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监测知识

合集下载

加强脊髓灰质炎监测项目方案.doc

加强脊髓灰质炎监测项目方案.doc

附件1加强脊髓灰质炎监测项目方案根据卫生部2006年下发的《全国急性和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以及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和中国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等文件的要求,为加强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工作,提高急性和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并为进一步完善现行AFP监测方案提供参考,特制定本项目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2.提升AFP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尤其是AFP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省级AFP 病例专家诊断小组临床诊断能力,推行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脊灰病毒新的检测流程。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单薄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和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和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怀疑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多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2)任何年龄临床怀疑脊灰,尤其是未采或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3)来自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或曾在发病前35天内去过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

AFP培训知识

AFP培训知识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培训知识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1988年中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消灭脊灰目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方案、规划,明确了有关策略和措施,取得了2000年成为无脊灰区的成果,但周边国家和我国个别地区仍有脊灰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并引起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免疫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2.高危AFP病例(由县级以上疾控中心确定)(1)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

(2)临床高度怀疑为脊灰的病例3.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由省级以上疾控中心确定)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脊髓灰质炎监测与防控

脊髓灰质炎监测与防控
2007 四方区 黄岛区 崂山区 李沧区 平度市 莱西市 1/10万 0 0 0 0 0.75 0 2008 市南区 四方区 黄岛区 李沧区 即墨市 胶南市 莱西市 1/10万 0 0 0 0 0.53 0.84 0 2009 市南区 四方区 崂山区 胶南市 莱西市 1/10万 0 0 0 0.84 0 2010 市南区 市北区 崂山区 李沧区 胶州市 即墨市 莱西市 1/10万 0 0 0 0 0 0.56 0
• 1999年10月青海发现1例,经国际实验室多方合 作,该毒株与1998-1999年印度中部和北部野毒株 VPI的基因有98%同源性,经流行病学调查,可能 由印度(经尼泊尔)传入西藏自治区,再经青藏公 路传入青海。 • 由于我国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及邻国输 入病例,2000年10月WHO西太区,在日本宣布 本地区为无脊灰地区,标志我国消灭脊灰工作进 入无脊灰阶段。
目前美洲、欧洲、西太平洋地区已无脊 灰野病毒传播,全球脊灰发病率明显下 降。但是,目前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 仍有脊灰流行,故有输入病例危险。
全球消灭脊灰进展
存在问题
四个国家脊灰野病毒流行从未被阻断 40余个 国家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事件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尼日利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本土流行国家与脊灰报告病例数 (2000-2010年)
• 2007~2010年度报告发病率没有达到1/10万 的地区,特别是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建议所 在区市分析原因,进行漏报调查、主动监测和 主动搜索 • 2010年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要提高警惕, 加强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外环境肠道病毒监测
在济南市和临沂市开展外环境监测工作,共采集污水标本31 份: •28份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率90.3%
29%

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流行病学

本土流行国家数
报告脊灰例数
中国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概况
1953年,我国开始将脊灰纳入传染病报告;上世 纪60年代初,每年报告病例2万例~4.3万例。
1960年,中国成功自行研制出口服脊灰减毒活疫 苗(OPV),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
我国最后一例脊灰本土野病毒病例发生于1994年 (海南省为1993年,海口市为1992年),最后一 次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是在1999年。
实现无脊灰国家近年野病毒输入情况
• 2010年欧洲区自2002年认证无脊灰后,塔吉克 斯坦发生源自印度的输入病例,并扩散到俄罗 斯联邦国家和中亚地区;
• 2010年源自安哥拉的输入病例造成刚果发生脊 灰传播,不少病例为成人;
• 2011年中国新疆发生输入野病毒病例。
全球脊灰野病毒病例分布 (2009.7-2010.7)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印度
新疆发生输入脊灰野病毒疫情
截止到9月7日,新疆卫生厅累计报告了9 例脊髓灰质炎的确诊病例,其中1例死亡, 其余8例仍在治疗和康复之中,暂无生命 危险。此次发生的病例年龄在4个月-2岁 之间。
新疆发生输入脊灰野病毒疫情
7月份新疆和田地区发生4例 年龄4月—2岁之间,4、17、9月、26月龄各一人 均为Ⅰ型脊灰病毒感染 均无境外旅行史和外出史 此Ⅰ型野病毒既往未在国内流行过,经WHO总部和
784例
2009 4个流行国家
1604例
流 行 国 25 家 数
20
15
10
5
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流行趋势
(2000-2009年)
1979 1997 20
1918
1651 1606
1255
1315

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AFP主动监测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 运动检查 • 感觉检查 • 反射检查 • 脑膜刺激征
运动检查
• 肌萎缩检查:是指肌肉体 积变小,两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径
• 肌张力检查:是指在安静 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 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 了解其阻力
AFP主动监测
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 3.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感, 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至病
后一周 •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
者达4个月。 •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
2013-2018年
实施 全球消灭脊灰 尾声战略计划
1988年 世界卫生大会
2000年
消灭脊灰目标
1999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Ⅱ
2012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Ⅲ
2015年 全球
证实消灭 WPV Ⅱ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三价:tOPV 双价:bOPV 单价:mOPV
2016年
全球脊灰疫 苗转换
脊髓灰质炎
主要内容
• 概述----了解部分 • 病原学----重点掌握 • 流行病学----重点掌握 • 发病机制----了解部分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 实验室检查----重点掌握 • 诊断及鉴别-----难点 • 治疗----- 掌握 • 预防----重点掌握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1、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

脊灰麻疹监测及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脊灰麻疹监测及预防接种基础知识
时率≥80% — 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
14天完成序列检测 — 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80%
整理课件
—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请了解 一下!
34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VAPP)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 例(VAPP)
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免疫史,且在服用OPV后4d~ 35d内发热,6d~40d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 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 OPV,从粪便标本中只分离到脊髓灰炎疫苗病毒, 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区基因序列变异 <l%。
整理课件
35
减少、避免VAPP的建议
患儿存在免疫缺陷,肛周脓肿可能是VAPP危险因素 减少和避免VAPP
云南发现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 输入性病例1例
云南发现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输入
性病例3例
1996年
曾多次出现输入疫情, 个别引起局部流行;有 国外输入的高风险,但 关键还是基础免疫薄弱
1999年
2011年
青海发现输入脊灰野 病毒引起的病例1例
中国曾发生的输入性脊灰病例
整理课件
新疆发现脊灰 野病毒输入引 起局部传播
加强接种前病史询问及体检 严格掌握接种疫苗禁忌症
临床诊断必须慎重
严格掌握接种疫苗禁忌症任何医生没有经过省级AFP病例专家诊断 小组讨论同意,不能作出VAPP的诊断
整理课件
36
麻疹监测
疾病简介 麻疹监测
整理课件
37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脊灰监测防控及AFP监测相关试题库

脊灰监测防控及AFP监测相关试题库

脊灰监测防控及AFP监测相关试题库130、2011年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发生脊灰病毒输入性疫情,其毒株为_______脊髓灰质炎病毒。

()A.Ⅰ型 B.Ⅱ型 C.Ⅲ型D.疫苗株131、目前,任何医疗单位发现AFP病例后,应在8小时(当天)内()A.逐级报至县(市)区疾控中心 B.通过大疫情网直报C.采集大便标本 D.包括A和B132、AFP病例监测的目的是()A.发现脊灰病毒 B.维持无脊灰状态 C.评价免疫工作质量 D.以上全是133、AFP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和保存要求:①采集次数_______次;()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四次②采集时间均在麻痹后_______天内;()A.28天 B.14天 C.48天 D.7天③相邻两份粪便标本采集间隔时间_______小时;()A.>12天 B.>24小时 C.>6小时 D.>48小时④每份粪便标本采集量至少____克,采便容器用_______便盒;()A.8克,普通 B.5克,专用 C.8克,专用 D.5克,普通⑤粪便标本保存于_______温度下。

()A.2~8℃ B.37℃ C.-20℃ D.常温⑥在2011年新疆脊灰疫情应急响应未终止前,AFP病例粪便标本收集齐后_______天内送到_______实验室。

()A.2天,市疾控中心B.10天,市疾控中心C.10天,省疾控中心D.2天,省疾控中心134、AFP病例的随访应在麻痹后_______进行,随访表应在规定时间内送报_______。

()A.60天,省疾控中心 B.75天,市疾控中心C.60天,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 D.75天,省疾控中心和市疾控中心135、在2011年新疆脊灰疫情应急响应未终止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要在_______小时内报告本单位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要在_______报告当地县级疾控中心,并进行网络直报。

()A.2小时,6小时 B.4小时,当天C.6小时,24小时 D.当天,48小时136、发现AFP病例后,应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在填写报告卡,病例分类均选_______,疾病名称选_______。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
☆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 可逆性变化。 ●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 ● 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纤维发生萎缩。 ●可有淋巴结和肠道淋巴组织的增生和炎症; ●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肝、肾等全身病变。
(四)免疫学检查
1.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特异性抗体,
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
存在时间长。补体结合抗体阳性可作近期诊断。 2.用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 作早期诊断。 (五)核酸检测
七.并发症
多见于脑干型患者,主要有: ★ 呼吸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 ★ 血管栓塞: ★ 泌尿系感染 ★ 消化道出血、穿孔 ★ 心肌炎 ★ 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和咽部肌肉瘫痪,而有吞咽困难、饮水易呛、声音嘶哑及
咽反射消失等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2)呼吸中枢瘫痪 ◆ 病变部位 延髓网状结构外侧 ◆ 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 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呼吸变慢及呼吸 暂停等,严重者有缺氧及呼吸衰竭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二.病原学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
● 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道
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象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三.流行病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维持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巩固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部制定了《2003 —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卫生部二○○三年六月二十四日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区域,标志着我国已达到无脊灰目标。

实现无脊灰目标,仅仅是消灭脊灰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仍有脊灰流行,脊灰野病毒输入我国并引起流行的危险依然存在。

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WHO美洲区的多米尼加、海地和西太区的菲律宾又发生了由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的脊灰流行,近几年我国也发现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导致的病例,这些对于保持无脊灰目标以及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我国计划免疫和消灭脊灰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许多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部分卫生行政管理和计划免疫专业人员对消灭脊灰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足,产生了盲目乐观、麻痹松懈思想或厌战情绪,一些地方措施落实不到位,工作不扎实,计划免疫工作出现滑坡现象。

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无脊灰状态成果的巩固。

因此,我国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目标(一)总目标全国保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目标。

(二)分目标1.以乡镇为单位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0%以上;2.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病例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各项指标持续保持在WHO无脊灰证实标准以上;3.具备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能力。

4.在全国范围内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与安全处理工作;5.按期递交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

二、技术策略和措施(一)提高并维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工作。

努力提高并维持高水平的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特别要抓好边远地区儿童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

1.做好儿童出生报告、登记工作,努力提高建卡(证)率各基层接种单位应严格按照卫生部的有关规定,落实儿童出生报告、登记制度,及时掌握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的人数。

儿童的及时建卡(证)率要努力达到100%。

2.改进免疫服务形式,增加免疫服务次数,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缩短免疫接种周期,增加免疫服务次数,保证免疫服务质量,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

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以乡镇为单位预防接种门诊的免疫服务形式;山区、海岛、牧区等边远地区要保证常规免疫服务次数每年不少于6次。

因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减少免疫服务次数时,应及时予以弥补。

3.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常规免疫服务工作制订相应的对策,加强对边远、边境及贫困等重点地区的常规免疫服务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利用各种时机和办法,为这些儿童提供免疫服务,努力提高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

要将查漏补种工作,作为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主动搜索,及时发现“零剂次”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并予以补种。

4.在做好脊灰疫苗基础免疫的同时,抓好加强免疫工作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合理安排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切实落实加强免疫的各项技术措施,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应达到90%以上。

5.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科学评价常规免疫工作状况充分利用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与监测资料,建立免疫接种率预警机制。

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继续对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开展高质量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1.科学调整强化免疫策略,合理确定强化免疫范围实现无脊灰目标以后,为防止脊灰野病毒输入与疫苗衍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循环,仍需继续开展较大范围或局部地区的强化免疫或“扫荡式”免疫活动。

卫生部根据国内外消灭脊灰工作进展和各地实际情况,确定每年必须开展强化免疫的地区和人群,重点是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毗邻的边境地区或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可能发生野病毒输入或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地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也要自行确定其他仍需开展强化免疫的地区范围并组织实施,原则上应保证本辖区内所有4岁以下儿童每3年得到两剂次以上的强化免疫。

开展强化免疫的最小地区范围农村以县为单位,城市则应包括整个市区范围。

确定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地区的标准为:(1)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2)常规免疫接种率低于90%的县;(3)AFP监测工作薄弱,主要监测指标不达标准的地区;(4)存在大量常规免疫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如城市流动人口或由城市返乡人口的地区以及边远等地区;(5)其他可能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高危地区。

强化免疫活动一般仍安排在每年12月5~6日和次年1月5~6日。

个别地区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或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时,由卫生部组织开展应急免疫活动。

2.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保证强化免疫活动工作质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强化免疫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要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强化免疫活动;要组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重点加强工作薄弱地区的强化免疫活动;要切实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督导工作,努力提高接种率,保证强化免疫工作的质量。

(三)进一步完善AFP监测系统,维持高水平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AFP流行病学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的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输入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边境、计划免疫工作薄弱等高危地区的监测工作质量。

1.加强AFP病例报告工作,落实主动监测技术措施继续做好AFP病例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特别是“零病例”报告工作,重点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AFP病例主动监测工作。

对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低于1/10万以下地区,应及时分析和查找原因,必要时开展医院漏报调查或社区入户调查等主动搜索工作。

2.加强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提高脊灰病毒型内鉴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各地应对报告的所有AFP病例及时采集双份合格粪便标本。

对标本不合格的AFP病例、临床诊断为脊灰疑似病例、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应采集5名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

以省为单位AFP病例及其接触者标本数少于150份的省份,还应按要求采集其他适龄儿童的粪便标本。

所有标本应及时送省级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国家脊灰实验室应及时做好脊灰病毒型内鉴别工作,对可疑的阳性分离物,应尽快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3.加强高危AFP病例特别是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与处理,提高AFP病例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地应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高危AFP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和《AFP病例专家分类诊断小组工作规范》的要求,及时发现高危AFP病例,及时开展病例相关调查,充分发挥各级AFP病例专家分类诊断小组的作用,按照AFP 病例病毒学诊断与分类标准,及时对病例进行最终诊断,提高AFP病例分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加强AFP监测系统的监督评价,提高和保持监测工作水平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AFP监测工作指标和标准的要求,每月及时对AFP监测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科学评价AFP监测系统的运转质量,指导各地AFP监测的工作开展。

AFP监测工作的指标和标准为:(1)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以上;(2)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达到80%以上;(3)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达到80%以上;(4)AFP病例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达80%以上;(5)AFP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及时率达到80%以上;(6)省级实验室28天内完成AFP病例粪便病毒分离及时率达到80%以上;(7)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及分离到脊灰病毒的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达到80%;(8)阳性分离物在14天内送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及时率达到80%以上;(9)省级对聚集性高危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调查处理率达到100%;(10)对所有AFP病例进行最终分类的及时率达到100%;(11)国家脊灰实验室7天内完成省级脊灰实验室送达的阳性分离物型内鉴别的及时率达到80%以上;(12)AFP病例麻痹60天内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及时率达到80%以上;(13)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的阳性分离物应在完成病毒型内鉴别后14天完成序列检测;(14)国家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临床符合病例的复核率达到100%。

(四)加强对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和安全处理工作按照卫生部等6部(局、院)《全国实验室脊灰野病毒封存与处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完成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封存和安全处理工作。

未经卫生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应用上述材料开展任何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不定期对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检查。

对具有保存价值的上述材料,要统一移交并封存在国家指定的实验室集中保管。

对不具有保存价值的脊灰野病毒及其感染或潜在感染材料,要在当地脊灰野病毒封存与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或其指定部门的监督下,按照《方案》要求进行现场销毁。

此外,凡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及疫苗生产等单位,其安全设备和操作必须符合《方案》规定的标准。

(五)及时发现、处理脊灰野病毒输入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的疫情,即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处理。

要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根据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和人群免疫状况,开展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活动。

各地,特别是直接与脊灰野病毒流行国家接壤地区和计划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要认真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六)及时完成消灭脊灰年度进展报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规定,于每年5月底前将上一年度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同时抄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后提交国家消灭脊灰证实准备工作委员会审核。

四、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领导消灭脊灰工作,作为政府指令性计划免疫工作内容之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消灭脊灰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执行财政部、卫生部等《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保证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需经费投入,要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工作薄弱地区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