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治疗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毒主要侵袭脊髓灰质部分。
临床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瘫痪,因多见于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
近些年发病很少。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在发病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病前2~3周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和食用被该病毒污染的不洁食物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5~35d,一般9~12d。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
瘫痪型病程大致可分为五期:(1)前驱期:患者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纳差、乏力、多汗、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1~4d后多数患者体温下降,症状消失称顿挫型,部分患者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患者可于热退后1~6d体温再次上升或不退,有部分病例可无前驱期直接进入瘫痪前期,并出现头痛、颈背、四肢肌痛、感觉过敏、颈背强直。
可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有改变。
可伴有多汗、呕吐、幼儿拒抱。
起坐时以上肢向后支撑躯干呈特殊三脚架体态。
部分患儿发展至此而不出现瘫痪,1~5d后热退而康复,称为无瘫痪型。
少数病例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占感染者的1%~2%。
多在起病后3~10d 或第2次发热1~2d后发生瘫痪,根据病变部位,临床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和混合型。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最初3~6个第38章病毒感染性疾病月恢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
轻者1~3个月可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期,可出现肌肉萎缩和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大多正常,脑脊液细胞数可增高(50~500)×10⁶/L,蛋白增高。
后期细胞数恢复正常,蛋白仍持续升高,这种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血液或脑脊液内可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免疫抗体第1周末达高峰,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可以确诊。
脊髓灰质炎PPT演示课件

未来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策略的应用,包括疫苗接种、抗病毒治疗、康复训 练以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
尽管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变异导致的疫苗逃逸、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 用难题以及康复训练的个性化需求等。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建议
1 2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因、症状表 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 知。
自我护理指导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包括保持个人卫生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以促进康复。
3
康复训练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提高肢体功能和 生活质量。
脊髓灰质炎
汇报人:XXX
2024-01-12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措施 • 预防措施及策略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 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 引发肢体弛缓性麻痹。
疫苗研发
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研究一直是热点领域,目前已有多种疫苗被
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疫苗
等。
02
抗病毒治疗
近年来,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
些小分子化合物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
。
03
免疫学研究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的
脊髓灰质炎

临床分期
四.恢复期:
瘫痪后1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 月,重者6 18月, 肌群恢复,腱反射也渐恢复,轻者1—3月,重者6—18月, 甚至更长时间恢复。
五.后遗症期:
神经组织严重损害,某些肌群功能不能恢复, 形成永久性瘫痪及肌肉萎缩, 并导致肢体或躯体畸形。
Polio ‘Last Cases’
Americas Region Luis Fermin Tenorio Peru 1991
Western Pacific Region Mum Chanty Cambodia 1997 European Region Melik Minas Turkey 1998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脊髓灰质炎(Polilmyelitis)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主要侵犯人体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脊髓前角的灰、白质部分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临床表现以发热、肢体弛缓性麻痹为特征, 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
易感者: 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 小儿发病者最多。二次发病者罕见。
流行特征: 散发式流行,夏秋季发病率最 散发式流行, 高,无明显规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 14日(3 35日) 潜伏期:一般5—14日(3-35日) 临床分型:无症状型(隐形感染) 顿挫型 无瘫痪型 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
前驱期(第一次病毒血症期): 1.主要症状:起病缓急不一,大多有低热或中等热,伴乏
力、咽痛、咳嗽及纳差、腹痛等病毒血症症状。 2.持续时间:数小时—3、4日 2.持续时间:数小时— 3.转归: 3.转归
脊髓灰质炎(4.10)

27
神经系统检查
• • • • 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 反射检查 脑膜刺激征
28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 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运动检查包括: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29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 相同的肌肉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胫。
14
诊 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 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 合分析做出诊断。
15
诊 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 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6
诊 断
诊断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呕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 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肌力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全麻痹) : 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 1级(次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 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2级(重度麻痹) :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 3级(中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 4级(轻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 但不能对抗阻力 5级: 肌力正常
10
临床表现
•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
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充血 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 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11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

预防
预防
1.主动免疫
对所有小儿均应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基础免疫自出生后2月开始,连服3剂,每次间隔 1个月,4岁时加强免疫一次。目前国际上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 国内也有试行。
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 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
检查
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 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 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 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 在许多障碍和挑战。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 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经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后,才 未发生二代病例。
脊髓灰质炎

病灶特点为散在不对称及多发
☆镜下所见
早期为神经细胞胞浆染色体溶解,尼氏小体消失,此为 可逆性变化。 ●病变进一步发展,引起神经细胞胞核浓缩及坏死, ● 周围组织充血及水肿,局灶性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胶质纤维增生。 ●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纤维发生萎缩。 ●可有淋巴结和肠道淋巴组织的增生和炎症; ●局灶性心肌炎、间质性肺炎及肝、肾等全身病变。
(四)免疫学检查
1.用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血中特异性抗体,
病程中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中和抗体
存在时间长。补体结合抗体阳性可作近期诊断。 2.用ELISA法检测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可 作早期诊断。 (五)核酸检测
七.并发症
多见于脑干型患者,主要有: ★ 呼吸道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及肺不张, ★ 血管栓塞: ★ 泌尿系感染 ★ 消化道出血、穿孔 ★ 心肌炎 ★ 高钙血症及泌尿系结石
和咽部肌肉瘫痪,而有吞咽困难、饮水易呛、声音嘶哑及
咽反射消失等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2)呼吸中枢瘫痪 ◆ 病变部位 延髓网状结构外侧 ◆ 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 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 呼吸、潮式呼吸、呼吸变慢及呼吸 暂停等,严重者有缺氧及呼吸衰竭
2.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
●
●
二.病原学
●
抵抗力 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
不含脂蛋白包膜:能抵抗乙醚、乙醇和胆盐 耐酸、耐碱、耐低温。粪便和污水中存活时间长
对热、干燥及氧化剂敏感
● 与其他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在肠道
内可互相排斥,且对口服疫苗可产生干扰现象
已证实我国存在不同基因型的野毒株。
三.流行病学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方

12
Company Logo
肌力分级
5 = 正常肌力 4+ = 抗阻力,但较最大运动稍差 4 = 中等程度运动抵抗阻力 4- = 微弱运动抵抗阻力 3 = 抗重力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2 = 活动,但除去重力 1 = 肌肉颤动 0 = 无收缩
13
脊灰临床表现
时间
潜伏期
Hale Waihona Puke 前驱期3-35天1-3天
(5-14天)
瘫痪前期 3-5天或更长
瘫痪期
5-10天 少数12-16天
恢复期 数月
机制 症状
鼻咽部、肠 上皮细胞和 淋巴结内增 殖
无症状
表现 隐性感染
90-95%
第一次病毒血症
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发热 咽痛 胃肠道症状:恶 心 呕吐 腹痛 腹泻或便秘 流 感样症状:头痛 疲倦 肌肉酸痛 顿挫型 4-8%
脊髓型(最常见)
受累肌群:四肢肌群 呼吸肌 颈肌 腹肌 腰背肌 膀胱 肠等
表现: 单肢或多肢瘫痪(下肢多见,偏瘫少见) 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近端重于远端 不能竖头 不能坐 腹肌麻痹 无感觉障碍 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 哭声沙哑无力 尿便障碍
9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 肉的紧张度,对确定病变 的存在和部位有非常重 要的提示意义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 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 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 肌张力减低时 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 时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 范围增大
❖ 肌张力增强时 触摸肌肉较坚硬,被动运 动时阻力增大,运动范围 减小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神经康复中心 方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脊髓灰质炎病毒
耐受潮湿和寒冷 低温下(-70℃)活力可保存8年
在4℃冰箱可保存数周 在水、粪便和牛奶中生存数月
不耐热,加热56℃30min可使 之灭活 煮沸和紫外线照射可迅速将 其杀死 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漂 白粉等敏感,可将其杀死
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 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 耐酸、耐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
预防感染、肺炎和肺不张 治疗并发症:泌尿系感染、肺炎、心肌炎等 恢复期治疗:一旦麻痹不再进展,立即康复治疗
脊灰预防:OPV和IPV有效预防
30
脊灰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隔离,并报告疫情
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少40日 方式:第1周呼吸道+消化道,以后消化道管理;密切接 触易感者,医学观察20天
第二次病毒血症→ 通过BBB进入CNS 再次发热(双峰热) 头痛 呕吐 颈背肌痛 颈强直 嗜睡 易激惹 皮肤感觉过敏 拒抱 动之即哭 脑膜刺激征 无瘫痪型 无菌性脑膜炎 2~4%
9
不显性感染 90~95%
瘫痪型 1~2%
瘫痪期表现
脊髓型(最常见)
受累肌群:四肢肌群 呼吸肌 颈肌 腹肌 腰背肌 膀胱 肠等 表现: 单肢或多肢瘫痪(下肢多见, 偏瘫少见) 不对称、不规则分布的弛缓性 麻痹 近端重于远端 不能竖头 不能坐 腹肌麻痹 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 哭声 沙哑无力 无感觉障碍 尿便障碍
11
恢复期表现
体温正常后,病情不再进展 瘫痪后1~2周,恢复从肢端开始,逐渐向上 轻症历时1~3月,重症常需6~18月或更久
12
后遗症期
发病后18个月以上,瘫痪肌肉 仍不能恢复即进入后遗症期: 肌肉挛缩 各部位畸形 可出现膝反张 足下垂和足内翻或外翻畸 形等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3
脊灰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广大医务工作者处在AFP监测工作的前哨,早期识别AFP病 例,及时报告相关部门,采集合格大便标本,做好AFP病例 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脊灰虽无特效治疗,但可防可控,OPV和IPV可有效预防
33
34
21
脊灰实验室检查
其他检查:
血常规:5~15×109,中性粒细胞40~80% 血沉:1/3可增快 心肌酶:可增高 心电图 血气分析 电解质 胸片等
22
脊灰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 流行病史:与确诊脊灰患者接触史 临床症状与体征:符合AFP 实验室检查:粪便分离 随访结果:麻痹60天后仍残留麻痹 进行综合分析 脊灰病例分类:
瘫痪肢体处理:保护瘫肢免受外伤和压迫,并置于功 能位
28
脊灰的处理原则
适当的营养:
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
药物治疗: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地巴唑;加兰他敏 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VitB12
29
脊灰的处理原则
吞咽困难者及时给予鼻饲、清除咽部分泌物,预防窒息
呼吸困难者及时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3.脊灰排除病例
—凡是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且脊灰野病毒检测阴性 的AFP病例
—无标本或不合格标本,且脊灰野病检测阴性,60天 随访时无论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的病例,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上诊断为非脊灰其 他疾病的AFP病例
25
脊灰病例分类
4.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 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 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5.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简称VDPV)
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到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 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变异介于1%~15%之 间),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 诊断的病例
26
脊灰的处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
所有15岁以下出现AFP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 病例均做为AFP病例;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发现AFP 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方式 报告到当地辖区疾控机构
10
瘫痪期表现
脑干或延髓型(2%)
受累肌群:颅神经支配的肌肉 咽肌、咽腭肌、喉肌、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舌肌、面肌、眼肌 及内脏(心脏、肺、肠)等
脑型
罕见,多见于婴幼儿 高热、意识障碍、惊 厥、痉挛性瘫痪
混合型(19%) 表现: 脊髓和延髓均受累 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发声困难 C3~C5段:膈肌麻 痹 构音困难、颈肩无力、咀嚼障碍、 表情肌无力、复视 四肢麻痹 呼吸困难 呼吸节律异常、呼吸衰竭 吞咽困难 肺水肿 心脏受累 休克
8
脊灰临床表现
潜伏期 前驱期 1~4天 瘫痪前期 2~3天或更长 瘫痪期 5~10天 少数12~16天 通过BBB进入 CNS 发热,瘫痪并 进行性加重, 热退后瘫痪不 进展 瘫痪 萎缩 恢复期 数月
时 间
机 制 临 床 表 现 分 型
3~35天,一 般5~14天)
鼻咽部、肠上 第一次病毒血症 皮细胞和淋巴 →第二次病毒血 结内增殖 症 无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症 状:发热 咽痛; 胃肠道症状:恶 心 呕吐 腹痛 腹 泻或便秘; 流感样症状:头 痛 疲倦 肌肉酸痛 顿挫型 4~8%
脊灰呈全世界分布,温带多见 终年散发,以夏秋季为主,可呈小流行或酿成大的流行 在疫苗接种率高的地区发病减少,或无发病 主要是5岁以下发病 3%的感染者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7
我国1955~56年报道的580例脊灰年龄分布
2~6个月 7~12个月 1~3岁 5岁以下 8.9% 26.4% 46.5% 91.6%
5
流行病学
人是脊灰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病毒携带者 脊灰潜伏末期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 热退后传染性减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发病早期咽部排毒可 经飞沫传播 易 感 性: 人对脊灰普遍易感,主要是隐性感染,麻痹型 患者少,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6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运动检查: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运动检查是 一重要项目之一 脊灰患儿重点检查下列各项:肌力,肌张力,肌萎缩 感觉检查:比较困难,需高度配合,重要性略次之 反射检查:另一重要项目之一 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
14
肌力分级
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保护易感者
主动免疫: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 ,俗称糖丸;或脊灰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
31
32
总 结
脊灰是好发于婴幼儿和儿童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严重者 可致死,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是致残的 主要疾病之一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细胞,以AFP为主要表现
20
脊灰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麻痹前期及麻痹的早 期CSF可见细胞增高 (50~300个),蛋白 含量正常(细胞-蛋白 分离)
恢复期出现蛋白增高, 细胞数正常(蛋白-细 胞分离)
肌电图检查:
适用于弛缓性麻痹患者
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和 受损程度 并可用于鉴别肌肉病和 周围神经病 脊灰患儿肌电图示神经 源性受损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15
肌张力
是指在安静情况下,肌 肉的紧张度,对确定病变 的存在和部位有非常重 要的提示意义 检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 及作被动运动,体会其 肌紧张度,了解其阻力 肌张力减低时
18
脊灰实验室检查
感染10~15天内应用ELISA
法,检测出病毒IgM 抗体;尤 其从脑脊液标本中,是早期快 速特异诊断方法 病毒抗体检测 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 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
但不能区别疫苗株和野毒株
升高
19
WHO规定:
与Sabin株相比VP1区核苷酸变异率≥15%的脊灰病 毒定义为脊灰野病毒
脊髓灰质炎的诊断和治疗
杭州市儿童医院
李光乾
概 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 早在3000多年前埃及出 土的木乃伊 俗称小儿麻痹)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 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 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 体瘫痪后遗症,是致残 的主要疾病之一
2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建立全国小儿麻痹基金会 1960年 Albert Sabin 研制OPV
1.脊灰疑似病例
2.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2.脊灰排除病例 3.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4.脊灰疫苗衍生病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AFP,包括15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
GBS的病例
2.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 病例
24
脊灰病例分类
隔离
进行消化道隔离,隔离期限40天,粪便进行消毒后排 放
27
脊灰的处理原则
治疗
急性期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并发症) • 首先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和意识) • 卧床休息(持续至热退1周,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 可减少瘫痪的发病数或减轻其程度)、对症处理 • 降温、止痛(温湿敷、温水浴、蜡疗、电疗和光疗) • 保证出入量、水电解质平衡 • 降颅压 • 镇静 • 吸氧等
概 述
1988年,中国政府响应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关 于2000年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议,确定 了我国消灭脊灰的目标和策略 1994年9月以来,中国己成功的阻断了本土脊 灰野病毒传播,最后一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 发生在1994年9月 1995年11月至1996年4月之间发现4例输入脊灰 野病毒病例 1999年青海发现1例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