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

其中,钠尿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是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前体BNP (NT-proBNP)。

钠尿肽反映心肌容量负荷及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BNP前体;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

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也可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在肌肉、肝脏、肾脏等高血流量组织器官中降解。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 min,长于BNP的20 min;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疗效的监测。

预测心衰的发生BNP/NT-proBNP有助于预测心衰,特别是NT-proBNP。

BNP/NT-proBNP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②BNP/NT-proBNP单独应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③BNP/NT-proBNP,TnT/TnI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 类推荐)辅助诊断心衰生物标志物联合临床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心衰诊断的准确性。

BNP/NT-proBN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例如 ,高水平NT-proBNP或BNP往往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通过定期检测生物标志物水平,医生可以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进行动 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降低通常意味着治疗有效和患者预后改善,因此监测 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在心力衰竭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可以为医生提供 治疗指导。例如,根据生物标志物水 平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更合适的治疗 方案。
通过监测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医 生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从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 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 )患者,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指导 个体化治疗。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确保检 测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优化样本采集和处理流程
减少样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和干扰因 素。
采用先进技术和方法
应用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临床需求,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组建专家团队
由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牵头,联合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相关机 构代表,形成共识制定团队。
文献回顾与证据收集
系统回顾国内外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文献,评估其临床 价值和应用前景。
多次讨论与修订
经过多轮专家讨论和意见征集,对共识内容进行反复修订和完善 。
共识的主要内容
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炎症反应标志物
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 介素-6(IL-6)等,反映心力 衰竭时的炎症反应。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精简版)》要点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 (精简版)》要点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本指南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分期、评估、诊断、预防、治疗及管理,以及心力衰竭的医疗质量控制等,以期为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综合管理水平提供指导。

近年来,全球在心力衰竭(心衰)临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

为了在国内推广心衰领域最新诊疗成果,提高我国心衰和心肌病的诊治和管理水平,改善我国心衰和心肌病患者的预后,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立项发起,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从事心衰研究的专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证据,撰写了《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其中完整版发表在《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精简版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

1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定义包含三个方面:(1 )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舒张功能)和(或)射血能力(收缩功能)受损;(2)产生相应的心衰相关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3)通常伴有利钠肽水平升高,和(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心原性的肺部或全身性淤血,或血液动力学检查提示心室充盈压升高的客观证据。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和速度可以分为慢性心衰(CHF)和急性心衰(AHF)eAHF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慢性心衰的症状或体征突然恶化或急性加重,称为"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 )〃,是AHF的主要形式之一,约占80% ~ 90% ;另一种是既往有或无基础心脏病患者由于基础心脏病加重或急性心脏病变出现,抑或心脏因素导致的首次发作,称为〃新发的急性心力衰竭〃,约占10% ~ 20%。

根据患者初次评估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水平,心衰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 )〃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y。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实施路径
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 疗、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定期评估管理效果。
监测随访与效果评价
监测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效果评价
通过比较管理前后的病情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评价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效果。同时,开展临 床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策略和方法。
生物标志物检测
利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如B型利钠肽(BNP)等,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采用超声心动图、X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进 一步明确心力衰竭的风险。
分层管理原则及实施路径
分层管理原则
根据心力衰竭的风险等级,将患者分为不同层级,针对不同 层级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03
一级预防措施及实践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合理饮食
规律运动
推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食用蔬菜 、水果、全谷物和鱼类等,减少高脂肪和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鼓励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 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调适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同时限制酒精摄入, 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个标准饮品,女性每天 不超过一个。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如无禁忌症, 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
小板治疗。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
心血管内科与多科室合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神经科 等,共同制定和执行心衰预防策略。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衰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 运动、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生物标志物已被广泛用于心力衰竭的预测、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等各个方面。

其中,钠尿肽(NP)是心衰诊疗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标志物,常用的是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前体BNP (NT-proBNP)。

钠尿肽反映心肌容量负荷及室壁压力变化情况。

心肌细胞受到压力/牵拉刺激后,即心室容积扩张、压力负荷增加时,首先形成BNP前体;BNP前体形成后被水解为BNP和无活性的NT-proBNP。

两者主要由心室肌产生并分泌入血,心室肌无存储BNP和NT-proBNP的功能。

BNP的生理功能包括扩张血管、排水、排钠,抑制RAAS和SNS;目前认为NT-proBNP无生理活性。

BNP由血清中的钠尿肽受体C和中性内肽酶降解,也可被肾脏等高血流量器官排泄;NT-proBNP在肌肉、肝脏、肾脏等高血流量组织器官中降解。

BNP与NT-proBNP的应用价值相当,但NT-proBNP的半衰期为120 min,长于BNP的20 min;NT-proBNP含量受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的影响更小,因此更适合心衰药物疗效的监测。

预测心衰的发生BNP/NT-proBNP有助于预测心衰,特别是NT-proBNP。

BNP/NT-proBNP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时可以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BN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②BNP/NT-proBNP单独应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③BNP/NT-proBNP,TnT/TnI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 类推荐)辅助诊断心衰生物标志物联合临床表现可以极大地提高心衰诊断的准确性。

BNP/NT-proBNP是目前最有价值的心衰诊断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衰诊断,包括无症状性心衰、慢性失代偿性心衰和急性失代偿性心衰。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目前全球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估计6 430万人。

我国心衰流行病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1.3%,估计现有心衰患者约为890万人。

在过去20余年,已发现多种反映心衰时神经内分泌激活、心肌牵拉、心肌损伤、心脏基质重构、炎症、氧化应激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改变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心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01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一)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相关生物标志物利钠肽家族中的A型利钠肽(A-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NP)和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反映心脏负荷/室壁张力的主要生物标志物。

临床检验科检测和具有临床数据的利钠肽种类包括BNP、N 末端B型利钠肽原(N 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心房利钠肽原中间片段(mid-regional pro-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MR-proANP),其中ANP又称心房利钠肽,BNP又称脑钠肽。

ANP和BNP是膜结合型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天然配体,与这些受体结合后通过增加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浓度来介导利钠肽的生物学功能。

1. BNP/NT-proBNP:利钠肽家族中的BNP和NT-proBNP 是目前临床检验科常规开展的项目,在心衰所有生物标志物中推荐类别最高,现已成为心衰高危人群识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最主要的生物标志物。

(1)利钠肽在心衰中的病理生理机制:70% 以上的BNP 释放来自心室,心脏容量和/或压力负荷超负荷时导致室壁张力增加,其他如缺血、缺氧等因素均可刺激心肌的BNP基因表达增加,初始产物为pre-proBNP1-134,被快速酶切割后成为激素原proBNP1-108,随后被蛋白水解酶分解为等摩尔的两部分:一部分为含76个氨基酸的NT-proBNP 1-76,另一部分为含32个氨基酸的BNP1-32。

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一个世纪以来,HF理论经历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说、神经激素学说,到现代的心室重塑学说。

最新研究表明,HF是一个复杂的、连锁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仅心脏超负荷或损伤可导致心衰,作用于心肌细胞和(或)心脏间质的遗传、神经激素、炎症和生化改变,也可导致心衰。

越来越多的酶、激素、生物学物质,心脏应激、功能紊乱以及心肌细胞损伤的其他标志物,它们统称为生物标志物,对临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生物标志物包括基因变异体、临床影像、生理学检验和组织标本活检。

心衰的细胞因子假说根据心衰的细胞因子假说,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由受损的心肌细胞产生。

在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下,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增多。

受损的心肌和因输出量减少而发生低灌注的骨骼肌,激活单核细胞产生相同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

这种来源的细胞因子还可释放入血。

处于应激状态的心肌释放钠尿肽,其释放可改善血循环。

炎症细胞因子炎症在多种类型的心衰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急性反映标志物。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超敏CRP是常用的检测CRP指标,超敏CR P>3.23mg/L的患者与超敏CR P<3.23mg/L的患者比较,前者心功能显著下降,研究表明,炎症反应的激活与慢性HF相关性。

超敏CR P升高是慢性HF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至少3种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6和-18)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因子,是由心脏的有核细胞生成的。

肿瘤坏死因子-2也是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递质。

心肌表达TNF-α是心脏逐步走向扩张与衰竭的重要步骤。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管理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血糖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 内,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减重手术
对于肥胖患者,可考虑减重手术等干预手段,改善代谢状况 和心血管健康。
治疗房颤
及时诊断
对于房颤患者,及时通过心电图等检查 手段进行确诊,并评估卒中和心衰风险 。
VS
合适治疗
根据房颤类型和风险评估结果,选择合适 的治疗策略,如抗凝治疗、心律控制或射 频消融等,预防心衰的发生。
定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肥胖、高血 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的症候群。
与心衰的关联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增加心衰风险。
预防策略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肥,治疗代谢综合征中的各个组分。
心脏毒性药物使用史
1 2
定义
某些药物具有心脏毒性,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可 能导致心肌损伤。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
02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
03
左心室射血分数介于HFrEF和HFpEF之间。
心衰的发展阶段
A阶段
心衰高危人群,尚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但存在心衰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B阶段
已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但无心衰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 厚、无症状瓣膜病等。
03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 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 国专家共识》为心衰的早期筛查和一 级预防提供了全面、专业的指导。在 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充分理解和应用 这一共识,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个性化的筛查和预防方案,以期降低 心衰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
近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循证医学分会以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发布了《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以助力心衰管理。

预测心衰的发生
①测量心肌负荷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能有效预测心衰的发生,联合测量能显著提高预测价值。

(Ⅰ类推荐)
②B型钠尿肽(BNP)/N末端前体BNP(NT-proBNP)单用或联合肌钙蛋白T (TnT)/肌钙蛋白I(TnI)或联合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Ⅰ类推荐)
③BNP/NT-proBNP,TnT/TnI 联合炎症指标可溶性ST2(sST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新发心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Ⅱa类推荐)
④单独应用肾功能不全标志物(胱抑素-C,UACR)、炎症因子(TNF-α,IL-6,CRP或Gal-3)对新发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弱。

(Ⅱb类推荐)
心衰的诊断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诊断
①BNP和NT-proBNP可用作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志物,尤其在临床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
②BNP<100 pg/mL可用于排除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诊断,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
③NT-proBNP 可用作急性心衰标志物,界值450 pg/mL(<50岁),900 pg/mL (50~75岁),1800 pg/mL(大于75岁),有较高阴性预测值。

(Ⅰ类推荐)
④BNP>400 pg/mL 或NT-proBNP>450 pg/mL(<50岁),900 pg/mL (50~75岁),1800 pg/mL(大于75岁)应考虑心衰的诊断。

(Ⅱa类推荐)
⑤房颤或脓毒血症时BNP对心衰的诊断价值有限。

(Ⅱb类推荐)
⑥sST2对急性失代偿性心衰的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

(Ⅱa类推荐)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的诊断
①BNP ≥100 pg/mL或NT-proBNP ≥800 pg/mL可作为HFpEF的诊断界值,合并肺疾病、肾功能不全、肥胖等临床情况时,BNP的界值应上下微调。

(Ⅱa 类推荐)
②BNP联合舒张功能标志物、心肌重构标志物、炎症标志物等可以提高HFpEF 的诊断效能。

(Ⅱb类推荐)
心衰的预后评估
慢性心衰的预后评估
①BNP/NT-proBNP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伴随心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数据的恶化,指导意义更大。

(Ⅰ类推荐)
②cTn也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高敏肌钙蛋白(hs-cTn)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对心衰患者预后价值更大。

(Ⅰ类推荐)
③sST2可作为心衰患者预后评估的参考,重复测量出现动态升高者提示预后差。

(Ⅱa)
④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对评估心衰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Ⅱb)
急性心衰的预后评估
①BNP 大于480~840 ng/mL或NT-proBNP 大于1000 pg/mL的患者事件率显著升高,出院前BNP/NT-proBNP水平及住院期间变化率对于急性心衰预后评估更有意义。

(Ⅰ类推荐)
②cTn阴性可作为急性心衰高危患者的排除标准之一。

(Ⅰ类推荐)
③sST2单次测量或多次测量动态升高提示急性心衰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BNP/NT-proBNP的补充。

(Ⅱa类推荐)
④MR-proADM的升高对急性心衰短期预后有指导作用。

(Ⅱb类推荐)
HFpEF的预后评估
①NT-proBNP也可用作HFpEF预后的评估,但证据较少。

NT-proBNP>300 pg/mL提示预后不良。

(Ⅱa类推荐)
②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HFpEF的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中有一定作用,但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评估价值有限。

(Ⅱb类推荐)
③sST2对HFpEF 的预后评估有一定作用。

(Ⅱb类推荐)
对心衰治疗的指导
评估急性心衰疗效
①BNP/NT-proBNP、cTn和sST2在急性心衰治疗期间的回落水平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但其理想回落水平尚未确定。

(Ⅱa类推荐)
②Gal-3不适合急性心衰治疗效果的评估。

(Ⅲ类推荐)
③肾功能标志物(血肌酐、尿素、胱抑素-C)对急性心衰疗效有一定指导作用。

(Ⅱb类推荐)
指导慢性心衰的治疗
①以BNP/NT-proBNP作为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是否能够获益尚缺乏可靠的证据。

(Ⅱb类推荐)
②sST2和Gal-3水平对慢性心衰的治疗选择可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Ⅱb类推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