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亦食亦药
寓医于食

“寓医于食”一、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和西方“药片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地理、气候条件万千,粮食作物种类繁多,自古中餐有“主、副食”之分,主食包括谷类、豆类和杂粮等食品,如稻、黍(高粱)、麦(麦类)、菽(豆类)、粟(谷子),此外还包括玉米、莜麦、荞麦、黍子、薏米等。
并且以蒸、煮等低温烹饪方法为主,完全区别于西方烧、烤等高温烹饪的方式,形成了内涵极其丰富的传统食品。
正是五谷杂粮提供的全面营养和保健养生功效,使中国人民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中医就已经将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作为治疗疾病的原则。
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日常膳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即使肉多时,亦不可食肉超过食谷、食菜。
孔夫子在这里指出了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大致比例,这种模式流传至今,说明后人从实践中已经悟出这一理论是符合养生之道的。
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收集谷类、豆类植物有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约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约百余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并且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多样性的原则,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兼食水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的膳食结构。
正是这种饮食观的成功实践形成了中华民族“寓医于食”饮食养生保健的理念,为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有趣的是,上述膳食结构和美国农业部1996年2月颁布的“膳食指南金字塔”不谋而合,然而却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由于西餐食物品种比较单调,动物性食物过多,加之蔬菜品种有限、食用量严重不足,因此难以达到营养膳食平衡。
西方从工业文明造就的现代医药学理念出发,为了弥补膳食营养素的不平衡,从各种食物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即食物补充剂服用,形成了现代的西方所谓“药片文化”。
一位美国保健和营养学界的权威人土说:“在大多数人看来,实验室中精心研制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药片,才是治疗我们身上大疾小恙的灵丹妙药。
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22
⑨ 境 优雅的宴饮环境,有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两者相结合的 环境等等。
⑩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是物质享受同时的精神享受, 在中国古代整个筵宴过程总是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唱吟、歌 舞、丝竹、博戏、雅谈、书画等等,从而使饮食过程变成了一种 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第一章
23
第二节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第一章
2
① 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 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 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 天地百宝皆中藏”。
第一章
3
②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农为本, 奉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食为天”。
第一章
25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 系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 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 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 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 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③ 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 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
第一章
4
④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 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 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 食。
第一章
15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概述“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源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
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
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

药食同源--古老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是指中药与食物本是同一来源。
中药的来源多数为天然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而人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
按照中医学的理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在用量上有所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毒副作用大的药物用量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用量大。
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学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药物即是食物,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大。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
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换句话说,那时候,人们只知有食物,而不知有药物。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并利用的食物越来越多,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也被人们慢慢认识并重视,同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一些食物不但有食用价值,还可以用来治病,于是有些药物就从食物中脱胎而出。
这些生活经验,大多载入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医药学巨著,至此,华夏民族已经将食物与医药融为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的文化。
这是“药食同源”的另一层含义,也是食疗文化的基础。
《黄帝内经》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更加表明食物与药物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视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3点要义:(1)是药三分毒;(2)药补不如食补;(3)药膳养生不如食疗养生。
《养老寿亲书》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除了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外,谷、肉、果、菜等食物也是应当充分利用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饮⾷⽂化有哪些 “民以⾷为天”是中国⾃古以来的传统饮⾷⽂化!那么,中国传统饮⾷⽂化具体有哪些内涵呢?下⾯店铺整理了中国传统饮⾷⽂化的相关知识以供⼤家阅读。
中国传统饮⾷⽂化知识 中国饮⾷⽂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者珍,有“⾆头菜”之誉)五味调和的美⾷观《黄帝内经》说:“天⾷⼈以五⽓,地⾷⼈以五味”,“谨和五味,⾻正筋柔,⽓⾎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味是饮⾷五味的泛称,和是饮⾷之美的最佳境界。
这种和,由调制⽽得,既能满⾜⼈的⽣理需要,⼜能满⾜⼈的⼼理需要,使⾝⼼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
美⾷的调和,是对饮⾷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
味是调和的基础。
阴阳平衡是⼈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饮⾷五味的调和,以合乎时序为美⾷的⼀项原则。
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制作肴馔。
追求肴馔适⼝,应以适⼝者为珍。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观(⽂质彬彬,寓教于⾷)等4⼤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化的天⽣丽质。
中国的饮⾷⽂化除了讲究菜肴的⾊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餐的氛围产⽣的⼀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式。
中国饮⾷⽂化直接影响到⽇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饮⾷⽂化圈的轴⼼;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洲和⼤洋洲,可以说中国的饮⾷⽆处不在。
中国饮⾷⽂化是⼀种⾼品位的悠久区域⽂化,是中华各族⼈民在⼏千年的⽣产和⽣活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下的属于我们炎黄⼦孙的宝贵物质及精神财富。
中国传统饮⾷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旧⽯器时代):当时⼈们不懂⼈⼯取⽕和熟⾷。
饮⾷状况是茹⽑饮⾎,不属于饮⾷⽂化。
2.燧⼈⽒:钻⽊取⽕,从此熟⾷,进⼊⽯烹时代。
主要烹调⽅法:①炮,即钻⽕使果⾁⽽燔之;②煲:⽤泥裹后烧;③⽤⽯⾅盛⽔、⾷,⽤烧红的⽯⼦烫熟⾷物;④焙炒:把⽯⽚烧热,再把植物种⼦放在上⾯炒。
中国饮食文化

医 圣 张 仲 景
李 时 珍 采 药 图
3. 组织制度上——“食医”成为周朝廷的一种制度
• “食医合一”实践与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性结晶, 是食医制度的出现。食医制度的文字记录见于中国饮 食史上的“三代期”。 • 在周代,王宫里就已设有专门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有 专司其职的“食医”。
满汉全席上菜分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 果等,起码108种(亦有多达200余种),分三天吃完。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 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 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适口实惠、朴实无华。
第三节 中国八大菜系
皖菜 川菜 湘菜
医食同源体现在:
1. 在理论体系上——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 历史上“本草”书中的药物,几乎多是人们正在吃着(或 曾吃过)的食物。
《本草纲目》: “光粳米,味甘,性平,可助胃益精。” “黄茎籼,味甘,性平,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治痢疾。”
2. 从业特点上——历史上的医家多是懂饮食烹饪的行家, 历代名厨又多是通晓医药的行家
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
• •
与广泛性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则是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这种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表现在餐桌上,就是肴馔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 一方面是上层饮食社会层追求多样和多变的丰富心理, 另一方面是庶民社会补充调剂的多样和多变的努力, 于是整个社会表现出了似乎一致的追求食生活多样化 的丰富心理倾向。 • 俗话说 “希罕吃穷人”,更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普遍 性的民族心理。
天人相应,就是人体的饮食应与自 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例如:
中药与饮食

中药与饮食班级:学号:姓名:引言药和饮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它们当中许多既是饮食又是药物,故素有"药食同源"之说。
但食以养生,药以治病,饮食的副作用小,而药物副作用大,二者在性质、功效方面颇有差异。
研究药食的同源性与差异性,正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选择使用饮食和药物,避免进入药食不分或药食对立的误区,更好地搭配药食以养生或治病。
目录摘要...........................................................3关键词.........................................................31中药与饮食的关系—药食同源.....................................31.1产生的方式相同...............................................31.2药食使用的原则相同...........................................42中药与饮食的差异...............................................42.1性质的差异....................................................42.2作用的差异....................................................52.3副作用有差异.................................................53中医食疗理论..................................................63.1食药一体的营养观.............................................63.2天人相应的整体食疗观.......................................73.3药攻食补论................................................73.4食疗的宜和忌..............................................7结论.............................................................7参考文献.........................................................7【摘要】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饮食和药物。
中国饮食文化的风格与特色

粤菜—清淡鲜活
鲁 川 苏 粤 浙 选料:狸 猫 蛇 狗 闽 湘 徽 京 沪 技法:炒 烧 烩 烤 煎 灼
焗扒扣炸焖
口味:五滋(清 香 脆 酥 浓) 六味(酸 甜 苦 辣 咸 鲜)
菜品:烤乳猪 蚝油牛肉 龙虎斗 冬瓜盅 文昌鸡 烩蛇羹 开煲狗肉 梅菜扣肉 东江盐焗鸡 大良炒鲜奶
江苏菜
(一)发展历史 春秋战国已露端倪,唐宋成为“南食”中重要组成,元代已具
2、冷菜(凉菜) 冷菜的构思要求较高,因它是形成意境、意 趣美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讲,其构思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去参考:
(1)筵席的性质、规模与标准 (2)宴席的时间、地点 (3)与宴者的身份
3、热菜
就造型而言,热菜的处理方法主 要有四种:
(1)自然型
如整鸡、整鸭、整猪(小乳猪) 等,形态要力求生动自然。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基本做法是:将猪五花肉斩细,用料酒、盐、葱姜汁、 干淀粉、虾子拌均匀,做成大肉圆,粘上蟹粉,上笼蒸 熟,再将砂锅用熟肉皮垫底,放人肉圆、菜心及汤汁人 火炖入味,食时连砂锅上桌。
此菜的特点蟹粉鲜香、肥嫩不腻、口味鲜美。
清炖狮子头
鲁 川苏粤浙
闽 湘徽京沪
鲁菜—菜系之首
选料:明虾 海螺 鲍鱼 蛎黄 海带等海鲜
番 茄 松 鼠
——
江苏菜:清炖狮子头
相传此菜始于隋代。隋炀帝杨广到扬州观琼花后,对扬州万 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流连忘返,便吩咐御厨 按扬州四景制菜。经御厨努力,做出了“金钱虾饼”、“松鼠鳜 鱼”、“象牙鸡条”和“葵花献肉”四道佳肴,隋炀帝品尝后赞 不绝口,以后传遍江南。到了唐代,郇国公设宴,厨师参照“葵 花献肉”的制法,将肉圆子做成葵花状,形如雄狮之头,郇国公 便称此菜为“狮子头”。后成为著名的淮扬风味名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设有“食治” 专篇,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 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 兽四大门类。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 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 愈,后乃用药耳”
• 孙思邈的弟子编成的《食疗本草》——我国第一部集食 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 共收集食物241种, 方法。
二、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食药同源
食物与药物皆属于天然之物,均具有形、气、味、 质等特性,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食物也具有类似 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功效等属 性。(寒、凉、温、热;辛、苦、甘、酸、咸) 食物与药物同理,是食物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理 论基础。
辨证论治与辨证施膳
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 “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证”为依据,证同治同, 证异治异。
• 祛风湿类:薏仁、木瓜、樱桃、鳝鱼等,用于风湿证。
调和脏腑
中医认为脏和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分工 又合作,互相帮助,相互依赖,构成了有机整体,从而保证身体 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脏腑之间或脏与脏、腑与腑之间失去协调、 平衡的关系,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脾胃都是饮食消化的主要器官,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 化;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若脾胃不和,脾气该升不升, 则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怠倦乏力、头晕脑胀等清阳不升、
• “药膳”与“食疗”有异曲同工之妙
药膳的发展史
• “药膳”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其中 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 《宋史〃张观传》也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 • 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 膳”其名。
• 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部分药性食物 在所记载的365种药材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 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 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 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 的原料。 • 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 论》——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治疗,提出 了食疗禁忌和应注意的饮食卫生 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 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
4.茄子(落苏、昆仑紫瓜) 忌与黑鱼、蟹同食,同食有损肠胃,并且,一般过老熟的茄子 不宜食,易引起中毒。 5.菠菜(菠棱莱、赤根菜) 不宜与豆腐同食,易使人缺钙,当然亦忌与韭菜同食。
6. 南瓜(番瓜、倭瓜、饭瓜) 不可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食; 不可与羊肉同食,否则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
7.竹笋(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同食易生结石;不可与鹧鸪肉同食,同食令 人腹胀;不可与糖同食;不宜与羊肝同食。 8.茭白(茭瓜、茭笋) 不宜与豆腐同食,否则易形成结石。 9.芹菜(芹、旱芹、药芹、香芹) 忌同醋食,否则易损伤牙齿;不宜与黄瓜同食。 10.芥菜(护生草、菱角莱) 忌与鲫鱼同食,否则易引发水肿。
脾不健运的症状;胃气当降不降则出现食停胃脘的胃脘胀满、胃
痛、恶心欲吐的症状。调和脾胃,予以扁豆、生姜、山药、猪肚、 胡萝卜、麦芽、谷芽等食物。
饮食养生原则——天人相应
春天补肝,肝色是青色,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 菜等青色食品。 夏天养心,心色是赤色,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 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品。 冬天养肾,肾色是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 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品。 秋天补肺,肺色是白色,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 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品。 长夏属脾,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 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品。
五味之所入,据《内经〃宣明五气》说,是“酸 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所禁”,其具体内容是:“辛走气,气病无 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 苦;甘走肉,肉变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五味各有独到的治疗功能,据《内经〃藏气法时论》 所说,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谷粟 菜果都有辛甘之发散、酸苦咸之涌泄的效用。
食物治疗作用
食物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三方面,即:
“补”“泻”“调”。
补益正气
祛除邪气
调和脏腑
补益正气
凡是能够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改 善或消除虚弱证候的食物,都具有补益脏腑、扶助正气的作 用。 这类食物大多为动物类、乳蛋类或粮食类食物。
补益正气
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 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 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 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用于血虚证。 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
扁鹊
战国,《黄帝内经》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将食物分为谷、果、畜、菜四类。 五谷:稻、黍、稷、麦、菽 五果:桃、李、杏、枣、栗 五畜:牛、羊、犬、豕、鸡 五菜:葵、韭、藿、薤、葱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食水草善走而寒 食土者无心而不息 食木者多力而拂 食草者善走而愚 食桑者有丝而蛾 食肉者勇敢而悍 食谷者智慧而巧 食气者神明而寿 不食者不死而神 ——《大戴礼〃易本命》
《藏气法时论》列举的五味保健原则是: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旨辛。
现代食疗理论对五味与健身的关系,基本上继承了《内经》 的学说,又有了丰富与发展,也更加科学化了。其主要内容是: (1)辛味具宣散、行气血、润燥作用,用于治疗感冒、气血淤滞、 肾燥、筋骨寒痛、痛经等症,典型饮品有姜糖饮、鲜姜汁、药 酒等。 (2)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虚症的营养治疗。 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味气虚,羊肝、牛筋等可治头眼昏花、夜 盲等症。 (3)酸涩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 遗精等症。如乌梅能涩肠止泻,加白糖可生津止渴。 (4)苦味具有泄、燥、坚的作用,用于治疗热、湿症。如苦瓜 可清热、明目、解毒。 (5)咸味有软坚、散结、润下的作用,用于治疗热结、二便不 利等症。如海带咸寒,能消痰利水,治痰火结核。
按照中医学理论,饮食之物都有温、热、寒、凉、 平的性味,还有酸、苦、辛、咸、甘的气味。五味五气 各有所主,或补或泻(解),为体所用。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 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 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 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内经〃五藏生成》
明清时期《本草纲目》——中医食疗药膳学日趋完善 书中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 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 《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的食物 记载可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 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 明清时期的食疗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提倡素食的思想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食物与食物的配伍禁忌
猪肉忌荞麦、鸽肉、鲫鱼、黄豆; 羊肉忌醋; 狗肉忌蒜; 鲫鱼忌芥菜、猪肝; 猪肝忌荞麦、豆酱、鲤鱼肠子、鱼肉; 鲤鱼忌狗肉; 鳝鱼忌狗肉、狗血; 鸭蛋忌桑椹子、李子; 鸡肉忌芥末、糯米、李子; 鳖肉忌猪肉、兔肉、鸭肉、苋菜、鸡蛋等。
三、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 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 “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 借食力,食助药威,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既具 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亦食亦药
一、五味与保健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何者?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 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 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 使不过则可也。 ——陈继儒《养生肤语》
△小常识:常用蔬菜搭配禁忌
1.萝卜(莱菔、芦菔) 禁与橘子同食,否则易患甲状腺肿;忌与胡萝卜、何首乌、地 黄同食;服人参时也应忌食。 2.甘薯(红薯、白薯、地瓜、山芋) 不能与柿子同食,两者相聚后会形成胃柿石,引起胃胀、腹痛、 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胃出血等,危及生命;也不宜与香蕉同食。 3.韭菜(起阳草、懒人菜) 不可与菠菜同食,二者同食有滑肠作用,易引起腹泻;不可与 蜂蜜同食,同食易引起心痛;不可与牛肉同食,同食令人发热动火。
• 清热泻火类:苦瓜、苦菜、蕨菜、芦根、西瓜等,用于实热证。 • 清热燥湿类:茄子、荞麦等,用于湿热病证。
• 清热解毒类: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豆腐、豌豆等, 用于热毒证。
• 清热解暑类:西瓜、绿豆、绿茶,用于暑热证。 • 清热利咽类:荸荠、罗汉果、青果、无花果等,用于内热咽喉肿痛。 • 清热凉血类:茄子、藕节、丝瓜、黑木耳等,用于血热证。 • 通便类:香蕉、菠菜、竹笋、蜂蜜、黑桃仁、黑芝麻等,用于便秘证
实证: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 脉实有力等 寒证: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
热证: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等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不同,因而各具其证候
特点,总体上表现为精神萎靡、神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
振、腰酸腿软、脉象细弱 《黄帝内经》中指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
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 部。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 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 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 及,并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备受青睐。
积滞等。常见“实证”的症状有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脘腹胀满、 疼痛难忍、大便秘结、小便不通或者淋沥涩痛、舌苔黄腻、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