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考试试题卷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606美学与人生考试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606美学与人生考试答案
因此,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和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崇高的价值载体首先是体现这种冲突与抗争过程的艺术作品。但崇高不仅仅限于艺术作品中,人的现实的活动过程就常常显示出崇高。崇高与壮美有联系,因为壮美的对象占有大的空间,具有疾速的时间,力量强大,性质刚硬,往往引起人先惊后喜的审美感受。崇高主体面对的对象同样是强大的、有力的,正是这样,才造成了环境的艰苦、冲突的激烈,人的审美愉快也要由痛感转化而来。因此,历史上许多美学家把崇高与壮美相提并论。但是,崇高与壮美是有区别的。壮美是显示人类活动的一种结果,是人的胜利的静示。壮美的对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崇高的对象则是与人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界的事物也能引起人的崇高感,那是因为人Leabharlann 自然事物拟人化了,使它具有一种象征性。
在不同的人生实践的领域,崇高有不同的体现。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人在自然中体验到的崇高,是那些体积大,力度强的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审美属性。它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进入人的审美视野,并因为人的超越之感而获得审美意义,从而对人类有一种激励性和鼓舞性。如高山大川、海洋广漠、雄风惊雷、暴风骤雨等,还有像动物中的雄狮、猛虎、海燕、雄鹰等,它们都因为人们传送它们上面感悟到力量,从而认同了自身的超越而获得美感。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物和人的精神品格两个方面。在人的社会创造中,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的精神品格中,人因为战胜社会,自我的有限性,从而获得精神的解放,也就体验到一种崇高感。第三,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人的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和反映,是自然和社会中崇高的集中表现形式。崇高艺术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自然和社会中雄伟壮阔的事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镜”,“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这里他从外在形式分析了崇高的内涵。也就是表现为语言的奔放、色彩的强烈、画面的雄阔、线条的粗犷等特点。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六章章节测验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美感现象属于(C)A起兴B理解C移情D通感2、“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B)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3、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B)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4、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悦。

但真正严格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判断力批判》的作者(A)A康德B黑格尔C歌德D席勒5、俗话说“对牛弹琴”,表明了(A)影响美感的形成A审美能力B灵性C想象D感官6、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7、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B)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8、以下不属于实验美学的研究方法的是(C)A核对法B内省法C思辨法D观察9、被比作“水中盐、蜜中花”的美感心理要素是(B)A通感B理解C想象D情感10、认为美是人的“心理同构”的是(A)A格式塔心理学派B叔本华C尼采D立普斯11、“目之于色也,又同美焉”体现了美的(A)A社会性B时代性C非功利性D个性12、陆机《文赋》里强调“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强调了(C)对文艺创作的作用。

A言志B起兴C虚静D缘情13、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好无意义”,这说明美感的产生取决于(D)A审美态度B社会环境C审美需要D审美能力14、认为羊能挽回更多的东西,因而在人们心理唤起了一种美滋滋的感觉,产生的最初的美感,是(C)A羊生殖崇拜为美B羊大为美C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D羊人为美15、“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属于(C)A对比想象B创造性想象C相似想象D接近想象16、“情人眼里出西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明了美具有(D)A时代性B地域性C民族性D主观性17、下面能表达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超越了“自我”的是(C)A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B心外无物C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D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18、事物美的形象引起人们的社会历史道德的情感而感到的社会历史性的道德的美,属于美的(B)A哲学超验层B形式符号层C物质实在层D历史意蕴层19、“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C)A想象B表象C通感D直觉20、从联想的类型来看,“瑞雪兆丰年”属于(D)A相似想象B创造性想象C对比想象D接近想象(95分)。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 【1145】试题答案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 【1145】试题答案
崇高美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斗争中,表现的是两者的对立与冲突。从崇高美的外观上看,其形体是巨大的、粗砺的、凹凸不平的。在自卫和征服对方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挥着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在实践的回顾中,产生一种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感。崇高美的形态,往往是在对象上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艰难的、险峻的、严重斗争的印记。无论是自然的崇高还是社会的崇高,都是以对象的无限大间接地显示着人类无限的征服力量。因此崇高是表现人的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道德震撼力量的美,是一种圣洁的美,庄重的美,伟大的美。
崇高美也存在于喜剧之中。与悲剧性的崇高美相比,喜剧性的崇高美所表现的更倾向于生活的本身。作为与悲剧相对立的美学范畴,人们总是从喜剧的特定的喜剧效果――“笑”去加以论述与分析。德国美学家康德认为,喜剧美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情感体验,即“笑”的体验。
“笑”是喜剧的特征之一,也许人们难以将“笑”与“崇高”联系在一起,认为前者是轻松的、滑稽的,后者则是严肃的、庄重的。然而,我们如果摆脱对“笑”的狭义理解的束缚,将“笑”从本质深处理解成一种喜悦、满足或者是一种自豪、成功,那么这种“笑”无疑具有崇高的内涵,并且可以看作是崇高的一种表现形式。朗吉纳斯在《论崇高》中就把他心目中的崇高与心灵上的喜悦、快乐和自豪联系在一起,强调崇高的获得主要就是表现为一个高尚的心灵的满足,只有“永远使人喜爱”的文辞才是“真正高尚和崇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崇高也可以理解的实现或心灵的满足来显示,这时的崇高往往表现为喜剧形式。喜剧性的崇高美的内在形式是喜剧冲突,它是由喜剧感脱化而来的,这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三、结合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谈谈你认为崇高美的实质是什么?(50分)
四、结合当前的审美现象,谈谈你对审美的非功利性是怎样理解的?(50分)
五、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什么是审美的情感性?(50分)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1606【1145】美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1606【1145】美学与人生参考答案
乐的快感。、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误区,就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错觉,即日常生活已经很美好、很理想了,无须审美的升华和批判,而且审美也丧失超越性,审美就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美感就是日常生活的满足感。现在社会上出现大量的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如人体悬挂――用钩子、链子穿过身体,把自己悬挂在疼痛和骇人的半空),表演者本人自称享受疼痛的美感,而这种所谓的行为艺术已经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接受能力,所以也就不是什么艺术,当然也就与美学沾不上边了。如果不对这些所谓的艺术进行批判的话,那么美学的发展将会走入一个死胡同。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晚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三、小作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美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当时的人们就对自己的生活对象产生了审美感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这种审美活动逐渐被少数有教养的阶层所拥有,从而走上“精英化”、“贵族化”甚至是“神圣化”的道路,此时的审美与生活开始渐行渐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才有闲情逸志和趣味去舞文弄墨,赏画观景;西方亦然,贵族订购艺术家的作品装点自己的豪宅和庭院。所谓的美学文化,在传统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资格、标志和地位的象征。拥有艺术趣味和审美品格的人并不是黎民百姓。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演进,美学逐渐走出了少数人的樊笼,而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其标志就是出现生活美学化的趋势,美化生活成为一个日益民主的文化的标志。对于美学的这种新的变化,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发展趋势,既要肯定其对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所带的下面效果,又要清醒的认识它对我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用正确的美学思想与观点来指导我们生活。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

西南大学1612《美学与人生》 【1145】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的2个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分析问题时史料部分要具体清晰,观点部分要明确,论述部分要有层次与逻辑。
1、关于“美是什么”,教材从6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回答,针对教材上的这6种说法,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二、美具有情感性。
美是靠形象调动人们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多方面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审美是人的一种亲自的体验,审美主体完全沉浸在对象中,如醉如疵,获得一种忘我的彻底的身心愉快。·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它不象传输科学知识或者哲学道理,用抽象、客观的概念给人理性的知识。白居易在《琵琶记》里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艺术就是靠这种共同的情感基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文艺作品就是靠这种情感的交流传达来感染人的。在审美中,人们常常随着审美对象本身的形象或哭或笑,或激动或沉思,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精神状态中与对象交融在一起,融化在一起,同呼吸,共沉浮。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3、关于审美范畴,教材着重谈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荒诞、意境等,针对这些范畴,请选择其中的两种范畴进行评价。
4、结合教材上关于美感与快感的论述部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5、针对教材“艺术与艺术圈”部分的内容,谈谈你对艺术与艺术圈这个问题的看法。
2、关于美的特点,教材上提供了非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时代性、主观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的论述,对于这些论述,谈谈你自己对其中2个特点的评论和意见。

美学与人生期末考试答案(最新)

美学与人生期末考试答案(最新)
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论崇高》一文中认为文学作品应有崇高的风格,并提出崇高风格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1、庄严伟大的思想,2、慷慨激昂的感情,3、运用藻饰的能力,4、高雅的措辞,5、堂皇的结构。朗吉弩斯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强调在文章中表现人的激情,那象闪电一样把他遇到的一切击得粉碎的激情而不是那种清醒的理智的说服,对激情与人的心灵的强调,使朗吉弩斯的观点对西方的文艺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秀美与崇高之间,朗吉弩斯强调崇高之美。他说:“大自然把人放到宇宙这个大会场里,让人不仅来观赏这全部宇宙的壮观,而且还热烈地参加其中的竞赛。……因此,仿佛是按照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欣赏的不是小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朗吉弩斯强调人应当追求那些真正伟大、神圣的事物,他是从人的价值出发,说明人不能满足于当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应让自己变得更伟大、更神圣。
于发现美的眼睛与生活中寻真美感受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尤其是在这个充斥着名牌奢侈品和总之日常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深各种?凤姐?伪娘??小月月?现象以及攀比风的时代我们怎样独善其身于乱世中发现生活之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姓名:向前看层次:专升本
类别:函授专业:教育学2016年5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1145】A卷
题号





总分
评卷人
得分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

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西南大学《美学与人生》第七章章节测验1、艺术的存在方式是(A)A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B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创造C艺术创造艺术接受艺术品D艺术接受艺术品艺术创造2、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A)A意象的重建B艺术感受C审美理解D审美想象3、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4、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5、“粗娟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B)A形式符号层B物质实在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6、“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D)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自然物D人工制品7、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这说明了美是(B)A愉快的B感性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8、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A)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9、(A)是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A艺术的功能B艺术的起源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0、将艺术的本体存在仅仅结为艺术家直觉创造的美学家是(A)A克罗齐B弗洛伊德C荣格D海德格尔11、古希腊最早提出模仿说的人是(B)A巴门尼德B亚里士多德C德谟克利特D柏拉图12、在荣格看来,艺术家应该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人”,即(D)A审美的人B个体的人C拥有自由意志的人D集体的人1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C)A形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14、不主张载道说的美学家是(A)A陆机B柳宗元C孔子D韩愈15、“悟”是艺术品鉴赏过程中(B)A主体必定要达到的层次B主体感知的升华C意象的复制环节D 活动的起始环节16、荣格心理分析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D)A模仿B理念C力比多D集体无意识1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类型,据此,“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属于(D)A有我之境B物境C意境D无我之境18、以下提倡符号说的美学家是(A)A苏珊朗格B雷纳克C亚里士多德D黑格尔19、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突出“兴、观、群、怨”的是(D)A 道家美学B禅宗美学C法家美学D儒家美学20、认为艺术是创造家的“白日梦”的是(C)A亚里士多德B荣格C弗洛伊德D海德格尔(95分)。

美学与人生 【 1145 】

美学与人生  【 1145 】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但是,我国的美学老人朱光潜先生,在八十岁以后总结其一生对美学研究的心得时说:“‘美是什么’的问题,不可能有公式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和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观念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20世纪的中国美学可以分为四个达的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19年.这是古典美学受到普遍怀疑、深入批判,趋向瓦解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随着数千年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猛烈的批判,古典和谐的美的理想慢慢摘下了它往日金光闪闪的王冠,并由中国人逐步趋同的审美取向轰轰烈烈地加冕在崇高美学理想的头上.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传统的格式塔心理学派用主客体“同形同构”“异质同构”的学说来解释审美本质的根源和由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却对人与对象在形式上的相互对应以及对象上的审美素质作纯生理上的解答,这显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汉语,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语文教育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人生【0324】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论述题:在以下5个题目中选择其中2道题作答,每小题50分,共100分。要求:没有科学性错误,观点明确,答题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字数每小题不少于500字。不抄袭。
三、答:马克思强调基础的决定作用。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方面来认识美,把这一看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把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经济基础,社会物质世界,一个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美学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部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人的审美创造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是人在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人的审美意识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实践、劳动。所以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己”,这就是美。文艺起源于劳动,社会生活是文艺的源泉,决定文艺的发展。马克思对任何文艺现象的考察总是把它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的论点,坚持“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即恩格斯所说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生动性相结合”。如在对拉萨尔《济金根》的分析中,马克思认为应把济金根放入他自己的特定历史时期来分析济金根悲剧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的观点。如马克思在对希腊神话的评价中提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他的土壤,具有永久的魅力。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的。同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说自己从巴尔扎克的作品里“所学到的东西”,“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但他又不赞同对现实做事无巨细的完全忠实的描绘,又主张可以虚构、加工、典型。主张个性化,但他又反对“恶劣的个性化,”3主张创作的“莎士比亚化”,4反对“席勒式”5的口号化、传声筒式的创作,但又反对那种完全没有共性的个性化。主张作者自己的观点越隐蔽越好,但又明确表明作品一定要有鲜明的“倾向性”,并说从哀斯库罗斯到但丁到塞万提斯到席勒,这些伟大的作家都是因为有鲜明的倾向性。马克思的美学观就是这样,总是保持着辩证法的光辉。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能动性体现于对对象的改造上,使对象“人化”了,他并不是被动的机械反映世界,所以文艺对世界又有能动反作用。人们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可以典型化。因此,文艺又不是简单的被世界所决定。马克思把文艺看成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6但又充分注意到了文艺的特殊的反映形式。比如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马克思又特别指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某些艺术形式只能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达到它最发达的阶段,如史诗、神话等。在某个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地区,其文学生产却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如19世纪的俄国和德国,俄国直到1861年才实行农奴制改革,才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这时的英国早已是资本主义非常发达的“日不落帝国”,但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俄国的文学艺术并不比英国逊色。这时的德国也是如此,1871年以前,德国是300多个分封割据的小国,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形容当时德国是一个“到处散发着臭气的大粪堆”,但德国当时以海涅、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艺生产并不比英国逊色多少。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生产力水平高,文艺生产的水平也同步高的情况是一般的规律,是存在的,比如唐朝的发达和文艺的繁荣是同步的,英国的发达与文艺的繁荣是同步的。马克思对美的认识把美放入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来定义美。有了劳动和实践,人从自然中生成,脱离了动物的状态,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劳动能动创造的历史,马克思的人是历史的,有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总和”。因此美的逻辑起点就是人的实践劳动和创造,是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等命题,把美的本质研究引向一个新的至高点,是我们进行美学研究的重要根据和基础。所以,我们总起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2、美的规律的理论;3、异化劳动7和人的审美活动之间的关系;4、艺术本质的理论。而马克思美学的这些思想所呈现出来的特色与其他美学体系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色: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起来;3、始终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4、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辨证观点。马克思把美学从认识论、理念论、形式论、主观经验论等阶段带到了人的本质实践的阶段。这对深化、提升美的本质追寻是一个崭新的有说服力的视角。马克思:以前的哲学都是怎样解释是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世界。同时,我们也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被发展的一个开放的体系,列宁、毛泽东等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丰富和发展都有巨大贡献。它的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我们的概括是挂一漏万,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入还需要大家多话工夫,多读原著。我们在此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史上最具活力的一种美学形态,一种科学的美学形态,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一、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谈谈怎样理解美的形象性?(50分)
二、怎样评价美学史上从事物的客观属性研究美的方法?(50分)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观点?(50分)
四、怎样理解优美与崇高美的特点?(50分)
五、审美么,什么是形象性呢?“形”在中国古典词汇中更多的指地上的可见的事物之外貌,而象则更多地指天象或者象征之意。例如《周易•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而韩康伯注曰:“象况日月星辰,形况山川草木。”同样在《系辞上》里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些都指出了“形象”的直接观感性,只不过有“天上地下”“形上形下”的区分。《周易》里说:“圣人设卦观象,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象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天垂象,见吉凶。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些“象”都有以痕迹征兆象征的意思。《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韩非子》对此解释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里的“象”则多了想象的意思了。总的来看,形象,都包含有可以眼见的直观的甚至可以触觉的物象的意思。因此,美的形象性就是说美不是抽象的,而是可见、可感可触的。康德曾经指出“美是非关概念而普遍的”,美不是理性逻辑之下的清晰概念,但它却象概念一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美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真理和知识,即使美的东西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蕴涵着“某种道理”,那也一定是在形象中包含着的,是不知不觉的自然显现,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不是感性的显现理念,而仅仅只见理念,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那这个东西不能叫做美。美是人的视觉一下能捕捉到的一个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这是美的首要条件。然后这个物象要能够引起人们的想象、情感等活动,把这个画面自己构筑成一个连贯的完整的有生命力的包含欣赏者自己情感的美的画面,如果还仅仅只停留在物象的阶段,就很难有更美的感觉。所以,美实际上是感性形象经过人的感性“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意象”,是一个“物乙”而不是物体原样的“物甲”了。三星堆:纵目图。怎样才能看得远呢?你看那突出的眼睛,这就是形象的说法。实际上,人们很多复杂的意思往往是语言不能完全穷尽的,用“象”来表达往往能够有更多的含义,这就是形象大于语言。在《周易》中人们就认识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要“立象以尽意”。用“象”来表达人们的意思,这是一种智慧。很多时候作者自己的寄托、寓意、情感等等都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而且有很多时候作者自己也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正如曹禺说自己创作《雷雨》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人们所说的抨击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的都可以“追加”上去,但当时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想法,只是有一些模糊的影像在眼前冲突。
二、答:(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第四种是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但他们往往最终还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心理。这些观点在把外物看作构成美的条件方面有其合理之处,但它们强调的重点仍在主观心理方面,因而未能克服第二种观点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