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合集下载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案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介绍脊髓灰质炎的相关知识。

一、病因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科,分为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2型和脊髓灰质炎病毒3型。

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将病毒排入环境中,其他人通过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接触感染源而感染。

二、症状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35天,患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恶心等。

部分患者在此期间出现腹泻或便秘。

随后,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颈部僵硬、肌肉疼痛等。

少数患者会出现脑膜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等。

三、诊断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方面,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病毒分离可通过采集患者的咽拭子、粪便等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病毒抗体水平来确定感染情况。

四、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缓解疼痛、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呼吸、营养、康复等方面进行干预。

在疫苗出现之前,康复治疗是脊髓灰质炎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功能。

五、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种,其中口服疫苗采用活病毒疫苗,注射疫苗采用灭活病毒疫苗。

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生和传播。

六、病例小明是一名8岁男孩,突然出现高热、咳嗽和咽痛症状。

几天后,他开始出现颈部僵硬和肌肉疼痛。

他的父母发现他走路时步态不稳,右腿的力量明显减退。

小明被送往医院,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被诊断为脊髓灰质炎。

医生立即开始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并建议进行康复训练。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
综合防治策略
未来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的应用,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康复训 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
尽管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导致的疫苗逃逸、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 用难题以及康复训练的个性化需求等。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建议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因、症状表 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 知。
自我护理指导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包括保持个人卫生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以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肢体功能和 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及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引发肢体弛缓性麻痹。
疫苗研发
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被
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等。
02
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
些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

03
免疫学研究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的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临床分期
四.恢复期:
瘫痪后1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 月,重者6 18月,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6—18月, 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五.后遗症期:
神经组织严重损害,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 形成永久性瘫痪及肌肉萎缩, 并导致肢体或躯体畸形。
Polio ‘Last Cases’
Americas Region Luis Fermin Tenorio Peru 1991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um Chanty Cambodia 1997 European Region Melik Minas Turkey 199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 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 散发式流行, 高,无明显规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 14日(3 35日) 潜伏期:一般5—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形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第一次病毒血症期): 1.主要症状: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伴乏
力、咽痛、咳嗽及纳差、腹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2.持续时间:数小时—3、4日 2.持续时间:数小时— 3.转归: 3.转归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PPT课件

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粪口传播
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水源、食物、玩具等 物品,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接触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 环境,再经口摄入,进入 肠道繁殖。
呼吸道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进入 呼吸道后繁殖。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疼痛 、肌肉麻痹、瘫痪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 诊断。实验室检测包括病毒分离、抗 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02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传播
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传播 的有效手段,通过群体免疫,可 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护易
感人群。
保护儿童健康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儿童危害极大, 疫苗接种能够降低儿童感染风险, 避免因感染导致的残疾和死亡。
脊髓灰质炎人卫四版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脊髓灰质炎概述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 • 脊髓灰质炎的治疗 • 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控制
01 脊髓灰质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 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麻痹 和瘫痪。
特点
脊髓灰质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 童,通过消化道传播,病毒在肠 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 染环境。
强化疫苗接种
确保所有儿童按照免疫规划接 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提高接种
率。
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脊髓灰质炎监测系 统,定期评估疫苗接种情况和 疫情状况。
病例管理
对疑似脊髓灰质炎病例进行及 时诊断、隔离和治疗,防止疾 病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接种成功案例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运动,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大幅减少。
印度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历程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经 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14年宣布消灭了本土传播的脊髓灰质 炎病毒。
治疗与康复案例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 经胃肠道进入血液,再侵犯脊 髓和脑干。
易感人群
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儿童,尤 其是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全球范围内的爆发与控制
01
爆发
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多 次爆发,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 地区。
02
03
控制
消灭
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球范围内 开始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有效控制了该病毒的传播。
03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措施
02
01
03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与病毒接触。
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区
避免前往脊髓灰质炎病毒高发地区,减少外出。
疫苗接种
及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提高免疫力。
治疗方法
01
02
03
药物治疗
在感染初期,可以使用抗 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利 巴韦林等。
支持治疗
对于出现症状的患者,需 要进行支持治疗,如呼吸 支持、营养支持等。
新药研发
加大投入,推动脊髓灰质炎病毒相关 的新药研发,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 治疗方法。
国际合作与全球卫生安全
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威胁,确保全球卫生安 全。
全球卫生安全
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防控纳入全球卫生安全战略,推动各国共同参与,形成全 球联防联控的格局。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常见于幼儿,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会引起神经细胞的破坏,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部瘫痪和呼吸衰竭。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以下是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及参考内容:1.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发热、咽峡炎、畏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

- 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肌肉无力和进行性肌肉萎缩。

患者常有肢体无力、运动障碍、肌肉震颤等表现。

2. 病史:- 接触史:患者是否接触过脊髓灰质炎疫区的病人、患病儿童或疑似病例。

- 疫情流行史:是否有类似疫情在周围地区。

3.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测:从患者的咽拭子或大便样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 免疫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包括病毒特异性IgM抗体、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等。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标准通常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制定,以下是WHO关于脊髓灰质炎诊断的参考内容:1. 临床诊断:- 头痛、发热和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肢体肌肉力量减退、运动异常或肌肉萎缩。

- 脑脊液检查显示淋巴细胞增多和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2. 确定诊断:- 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的同时,检测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 支持性诊断:- 上述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无法满足诊断标准的情况下,若接触了疫区的病例或患者的样本中检测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则可作为支持性诊断的依据。

总之,脊髓灰质炎的诊断通常依据临床表现、病史、病毒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

准确诊断脊髓灰质炎对于及时采取控制传播、治疗和照顾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案例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

这种病毒通过与感染者的粪便、鼻咽分泌物、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接触传播。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情。

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许多感染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治,导致病例数量急剧增加。

一些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甚至将他们锁在家里,但效果并不明显,病例仍然在增加。

美国也有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自1979年以来,美国没有出现过小儿麻痹症本土病例。

美国上一例已知病例是在2013年,纽约州上一次的确诊病例是在1990年。

然而,2023年7月21日,纽约州卫生部证实了一例脊髓灰质炎病例,这是美国近十年来首例已知感染病例。

这名患者是一名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出现了包括瘫痪在内的严重症状,不得不住院治疗。

因此,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儿童接种疫苗是非常重要的。

疫苗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预防感染。

在接种疫苗后,儿童的发病率可以显著降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资料。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

预防
预防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 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目前国际上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国内也有试行。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 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
检查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 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 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 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 在许多障碍和挑战。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 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后,才 未发生二代病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情况
2011年新疆再次出现脊髓灰质炎疫情 。 2011年8月,中国新疆出现了6例实验室确诊
的脊灰病例。 经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后,判定此次新疆脊灰
野病毒由境外输入。令人疑惑的是,中国目 前使用的脊灰疫苗,对于该型毒株是完全有 效的,而且,新疆各地上报的脊灰疫苗的接 种率,都在90%以上,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 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吻膝征 三脚架征
脊髓型 延髓型 脑型 混合型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大多正常,急性期约一半病人血沉加 快。
脑脊液:无症状性感染、顿挫型(流产型)脊 髓灰 质炎:脑脊液正常。 无菌性脑膜炎、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早期呈现 病毒性脑膜炎特点。随病情发展出现细胞蛋白分离 现象,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病毒分离:第一周自咽拭子及粪便中均可分离到病毒, 粪便阳性可达3周或更久。
4、因此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目标要 求在2000年全球消灭脊灰。
国际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情况
自1988以来,通过开展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行动, 脊髓灰质炎病例数量已从每年350 000例下降至 2006年的1403例(截至2006年10月10日),其中 1300例发生在四个流行国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 播在这几个国家中从未被阻断过):尼日利亚、印 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是流行国家有史以来的 最低数字记录。
2、部分病人可以发现有双相的病程。
3、脊髓型常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 现肌肉软痪,多表现在四肢。可单侧或双侧,肢体 温度低于正常。
4、脊髓型常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 现肌肉软痪,多表现在四肢。可单侧或双侧,肢体 温度低于正常。
5、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 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 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诊断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 ),包括15岁以下 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例
特点; 急性起病 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需要报告)
一、病原
1、病原体小RNA病毒,属单股正链的核糖核酸。
2、病毒颗粒含有五种结构蛋白,分别为VP1、 VP2、VP3、VP4和VP5,VP1位于壳 粒的表面,具有中和抗原性质。
3、脊灰病毒有三个血清型,称为Ⅰ型、Ⅱ型和Ⅲ 型,每个型别的脊灰都可引起致病。各型之间缺少 交叉保护作用,三个血清型相对稳定。
2007年印尼、澳洲,只要有一例儿童感染,全世界 儿童均处于危险之中
我国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情况
1、1994年9月最后一例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 毒病例后,连续7年未再发现。
2、1999年青海一例境外传入。 3 、从1994年10月以后我国未再发现
由脊灰本土野毒引起的病例,在全球消灭脊 灰的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二 000年实现了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1.隐性感染(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 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 感染后的大多数。
临床表现
2.顿挫型(流产型)脊髓灰质炎 :病人只有 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 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病人在数天 内可完全恢复,这类病人不易正确诊断。
临床表现
3.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 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 等脑膜刺激症状。病日持续2~10天,一般预后 良好。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
脑脊液:压力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稍有增加,总 细胞数在10~500/ml,蛋白质浓度稍有升 高或正常,糖含量在正常范围。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与因其他肠道病毒 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鉴别。
临床表现
瘫痪型(பைடு நூலகம்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
1、脊灰病毒感染后仅1%发展为瘫痪型,死亡原因 多为呼吸衰竭。
发病机制
咽部
免疫应答 隐性感染
肠道
排毒 第一次病毒血
4-7天
症 第2次病毒血症
抗体足,前驱 症状、顿挫型
脊灰
3天后非神经组织 如呼吸道、肠道 皮肤、心肾肝脾及 淋巴组织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轻者不发生瘫痪无瘫痪型
重者瘫痪-瘫痪 型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病毒由口进入咽部、胃肠道,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感 染脊灰病毒后可有下列几种表现:
流行状况概述
1、脊灰呈全球性分布,温、热带的发病比严 寒地区为多,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疫苗以后, 本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鉴于脊灰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人,除灵长类 动物可以感染外,无其他宿主或媒介昆虫, 病毒无变异株,故只要做好人群的疫苗免疫 接种工作有可能消灭本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病后
一周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者
达4个月。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不
易发现和控制,在流行病学中意义重大。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1、粪口 直接、间接
2、飞沫
3、苍蝇和蟑螂也可能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对同型病 毒产生永久免疫。
4、自然界在基因水平上有同型疫苗株和野毒株间 的重组和不同型别疫苗株之间的重组病毒。可以用 PCR、核酸杂交法和核酸序列分析法作野毒株和 疫苗株的鉴别。
病原体
外界抵抗力
1 、脊灰病毒耐酸,耐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2 、在污水和粪便里能存活4-6个月。 即使
夏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3 、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 感,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脊髓灰质炎
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 鲍中英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1、病毒引起 2、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
双侧的)弛缓性麻痹。 5、因本病多发生在儿童时期,故俗称为小儿
麻痹症。发生麻痹症的儿童多数留下跛行, 终身致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