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现状

合集下载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来源: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讲义CT、MRI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彭卫军吴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灌注(Perfusion)是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重要功能。

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是建立在流动效应基础上成像方法,与磁共振血管成像不同的是,它观察的不是血液流动的宏观流动,而是分子的微观运动。

利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灌注成像可测量局部组织血液灌注,了解其血液动力学及功能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灌注成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对水分子微量运动敏感的序列来观察人体微循环的灌注状况,二是通过造影剂增强方法来动态的研究器官,组织或病灶区微血管灌注情况。

肿瘤的灌注研究可以评价肿瘤的血管分布,了解肿瘤的性质和观察肿瘤对于放射治疗和/或化疗后的反应。

MRI脑灌注原理及临床应用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免费看(仅限48小时)MRI零基础学习班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一、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相关序列核医学对局部组织血流灌注成像的研究较早,CT、MRI灌注技术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成像方法。

1.CT灌注CT灌注(CT perfusion)技术最早由Miles于1991年提出,并先后对肝、脾、胰、肾等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所谓CT灌注成像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time-density curve,TDC)曲线,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映了组浓度的变化,间接反织器官灌注量的变化。

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血流量(bloodflow, BF)、血容量(bloodvolume, 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 time, 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ransit time to the peak,TTP、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参数,对以上参数进行图像重建和伪彩染色处理得到上述各参数图。

2020版: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版: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结直肠癌, 有助于辅助检出和诊断病变、评估疗效和预后并进行随访等,从而使患者受益。

为了规范结直肠癌数据标注,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临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联合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从结直肠癌的定义和影像表现、标注类别和方法、注意事项、标注原则、标注要求、标注人员要求及流程等各个方面达成的共识,有助于提高数据标注的一致性,进而建立鲁棒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结直肠癌诊疗水平。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策3和第5位。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CT和MRI已经成为结直肠癌诊疗流程中重要的检查手段并产生了大量的医学影像数据。

在医学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检出和辅助诊疗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

在目前医学影像数据来源不一致、采集方法不统一和图像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规范地采集数据和标注病变,从而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和泛化性,未来真正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腹部学组和磁共振学组携手组织业内专家编写结直肠癌CT和MRI标注专家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 )及直肠癌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 ESMO )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18 )推荐结直肠癌常规行CT检查评估,直肠癌行MR检查评估,因此本共识分别详述基于CT图像的结直肠癌及基于MRI图像的直肠癌标注方法。

本共识适用于结直肠癌医学影像图像的质量控制、病变检出、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评估和随访等研究目的,适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结直肠癌医学影像大数据的高维度挖掘、分析和利用,旨在向广大放射科医师、人工智能算法团队推荐结直肠癌标注规范,期望逐步统一规则,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DCE-MRI在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在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DCE-MRI在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CE-MRI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理分级及分期、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CE-MRI不仅可提供形态学信息,还可以反映病变微循环等功能方面的改变,为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治疗、预后、疗效评估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DCE-MRI主要评估病变组织中微循环的病理生理特性,其原理是通过时间分辨率较高的动态增强扫描获取对比剂在肿瘤血管内外、组织间隙的分布及代谢情况,并通过药代动力学建模,获得一系列定量、半定量参数,评估肿瘤组织血管密度、渗透性以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信息。

目前DCE-MRI在胶质瘤、乳腺癌、肺癌、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的评价中显示出一定的临床价值,在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分级、评效、预后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DCE-MRI对直肠癌血管生成的评估临床研究表明,直肠癌的预后除与TNM分期、CRM等因素有关外,还与肿瘤的生物、分子因素有关,例如肿瘤血管、血管生成因子的分泌、癌基因的表达、基因组改建等。

研究发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直肠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指标。

DCE-MRI反映肿瘤血管功能的参数包括:容量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 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 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vascular volume fraction,V e)等,可以用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还能间接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是研究肿瘤血管功能的影像学生物标记。

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定量参数是K trans,它取决于组织血流量、内皮细胞表面积大小和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等因素。

当K trans值增大,肿瘤血流灌注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了更充足的营养物质,肿瘤新生血管数目增多,即MVD计数增高;同时也为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提供丰富的血供及营养物质,从而加速细胞的增殖,使得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计分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增高。

11低张水灌肠MSCT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11低张水灌肠MSCT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c en t or ga n s, r e gi o na l a de n op at hy a nd di s t a nt me t a s t a s i s we r e i d e nt i f i e d i n 4, 8 a n d 5 c a s e s r es pe c t i v e l y. Co nc l u s i o ns :H y po — t o ni c wa t e r e ne ma MS CT i s a n a c c ur a t e me t ho d f or TNM s t a gi ng of c ol oni c c a r c i no ma ,
质 饮食 , 后 每两 小时 口服 5 葡 萄糖 注 射 液 5 0 0 ml , 至
2 0: O 0 口服 5 0 硫酸镁 1 0 0 ml , 2 2 : 3 O 口服 2 0 甘 露
醇 2 5 0 ml , 2 2 : 0 0再 次 口服 5 %葡 萄糖 注 射 液 5 0 0 ml 。
t i o n ( MI P) a n d c u r v e d pl a na r r e c o ns t r u c t i on ( CPR) w e r e p e r f or me d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h e TN M s t a g i ng ma de b y hyp ot oni c wa —
t e r e n em a M SCT we r e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a t ma d e by s u r g e r y a n d p at hol o gy. Re s ul t s: Al l l e s i o ns we r e d e m ons t r a t e d c l e ar l y by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多参数MRI的原理多参数MRI是指在传统MRI成像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多种成像技术和参数来获取更为全面和详细的图像信息。

常用的多参数MRI技术包括动态增强MRI(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反映组织的微血管结构、代谢活性、细胞膜完整性等信息,有助于提高MRI的诊断准确度和鉴别诊断能力。

二、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的应用1. 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MRI是通过连续观察组织对造影剂的动态吸收和代谢情况,来提供组织的血流灌注动力学信息。

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动态增强MRI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边缘轮廓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边界,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度。

2. 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观察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情况,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膜的完整性。

结直肠癌组织由于细胞增殖和密度增加,使得水分子的扩散受限,因此在DWI成像中呈现高信号。

DWI成像可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灶和淋巴结转移,进一步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能力。

3.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磁共振波谱成像是通过分析组织中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浓度,来揭示组织的代谢活性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MRSI可以发现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代谢产物,有助于区分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2. 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结直肠癌的转移多参数MRI可以发现微小的肿瘤灶和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转移,进一步提高了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能力。

3. 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多参数MRI可以全面评估结直肠癌组织的形态、血管灌注、代谢活性等特征,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放疗和化疗的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参数MR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准确度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评估结直肠癌的转移,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直肠癌Mile_s术后CT灌注应用进展

直肠癌Mile_s术后CT灌注应用进展

为:有明确外伤史及疼痛等l临床症状;T,WI/T2WI未见明确骨折线,椎体或附件形状正常,STIR呈高信号。

平片与CT不能显示骨挫伤,少数病例呈稍长T2信号(12/42)。

STIR序列能准确显示骨挫伤,具有诊断金标准的作用。

本组骨挫伤检出例数与临床诊断相符合,诊断准确率达100%。

3.2.4显示软组织损伤肿胀的最佳序列平片与CT及r11wI,都不能显示软组织损伤肿胀,部分病例在T2研序列表现为稍高信号(13/42)。

根据STIR成像的原理,软组织内脂肪组织信号被抑制,肿胀组织的高信号得以清晰显示。

本组软组织损伤肿胀,STIR检出例数与临床诊断相符合,诊断准确率达100%。

总之,对于脊柱骨折及合并症的MRI诊断,T,WI、T2WI、STIR是必需的序列,怀疑上颈段病变时需加扫PDWI/COR。

比较前述序列,STIR是最佳扫描序列,能提供脊柱骨折及合并症的全面信息,诊断符合率达100%。

因此笔者认为,以STIR序列为主,T。

WI/T2WI序列为辅,可以对脊柱骨折及合并症作出准确诊断。

4参考文献1CreenBAR,¥alfuddinA。

WholespineMRIinthea8ses8malt0facutevertebralbodytrauma[J].Skeletradiol,2004;33(3):129—135.2KorrssDS,KatsarosA,PanthazopoulosT,etal.Doubleormul—tiplelevelfracturesofthespine[J].Injury,1981;13(2):147—152.3沈慧勇,梁碧玲,钟镜联,等。

MRI在急性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

中华刨伤杂志,1998,14(5):334—335。

4许达生。

临床CT诊断学[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240—342。

5王雪飚,郭建。

MRISTIR技术在诊断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J]。

结直肠癌直肠MR扫描技术及TNM分期

结直肠癌直肠MR扫描技术及TNM分期

结直肠癌直肠MR扫描技术及TNM分期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西方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位居我国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特别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城镇居民的重要疾病。

问直肠磁共振检查的目的是什么?答直肠癌治疗的重要进展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它将肿瘤及其周围包含淋巴组织的直肠系膜完整切除。

传统的直肠癌手术范围包括将直肠周围脂肪组织的切除。

然而其局部复发率可高达40%。

1982年,外科医生Richard John Heald开展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

多年以来TME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局部复发率从 40%下降到11%。

磁共振成像的目的:是要确定TME手术是否可行以及判断肿瘤是否是晚期,应该对其先进行放、化疗治疗而后再施行TME,即磁共振主要判断肿瘤分期。

直肠解剖直肠长约15cm,上端为乙状结肠,下端为肛管的上缘,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称为齿线。

直肠MR扫描技术01检查前肠道准备直肠内粪便和液体均会影响直肠肿瘤的细节观察。

MRI扫描前能灌肠的尽量做灌肠准备,检查前给药抑制肠道蠕动,检查前排便,还可使用开塞露。

【灌肠前】【灌肠后】02线圈选择及扫描范围相控表面线圈,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10 cm,上缘达骶骨岬水平,左、右侧缘要覆盖两侧盆壁。

03扫描序列选择及定位直肠癌MRI评估主要包括薄层(层厚3 mm)非抑脂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2 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 T2WI)以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直肠为弯曲的管状结构,轴位T2WI是垂直于肿瘤的轴位,而不是盆腔的横轴位。

尤其对于直肠上段的肿瘤,由于上段直肠接近水平走行,若以盆腔横轴位扫描,则采集的图像近乎肿瘤的矢状位,这将明显高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即T分期。

临床实践中,直肠癌MRI扫描可能会意外发现除直肠癌以外的病变,需要进一步诊断和评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扫描时扫全盆腔。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MSCT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分析

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MAY. 2022, Vol.20, No.05 Total No.151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Metastases 【通讯作者】高连荣·13713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5月 第20卷 第05期 总第151期2 结 果2.1 结直肠癌原发病灶位置与肠系膜下静脉汇入门静脉具体的解剖位置 8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位于右侧29例,其中横结肠5例,升结肠21例,盲肠3例;左侧57例。

其中乙状结肠21例,直肠19例,降结肠7例。

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25例,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0例,汇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3例。

2.2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分布情况 86例结直肠癌患者,共发现肝转移灶363个,其中左侧结肠254个,右侧结肠109个,肝转移灶位置见表1。

左、右叶肝转移灶分布比较,差异显著(P <0.05)。

受治疗,产生消极情绪,且结直肠癌预后较差,远期生存率较低[8-9]。

故早期诊治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肿瘤筛查多采用影像学检查,其中MSCT检查是肿瘤筛查使用较多的一种检查手段。

但是其检测微小病灶的敏感度较MRI差。

MSCT优势在于诊断成本低,同时可快速获取影像学信息[10]。

既往文献显示,初次诊断时10%~25%的患者有肝转移,可手术的患者40%~70%出现肝转移[11]。

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转移部位也与肠系膜静脉经回流血液直接汇入肝脏有关[12]。

经CT扫描结直肠癌肝转移,肝转移病灶多以低密度为主,等密度较为少见,病灶边界多清晰[13]。

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可呈边缘环形、结节状和不规则强化。

其中以边缘环形强化多见,超过病例一半,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肿瘤边缘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典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瘤通过CT动态增强表现可直接进行诊断,但是在诊断直径较小、CT扫描无典型症状的病灶中存在一定难度,需结合患者病史与其他相关检查共同诊断[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现状肖晓娟;余深平;李子平【摘要】Researches had proved that perfusion MRI had great potential and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 treatment planning and improving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perfusion MRI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he diagnosis, staging, prediction and estimate of treatment response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 as well as follow-up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evaluate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tumor non-inva-sively. In this review, we introduce the principles and current status of perfusion MRI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clinical practice.%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提高5年生存率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由于MR灌注成像可无创性地评估肿瘤的微循环情况,其在结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术前放化疗效果预测与监测、术后随访等多方面的研究报道日渐增多,但相关研究所使用的成像方法及评价参数各异,所得结论亦不相同。

就MR灌注成像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趋势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灌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结直肠癌【作者】肖晓娟;余深平;李子平【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广州 510080【正文语种】中文结直肠癌居全球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男性的第三位[1]。

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数据预计,结直肠癌仍会是美国2014年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2]。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发达地区其发病率已经接近或达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高发国家的水平[3]。

结直肠癌的术前评估是目前诊治面临的困难,因为不同病人应选择的治疗方案各异,准确的术前评估决定了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如采取单纯手术还是辅以术前放化疗,何时采用术前放化疗,应该采取何种手术方式[4]等。

同时,由于结直肠癌手术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监测及术后随访也值得重视。

MR灌注成像因能反映肿瘤的血管通透性及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辅助术前分期,预测、评估手术治疗及新辅助放化疗的效果等均有重要意义[5],故有望成为今后结直肠癌临床诊治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

本文就目前结直肠癌MR灌注成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作一综述。

1 MR灌注成像方法灌注的生理学定义为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的过程,强调的是血液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

MR灌注成像则是指通过体外注射对比剂(以钆剂最常用)或采用体内动脉自旋标记来获得组织增强影像或相关灌注信息,从而了解并评价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灌注情况,获得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6]。

MR灌注成像根据对比增强方式及加权方式的不同分为3种类型: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MR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MRI,DSCMRI)、动态对比增强MR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和动脉自旋标记 MR 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 MRI,ASL-MRI)。

1.1 DSC-MRI 是通过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并在注射后几秒内迅速采集特定层面T2*或T2影像来观察对比剂的首过效应[7]。

基于获取的影像可绘制ROI的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从而用于评价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

DSCMRI为团注对比剂后迅速采集的一系列T2*影像,在此期间对比剂主要存在于血管内,所以能很好地反映组织的微血管分布情况,但是不能反映首过效应之后的血管通透性及组织交换情况。

DSC-MRI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而在结直肠癌或其他体部疾病灌注成像方面的应用很少[7-8]。

1.2 DCE-MRI 是在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后几分钟内每隔几秒进行组织或器官的信息采集,从而获得一系列T1影像[9]。

经模型构建及计算,DCEMRI可获得评价曲线及参数:如TIC、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最大斜率、达峰时间等;还可获得血流动力学定量指标:如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等。

有文献[7,10-11]报道,DCEMRI已被应用于肝脏、乳腺、大脑、前列腺及胰腺等多部位病变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肿瘤的术前分期、术前放化疗的疗效预测与监测、术后随访等。

DCE-MRI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而且可获得定量参数,是目前结直肠癌灌注研究中应用最多的灌注成像方法[9,12-14]。

1.3 ASL-MRI 是一项不需要注射外源性对比剂的灌注技术,其利用标记动脉血中水的氢质子作为内源性示踪剂,标记影像的信号强度依赖于成像层面内自身组织特点及流入动脉血标记质子的数量。

ASL-MRI的信噪比、时间和空间分辨力均较低,很少被应用于脑以外的其他组织器官[15]。

2 MR灌注成像参数MR灌注成像主要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随着灌注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达到更客观、更直接的评价效果,DCE-MRI的参数也在不断更新,文献中各项研究中使用的参数繁多,名称各异,但总体可分为定性参数与定量参数两类,其中定量参数又分为半定量和定量参数。

2.1 定性参数 MR灌注成像是在注射对比剂后连续采集了多个时相的影像,因此可根据多个时间点的信号或对比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出TIC或称对比剂浓度-时间曲线。

根据曲线的形态,可将曲线分为 A(速升速降)、B(平台型)、C(缓慢持续上升)、D(无明显强化)4种类型。

曲线形态类型的评价主要用于炎症与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16-17]。

张等[17]通过对51例直肠病变病人的MR灌注成像结果分析得出,直肠腺瘤的TIC均为A型,而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肛周脓肿的TIC峰值出现较晚,多属B、C、D 型。

2.2 半定量参数由于定性参数具有主观、信息量少、作用局限等缺点,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者对上述曲线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达峰时间(Tpeak,TIC 曲线中浓度或信号达峰值时所对应的时间)、峰值等半定量参数。

目前研究中大多采用该类型参数,表明其有助于术前诊断、分期与术后复发监测。

Tuncbilek等[18]报道Tpeak、峰值及第1分钟最大强化率与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相关;伴转移与不伴转移病人的Tpeak和第1分钟最大强化率存在差异。

Zhang等[19]的研究显示直肠癌较正常肠壁TIC峰值更高、Tpeak更短;Tpeak与 MVD 呈负相关;Tpeak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呈正相关;印戒细胞癌较腺癌Tpeak更长,因此可用于鉴别肿瘤的组织学分型。

Hong等[20]则具体验证了相关参数与肿瘤分期的关系,表明TIC曲线最快上升值(Erise)与肿瘤N分期及微血管计数呈负相关;Tpeak与肿瘤组织学分化水平呈正相关。

国内一些研究者[17,21]的研究也验证了Tpeak可用于区分良性病变与直肠癌,张等[17]的研究显示Tpeak由短到长依次为直肠腺瘤、直肠癌、肛周脓肿和直肠癌术后复发;随肿瘤分化级别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peak逐渐延长;无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Tpeak明显短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以上研究表明Tpeak是半定量参数中最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其与肿瘤的分期及恶性程度均相关。

2.3 定量参数半定量参数具有易懂、易得、检查时间短等优点,但难以进行个体间数据的合并,且取值受个体动脉输入函数(arterial input function,AIF)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定量评价已成为可能。

与之相比,定量参数具有更准确、客观、可重复、可进行数据合并等优点。

2.3.1 DSC-MRI的定量参数 DSC-MRI的定量参数主要包括操作者所选定ROI的相对血容量(relative blood volume,rBV)、相对血流量(relative blood flow,rBF)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其中MTT是指对比剂通过ROI内组织的平均时间。

该组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位于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变化,不考虑进入血管外间隙的对比剂。

该参数主要适用于血脑屏障正常或对大脑屏障破坏较少的大脑病变。

对于组织交换频繁的其他脏器病变,该组测量指标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对比剂大量进入细胞外间隙,会影响该指标的准确性,故其很少应用于结直肠癌病变。

Kim等[22]对该组指标与血管生成指标(MVD、CD31等)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指标与rBV、rBF均不相关。

2.3.2 二室模型相关参数 Tofts等[23]于1999年提出了二室模型概念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规范化命名。

其在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肿瘤对放化疗的反应及效果监测中应用较多,为当前灌注研究应用的主要参数,可通过DCE-MRI获得。

评价参数包括血管外细胞外间隙(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EES)、血浆与EES间的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血浆与EES 间的速率常数(kep)和单位体积组织的EES容量(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