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第3单元知识点
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复习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负电荷的微粒:+和属于不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切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原子在不停地运动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拉子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⑤原子中不存在电荷.因而原子不带电.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2.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某原子R,相对原子质量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A.a﹣b B.a+b C.b﹣a D.无法确定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B.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C.在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D.分子可分而原子不能分5.已知资料悉获,目前人工合成的最重原子是118号元素的一种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93,该原子里的电子数比中子数少( )A.57B.75C.118D.1856.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 A.A B.B C.C D.D7.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A.电子数目不同B.中子数目不同C.质子数目不同D.化学性质不同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9.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汤姆森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了原子的真正结构 B.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央,体积较大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电子在原子核外静止不动10.下列关于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改变 D.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11.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在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后,A、B、C、D四位同学在微信上相互讨论,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B.C.D.12.中科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聚变中原子不变,没有变成新的原子 B.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元素 C.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同种元素的两种不同原子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④⑤⑥ .锂元素与氯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元素》_7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2.会写、会读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并了解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在讲清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使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使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理解。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读法及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原子的内部构成如何?新课引入:同学们,你或你的家人有没有吃过钙片?吃钙片是为了什么?那么这里的钙指的是什么呢?那么什么是元素呢?科学家们研究物质的构成的奥秘,但发现构成物质的粒子越来越多,为了简单反映物质的本源,科学家们开始把分子解离成原子,按原子的性质实行分类,但发现有些明明不是一样的原子性质却非常相似,很难区分。
随着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结构的理解,科学家们开始提出用原子内部的粒子个数对原子实行分类,原子内部的基本构成粒子都有哪些呢?你们认为以哪一种给原子分类更合适呢?学生讨论:以质子、中子、电子给原子实行分类,那种最合适。
结论:以质子给原子分类最合适教师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的。
过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在化学变化中,质子数会变吗?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实行课本59页讨论:化学变化中元素是否改变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改变过渡:原子不变,元素就不变,原子和元素是否是一样的啊?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元素和原子是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微观概念,是元素的个体,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分子→原子→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过渡:元素的概念提出后,人们发现虽然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物质的组成[知识归纳]一物质的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一)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总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二)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原子的性质:①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只是原有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别的分子或别的物质。
②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也在不断运动,原子间有间隔。
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原子也是构成分子的一种粒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原子构成①原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外电子不带电荷中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原子核:::②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 ).相对原子质量:①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原子量;②原子量在数值上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③单位为一.(4)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①.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故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核距离近→远电子能量低→高填充顺序先→后②.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含义12表示原子核及核内有12个质子(即原子核带有12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1.阳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如Na+、Mg2+、Al3+、NH+4等(质子数>电子数)。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元素》_0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存有,形成元素的概念。
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初步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初步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水平。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初步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理解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阅读、概括归纳、交流讨论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学生准备的关于元素的趣味视频。
放完视频,学生实行交流总结。
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利用幻灯片播放平时在医院常见的三种情景。
设问:请思考三种情景中“钙”、“铁”“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同时引出课题。
师:幻灯片给出氧化汞、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在分子结构上有何共同点?生:都有氧原子。
追问:它们属于同类原子吗?为什么?师:把质子数为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生: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活动探究 1.幻灯片播放氕原子、氘原子、氚原子的核外电子运动的flash动画,设问:1、三个氢原子中相同的是什么?2、氢原子与氦原子不同的是什么?生:交流讨论,引出元素的定义。
通过练习,巩固定义,加深理解。
活动探究2: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此部分主要讲解元素、物质所对应的宏观概念与分子、原子等微观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知道组成、构成在化学中的区别,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通过即时实行活动探究3,巩固知识。
活动探究3:下列说法是否准确?如何改正?1、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地三单元第三节化学式及其意义 说课稿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地三单元第三节化学式及其意义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式及其意义》。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我将对学生情况进行预测,8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喜欢自主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改要求,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化学式的概念,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三维表征的思想。
研读教材,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化学式的意义。
难点是:化学式周围数字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讲解重难点,我将把讨论交流法、启发引导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将从4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
通过展示常见的几种元素符号,提出问题: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那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该如何表示呢?这样在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导入课题。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 元素》_0

第三单元课题三元素一、教材分析:子引入元素概念,从而分析元素与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通过图片和表格形象告诉学生元素在地壳中和人体中的合量,总结元素,原子、分子、离子的关系。
通过文字表示一업多种元素以及他们组成几千万种物质将十分麻烦引入元素符号的书写、意义,并在资料卡片中介绍了元素的分类从超市商品分门别类的摆放延伸到元素科学有序的排列,从而引出元素周期表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课已完成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元素符号书写已有一定基础,但本节内容属于概念的理论学习,学生学习较枯爆燥,故教学中采用看动画。
如:启智卡片、给元素分组,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游戏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思维更灵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看谁迅速进入状态,静心自学)自学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记住元素的定义和地壳里各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
2.熟练掌握常见元素符号并能准确书写。
3.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
自学任务(相信自己,我能行)(一)认真自学59-60页课文“元素”回答下列问题:1. ⑴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________.⑵元素是具有相同即()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⑶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______也不会改变.⑷将59页”讨论”用铅笔写到课本上.2.⑴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从多到少是(写前6位) 。
⑵.生物细胞前几位组成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元素_____物质,物质都是由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_______________相关.(二)认真阅读74---76页“元素符号”并回答:⒈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必须______写.⑵.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写,第二个写.⒉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⑵(三)认真学习63页“元素周期表简介”并回答:1.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个纵行。
鲁教五四制八年级初中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 化合价的规律、应用》_2

《化学式与化合价》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单质及化合物的组成,掌握准确书写化学式和准确读出化学式的方法。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规律推求未知化合物的化学式及根据化学式推求元素化合价。
3.掌握相关化学式的几种计算,求相对分子质量,求元素质量比,求原子个数比,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二、教学重点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2.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3.掌握相关化学式的四种计算三、教学难点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2.掌握相关化学式的四种计算四、知识讲解(一)化学式我们已经学过,元素能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你知道下列符号表示什么物质吗?H2O CO2P2O5O2N2KClO3一种物质(纯净物)既可用物质的名称来表示,也可用物质的化学符号表示。
从化学的角度看,那种表示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更通用呢?像这样的,能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就是化学式。
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呢?寻找化学式的组成要素并尝试概括化学式的定义。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提问】化学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实行学习。
宏观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意义(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提问】说说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提问】2CO2表示什么意义?【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含义是否相同?【讨论】符号H、2H、H2、2H2、2H+各具有几个意义?分别是什么?【提问】化学符号中数字各表示什么意义呢?数字位置表示的含义1、前面微粒的个数(分子、原子、离子)2、右下角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3、右上角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练习1】说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1)2N (2)2HCl (3) SO2(4)Ca2+【过渡】知道了化学式的意义,那么物质化学式怎样写?怎么读?【引导】书写化学式是有原则的。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三、四单元(鲁教版)

课题1 溶液考点1 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即静置不分层。
3.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说明]此外,还可以根据溶液的名称判断溶质和溶剂。
在A的B溶液中,A是溶质,B是溶剂。
即名称中前面的物质是溶质,后面的物质是溶剂,如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注意]a.未溶解掉的部分不属于溶液,不能视为溶质b.溶质和溶剂之间只是溶解与被溶解的关系,不发生化学变化。
【例题1】判断正误(1)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2)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剂()(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4)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5)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6)浑浊的液体一定不是溶液()【例题2】判断下列现象表现的是溶液的均一性还是稳定性(1)一杯糖水的各个部分都一样甜___________(2)溶液只要外界条件不变,不论放置多长时间,溶质都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___________ (3)从10%的氯化钠溶液中倒出一部分溶液,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仍为10% ___________ 【例题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
(填状态)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①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溶剂;②碘酒中的溶质、溶剂;③白酒中的溶质、溶剂。
考点2 溶解的过程物质溶解时通常伴随有吸热、放热现象。
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时,会同时发生以下两个过程:(1)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2)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这一过程放出热量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就取决于这两个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注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但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の奥秘
知识点一、原子の构成
1.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证明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の原子核,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
原子の结构: (1)
(2)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对应课本P52活动天地,总结原子构成の规律。
2.原子构成物质の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の最小粒子
原子の特征:原子体积和质量很小;
原子总在不断运动; 原子之间有间隔;
原子间有相互作用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第一个电子层最多排2个电子; ②、第二个电子层最多排8个电子; ③、最外电子层最多排8个电子,
第一层为最外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电子得失规律:
原子の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4、离子:
(1)定义:带电荷の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荷),例Mg 2+
阴离子(带负电荷),例S 2-
(3)离子符号の意义:
(4)原子和离子の区别和联系:
(5)离子の形成:
(6)分子、原子、离子の比较:5、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の实际质量,单位为1,一般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点二、元素
1、(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の一类原子の总称。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元素与原子の区别:
(4)地壳中含量居于前五位の元素:
(5)元素符号(记住常见元素の元素符号)①单个符号の意义:
②由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
2H:2个氢原子
2、元素周期表:
①每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个纵列叫一个族(8、9、10共成一个族),共16个族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周期数=电子层数;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③每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每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
知识点三、物质组成の定量表示
1、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の式子叫化学式。
(2)意义:请分别以H2O、NaCl、Cu为例,说一说它们各自の意义。
(3)
2、化合价
(1)意义:
表示在氧化镁中镁元素の化合价为+2价
表示在氧化镁中氧元素の化合价为-2价
(2)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二四六硫二四碳,
三铝四硅五氮磷;
铁有二三铜一二,
单质零价和为零。
(3)原子团(也叫根)
3、物质组成の表示
(1)化学式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の相对原子质量の总和。
单位为1。
(2)物质组成元素の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物质中某一元素の质量分数=该元素の质量与物质の总质量之比(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