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欢迎阅读参考。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以上5篇(一)“人类社会总是在设计自身的生活。
如果某些其情况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被赞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将其视为全世界的基本理论,不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将这些结论集合为一体。
”翻开《菊与刀》一书,却一眼看到此等传播学直论,讶异之余不禁暗叹这位“日本通”美国作者对于人类学的博识。
书中,诸如“舆论调查的结果只不过是让我们对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了解罢了。
”等观点,对于研究传播学的,研究成见之形成于成见之顽固的学者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此书的更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对于传播学的涉猎,而在于作者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深刻洞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地理人文环境各有不同,国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点,但是日本国民性的了解,对于自身国民性的观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因为对于一民族而言,毕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说:“任何文化传统中,都包含了关于战争的信条。
”如果对这些基本理论不甚了了,却对其他民族之好战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贻笑方家。
日本人对于等级制度的依赖是令人震惊的,这一点也久为观察家所诟病。
但是这个民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制度,形成的充斥于社会每个角落、每个领域的民族风气,却是同样令人震惊的。
也许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存在所谓“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态发展、不善于整合运用的懒惰国民。
现代人不勤于完善自己,便将罪过推到古人身上,将所有过错都推脱到“国民性”与对象模糊的“历史”上,是极为自欺欺人且不负责任的。
这样的习气、习惯之下,永远无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会使得族群驶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愈加放肆与消极。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

《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菊与刀》读书笔记(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书笔记篇1我对日本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想起来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我不禁想起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对于日本人的恨之切应该是深入骨髓的。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日本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初中教我们历史的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日本人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正是他们这种善于学习的态度才得以让他们发达到今天这等程度。
她也曾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读了《菊与刀》这本书之后我全面地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
小小岛国,资源匮乏,却能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却能迅速崛起,至今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有过人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要点有三:一、崇强精神"崇强"的意思就是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能力强是一个非常崇拜强者的民族。
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应该是地球人民共同的心理习惯。
但真正将这种心态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且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应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强者的膜拜已经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地步,甚至不论对方是否自己的敌对一方。
李氏唐朝强盛,日本人学习,美国大兵强悍,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孙中山,李小龙也持有很强烈的崇强心理。
丝毫不理会李小龙在全球银幕上将日本人揍得死去活来,李小龙的大徒弟就是一个日本人木村武之。
日本人的这种崇强精神完全抛开彼此立场,只要对方是强者,就表示尊重和学习。
某种程度看来,在日本人的心里,没有真正的对错成败,只有强弱之分!只要是强者,都崇拜,尊重,并且学习!在这种强大的崇强精神感召之下,日本人会不断向强者看齐,学习,使得自身不断进步。
崇强心理的背后,还带有很明显的要么不学,要学,就向最强者看齐的潜在意识。
日本人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崇强精神驱动之下,不断的学习领先知识和技能,使得自身实力不断增强,从而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日法语系1001班xxx摘要: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是一个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之总和,它赋予了民族心理素质的规定性。
民族性格是人在与自然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大和民族是一个有双重性格的民族。
本文将浅析矛盾的日本民族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双重性格、《菊与刀》学者眼中的日本民族性格: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大量的事实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析和评判:“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可醉心于菊花栽培;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中国作家周作人不仅留学日本而且不遗余力地翻译和推介日本文学并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日本问题,他指出:“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笨,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原因:一.地理环境是构成民族性格原生形态的基本因素:1.狭长的海峡阻隔了日本与大陆文化相互交流的巨大障碍,使日本成为一个孤悬海上的岛国。
日本气候、土壤、狭长的海岸线,决定日本的原始部落以采撷和渔业为主,集团内彼此的协凋与配合则是重要的,这就构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渺视权威与个人的力量、注重集团力量的人格特点。
2.与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的斗争中, 树立了坚定乐观的生活信念。
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

·心理人类学期末论文·人类学中关于国民性的研究——从《菊与刀》看日本的国民性问题[摘要]从古到今,历史上很多人类学家都思考过国民性这一问题,也产生了一系列巨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国民性的研究作品《菊与刀》,它成为二战后期美国统治日本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书中作者分析了日本国民性的双重性,即有温柔善良的一面,又有凶狠残暴的一面,所以美国就对日本采取了一种“统而不治”的间接统治措施。
可见,人类学家研究国民性问题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高效成果的。
日本是中国的邻邦,历史上两国既有友好的交往,又有黑暗的复杂关系。
它现在是世界经济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国有深刻影响,所以研究日本国民性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以历史上成功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案例为切入点,学习经典之作,才能更好的有自己的认识。
[关键字]国民性耻感文化人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菊与刀》中给我们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丑善恶并存的日本、一言难尽的日本。
国民性格是渗透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中的精神或意义,是某种在民族中内部“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具体地表现为民族心理和由民族心理构成的特有的民族性格、民族风采、民族风调。
国民性又称民族性。
人们认为,国民性是以国家民族为单位构建的一种社会性格。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深层意识。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岛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统一的国家──大和国。
岛内民族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5万阿伊努族人。
日本神道和佛道较盛行。
所以,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的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是比较喜欢剖析自己的。
人类学家必须对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加以研究,因为一个部落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一个部落看来可能就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人类学家如果要理解某一部落最恶的一面,或是某一部落中最胆怯的一面,或是在某些假想的情况下其他部落是如何应对、如何感受时,他就会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如何理解那些日常习以为常的细节问题有关。
人类学家必须认识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并且也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和挖掘。
许多看似孤立的行为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因而,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啮合在一起。
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
日本海军对其官兵的指示是:“一旦遭到鱼雷攻击,而上级命令你们弃舰时,所有海员必须以最优雅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将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成电影,拿到纽约去放映的。
”日本人非常在乎他们给世界其他民族的人留下的印象,而他们对这一点的关注正是源于日本文化的影响。
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
“没有天皇的日本就不能被称为日本”,“根本难以想象没有天皇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
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到谴责。
“人们不会觉得天皇应该对战争负责的。
”“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人来承担责任,天皇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即使日本战败了,所有的日本国民仍然会继续崇拜天皇。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

课程论文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科目院系级别学年学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浅析日本民族性格中“耻”文化的影响力摘要:“耻”文化在日本的文化中认同度很高,它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而且日本的“耻”文化也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评论。
多方面了解日本的“耻”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对研究日本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耻文化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某一民族在自身民族形成与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所逐渐凝聚起来从而形成的普遍性观念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中心文化。
日本的耻感文化要求人必须具有“不允许有不愿意”这样一种心理上的道德自悖,这种文化心理、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交织。
中国文化的输入给日本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对日本文化的整合,但中国文化中抽象精神的素质并没有为日本文化所真正消化与吸收,导致了日本民众在心理上和社会生活中的自反对立性,即对悲怆、苦难、残缺、死亡等自然性的绝对服从折射出了日本文化的病态阴影。
一、日本“耻”文化的提出提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的学者是本尼迪克特。
1944年,第一位研究日本国民性的西方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首次提出了“耻”文化的命题。
其观点至今在日本文化研究领域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耻”文化是日本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尼迪克特从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出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指出“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就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而“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耻”文化,即控制日本人的日常行为的规范是“耻辱感”。
日本民族特性分析

日本民族特性分析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其实,日本民族一直处于两个极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的柔美和刀的刚强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在亚洲,日本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也是一个最有争议的国家。
日本人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是由于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
资源贫乏,地域狭窄的地理特点决定了日本的地理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靠的就是自然资源,所以日本人从来都很勤劳、有危机意识和富有侵略性。
危机意识——岛国人都富有危机意识,英国如此,日本如是。
日本小学有时政课,有一个日本小学生在论中日关系这堂课时竟然分析了他认为的下一次中日战争的起因、地点—台湾,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小学生只知道喜羊羊和灰太狼。
从历史上开始算,日本就是一个富有攻击性的国家,丰臣秀吉时候就想着占领高丽,抢夺大陆的资源。
在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国必然就成为了日本的窥伺已久的对象,所以不管有没有“九一八”事件,日本出兵中国是迟早的事。
战后日本由于美国的扶持和不用担心外界威胁,而关注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重新腾飞。
这与日本人的勤劳和纪律性有关,但是也说明了日本人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决定了他们必须将一切力量用于经济建设。
他们要发展,就要不断的先进的国家学习,而且有很强的吸收模仿能力。
而模仿要比开发来的快的多,日本正是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当然,日本在自己发展了以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
特别是现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在世界的竞争力是首屈一指的。
在这个时候,日本人被压抑了数十年的自尊又高涨了,甚至将欧洲一些国家都不放在眼里,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要以经济实力为跳板,向政治大国迈进。
菊花与刀读后感

人类天然的种族共性:矛盾的综合体--读《菊花与刀》有感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与武士道德的象征。
在本文中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花与刀”这两种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形式表现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国认识日本和日本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卡斯特等级制度,宣扬了天皇至上的理念,同时也是日本从没发生过的改朝换代的革命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综合的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欧美“罪感文化”及东方中国儒家“仁道”文化相对比,把日本文化总结为一中独特的“耻感文化”。
罪恶感文化是靠内心服罪来行善的,而耻辱感文化是靠外部约束力行善的。
不同与中国的“仁”,日本人认为这是给道德低的人设置的标准。
对于日本人来说,“耻感”是高于一切的,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义务认同。
由此产生了义务和义理的差别。
在日本,义务是无限的,包含了忠孝两个方面的责任,即忠于天皇和对血缘家族的责任。
天皇和父母的恩情是永远都还不完的。
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
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
”然而义理则不然,往往是不情愿不愉快的,有限的。
比如对姻亲家庭的责任。
这些只是作为义理,不像义务那样责任重大,但人们也不愿背上违背义理的骂名,这是一种耻辱。
读过《菊花与刀》一文后,我对日本文化及日本人愈加感到震惊,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是比较喜欢剖析自己的。
人类学家必须对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加以研究,因为一个部落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一个部落看来可能就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人类学家如果要理解某一部落最恶的一面,或是某一部落中最胆怯的一面,或是在某些假想的情况下其他部落是如何应对、如何感受时,他就会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如何理解那些日常习以为常的细节问题有关。
人类学家必须认识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并且也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和挖掘。
许多看似孤立的行为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因而,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啮合在一起。
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
日本海军对其官兵的指示是:“一旦遭到鱼雷攻击,而上级命令你们弃舰时,所有海员必须以最优雅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将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成电影,拿到纽约去放映的。
”日本人非常在乎他们给世界其他民族的人留下的印象,而他们对这一点的关注正是源于日本文化的影响。
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
“没有天皇的日本就不能被称为日本”,“根本难以想象没有天皇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
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到谴责。
“人们不会觉得天皇应该对战争负责的。
”“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人来承担责任,天皇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即使日本战败了,所有的日本国民仍然会继续崇拜天皇。
”
只有置生死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才是最高尚的,小心谨慎、提前预防是无价值的。
这种对弱者的关照对日本人来说是很陌生的。
比日本这种不计较伤亡人数思想更极端的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