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和中国饮食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与菜肴创新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与菜肴创新中医药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中药的饮食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药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食物和药物的调理,能够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深受人们的喜爱。
其中,药膳烹饪技巧以及菜肴的创新成为了中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药膳烹饪技巧是中药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融合了中医理论,结合食材的特性和功效,通过炖、煮、煎、蒸等烹饪方法,将药材与食材相结合,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和疗效。
药膳烹饪技巧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炖煮的方法。
首先是选材,药膳选材需要注意搭配和药材的特点。
例如,生姜和猪蹄一起炖煮,可以温中散寒,有助于脾胃消化。
其次是炖煮的方法,药膳常采用炖的方法,利用长时间缓慢的加热,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增强食物的药用功效。
炖煮药膳时,需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保持适度的火力和长时间的炖煮,这样可以使得食材中的药物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
药膳烹饪技巧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菜肴,也可以与现代餐饮相结合,进行菜肴的创新。
在当前追求健康饮食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餐馆开始研发以中药饮食文化为基础的菜肴。
这些菜肴结合了中药的疗效和时尚餐饮的创意,既能够满足人们的味蕾享受,又能够带来健康的益处。
例如,有些餐馆推出了以中药材为主料的减肥菜肴,采用减盐、减油的烹饪方法,满足顾客对美食的需求,同时又能够达到减肥的效果。
此外,一些餐馆还推出了以中药材调制的饮料,如中草药冰淇淋、中草药口味的奶茶等。
这些创新的菜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能够发挥中药的药用价值,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和菜肴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日常饮食的需求,更是以健康为核心的饮食理念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健康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和菜肴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和美味的选择。
它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药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既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也有独特的疗效和营养价值。
药膳是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通过科学配伍烹饪而成的一种食疗方式。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还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膳的定义、历史渊源、烹饪方法以及典型的药膳食谱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膳的定义与特点药膳是中医药理论与烹饪技艺相结合的产物。
它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辅以食材,通过烹饪方法将药物成分释放出来,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药膳追求食物的药用价值,强调对人体健康的调理作用;2. 药膳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追求药食同源,相辅相成;3. 药膳讲究烹饪技巧,既要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又要使食物具有良好的口感;4. 药膳强调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症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理。
二、药膳的历史渊源药膳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食疗的记载。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食物与草药的疗效相结合,形成了药膳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膳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民间广泛传承。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药膳的烹饪技艺更加成熟,药膳文化也更为浓厚。
三、药膳的烹饪方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煲汤、炖煮、炒煮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烹饪方法:1. 煲汤:将中草药与食材一同放入砂锅或电压锅中,用文火慢炖数小时,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
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汤品味道鲜美,容易被人体吸收。
2. 炖煮:将中草药与食材放入炖盅或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炖煮。
这种烹饪方式适合一些需要长时间煮熟的药材,如人参、鹿茸等,能够使其营养成分充分释放。
3. 炒煮:将中草药与食材一同放入炒锅中,用适量的油进行炒煮。
这种烹饪方式能够使药材和食材充分混合,药物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还能保持食材的鲜嫩口感。
四、典型的药膳食谱1. 当归炖鸡:将当归、鸡肉等食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炖数小时。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与茶饮文化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与茶饮文化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药食同源是一种重要的理念。
这个理念将药物与食物融合在一起,认为药物和食物有着相似的特性和功能,可以共同促进健康和长寿。
茶饮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也体现了药食同源的理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有着相同的特性和功能。
在中医药理论中,认为食物具有药膳的功效,能够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这就是说,食物可以起到与药物相似的作用,而药物也可以像食物一样进行食用,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的中药饮食文化中,药物常常被用来烹饪和炖煮食物。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材常常被用来炖煮汤品,以增加汤品的药膳功效。
同时,一些常见的食材也具有药物的功效。
例如,枸杞、菊花、陈皮等常用的食材在中药理论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茶饮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被视为药食同源的代表之一。
茶叶不仅具有饮用的功能,还具有药用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茶叶经常被用作草药来治疗疾病。
在茶中添加草药成为常见的做法,以增加茶饮的药用价值。
例如,提神的菊花茶、消炎的茶树菇茶等。
茶饮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在现代也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具有抗癌、降脂、降压等多种功效。
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成分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药食同源理念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在世界各地的传统饮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念。
例如,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中,食物也被视为药物的一种,被用来辅助治疗疾病。
药食同源的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饮食的方向。
通过选择药食同源的食材和药物,我们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维持健康。
茶饮作为其中一种体现药食同源理念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健康生活的象征。
然而,虽然茶饮文化中的药食同源理念具有许多优点,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不是所有的食物和药物都可以混合食用。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美食与功能解析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美食与功能解析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膳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药膳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药材搭配,既可享受美味的口感,又可获得保健和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对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美食与功能进行解析。
一、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美食中药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药膳美食是中药饮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以中药药材为主要原料,经过科学的配伍和烹饪过程,达到滋补养生、调理身体的效果。
传统的药膳美食具有多种形式,包括煎汤、煮粥、炖煮、蒸煮等。
例如,人参鸡汤是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人参和鸡肉,具有补气养血、增强体力的效果。
除了药材的选择,药膳美食在烹饪方法上也有讲究,如调味、火候的掌握等。
二、药膳美食的主要功效1. 调理脾胃:很多药膳美食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
例如,山药猪心汤是一道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山药和猪心,有滋养脾胃、健脾养心的功效。
2. 补益气血: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美食常用于补益气血。
例如,鸡蛋莲子糊是一道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鸡蛋和莲子,能够滋补气血、养生益寿。
3. 舒筋活络:许多药膳美食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
例如,当归炖猪蹄是一道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当归和猪蹄,能够舒筋活络、滋养血液。
4. 清热解毒:一些药膳美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例如,苦瓜薏米汤是一道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苦瓜和薏米,能够清热解毒、降火去湿。
5. 养颜美容:一些药膳美食还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
例如,枸杞煮鸡蛋是一道常见的药膳美食,它选用的主要药材是枸杞和鸡蛋,能够滋补肝肾、养颜美容。
三、药膳美食的注意事项在享受药膳美食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合适的药材: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需要的药材,避免过度食用某一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 注意烹饪方法:药膳美食的烹饪方法要掌握得当,避免过度加热或过度油炸,以免损失药材的营养成分。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研究与应用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研究与应用中药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药药膳是一种将中药与食物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炮制和合理搭配制作的一种传统食疗方法。
药膳研究与应用作为中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药膳研究与应用是指通过对中药成分的研究,结合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研发适合人们健康需求的药膳食谱,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食谱研究与应用,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医保健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药膳研究与应用在保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药膳可以根据人体的需要来改善体质,促进健康。
例如,喝一些具有滋阴补肾的药膳,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维护肾脏的正常功能。
此外,药膳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
因此,药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
其次,药膳研究与应用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药膳以其温和和谐的特点,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刺激,提高治疗效果。
与传统的中药治疗相比,药膳具有口感好、易吸收、易储存等优点,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例如,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在中药药膳的治疗下有着良好的效果。
药膳的应用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此外,药膳研究与应用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并不断发展创新。
药膳研究与应用不仅能够保留传统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还可以通过与现代烹饪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美味健康的药膳食谱,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药饮食文化。
同时,药膳的研究和应用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中药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然而,药膳研究与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鉴定和药性研究需要更多专业科研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调理方案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调理方案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草药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而药膳调理方案则是通过食物和中草药的搭配使用,提供对人体健康的调理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药膳调理方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饮食文化。
1. 调理消化系统:佛手炖猪脚消化系统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保持消化系统的良好运作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佛手炖猪脚是一道常见的药膳食谱,可促进消化、健脾开胃。
鲜嫩的猪脚搭配上佛手,能够帮助消化不良、胃寒等问题的人群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欲。
制作方法为将佛手和猪脚一同炖煮,加入适量的中草药调味,煮至猪脚烂熟即可。
2. 保护肝脏:枸杞炖猪肝肝脏是身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经常承受着身体中毒物质的代谢和排出任务,容易受到损害。
枸杞炖猪肝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药膳调理方案,可保护肝脏健康。
枸杞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
将猪肝切片,与枸杞一同炖煮,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盐和调料,既可增加口感,又能发挥药膳的效果。
3. 调节血糖:苦瓜炒鱼如今,血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苦瓜炒鱼是一种中药药膳调理方案,可有效降低血糖。
苦瓜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减少血糖的作用。
将鱼片和苦瓜一同炒熟,加入适量的食用油、姜蒜和调料,既保留了鱼肉的鲜美,又能发挥药膳调理的功效。
4. 改善睡眠:酸枣仁炖鲫鱼困扰睡眠质量的问题对现代人来说非常常见。
酸枣仁炖鲫鱼是一种中药药膳调理方案,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
酸枣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能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问题。
将鲫鱼与酸枣仁一同炖煮,加入适量的调料,可以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药膳。
5. 提高免疫力:黄芪炖鸡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良好的免疫力有助于人体保持健康。
黄芪炖鸡是一种中药药膳调理方案,能够提高免疫力。
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将鸡肉和黄芪一同炖煮,加入适量的调料调味,既可以享受美食,又能增强免疫力。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

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中药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膳烹饪技巧则是其中一种体现。
药膳是一种将中药和食材相结合,通过科学烹调方法制作而成的料理,具有滋补养生、调理身体的功效。
下面将介绍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
首先,药材的选用是药膳烹饪的重要环节。
在中药药材中,有许多常见的常用的有效成分,如人参、黄耆、枸杞子、枸杞叶等。
在药膳烹饪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体需求选择适当的药材。
一般而言,经常使用的药材有滋补、健脾、养肾、益气等作用。
在选择药材时,应注意药材的质量,并遵循适量、合理搭配的原则,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其次,药膳烹饪中的烹调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
与一般食物相比,药膳的烹调过程需要更加细致,以保持药材的药效。
一些药材需要提前泡发,如枸杞子、枸杞叶等,而一些药材则需要整粒放入锅中慢炖,如人参、黄耆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炖、煮、蒸等方法进行烹调,以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
在烹调过程中,要注意火候的掌握,尽量避免过高的温度,以免破坏药材的药效。
再次,药膳的搭配也是需要重视的。
药膳搭配不仅指药材的搭配,还包括食材的搭配。
一般而言,药材的搭配要根据不同的调理效果进行合理搭配,以增强相互之间的药效。
而食材的搭配则要考虑到口感和滋味,以使药膳既有疗效,又有美味。
常用的药材搭配有人参黄耆鸡、芡实山药糖水等,它们不仅能够滋补身体,还能使药膳更加美味可口。
最后,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是药膳烹饪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了使药膳的疗效最大化,选用新鲜的食材尤为重要。
新鲜的食材不仅能够保持药材的有效成分,还能使药膳更加美味可口。
此外,还需要选用质量可靠的食材,以免食材本身带有污染物质,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药饮食文化中的药膳烹饪技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选用药材、熟练掌握烹调技巧、合理搭配食材,这些都是制作药膳的关键。
通过药膳的烹制,不仅可以调理身体,也能够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获得健康。
因此,药膳烹饪技巧的学习和传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我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

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中华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内涵。
而中药饮食文化则是中药学中的重要方面,自古以来一直与中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
两者的交融与影响,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食物与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应用,也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药饮食文化一方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药学认为食物不仅能满足人体的日常营养需求,还具有调整阴阳平衡、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古代,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食材在中华饮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药食材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如山药、枸杞、黄耆等。
这些中药食材除了可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还可以起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
在中华饮食中,常常用中药食材配制成各种药膳、汤品,例如炖猪脚花生汤、山药炖鸡蛋等,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其次,中药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方法和烹饪技巧的影响深远。
古代人们在饮食中,注重通过不同的食材搭配和烹调方法,达到调解阴阳、平衡五味的目的。
中药饮食文化提倡“食补”和“药膳”的概念,即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
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华饮食的烹饪方法和技巧,例如药膳炖品的炖煮技巧、煎炒、蒸煮等方法的运用,都体现了中药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方法的影响。
此外,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还体现在餐桌礼仪和饮食禁忌方面。
中国古代人们在用餐过程中非常注重礼仪,尊重食物和周围的人。
而中药饮食文化中也强调养生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如避免食物过热或过冷,提倡慢咀嚼,不搭配相克的食物等。
这些饮食习惯和养生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禁忌和餐桌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总的来说,中药饮食文化与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与影响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药饮食文化通过中药食材的应用、烹调技巧的传承,对中华饮食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华饮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们创造的物质产品等。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三、中国饮食文化《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饮食文化概论》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四、药膳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方法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结构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理论法。
六、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二)、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三)、肴馔(yáo zhuàn)制作的灵活性——精湛的制作工艺四)多彩的饮食习俗五)区域文化的通融性第二章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一、中国饮食发展历史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
2、燧suì人氏(石烹时代)钻木取火。
3.伏羲xī氏〔伏~〕: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和“女祸”、“神农”并称太古的三皇。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神农本草经》),制陶业的开始。
5.黄帝:皇帝作灶,始为灶神。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
“素蒸声音部、罔w ǎng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
二、吃的十种境界1、境界一“果腹”2、境界二“饕餮”(tāo tiè)3、境界三“聚会”4、境界四“宴请”5、境界五“养生”6、境界六“解馋”7、境界七“觅食”8、境界八“猎艳”9、境界九“约会”10、境界十“独酌”三、古代食祖1、中国古代的快刀手——庖丁2、中国的豆腐食祖——淮南王刘安3、以烹饪为业的食祖——易牙4、中国最早的营养学家——彭祖5、发掘草蔬的食祖——神农食材志——《神农本草》、开创了人工种植,使中国进人了农耕时代中国农业的开创者、中国治陶业的开创者6、钻木取火的食祖——燧人氏7、才女当家——古代最有成就的女厨师吴氏《浦江吴氏中馈录》朱氏,嫁宋氏人家《宋氏养生部》、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食品加工史上的又一座丰碑8、传说中的食神——詹王9、讲究美味格调的食神——伊尹10、兴灶作炊的食祖——黄帝11、开创肉食的食祖——伏羲12、生吞活剥的食祖——有巢氏四、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风味多样2、四季有别3、讲究美感4、注重情趣5、食医结合五、药膳的起源1、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2、药膳的发展时期:(1)、蒙昧时期(远古)(2)、萌芽时期(夏—春秋)“五味(酸甜苦辣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 )、五谷(稻指的是稻米、糙米;黍指的是黄米或玉米;稷指的是小米;麦指的是大麦、小麦、荞麦、燕麦等麦类;菽指的就是一般豆类 )、五药(茯苓﹑朱砂﹑雄黄﹑人参﹑赤箭)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
(3)、奠基时期(战国—汉)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4)、形成时期(晋—唐)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5)、全面发展时期(宋—清)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
六、药膳的特点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胃病中医将胃部不适分为胃寒、胃热。
(1)、胃寒胃寒湿者较明显的病症是舌苔白腻,也就是舌苔白白的,厚厚的,不易刮除。
如表现为胃痛连绵,喜温喜按,没有食欲,神疲乏力,舌淡白,多属虚寒。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
(2)、胃热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
药膳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3、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并通过与食物的调配及精细的烹调,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故谓“良药可口,服食方便”。
七、药膳的作用(一)、治疗疾病1、以药膳为主治疗疾病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个阶段可以用药膳或食物为主加以治疗。
2、药食结合以辅助治疗疾病3、辨证施膳治疗疾病(二)、养生保健最常用的药、食物有:人参、冬虫夏草、黄芪、山药、白术、天麻、茯苓、甘草、当归、首乌、黄精、核桃、芝麻、大枣、熊掌、燕窝、乌梢蛇、甲鱼、薏苡仁、莲子、蜂蜜、枸杞子、银耳、龙眼肉、蜂皇浆等。
八、药膳的分类(一)、按药膳的食品形态分类❖流体类1、汁类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梨、荸荠、藕、生地和麦冬)血热出血——鲜荷叶汁2、饮类急性肠胃病——姜茶饮内寒感冒——姜糖饮3、汤类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安心神,益心气。
适用于心气虚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
)将大红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20分钟后,加入葱白及须,继续用文火烧煎10分钟即可食——枣饮汤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消化道出血——双荷汤 (荷叶、藕节、蜂蜜)益气养血、滋阴益胃——生地黄圆肉炖鸡汤(生地黄为养阴中药,能养阴增液、清热凉血,圆肉和大枣均药食兼之,能益心脾、补气血、生津液)4、酒类风湿病——虎骨酒补肾助阳——鹿茸酒5、羹类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半流体类1、膏类(膏滋)补髓添精——羊肉膏(羊肉(瘦) 须发早白或脱发——乌发蜜膏2、粥类清肝热、降血压——芹菜粥健脾、开胃、止泻——鲜藕粥3、糊类补肾乌发——黑芝麻糊润肺止咳——杏仁粉❖固体类1、饭食类益脾胃、涩精气—山药茯苓包子健脾利湿——芸豆卷益气养血——参枣米饭2、糖果类健脾和胃、祛痰止咳——姜汁糖清热、润肺、化痰——柿霜糖3、粉散类补中益气——糯米粉醒脾和胃、理气止呕——砂仁藕粉(二)、按制作方法分1、炖类2、焖类3、煨类4、蒸类5、煮类6、熬类7、炒类8、熘类9、卤类 10、烧类 11、炸类(三)、按药膳的功用分类❖养生保健延寿类1、补益气血药膳适用于体质素虚或病后气血亏虚之人,如十全大补汤、八珍糕等。
2、调补阴阳药膳适用于机体阴阳失衡之人,如具有补阴作用的桑椹膏(神经衰弱,失眠健忘,津亏血少,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加上蜂蜜佐之对春天肝阳上亢之人尤为适用,对糖尿病人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补阳作用的冬虫夏草鸭等。
3、调理五脏药膳适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弱、功能低下之人,用酸、苦、甘、辛、咸来补养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健脾膏、补肾膏(补血、补肾、润肠通便、安神的效果非常好 )4、益智药膳适用于老年智力低下,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记忆力减退之人,如酸枣仁粥(养心安神,宁心止汗之效 )、柏子仁炖猪心(养心、安神、补血、润肠)5、明目药膳适用于视力低下、视物昏花之人,如黄连羊肝丸(泻火明目,用于肝火旺盛,目赤肿痛,视物昏暗,羞明流泪 )、决明子鸡肝汤等(补肝养血,清肝明目。
适用于夜盲症、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角膜软化症及风热赤眼等症)。
6、聪耳药膳适用于老年耳聋、耳鸣,以及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力减退之人,如磁石粥、清肝聪耳李实脯等。
7、延年益寿药膳适用于老年平素调养,强身健体,养生防病之人,如清宫寿桃丸、茯苓夹饼等。
❖美容美发类1、增白祛斑药膳适用于皮肤上有黑点、黑斑、色素沉着之人,如白芷茯苓粥、珍珠拌平菇等,以美容增白2、润肤美颜药膳适用于老年皮肤老化、松弛,面色无华之人,具有美容抗衰功效,如沙苑甲鱼汤(黄芪的成熟种子,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甲。
可用于肾虚腰痛、阳萎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目暗不明、头昏目花等证。
) 、笋烧海参(海参滋阴养血,竹笋清内热。
综合生效使皮肤细腻光润等)3、减肥瘦身药膳适用于肥胖之人,如荷叶减肥茶、参芪鸡丝冬瓜汤4、乌发生发药膳适用于脱发、白发以及头发稀少之人,如黑芝麻山药米糕、《积善堂经验方》中的乌发蜜膏5、固齿药膳适用于老年体虚、牙齿松动、掉牙之人,如滋肾固齿八宝鸭、金髓煎、黑米粥❖祛邪治病类1、解表药膳具有发汗、解肌透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以及外感病的初期。
如葱豉汤、香薷饮2、清热药膳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机体热毒内蕴,或余热未清之证。
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上火:心火(莲子心)肺火(荷叶、梨)肝火(蛤蜊)胃火(五汁饮)3、祛寒药膳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机体外寒入侵或虚寒内生的病证。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五加皮酒4、消导药膳具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腹胀等症。
如山楂糕、五香槟榔5、通便药膳具有润畅通畅的功效,适用于大便干燥之症。
如麻仁润肠丸、蜂蜜香油汤6、利水药膳具有利水祛湿、通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尿少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如赤小豆鲤鱼汤(有减肥用)、茯苓包子7、活血药膳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瘀血内停,跌打损伤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