运动指导
02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功能分级,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03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在护理 中的应用
护理中生物标志物的监测与记录
监测频率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定期监测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如
每日、每周或每月等。
监测方法
采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如实验室 检测、床旁检测等,确保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医生
目前,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正朝着更加多元化、精准 化的方向发展。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应用,将为心力衰 竭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02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与评估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实验室检测
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样本, 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包括酶联免疫法、化学 发光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时间:2009-3-19 9:53:04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应用各种心脏疾病最终均可发展到心力衰竭。

由于心力衰竭的发展比较缓慢,心脏是在各种病症累积多年后,才渐渐失去其泵血能力和各方面功能的减弱及下降。

而在心衰的早期,心脏功能的减退是依靠心脏所分泌的短肽激素来调节心脏的代偿功能,故在临床上往往不易出现症状。

传统诊断心衰的指标为心脏超声诊断,以评价心脏左室的射血分数了解心脏功能。

近几年,由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使用的B型尿钠肽(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BNP),是目前唯一一个最好的用于评价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在欧洲心脏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2001年的心衰诊断指南中心,已将其作为实验室检测项目中的唯一指标。

B型尿钠肽又称脑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由心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激素,主要在心室表达,同时也存在于脑组织中。

当左心室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肌扩张而快速合成释放入血,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

心肌细胞所分泌的BNP先以108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形式存在,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在活化酶的作用下裂解为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无活性的直线多肽和32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环状多肽,释放入血循环,分别被称为NT-proBNP和BNP。

NT-proBNP的生物学半衰期为60~120min,而BNP仅为20min。

B-BNP的释放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心衰程度加重,B-BNP的释放增加。

B-BNP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参与钠调节,促进尿钠排泄和利尿,扩张血管,维持血压的动态平衡,同时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心输出量增加。

现已发表的研究资料显示,B-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极好的负相关性,认为B-BNP可作为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替代检测指标。

现有不同公司的检测方法问世,主要分为检测外周血中NT-proBNP水平,或检测BNP水平。

无论是检测NT-proBNP还是BNP,在临床应用价值上都没有太大差异。

由于正常人血清/血浆B-BNP水平极低,故B-BNP水平的升高具有极好的诊断价值。

B-BNP主要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监测病程进展、对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估,同时用于AMI患者在治疗后对其心室功能的恢复状况进行评估。

当治疗有效时,BNP水平可明显下降,BNP水平的持续升高或持续不降低,通常提示患者的心衰未得到纠正或正进一步加重;在急诊室对呼吸急促患者的鉴别诊断,也可通过测定B-BNP水平准确筛选出非心衰患者引起的呼吸困难,由于其所具有的心肌特异性,B-BNP水平测定就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价值;BNP在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前心脏功能评价,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国外许多研究也显示,B-BNP用于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糖尿病、遗传性心脏病、高血压、既往心梗、风湿性心脏病已行换瓣手术患者,都应定期作B-BNP的检测,及时了解心脏功能状况。

还有研究提示,B-BNP水平升高与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和再次住院治疗的风险均呈高度相关,并认为B-BNP 检测值比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VO2峰值更具有预测价值。

由于B-BNP是目前唯一最好的评价心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检测快速、敏感、特异,检测该指标来帮助筛选是否需做超声心动图,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讲,也是一个最好的节约方案。

超敏CRP在冠心病危险因素评价的作用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常见心血管疾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生率也日趋增长。

对这类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是维护人类健康的一项重要任务,用于评价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很多,除了临床资料和遗传资料以外,尚有很多实验室指标,如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中的APO-A1、APO-B、HDL-C、VLDL-C、LDL-C等。

近几年,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检测指标也用于临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为超敏CRP(hs-CRP)。

CRP由肝细胞合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0~144000),正常情况下在血清/血浆中含量极低,而当炎症或组织损伤时CRP含量可成倍增加,被临床作为炎症及感染的最佳实验室指标。

而hs-CRP水平用一般的免疫化学方法不能检测到,只能用超敏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才能准确测定血浆中hs-CRP的浓度。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健康人血清/血浆中hs-CRP水平小于0.55mg/L,当有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者,其hs-CRP水平往往大于2.1mg/L。

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hs-CRP作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相对独立的一个新的筛查指标。

大量的数据分析显示,当hs-CRP低于2mg/L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很低,而当hs-CRP大于2.1mg/L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随着hs-CRP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发生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显著升高,如将hs-CRP与总胆固醇和HDL浓度的比率联合应用,评价高危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更具有客观的应用价值。

因此,hs-CRP主要用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筛查。

目前国内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尚不能作为常规项目,但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

但切记应全面评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能将危险因素当作诊断指标,应恰如其分地评价危险因素的临床应用价值,才能有效地协助医生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的心肌标志物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保障。

但对这些新的心肌标志物特性的正确了解和掌握临床应用指标,只有正确分析各类心肌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与检测结果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咨询,体现检验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脑钠肽在心功能生化检查中的应用曹兴建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又称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是继心钠肽(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由于它首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因而得名,实际上它主要来源于心室。

BNP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它可以促进排钠、排尿,具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同ANP一样是人体抵御容量负荷过重及高血压的一个主要内分泌系统。

心功能障碍能够极大地激活利钠肽系统,心室负荷增加导致BNP释放。

1.BNP的生成、代谢与测定1.1 BNP的结构、合成与分泌:BNP同ANP一样具有一个由17个氨基酸通过一对二硫键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对于受体的结合很必要,其中二硫键对于BNP 的生物活性很重要。

BNP具有种属特异性,大鼠的BNP由45个氨基酸组成,而猪、狗与人的BNP由32个氨基酸组成,人类BNP基因片段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远端,与其上游的ANP片段相连,其反向转录脱氧核糖核酸(cDNA)由1900个核苷酸组成,BN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900-1000核苷酸组成,它可表达成BNP前体原,脱去N端的信号肽成为含108个氨基酸的BNP前体(proBNP),但并不储存于分泌颗粒,主要从心室分泌,在其分泌过程中或进入血液后分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BNP(含32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及N端片段。

左室延展及室壁张力对BNP的释放进行基础调节。

1.2 BNP的分布、受体与降解:BNP广泛分布于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

脑内以延髓含量最高,中枢神经系统的BNP含量高于ANP,脑与脊髓内BNP含量约较ANP含量高13倍。

心脏内BNP主要存在于左、右心房,其中右心房含量为左心房3倍多,心室的BNP含量约不足心房的120,心室BNP含量少是因为BNP前体并不储存在心室中,只有当室壁张力升高时才迅速刺激BNP基因高表达,大量合成BNP分泌入血,换句话说,BNP在心室肌内储存极少。

在房间隔、房室瓣、主动脉、肝动脉与肺静脉壁内亦含有少量BNP。

利钠肽系统共有A、B、C三型受体,均为跨膜受体,BNP的清除主要通过两条途径:第一,通过C受体介导将BNP内吞入胞内,再由溶酶体酶降解;第二,由中性肽链内切酶对BNP降解,此酶在肺脏及肾脏中浓度较高。

ANP较BNP 对中性肽链内切酶的亲和力要大的多,但第二种途径仍为BNP代谢的主要途径,再由于C受体对ANP的亲和力亦高于BNP,这样造成BNP的生物半衰期(20分钟)长于ANP(约3分钟)。

1.3 BNP的测定:测定血浆BNP浓度可以为临床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IRA)、免疫放射测量法(IRMA)、电化学发光法(ECLA)。

IRA法测定批间及批内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4.8%、9.9%;IRMA 法不经提取血浆BNP直接测量,使用Shionoria BNP放免试剂盒测定,此测定系统采用两种抗人BNP单克隆抗体,一种识别BNP的C端序列,一种识别其环状结构,即应用夹心法测定血浆BNP浓度,其最小可测量为2pgml,批间及批内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5.9%、5.3%,此法较为敏感、准确、易于操作;而ECLA 则更为敏感、准确,批间及批内的变异系数(CV)仅为5.8%、3%,但成本昂贵。

最近用于床边试验(POCT)的BNP快速检验和酶免疫法(ELISA)已用于临床,具有快速、简便、价廉等优点,ELISA法批间及批内CV分别小于14%和5%。

2.BNP的心血管作用及临床应用2.1 BNP的心血管作用:BNP同ANP均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天然拮抗剂,亦抵制后叶加压素及交感神经的保钠保水、升高血压作用。

BNP 同ANP一起参与了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这些均起到维护心功能作用。

BNP又不同于ANP,ANP主要在心房合成,在心房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分泌增加,血浆浓度升高,主要反映肺血管压力的变化,其他一些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儿茶酚胺类物质可直接刺激ANP分泌,因ANP前体储存于分泌颗粒中,分泌时分解为ANP,其快速调节主要在激素分泌量多少上进行;而BNP主要在心室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增加;因此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特异性,因BNP前体并不储存于分泌颗粒,BNP的合成与分泌的快速调节在基因表达水平上进行。

2.2 BNP对心功能的诊断价值:心衰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衰可分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CHF),CHF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成Ⅰ、Ⅱ、Ⅲ、Ⅳ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