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成分,了解大气层的作用和大气现象产生的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图表等工具处理大气数据,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能够积极参与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概念和组成:介绍大气的基本概念,解释大气的组成和来源。

2.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各层大气的特点和作用。

3.大气现象:讲解大气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如风、云、雨、雪等。

4.大气环境问题: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现象,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大气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问题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安排户外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大气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球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大气现象和环境问题。

4.实验设备:准备户外观察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望远镜、气象站等。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平时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练习题、研究报告等。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分层和主要成分;(2)掌握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3)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如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4)熟悉气象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2.技能目标:(1)学会运用气象学原理和工具分析大气现象;(2)能够阅读和解释气象图表、数据;(3)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探索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为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介绍大气的起源、组成、分层结构及其主要成分;2.大气压力和温度:讲述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温度随高度的变化;3.大气湿度:分析湿度在大气中的作用和影响;4.大气运动:讲解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基本概念及其作用;5.气象灾害:介绍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成因;2.讨论法:学生讨论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及相关辅助材料;2.参考书:大气科学、气象学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气象图表、动画、视频等;4.实验设备:气象观测工具、实验材料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物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及监测数据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大气监测数据,判断空气质量,并提出改善措施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行动;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其环保意识,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大气质量评价、大气监测;2. 大气污染物种类及来源: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3. 大气环境监测原理及方法:采样方法、分析方法、监测设备;4. 大气质量评价标准:国内外大气质量标准、污染物限值;5. 大气监测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评价空气质量;6. 实践操作:使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实地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7. 案例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分析,提出改善措施。

教材章节关联:1. 第一章 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章 大气环境监测;3.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及其监测方法;4.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与监测数据分析;5. 第五章 环境监测实践与案例分析。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

大气课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大气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了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现象,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相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大气现象的分布特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关注大气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良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科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大气课程,培养科学精神、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但需引导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目标分解,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探讨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与防治:分析大气污染的类型、成因,介绍防治措施及我国相关政策。

教材章节:第二章3.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讲解气候系统的基本概念,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4. 大气现象与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气现象,解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气实验、观察,如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天气变化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现象、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等。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掌握大气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3.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2.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分析;3.能够撰写简单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层结构: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2.大气现象:讲解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3.大气污染:阐述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途径、影响和控制措施。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层结构;第二周:大气现象(一);第三周:大气现象(二);第四周:大气污染(一);第五周:大气污染(二);第六周:实践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大气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大气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大气知识;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大气科学著作,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开展实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总论
1.1设计任务书
1.1.1设计题目
设计燃煤量为规定值的燃煤锅炉烟气的除尘脱硫装置
1.1.2设计任务
燃煤锅炉燃烧过程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会对周围大气环境及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与危害。

因此,本设计结合燃煤锅炉烟气排放特点,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参数及资料,拟设计一套燃煤采暖炉房烟气除尘系统。

要求设计的净化系统效果好、操作方便、投资省,且出口烟气浓度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标准,即:烟尘排放浓度≤200mg/Nm3、SO2排放浓度≤900mg/Nm3。

1.1.3原始资料
锅炉型号:SZL10-1.6型(共3台);
设计耗煤量:1540kg/h(台);
排烟温度:150℃;
烟气密度(标准状态下):1.3kg/m3;
空气过剩系数:α=1.36;
烟气出口处离地面2.5m;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灰分(不可燃成分)的比例,20%;
当地大气压力:98kPa;
年平均气温18.6℃;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1.9℃;
空气含水(标准状态下)按0.016kg/m3
烟气其它性质按空气计算。

际烟气流速要符合要求。

已知标况下Q=15369.2 (m 3/h) ,则工况下的烟气流量为
273
98)150273(32.15369325.101⨯+⨯⨯⨯=Q =73865.35(m 3/h) 取v =12 m/s 则 12
14.3360035.738654⨯⨯⨯=d =1.48 m 圆整后d =1.50m ,则实际烟气流速为v = 11.62m/s. 单台锅炉的Q = 73865.35/3=24621.78(m 3/h) d=0.852m)圆整后
d =0.86 m 实际烟气速度为11.78m/s.
2.3净化设备的计算与选择
注:可以选择湿式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亦可采用先除尘后脱硫工艺。

本设计采用先除尘后脱硫工艺。

2.3.1除尘脱硫设计计算
(1)除尘脱硫装置应达到的净化效率:
C
C s -=1η 式中:C -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SO 2浓度,mg/m 3;
C s -标准状态下锅炉烟尘、SO 2排放标准中规定值,mg/m 3。

除尘效率:η=1-200/2960= 93.24﹪
脱硫效率:η·=1-900/1923.8 = 53.22﹪
(2)除尘器的选择,除尘器要求出CAD 图纸。

根据烟尘的粒径分布和种类、工况下的烟气量73865.35m 3/h 、烟气温度423k ,除尘效率93.24﹪因此采用袋式除尘器,清灰方式为脉冲吹清灰,滤料为玻璃纤维,由于处理风量太大,因此采用三台除尘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