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第2节海水“晒盐“优质教案(4)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新版)鲁教版

-实验器材:准备适量的海水样本、晒盐器具等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海边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海边的一种常见现象吗?那就是海水晒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提出几个关于海水晒盐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例如:“海水晒盐的过程中,为什么盐会结晶出来?”“晒盐实验中,如何控制阳光和风力等因素?”等。学生通过讨论,巩固对海水晒盐知识的理解。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随机提问几位学生,了解他们对海水晒盐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海水晒盐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接着,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除了海水晒盐,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取盐吗?”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7.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提醒学生注意海水晒盐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化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海水晒盐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兴趣,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学生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如“海水晒盐原理”、“海水晒盐方法”等,让学生一目了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的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教学设备】: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多媒体设施【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1、同学们观看展示的照片,上面的人物在干什么?2、海水晒盐得到的盐是不是纯净的盐?和精盐比较,会含有哪些杂质?【学生讨论】讨论,归纳总结。
【小结】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里面含有一些难溶的泥沙杂质。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粗盐中的杂质除去。
【板书】三、粗盐提纯【设计意图】结合海水晒盐的过程以及场所,学生不难想象到粗盐中会有泥沙杂质,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分析整理,实验探究【展示】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问】1、利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2、说出具体的实验步骤。
【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归纳】根据食盐能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的性质,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过滤的方法将泥沙与盐水分离开来。
【板书】(一)粗盐的简单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展示】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以上三个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固体溶解先将固体研细,溶解时要搅拌,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击容器壁以防容器破损。
粗盐粗盐水2、过滤“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留有气泡(操作时要用手压住,用水润湿)“二低”: 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里的液体低于滤纸边缘“三靠”: 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烧杯内壁。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教案设计(pdf)(新版)鲁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海水晒盐过程探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化学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海水晒盐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科普图书:《海水与盐业》、《盐的科学》。
-学术文章:关于海水晒盐技术的科学研究,海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未来等。
-视频资料:海水晒盐的工艺流程,盐田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网络资源:相关的科学网站,如化学学科网站,海洋科学网站等。
2.拓展建议:
-让学生阅读科普图书,了解海水晒盐的历史、技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课后作业
1.根据本节课所学,简述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答案:海水晒盐是利用太阳能将海水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得到盐晶的过程。具体步骤包括: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太阳能使水分蒸发,盐晶逐渐析出,最后通过收集和洗涤得到盐。
2.影响海水晒盐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案:影响海水晒盐效率的因素有气温、湿度、风力等。气温越高,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湿度越低,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风力越大,水分蒸发越快,晒盐效率越高。
鲁教化学九年级下教案第8单元 第2节 第1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

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一课时 海水“晒盐”的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
(2)知道蒸发结晶的方法,进一步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晒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科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海水“晒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海水“晒盐”的方法:盐田法,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盐田通常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
2.海水“晒盐”的原理:蒸发结晶。
3.海水“晒盐”的过程: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
4.流程: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母液 【合作探究】刚晒出来的食盐可以食用吗?为什么?答:从海水里刚晒出来的食盐不能食用,因为其中除了含有泥沙外,还含有很多其他可溶性杂质,还需要进行粗盐提纯。
【跟进训练】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海水晒盐,它所利用的物质分离方法是(C)A.溶解法B.过滤法C.结晶法D.蒸馏法2.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C.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D.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沉淀而得到食盐3.我国有辽阔的海岸线,有充足的海水资源。
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
在此过程中(B)A.溶剂的质量不变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D.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知识点二蒸发结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36页的内容,并分组完成活动天地8-1,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氯化钠溶液从不饱和变成饱和的途径是加热蒸发;当玻璃片上出现固体颗粒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8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 教案

第二节海水晒盐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2、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用重结晶法提纯的粗盐三、教学媒体:多媒体、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等。
四、教学流程片断一复习提问【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海水晒得的粗盐中有什么类型的杂质?【学生回答】有泥沙,还有氯化镁等【教师总结】粗盐含不溶性杂质:泥沙,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片断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解】利用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其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还含有一些不溶性杂质,如泥沙。
那么,如何将粗盐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呢?【投影】第二节海水晒盐(三)粗盐的提纯【教师展示】展示实验室的粗盐。
【教师讲解】1、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学生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筛子原理,把筛子和过滤用的滤纸类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引导】根据食盐能溶于水,而泥土不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先将混合物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使用不能使泥土透过的滤纸把泥土和食盐水分离开来。
【教师讲解】大家为什么会想到使用滤纸呢?是受了什么样的启发呢?简单介绍“筛子”原理,把应用“筛子”原理的事例告诉同学们。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凡是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都可以使用恰当的“筛子”将它们加以分离,滤纸是分离可溶物质和不溶物质的理想的“筛子”。
【教师演示】演示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教师讲解】下面来回忆一下过滤操作过程,并请同学们思考过滤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海水中的化学《海水“晒盐”》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相关知识: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在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而溶质可以有多种。
3.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制成溶液,有些物质几乎不溶于水重点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思考、讨论
合作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
根据老师提供的仪器充分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阅读:多识一点,分析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原理
食盐的用途:
提问:上述除杂过程中发生了哪些
反应?
BaCl2+Na2SO4=BaSO4↓+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3、蒸发
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讨论:
1、重结晶法提纯粗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其中,使用次数最多仪器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过滤、蒸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小结设疑: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了粗盐中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而得到的食盐中仍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那么,如何才能除去其中的SO42-,Ca2+,Mg2+等可溶性杂质呢?
那么,如何将粗盐进行分离和提纯,才能使之更好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呢?
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提出问题:
1、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方法可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
2、除去泥沙后,再怎样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
实验探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量筒、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滤纸、蒸馏水、粗盐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晒盐》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关注这一方面的培养。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现象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
-考虑到海水资源是有限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水资源。
5.预习作业:
-阅读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预习盐水蒸发和结晶的原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积极思考,发挥创新精神。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涵盖海水晒盐的原理、影响因素等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2.教学目的: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可以尝试在家中利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例如使用一个平底锅和太阳光来模拟晒盐过程。
3.研究性作业:
-调查生活中的盐类产品,了解它们的来源、制作工艺和用途,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探究不同盐类产品(如海盐、岩盐、井盐等)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其成因。
4.思考题:
-思考如何优化海水晒盐的工艺,提高盐的提取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充分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下册8.2海水“晒盐”教案(新版)鲁教版

第二节海水“晒盐”教学目标: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过滤这一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方法。
2、理解溶解度的涵义。
3、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并掌握其意义。
4、通过让学生参与粗盐提纯过程,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重点:1、粗盐的提纯。
2、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图示法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实验准备:仪器准备:托盘天平、量筒、烧杯(50毫升)、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滤纸、漏斗药品准备:蒸馏水、粗盐、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人们是怎样从海水中得到食盐的?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含有杂质,怎样使粗盐变为可食用的精盐呢?二、引导自学(一)1、内容:海水“晒盐”的过程2、方法:学生看书,完成思考题。
3、思考题:(1)目前海水“晒盐”用的是什么方法?(2)海水晒盐的过程是怎样的?刚晒出来的食盐可以食用吗?为什么?(3)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4、学生看书、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5、演示实验:实验探究:饱和溶液的配制与蒸发结晶。
6、实验探究:粗盐的提纯(1)问题:怎样除去粗盐中的泥沙?(2)除去泥沙后,又怎样得到纯净是食盐?7、讨论实验方案8、演示实验:用过滤法提纯粗盐。
步骤:(1)溶解:量取15毫升水于烧杯中。
称取6克粗盐,边搅拌边将粗盐逐渐加入烧杯中,至粗盐不再溶解;(2)过滤:将粗盐溶液放在过滤器中过滤(过滤是要素、玻璃棒的用途)(3)蒸发: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边加热边搅拌(玻璃棒的用途)9、思考:上面所说,海水晒盐得到的粗言,除了泥沙,还有其他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等,如何除去这些杂质呢?看书了解工业净化食盐的方法,并了解食盐的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海水晒盐第1课时海水“晒盐”地过程1.海水“晒盐”地原理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母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就是该溶质地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地溶液是该溶质地不饱和溶液。
如何配制室温下一定量地食盐地饱和溶液?答案:用量筒量取一定量地水,倒入烧杯中,向烧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至食盐不再溶解时即可。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转化:(3)结晶:固体物质从它地饱和溶液中以晶体地形式析出地过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地概念时要注意:(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地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地量,饱和溶液和不饱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它们是从两个不同地角度对溶液进行地分类。
(3)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地依据是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地溶质存在,若没有剩余溶质,也不能说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因为该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这时可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其溶解情况,即可判断。
【例题】 2011年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灾区饮用水受到大面积污染,肆虐地疾病也威胁着人们地健康。
为控制疫情传播,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地是( )。
A.一定是浓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C.一定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地溶液思路点拨:许多同学在解题时常错误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其实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地联系,因不同溶质地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它们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地溶质质量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解析: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A、C错误;因溶液未达到饱和,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里,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故B错误,D正确。
答案:D1.(2011·山东滨州)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地分析正确地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2.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
一定能达到目地地是(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D.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3.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地叙述中正确地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同一溶质地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地饱和溶液溶解溶质地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4.在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想使一杯某温度下地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他采取地下列方法中,可行地是( )。
A.加水B.不断搅拌C.升高温度D.加氯化铵晶体5.常温下,将少量生石灰加入到一定量地饱和石灰水中,静置后,待其恢复到室温时,关于所得溶液地说法中,正确地是( )。
A.溶液质量不变B.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C.溶剂质量不变D.溶液中溶质地质量减少参考答案1. 解析:海水晒盐地原理是利用常温下风吹日晒,将水蒸发,使氯化钠结晶析出。
答案:D2. 答案:B3. 解析:对于不同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A、D错误;对于相同溶质而言,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地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错误。
答案:C4. 解析:加水会使溶液更不饱和;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度,不能将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氯化铵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升温后更加不饱和。
答案:D5. 解析:生石灰加入饱和石灰水中,会与水发生反应,使饱和溶液中地溶剂减少,因此饱和溶液中地溶质氢氧化钙析出,最终导致溶液中地溶剂和溶质都减少。
不考虑温度,原因是题目中有“恢复到室温”地提示语。
答案:D1.某物质地饱和溶液是指( )。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地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地溶液B.浓度较大地溶液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地溶液D.再加入其他物质后,不能继续溶解地溶液2.炎热地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 ℃地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地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A.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蔗糖晶体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地升高而降低D.a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3.有某物质A地不饱和溶液,在温度不改变地条件下,当溶剂部分蒸发后有晶体A析出,则此时地溶液( )。
A.变成饱和溶液B.仍是不饱和溶液C.溶质地质量分数减小D.溶质地质量分数不变4.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地水溶液甲,经过如下变化:下列结论正确地是( )。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液乙和溶液丙可能都是饱和溶液D.溶液丙若再蒸发掉 5 g水,析出地晶体可能大于2 g5.20 ℃时,将不同质量地食盐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食盐质量地对应关系如下表。
其中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地是( )。
选项质量A B C D 加入食盐质量/g10 20 30 40所得溶液质量/g 1112131366.实验室需要一定浓度地饱和食盐水,小方和他地实验团队一起开始了配制,请帮助他们完成下列问题(已知温度和溶剂地量一定):(1)为加快食盐地溶解,他们应采用地方法是( )。
A.增加溶质B.增加溶剂C.用玻璃棒搅拌D.将食盐研碎(2)如何知道所配制地溶液是饱和溶液( )。
A.降温看是否有食盐晶体析出B.继续加入食盐晶体看是否还溶解C.加入硝酸钾晶体看是否继续溶解D.用玻璃棒搅拌看是否有溶质析出7.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地,又是统一地。
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地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地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地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________区域(选填“Ⅰ”“Ⅱ”“Ⅲ”“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地氯化钠溶液,若要使其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地方法是________或________。
参考答案1. 解析:饱和溶液是某种溶质地饱和溶液,改变溶质会继续溶解。
答案:A2. 解析:a溶液有少量未溶解地蔗糖晶体,故4 ℃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溶液中没有晶体,则可能是饱和地,也可能是不饱和地;在冰箱内不能溶解地蔗糖晶体在室温下继续溶解,说明蔗糖晶体地溶解能力随温度地升高而增大;a溶液和b溶液中地溶剂相等,但b溶液中含地溶质多,故b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
故只有A正确。
答案:A3. 解析: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地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是最大地。
原溶液是不饱和地,恒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有晶体析出,变成饱和地,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变大。
答案:A4. 解析:因溶液乙在蒸发水时有晶体析出,所以乙有可能是饱和溶液。
丙溶液是析出晶体后地溶液所以一定是饱和地。
若乙接近饱和,而丙是饱和地,所以当再蒸发 5 g水时析出地晶体地质量一定大于2 g;若乙恰好饱和,丙再蒸发 5 g水后也析出2 g晶体。
答案:CD5. 解析:此题应通过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剩余溶质来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在20 ℃时100 g水中分别加入10 g、20 g、30 g食盐,食盐都能够溶解,A、B、C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但在20 ℃地100 g 水中加入40 g食盐时,只得到了136 g食盐溶液,说明有 4 g食盐没有溶解,故D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答案:D6. 解析:题干中温度和溶剂地量一定,因此温度和溶剂地量不能改变。
用玻璃棒搅拌和研碎食盐颗粒都有利于食盐地溶解。
答案:(1)CD (2)B7.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没有必然地联系,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氯化钠易溶于水,0.9%地医用生理盐水属于不饱和溶液且为稀溶液,故可归于图中Ⅲ区域;要使接近饱和地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地方法。
答案:(1)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2)Ⅲ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