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1.2《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鲁教版(五四)化学八年级1.2《体验化学探究》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蜡烛燃烧这个实验,仔细观察了蜡烛燃烧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设法找出答案,请你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谈谈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明确要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学生在阅读小明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基础上实施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共同合作: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指导学生以“活动天地1—4”中化学探究实验报告为范例,撰写《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报告。
分组完成各自的探究报告。
使学生学会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讨论、交流对科学探究各环节要素的理解。
使学生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大屏幕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阅读、了解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指导学生参与小明同学实验探究,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
【提供资料】科学家在探究活动后进行了反思才得到重大发现,如稀有气体的发现。
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通பைடு நூலகம்事实说明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的重要性。
【问题】常言道,“三思而后行”,“行后而三思”同样重要,小明同学在实验后,对探究活动的哪一方面进行了反思?做了哪些改进?你认为对探究活动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教材,找到答案。
分组讨论。
鲁教版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1.2《体验化学探究》第一课时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 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 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 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 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 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 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 论(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 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了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 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 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 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 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 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用电火花使 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 后用碱液吸收而分离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到最终仍残余 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这种见解 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2体验化学探究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全一册

PART 1
从问题开始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
一、从问题容开始
科学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 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 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的问题,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 正进步。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情境导入
“神舟十三号”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的,科学探究也是我们学习化 学的重要方式。那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理解探究的过程。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角度等方法。学会描述观察到的 实验方法。 3.根据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学习,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容
PART 2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
二、通过科容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方案
提出 问题
猜想 与 假设
获取证据
形成 结论
反思 与 评价
表达 与 交流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
2.实验探究容:蜡烛燃烧的奥秘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
容 探究3 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
视频感知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八年级全一册1-2《体验化学探究》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3.学会提出问题,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问题导学:1.阅读课本9-10页想想,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学好化学:一、从问题开始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和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1.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2.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3.学会质疑,对现成的结论不能轻信;4.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5.对任何事物都要认真思考其现象,提出本质的问题。
……2.阅读课本11-12页,思考:科学探究的环节主要包括哪些?3.设计实验的时候应考虑哪些问题?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实验所需成本,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三、学情诊断:【诊断1】小红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用碘水可将淀粉溶液与食盐溶液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答案】C【诊断2】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答案】A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2.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化学全一册:1.2 体验化学探究 教案

体验化学探究【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反思及实验报告的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素材、烧杯、蜡烛、秒表、火柴。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实验探究(4)解释与结论复习: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同学们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对猜想与假设作出初步的论证。
实验探究包括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等要素。
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判断事实与假设的关系,在教师的指点下或通过与他人论证,对证据进行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复习、总结整理。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探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5)反思与评价(6)表述与交流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以及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表述与交流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因素。
同学们要善于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或讨论。
二、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1.三思而后行2.行后而三思3.学会倾听和对话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三思而后行”,实验完成后,还应“行后而三思”。
通过对自己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与评价,才能使我们不断地获得进步。
格式:①姓名,②合作者,③班级,④时间,⑤探究实验的名称,⑥实验的目的,⑦仪器、药品,⑧步骤和方法,结论,⑨对结论的解释、反思,⑩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等。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是科学探究的正确道路,没有革旧布新的勇气和胆略是做不出科学发现和创新成果的;小心求证说明了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做不出科学成果。
(1)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3)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学生讨论反思内容和方法。
1.2体验化学探究课件---2024--2025学年八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

(2)取一根火柴梗,将其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 同部位的灼烧情况。
火柴梗的两端部分最先变黑(炭化),这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3)在蜡烛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 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05年,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1. Are there more color pigments to discover? 还有更多色彩元素可发现吗? 2. Will the periodic table ever be complete? 元素周期表会完整吗? 3. How can we measure interface phenomena on the microscopic level? 如何在微观层面测量界面现象? 4. What is the future for energy storage? 能量存储的未来是怎样的? 5. Why does life require chirality? 为什么生命需要手性? 6. How can we better manage the world's plastic waste? 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世界上的塑料废物? 7. Will AI redefine the future of chemistry? AI会重新定义化学的未来吗? 8. How can matter be programmed into living materials? 物质如何被编码而成为生命材料? 9. What drives reproduction in living systems? 是什么驱动生命系统的复制?
体验化学探究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二节内容,科学探究作为本次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既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还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本节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引领和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化学的意识,凸显化学学科探究的特色,对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要素进行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列举了诸多的“化学之谜”,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二)教材主要内容本课时包含一个内容:一、从问题开始。
选取观察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以体会怎样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明确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因此怎样学好化学是学生热切关注的,求职欲望非常强烈,但对于怎样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怎样提出问题、准确的表述出问题并不明确。
学生在其他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实践和体验了科学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但教材列举的诸多化学之谜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因而对化学的科学探究仍然充满期盼。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天地》和《实验探究》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景,以学生最熟悉的蜡烛燃烧探究过程与结论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反思,增加对过程的体验。
与传统教材上的学生实验不同,探究不但要认真地“做”,更要深入地“想”,还要积极地“说”,要多做、多想、多说。
强调反思活动的开放性,反思角度的多样性,结果的真实性,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学化学”、“做化学”,并非“看化学”、“听化学”。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表述问题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新版】鲁教版八年级化学《体验化学探究》【创新课件】1

请同学们将“实验探究1-1”中的探究 活动或自己提出问题设计完成的探究实 验写成一篇完整的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课堂小结
体验化学探究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探究反思
观察 蜡烛 燃烧 现象
提出 探究 问题
猜 设 实分得 想 计 验析出 与 实 验数结 假 验 证据论 设
熄灭后
有白烟且可被点燃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问题,并设计实验证明你对问题的猜想。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变 化
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后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点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形状,硬度, 燃 前 检验它的溶解性,密度。
燃 ①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②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 着 焰中,约1s后取出,观察被烧情况;③在蜡烛上方分别罩上 时 干燥烧杯和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熄 灭 观察熄灭时现象, 用火柴点白烟,观察现象。 后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注】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白色块状固体,质软,无气 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烧时
蜡烛熔成液态;火柴梗燃烧部位分为三部分, 外层焦黑,内层发黄;放出大量热;生成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无色的液滴
新知学习 课堂小结 知能训练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实验要“行 后而三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 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 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 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 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当他 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 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 (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 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了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 谓燃素的特殊东西。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 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 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 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72年卢瑟福(D.Rutherford,英,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 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 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和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 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 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 不助呼吸。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 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 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 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 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 学习目标:
(1)、技术与技能: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习 化学的重要方法。
发现的较重的气体。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 塞把已经 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 些残余的 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命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
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发生了日全蚀,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J.C.Janssen,1824—1907) 从分光 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 的新元素 所产生的。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 阳”)。地球上 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钍矿中被发现的。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及 陨石和宇 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 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那年8月1日 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时放出更为光亮的火 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 4倍。可以说,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 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 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事实上 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 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他曾于1773年 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 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l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化 合物 中制得的氮气每升质量为1.250 5 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质量为 1.257 2 g, 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 有尚未被
从问题开始:
1、隐形飞机是用什么材 料制成的? 2、沙子问什么能变成制 造计算机芯片的硅? 3、石油怎样才变成绚丽 的衣物?
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 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 改进了水上集气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 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2.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3.学习难点:
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方法
诊断补偿 :
1、化学变化的定义?
2、化学研究的范围?
化学很奇妙,它不仅能为人类研创新 物质,还能开发新能源,为人类社 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那么, 怎样开展化学研究,如何能学好 化学呢?
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 的”),氖(拉 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0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F.E.Dorn,1848—?)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 的气体, 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
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用电火花使 空气中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 后用碱液吸收而分离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但到最终仍残余 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这种见解 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