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思维导图
2020七年级历史下人教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 C )7.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 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 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A.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 B.建立了“大周”政权 C.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D.为了抗击清军而起义
( A )8.《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 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崇祯)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 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 A.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 B.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 C.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京城 D.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城
返回
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 络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2.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
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 C )9.李自成统一指挥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 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在绝望中自缢的明朝皇帝是 A.明神宗 B.明熹宗 C.明思宗 D.明成祖
( C )10.“从陕北发动革命,以‘均田免赋’为号召,转战十 余年,推翻明朝的统治,但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人 所趁,遭受了失败。”上文评述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安史之乱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小组合作,开展探究。 材料 明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和矿监税吏的胡作非为,使生 存压力极大的老百姓走向了官逼民反的道路。早在万历二 十三年(1594年) 与二十四年(1595年), 山东、河南一带就 出现过严重饥荒,在河南新蔡、沈丘、裕州、叶县、舞阳、 沁阳各地陆续爆发过大规模的聚众起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1--21课)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新版北师大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的兴替(新北师大)

1.政治上:皇权的加强。 2.经济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明朝 3.外交上:对外交往的密切。
明 清 的 兴 替
兴 清朝
4 市镇经济的繁荣。
明朝 替 清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
税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 等措施得到农民支持,从而发展迅速。
结果: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李自成
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1)后金的建立
时间: 1616年 建立者: 努尔哈赤 新民族: 满族
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 作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 作后金。
展示自主先学
第பைடு நூலகம்5课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1.明朝的建立与强盛 (1) 1368 — 1644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 (2)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江淮地区的 红巾军 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 统治。贫苦农民出身的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削平群雄,推翻元朝, 在 1368 年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今南京) ,他就是 明太祖 ,年号 洪武 。 (3)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dì)执政期间,通过废除 丞相 、创 内阁 、 设立 锦衣卫 、迁都 北京 等举措,奠定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基本格局。 (4)明初统治者实施 奖励垦荒 、 轻徭薄赋 、提高手工业工匠身份等政 策,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 2.李自成起义 (1)明朝末年,官府赋税苛重,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 1627 年陕西等地饥民相继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2) 1644 年2月起义军兵锋直指北京城下,3月18日走投无路的 崇祯 皇 帝自缢,19日 李自成 率部进入内城,明朝宣告覆亡。 3.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 努尔哈赤 满族 。 (1)17世纪, ______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______ (2)在明宁远总兵 吴三桂 配合下, 1644 年5月清兵长驱直入占领 北京 ; 9月清将首都从 盛京 迁到 北京 ,夺取了全国最高统治权。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PPT课件3 北师大版

平江(今苏州),次年,降元。
1363年,攻安丰,杀红巾军领
袖刘福通,自称吴王。1367年
施
耐
庵
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 自缢பைடு நூலகம்。
材料一: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 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材料一中“红巾万千”是指什么事情?原因是 什么?
1644年3月18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次日, 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进入内城, 明朝覆亡。
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 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迁都北京,明英宗土木堡被俘,崇祯 帝煤山自缢。
崇祯帝绝笔: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 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朕自去冠冕, 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清朝建立后,尊为 清太祖,谥曰承天 广运圣德神功肇纪 立极仁孝睿武端毅 钦安弘文定业高皇 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即清太宗,1626年,袭承汗 位,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 强中央集权;确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 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 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 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明太祖洪武实录》
重典治吏
严惩腐败
宽以待民 休养生息
软硬并用 宽猛相济
废除丞相
胡惟庸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 个名至实归的丞相。从这个意 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 是最后一个敢向皇帝权威挑战 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 中国历史。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 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 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华盖殿、武英 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之后,又置文 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 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思维导图

封建 君主 专制 的发 展轨 迹
明废丞相,设三司 八股取士,文字狱
特务统治 清设军机处
雍正 军机房到 军机处 由皇帝选 派亲信大 臣组成 辅助皇帝处 理政务 君主专制进 一步强化
设立者 过程 人员 组成 职责 影响
军机处 的设立
文字 狱
统治者认为天 朝物产丰富, 无需同外国进 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主权 受到侵犯,危 及自身关 锁国
文字 狱与 文化 专制
文化 专制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 制知识分子 盛行时期: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 含义:从知识分子的文章 、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借题发挥 后果:造成了社会恐怖, 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 的思想言论,阻碍了思想 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目的:维护集权统治 措施:大力提倡尊孔读 经,组织人力大规模的 整理文献和编篡书籍 后果:许多珍贵的书籍 被查禁和销毁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思维导图封建君主专制秦朝创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代发展明清强化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大一统特务统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八股取士文字狱科举制清设军机处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文字文化专制文字目的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思维导图
秦朝 创立 西汉 巩固 隋唐 完善 宋代 发展 明清 强化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清初颁布“禁 海令”到开放 四个通商口岸 再到只开放广 州
影响 表现
积极:对西方殖 民者的侵略活动 起到一定的自卫 作用。 消极:中国逐渐 落伍于世界历史 的发展进程
退 出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思维导图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阶段示意图: 北朝(北周)南朝(陈)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隋唐时期特征:繁荣和开放的社会581年,定都长安589年(隋文帝时);历史作用:结束了自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战乱分裂的局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大统一。
时间:605年 特点:纵贯南北的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三点:起点涿郡,中心点洛阳,终点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历史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利于巩固国家①贵族李渊(唐高祖)起兵反隋,建立唐朝,建立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形成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⑴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⑵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政策措施 ⑶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⑷大兴学校,发展科举⑸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的魏征是最著名的谏臣) 治世局面形成:国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逐步增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把国号改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励精为治:任用贤才(例如姚崇);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
史称开元年间的政局为"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907年,唐朝灭亡。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农业 ③蔬菜引进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制成曲辕犁;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最为有名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唐都长安城:城内实行“坊市制”。
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

明朝的统治明朝(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
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
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清人称之为伪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又称为明郑时期。
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
1427年弃安南后,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共设置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
其中十三个是与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个是万全都司、大宁都司和辽东都司。
五行都司是陕西(治甘州卫,今张掖)、四川(治建昌卫,今西昌)、湖广(治郧阳卫,今湖北郧县)、福建(治建宁府,今建瓯市)、山西(治大同府)。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思维导图_ ppt课件

目的
机构 改革
监察 特点
明朝的 建立
科举考试 的变化
明朝 的统
治
朱元璋 强化皇
权
经济的 发展
变化
内容:考试题 目必须来自“ 四书”“五经 ”文体:由八
个部分组成
局限 性 农业
手工 业
商业
内容空疏,形 式呆板,脱离 实际,禁锢思
想 引进原产于南 美洲的玉米、 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
葵等
棉纺织业从南 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丝织业 中心,景德镇 是全国制瓷中
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
思维导图
1368年
朱元璋(明 太祖)
应天(今江苏 南京)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都城
巩固统治,强化 皇权
取消行中书省,设 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 守各地,监控地方
废除丞相度和中 书省,将大都督府 分为中、左右前后
五军都督府 设锦衣卫,监视官
民 地方和中央互不统 属,相互牵制,皇 权高度集中,君主
心 商品经济相当 活跃,北京和 南京是全国性 商贸城市,晋 商、徽2商的出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