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_辩论十讲之正反方决策思考(需根解损)

一、正方的政策决策思考由于奥瑞冈制度下的正方立场必定是违反现状政策制度的一方,所以作为想要推翻现今政策制度以建立新的制度的一方,必须要有符合一定的论述证明的标准才能被人信服。
而又正方因为要推翻现状制度所以必须是先讲的一方,所以为了比赛双方进度的顺利进行,通常裁判会要求正方最好能在一辩的时候就负起「需根解」三者的立论证明完整,否则就很有可能会直接输比赛。
而正方在这一开始就要负起的这三个推论证明,通常则被称作为「初步方案」,那我们现在就开始来为正方的需根解损来个别作介绍吧:需要性:改变现状制度的理由、原因、需要。
「需要性」即「需根解损」当中的「需」。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治制度进行顺利,你若想改变它,就必须要有改变它的理由。
要不然它进行的好好的,何以要莫名其妙的突然被改变,而这就是需要性的精神。
这样的思考模式也可以用在于说服观念当中,如果某人在某时某地的行为正在进行顺利,当吾人今天想要说服它对此行为做出改变,就不能莫名其妙地叫他说改就改,一定要告知其现在的行为何以有需要被改变,让他了解改变的需要,他就自然能够心甘情愿地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改观。
而一般来说,论述需要性的方式有三大方向:1. 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即是正方发现今天现状底下,有很严重的问题存在,动摇到社会或动摇到原本的制度。
而这样严重的问题用现状的制度又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改变制度以解决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即是采取这种策略的正方的需要性。
Eg:在「我国应对青少年施予宵禁政策」一题中,正方发现,在深夜,青少年的犯罪率相当的高。
为解决此一问题有所需要对青少年采取宵禁政策。
Eg:在「我国高级中学应回复留级制度」当中,正方发现因为学分制导致学生在高中对课业挑食,造成用学分制新进大学的新一批学生们,二一人数及选错课的人数大幅暴增。
为解决此一问题所以有回复留级制度的需要。
2. 价值导向采取价值导向的正方,相信有某种精神、某种价值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追求的。
高薪能否养廉

第二,在高薪有助于廉洁跟无助于的情况下呢,你要知道,运动有助于强身是说运动的人比较不容易生病,不是说运动的人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啊----你不能说有人运动了结果还生病,所以运动就不能有助于强身----这样太苛刻,用这个角度来看任何的社会问题都会使之于偏激。我们要知道,人类有没有欲望?有!人的欲望有没有极限?如您所说的,恐怕是没有。可是这证明了什么?这难道就证明了所以人一辈子就离不开鞭子跟棍子吗?这难道就证明了所以只要没有鞭子没有棍子跟着你,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让你自己能够拒绝诱惑吗?! R+ H; M- j' t% {$ w0 d$ `4 I( n
黄执中16篇辩词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正方: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反方: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胜方:反方(世新大学)总结陈词反方世新大学队黄执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边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我们不是要来消灭广告,也不是对广告怀有敌意,也不是对商家怀有敌意,我们说报喜不报忧,我们强调的只是任何人在推销自我的时候一个本能的反应,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谅解这种行为,可是不能够误把这种行为,当成其实都有利。
对方辩友刚刚讲到北京申奥,北京申奥当然是把北京最好的一面呈现出去,怎么可能呈现任何坏的一面,这是人之常情啊,可是这个申奥的时候,我们北京所提供的咨询,是对北京有利,我们会主动提供对对方有利的咨询吗?这是不可能的嘛。
所以我们是在逻辑上告诉大家,任何的产品,不管你是怀着多么大的善意,不管你是多么有良心的广告人,它都有一个先天的限制,是它只能报喜不能报忧,无论是对方求职,还是我们辩论,都是只报喜不报忧。
这是先天限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了解这个先天的限制之后,我们就要再往下讲。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跟厂商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厂商是希望卖卖卖,希望消费者去买买买,对于厂商而言它希望的是赚到消费者荷包里的钱,我要怎么赚到钱,我商品本来有多好,我就把拍得有多好,本来没那么好,我就要把它拍得更好,这是任何事物的常理,我不去苛责厂商,可是我们要警告消费者。
我们不去苛责原告,可是我们总要提醒被告,这是今天场上一个简单的相互的关系嘛。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他们说广告一旦打出去以后,很多人来买,我的成本反而降低了,可是各位要想清楚,本来根本就不应该有广告成本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去买一个手机,发觉这个手机广告,不是单纯的介绍手机性能,那个张曼玉、巩俐或者布拉德·皮特的头像会比手机还大,为什么?它是单纯要传递咨询吗,我买的又不是布拉德·皮特,也不是张曼玉,所以广告它不是单纯地在传递产品咨询,它诱发你的欲望。
黄执中 关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黄执中——之于辩论的十个观点
一、沒有無敵的論點,只有無敵的辯士。
二、價值才有爭議,事實不會有爭議,所謂「有爭議的事實」,其實都只是資訊不足。
三、事物的優點,其實是用它在其他領域的缺點換來的,反之亦然。
四、你永遠不能「真正的」證明任何事,你的證明,只能建立在對方無法負起舉證責任之上。
五、不要證明你的對手是錯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對手來證明你是對的。
六、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有可能錯,而不可能錯的話,都沒有意義。
七、講話要像地上走,思考要如天上飛。
八、那些「只有在辯論台上才能用」的辯論技巧,不要學!
九、需要瞄準十秒鐘的投籃,再準也沒有意義;無法在時限內講清楚的論點,再對也沒有意義。
十、如果不太討厭輸,你就不大可能贏。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辩论理论黄执中关于辩论的十句话解读一、没有无敌的论点,只有无敌的辩士此观点具有两层意思: 1.任何辩题成立的前提就在于不存在逻辑上的不可辩驳; 2.同样的论点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辩论的关键在于修炼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辩论场上永远都只能靠自己。
二、价值才有争议,事实不会有争议,所谓“有价值的事实”,其实都只是资讯不足有争议的是价值,而不是事实,事实的争议不是关键。
对立的是价值观,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不断斗争的价值取向,冷头脑和热心肠。
这两种价值观谁都无法取代谁。
热心肠:改善世界,煽情,渲染,理想主义(民主党,左派),热心肠的人只看得到事物的价值,却看不到背后的价格。
冷头脑:保守,冷静,权衡,(共和党,右派),冷头脑的人在乎的是事物的价格而不是价值。
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也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转换,年轻的时候是激进的左派,年长后将转变为稳健的右派。
三、事物的优点,其实是用它在其他领域的缺点换来的,反之亦然事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人的性格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境界的高下之分。
从辩论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辩风和说话方式,不要去盲目地模仿,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们学习的是别人的优点,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而不是改变。
如果辩论需要你改变自己,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那就不要去辩论了,没有意义。
四、你永远不能“真正的”证明任何事,你的证明,只能建立在对方无法负起举证责任之上举证责任之所在,是败诉之所在。
在辩论上,即使对方证明我方错误,也不能证明他方正确。
我们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证明力和逻辑力,但要尽可能达到说服力,说出观众想说而没说出的话,使人心悦诚服的话。
如果我们的辩论永远都只能给懂的人听,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人听的。
简而言之,辩论要说人话。
五、不要证明你的对手是错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对手来证明你是对的辩论的关键是说服,而不是驳斥,辩论是说服的艺术,你必须想办法说服和打动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这才是王道。
黄执中辩论十讲 论点与推论

缺启发式教学,学生缺思考力请注意这篇文章的重点!李家同教授日前批评,只有笨蛋才去看PPT,接着又指出年轻人爱看网络文章,他认为无助提升思考能力,也长不出智慧,不如多看法院判决书。
注意它想表达什么?不知是有意或巧合,学测作文便以大法官会议的释义文为题,加上台大校长的观点为引,要学生论述,日前李教授参加电视节目录影,又对台湾经济数热销,大家向钱看的现象,感到忧心。
注意作者想说什么?李教授是资讯工程学者,他会对高科技的网络运用,以及社会文化提出警语,相信是有感而发,言人所未言。
这些现象点出一个深层的问题,台湾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看什么书,怎么看,反映的就是当下的社会背景,文化思维一边看一边问自己就数字而言,台湾有相当高的人均所得,就像李教授所说“台湾应该没有这样缺钱的问题”,但是经济的富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社会肤浅,制度混乱,文化贫乏的现象,台湾是不是一个成熟的已开发国家?至少经济合作发展组建还不这样认为。
这篇文章的议题为何?台湾许多结构落差问题,从现在政治,社会,法律,教育各个层面,都没有能够跟经济一起均衡成长,也都需要好好提升、好好改革,这是过去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所忽略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几乎家家有电脑,也有很高的网络覆盖率,但内容都很贫乏,讲求富裕不是不好,但是却没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怀,我们虽然号称民主,但是施政仍不全然以民意为依归,论证更是混乱一团糟,我们的司法忽视人权,违背正义,甚至酷刑逼供的事,也时有所闻。
作者想说的结论是我们虽然有各级学校,也有很高的就学率,但是却没有先进国家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小学、中学用的是考试引导教学的填鸭方法,甚至到大学也还是这样。
说到启发式教学,几乎没有大学老师敢用,这在自然科学是如此,在文史哲、社会科学更是如此,在这种师生恶性循环的惯性下,学生不善于思考或者不喜欢思考,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网络文化的快捷、多变的推波助澜下,李教授担心的年轻人“长不出智慧”,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黄执中价值辩

A与B之间的比较——这是价值性辩论中,最常出现的一种题型。
像「现代社会男生更累/女生更累」、「企业用人应以才为先/以德为先」或「爱人比被爱/被爱比爱人更幸福」等,皆属此类。
既然要辩论「比较」,则可见被比较的两者间,并不存在同一个衡量标准(我们不会去辩论一公斤与十公斤孰重)。
而如何在「事实上不存在共通比较标准」的情况下,选择某一标准,并让此一标准从「其他可以得出不同结论的标准」中脱颖而出……是一门艺术。
什么艺术?「受身」的艺术!因为在不同情况下,A与B,坦白说,本来就各有各重要(否则大家就甭辩了)。
所以任何比较标准,无论你再怎么坚守,必然都会有例外,都会有其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当例外出现时,该怎么接招,怎么化解,是架构的大核心。
对此,马来西亚的队伍,习惯以攻代守;大陆队伍,习惯以走(走位)代守;台湾队伍,习惯以受代守……这是近年观察,往后不敢定论。
先看看孟子怎么处理这种攻防。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任国有个人问屋庐子(名连,孟子的弟子):「礼节和吃饭哪样重要?」曰:「礼重。
」屋庐子说:「礼节重要。
」「色与礼孰重?」那人又问:「娶妻和礼节哪样重要?」曰:「礼重。
」回答说:「礼节重要。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那人再问:「万一按照礼节去吃饭,就会吃不到饭而饿死;但不按照礼节,反而吃的到饭,那这时候,也一定要按照礼节行事吗?如果按照礼节(亲迎礼)娶亲,就会娶不到妻子;不按照礼节,反而娶的到妻子,那这时候,也一定要按照礼节行事吗?」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去,把问题告诉给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不度量原来基础的高低,只比较它们的末端,那么寸把长的木块也能使它高过高楼的尖顶(指在楼上举木)。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

黄执中谈需根解损黄执中我们都知道,在政策辩论中有所谓的四大核心议题,分别为需要、根属、解决与损益。
传统上,在理解与拟定辩题架构的时候,其讨论流程往往依序是「需要→根属→解决→损益」。
不过我认为,这个流程用在辩论上,其实并不正确──要能够真正理解并解释政策辩论的架构脉络,其所应遵循顺序,反而应该是「解决→根属→需要→损益」。
这两种顺序,前者,我个人暂称为「医生模式」,后者,则暂称为「推销员模式」。
(一)医生模式什么是医生模式?比如说:看病的时候,医生会问病人:「你哪里不舒服啊(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时,病人也许会说:「我的肚子痛(我的需要是让肚子不痛)!」可是,引起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胃癌,也可能是胃炎,而医生总不能什么药都开一点(只知需要无法判断解决方案)。
所以,他必须先试着找出是什么造成了病人的肚子痛(找出肚子痛所根属的原因)。
而在一连串的检查后,医生终于发现,这位病人的肚子痛,原来是胃溃疡引起的(肚子痛根属于胃溃疡).此时,医生便可以向病人建议各种治疗胃溃疡的方法(向决策者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看他是要选择用药物,还是要动手术。
不过,每一种治疗法,多半都有其各自的利弊,像吃药或许安全、便宜,却是复原慢、疗效差;而开刀虽然能快速根治,却是费用高、风险大……这时,病人就得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偏好,去评估利弊(损益比),选出一个最好的治疗方式(当然,所谓的最好,必定是一种价值判断)。
以上,就是医生模式在处理问题时的基本流程。
一、确认根属性,是确认解决力「有/无」与「强/弱」的关键对每一个决策者而言,他们最需要、却同时也是最难以判断的,就是:要如何才能在某方案实际执行之前,确认此一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由于高登市的治安持续恶化,亟待改善(需要),因而市政府提出了一个警力增强计划,打算扩编警察员额,加强打击犯罪(解决方案),并将此案送进市议会,希望可以争取到预算(提交决策)。
此时,盯着厚厚的一本计划书,市议员们又怎么知道这项耗资不菲的计划,是否能解决高登市的治安问题(解决力的有无)?又能解决多少问题(解决力的强弱)?所以,他们必须要先搞清楚:高登市的治安恶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出治安恶化的根属)?治安为什么会恶化?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警察贪污,所以不愿抓坏人,可能是警械老旧,所以不敢抓坏人,可能是警察太笨,所以抓不到坏人,可能是警力不足,所以坏人抓的太少……当然,也可能与警察都无关,其实都是检查官在私纵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执中辩论理论
黄执中关于辩论的十句话解读一、没有无敌的论点,只有无敌的辩士此观点具有两层意思: 1.任何辩题成立的前提就在于不存在逻辑上的不可辩驳; 2.同样的论点由不同的人说出来将产生不同的效果,辩论的关键在于修炼辩手自身的素质,在辩论场上永远都只能靠自己。
二、价值才有争议,事实不会有争议,所谓“有价值的事实”,其实都只是资讯不足有争议的是价值,而不是事实,事实的争议不是关键。
对立的是价值观,人类历史上有两种不断斗争的价值取向,冷头脑和热心肠。
这两种价值观谁都无法取代谁。
热心肠:改善世界,煽情,渲染,理想主义(民主党,左派),热心肠的人只看得到事物的价值,却看不到背后的价格。
冷头脑:保守,冷静,权衡,(共和党,右派),冷头脑的人在乎的是事物的价格而不是价值。
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也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断转换,年轻的时候是激进的左派,年长后将转变为稳健的右派。
三、事物的优点,其实是用它在其他领域的缺点换来的,反之亦然事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人的性格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境界的高下之分。
从辩论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辩风和说话方式,不要去盲目地模仿,正如齐白石所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我们学习的是别人的优点,是在不断的提升自己,而不是改变。
如果辩论需要你改变自己,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己,那就不要去辩论了,没有意义。
四、你永远不能“真正的”证明任何事,你的证明,只能建立在对方无法负起举证责任之上举证责任之所在,是败诉之所在。
在辩论上,即使对方证明我方错误,也不能证明他方正确。
我们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证明力和逻辑力,但要尽可能达到说服力,说出观众想说而没说出的话,使人心悦诚服的话。
如果我们
的辩论永远都只能给懂的人听,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人听的。
简而言之,辩论要说人话。
五、不要证明你的对手是错的,而是要利用你的对手来证明你是对的
辩论的关键是说服,而不是驳斥,辩论是说服的艺术,你必须想办法说服和打动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这才是王道。
六、凡是有意义的话,都有可能错,而不可能错的话,都没有意义你不能驳的话都是废话,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它指出来。
例如,XX 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因为他热爱自然。
这是一句典型的废话,热爱自然并不能证明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正确的论证方法应当是指出 XX 做过什么有利于自然的事,同事又尽量避免做哪些有损于自然的事情。
七、讲话要像地上走,思考要如天上飞你要永远记住,你的所有话语都是为了说服观众,而不是驳倒对方。
如果与观众心心相通,频率相同,那么一句话就要能引爆全场,一阵风就能摧毁一座钢桥。
八、那些“只有在辩论台上才能用”的辩论技巧,不要学我们要通过辩论达到不需要辩论的程度。
就像谁都不知道你是搞辩论的,但都觉得你讲的很有道理。
九、需要瞄准十秒钟的投篮,再准也没有意义;无法在时限内讲清除的论点,再对也没有意义简短,清晰,有利,辩论不是陈述。
当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观点,不如冷静一下,出门吹吹风,等有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再回来。
十、如果不太讨厌输,你就不大可能赢人们喜欢看吵架,作为一个辩手要敬业,要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