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四大教育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全面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2,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educate,其中“e”的意思是“引出”或“引导”。
3,最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5,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①永恒性(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②历史性③长期性④相对对立性⑤继承性⑥生产性⑦民族性6,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7,教育者的特征:①主体性②目的性③社会性8,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二者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9,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10,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11,教育功能的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2,教育功能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非预期性功能)13,教育的起源分为:①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朱熹)②生物起源说③心理起源说④劳动起源说14,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15,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是美国的孟禄16,心里起源和生物起源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17,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生存的时间标注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18,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19,原始教育的特征:非独立性、原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差异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20,古代社会教育指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教育21,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与劳动相脱离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22,封建社会的教育也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23,古代西方教育的特点:阶级性、刻板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象征性(占主导地位)24,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埃及25,中国最到的学校出现夏朝,称为“校”和“序"26,商代学校的名称:“大学”“小学”“庠”“序”27、西周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28,西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29,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特点是学术自由30,汉朝最高教育机构是太学。
世界上最伟大的四大教育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四大教育原则1.培养爱好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通过创造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选择和追求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培养他们对知识和学习的热情。
同时,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只有学生真正喜欢并投入学习,才能实现持续的学习成长。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育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和教师应该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同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
4.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丰富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体验,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
这四大教育原则是现代教育的基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球胜任力。
通过这些原则的贯彻和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成果的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批判思维和创造力的全球公民。
世界质量大师

克劳士比克劳士比被誉为“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致力于“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
引发了全球源于生产制造业、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的质量运动,创造了其独有的词汇,其中“零缺陷”,“符合要求”的质量定义以及“不符合要求的代价”等均出自克劳士比的笔端。
1979年他辞去ITT(国际电报电话公司)副总裁,而创立了PPC(克劳士比协会)及质量学院,并在其后的十年时间里把它发展成为一家在世界32个国家用16种语言授课的国际著名机构。
质量管理四项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一: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好、卓越、美丽、独特”等述语都是主观的和含糊的。
一旦质量被定义为符合要求,则其主观彩随之消散。
任何产品、服务或过程只要符合要求就是有质量的产品、服务或过程。
如果不能符合要求,就会产生不符合要求的结果。
基本原则二:质量系统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
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
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
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的时机。
通过预防产生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地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
基本原则三: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Zero Defects),而不是“差不多就好”(Close enough is good enough)。
“差不多就好”是说,我们将仅仅在某些时候满足要求。
而零缺陷的工作标准则意味着我们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
它是一种认真的符合我们所同意的要求的个承诺(A Personal Commitment)。
基本原则四:质量的衡量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rice of Nonconformance, PONC)来衡量的,而不是用指数。
指数是一咱把符合项相关的坏消息进行软处理的方法。
不管怎样,如果我们软化了坏消息,那么管理者将永远不会采取行动。
《教育学、心理学人物及著作》速记100条(最新)

教育学、心理学人物及著作速记100条教育学1.孟子(内发论)主张性本善,其思想表现在《孟予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首次将“教”和“育”合并在一起使用。
2.沛西-能(英)和利托尔诺(法)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孟禄主张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凯洛夫主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他的著作《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5.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到《论语》中: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第一个提出“庶富教”。
6.墨翟主张“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逻辑思维和实用技术;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亲知、闻知、说知”;与儒家并称显学。
7.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
8.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又叫问答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
9.柏拉图(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主张内发论,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代表作为《理想国》。
10.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代表作《政治学》。
11.董仲舒(遗传决定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性三品说。
12.昆体良提出学习过程三阶段论:模仿、理论、练习,其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3培根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14.夸美纽斯(学科课程)提出“泛智教育”,教育遵循自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其著作《大教学论》(163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称作“教育学之父”。
15.康德最早在大学(1776,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教育目的是伦理本位论,其代表作是《康德论教育》。
16.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其代表作为《爱弥儿》。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人物
观点
蔡元培 陶行知 晏阳初 梁漱溟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美育 北大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对教育的研究 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 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 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通过“陶冶”与“唤醒”来建 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师生关系诸方面给人 以新的启发。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 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该书构建了教育学的逻 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明确提出 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和伦理学 。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 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 比较、总结、应用五阶段教学法。 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观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三中心)。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及其发展
绪
论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培训班、体罚、择校 教育问题:弹唱跳、体美不受重视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 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024年师德师风学读书笔记

2024年师德师风学读书笔记2024年师德师风学读书笔记1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关键,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
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楚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
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留意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
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
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
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治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
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想讲以下几点:二、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作者:周南照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01期编者按:2009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文版新书——《学会求知:为了一个和平的和可持续的未来》(Learning to Know for a Peaceful and Sustainable Future,2009)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该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继推出《学会共处》(Leaning to Live together,1999)、《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2003)、《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2005)之后的第四部力作。
联合会历时10年精心打造的这套“四个学会丛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21世纪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的概念框架和操作指南。
丛书创意源于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该报告已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0多种语言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报告中提出的很多思想和政策建议也正在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
现经联合会独家授权,本刊将陆续刊登该书的中文译稿。
本期刊登联合会现任会长、国际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委员周南照博士解读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文章,尽管该文是他1999年初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创新为发展服务计划(UNESCO APEID)总协调人时撰写,但至今仍不失其时代意义,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每一个国民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升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四大支柱”。
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容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宇宙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循环往复的(多向)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