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制作
菌种怎么制作,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怎么制作,菌种保藏方法1、将土豆切成块,放入烧杯中煮半个多小时,煮好后过滤溶液备用。
2、将琼脂放入溶液中,然后重新将其烧开,琼脂完全溶化后继续煮一段时间。
3、煮好后将汁液分放至试管内,并用高压锅消毒杀菌,消毒后斜放试管,待凝固后开始接种。
4、用酒精对嫩蘑菇进行杀菌,并在无菌箱内将其切成小块,切好后可接种至琼脂基质上。
5、堵上试管口,将琼脂基质放入培养箱,长满菌丝后便可形成一级菌种。
一、菌种怎么制作1、一级菌种(1)向烧杯内放入切成块的土豆,然后煮30多分钟,煮好后过滤溶液备用。
(2)向溶液内放入琼脂,再将其烧开,待琼脂完全溶化后继续煮一段时间。
(3)煮好后,将汁液分放至试管,再用高压锅消毒杀菌。
消毒后将试管斜放,直到冷凉凝固后即可开始接种。
(4)用酒精对嫩蘑菇做杀菌处理,然后在无菌箱内切成小块,接种至琼脂基质上面。
(5)用塞子堵上试管口,再将琼脂基质放入培养箱内,待长满菌丝后即可形成一级菌种。
2、二级菌种(1)将煮熟的大豆和谷粒置于无菌的条件下晾干,再装入经过高温杀菌的玻璃瓶内。
(2)将瓶子封口,放入高压锅中,经高压灭菌后放在无菌室冷凉。
(3)将培养瓶放至无菌箱内,再放入一级菌种,用的小匙挖出黄豆大小的菌种接种入玻璃瓶。
(4)接种后要封口,再将玻璃瓶放到培养室中,待长满菌丝后即可备用。
3、三级菌种(1)制备方法与二级菌种基本一致,培养基可使用煮熟的麦粒、玉米粒及棉籽。
(2)三级菌种的菌丝长满后即可取出来培育,经历三级菌种的培育后可完全制成平菇菌。
二、菌种保藏方法1、斜面低温保藏法将菌种接种至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种充分生长后用油纸将棉塞部分包扎好,然后放入冰箱,温度控制在2-8°C即可。
2、甘油管保存法(1)将80%甘油用高压蒸汽做灭菌处理,再将菌种放置在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用无菌水制成高浓度的菌悬液。
(2)将1毫升甘油与菌液混匀,使甘油的浓度达到10-30%,然后放在-70°C的环境中冻存。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制作食用菌菌种的关键步骤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基质: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选择适合的基质。
常用的基质包括
木屑、稻草、玉米秸秆等。
2. 基质处理:将选好的基质进行处理,包括清洗、消毒等步骤,以杀灭基质中的
有害微生物和竞争性菌种。
3. 接菌:将食用菌的菌种均匀地接种到处理后的基质中。
接种时要注意保持无菌
环境,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4. 培养条件调控:根据食用菌的要求,调控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这些条件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和菌种的繁殖。
5. 培养时间控制: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需要不同的培养时间。
一般情况下,菌种会
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直到菌丝充满整个基质。
6. 菌种分离:将培养好的菌种分离出来,保留下来作为下一次制作菌种的接菌源。
7. 菌种保存:将分离后的纯菌种进行保存,可以通过冷冻保存、酒精保存、干燥
保存等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在制作菌种时可能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因此在
具体操作时还需根据不同的菌种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蘑菇菌种简易制作方法

蘑菇菌种简易制作方法
以下是蘑菇菌种的简易制作方法:
1. 准备材料:新鲜的蘑菇菌盖和菌柄、培养基(如米糠、麦秸、木屑等)、石膏或泥土、酒精灯、培养箱、无菌器具(如培养皿、瓶子、剪刀等)。
2. 制备培养基:将培养基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放入锅中煮沸,煮沸后保持一段时间,待冷却至适合菌种生长的温度(一般为25-30摄氏度)。
3. 消毒器具:将培养皿、瓶子、剪刀等工具用酒精灯或消毒液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4. 制作菌种:将蘑菇菌盖和菌柄分别切碎成小块,放入无菌的培养皿或瓶子中。
5. 添加培养基:将煮沸后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或瓶子中,覆盖盖子以保持无菌环境。
6. 储存菌种:将制作好的菌种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合的温度下保存。
菌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生长成母菌。
注意事项:
- 确保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经过消毒,以防止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染。
- 维持恰当的温度和湿度是蘑菇菌种生长的关键。
- 在操作过程中避免直接触摸菌种,以防止污染。
- 在制备过程中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保持无菌环境。
- 对于一些特殊品种的蘑菇,可能需要特殊的培养条件,可以参考专业的培养指导或咨询专业人士。
不同类型平菇菌种制作方法

不同类型平菇菌种制作方法
棉籽壳菌种、麦粒菌种、枝条菌种、液体菌种在发菌、出菇以及接种成本、效率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为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整理出了不同类型平菇菌种制作的方法,供广大种植朋友们参考。
1.麦粒种制备
配方:麦粒99%,石膏1%,麦粒先用温水加1%石灰浸泡至无白心,然后捞出加石膏拌匀装瓶(350g/瓶),126°C灭菌120min,冷却后无菌接种(每瓶接种量为四分之一平板母种),接种后25°C恒温培养至菌丝满瓶。
2.棉籽壳种制备
配方:棉籽壳85%,麸皮13%,石灰1%,石膏1%,原料预湿后拌料装袋(17cmX35cm聚丙烯袋,每袋装湿料0.9kg),料含水量为62%,料装袋后于126°C灭菌120min,两头接种,每个平板菌种接2袋。
接种后25°C恒温培养至菌丝满袋。
3.枝条种制备
杨木枝条(规格12cmx0.4cmx0.7cm)扎捆后放入桶内,再加1%石灰水浸泡24h以上,捞出沥水撒麸皮,使每根枝条均匀粘上麸皮后装袋。
枝条装袋前后各在袋底部和顶部铺一层棉籽壳种培养基。
装袋后126°C灭菌120min,冷却后一头接种(袋接种量为四分之一平板母种)。
接种后于25°C恒温培养至菌丝满袋。
4.液体种制备
培养基配方:葡萄糖20g、蛋白胨2g、硫酸镁0.5g、氯化钙0.1g、磷酸二氢钾0.5g、B族维生素100ug、蒸馏水100ml。
准确称量原料后煮沸定容,分装三角瓶后每瓶加玻璃珠10粒,121℃灭菌30min,冷却后接种,每瓶接打孔母种块10块,接种后置于转速160r/min、25°C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7天。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是培育食用菌的关键步骤之一,下面是制作食用菌菌种的主要步骤:
1.培养基准备:准备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方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条件而异,通常包括碳源( 如葡萄糖)、氮源( 如酵母提取物)、矿物质和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确保无菌状态。
2.接种菌株:从纯种培养基或已培育的食用菌菌种中挑选合适的菌株,以进行后续的培养。
接种菌株时,需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3.培养条件控制:菌种在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繁殖,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不同的食用菌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进行调控。
4.培养时间和观察:菌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培养到达适当的生长阶段。
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确保其生长良好,避免不良菌株的出现。
5.分离纯化:当菌株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达到理想状态后,可以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分离,可以获得单一的、纯净的菌种,有利于后续的大规模培养和应用。
6.保存和传承:完成菌种制备后,可以将菌种保存在低温条件下,如冷冻保存或制备培养基上的冻干粉,以备将来使用。
同时,可以定期传承、更新菌种,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活力。
制备高质量的食用菌菌种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合适的培养基、
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及时的观察管理。
菌种质量对于食用菌生产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

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食用菌原种是培育高品质食用菌的开始,其制作方法关系到菌种的品质和生长效果。
下面将介绍10种关于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并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1. 伏击法制种法伏击法制种法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原种制作方法,其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原种制作。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准备原料。
选一定数量的食用菌菌盖和菌蒂,尽量选用种粒外形完整、表面干净、无病害的菌盖和菌蒂。
步骤二:将菌盖和菌蒂归并,放到70%酒精中清洗30秒,然后取出沥干。
步骤三:将菌盖和菌蒂放到滤纸上,擦干表面水分,放到蒸汽锅中蒸10分钟,杀灭病菌和杂菌。
步骤四:将蒸好的菌盖和菌蒂拿出来,再次擦干表面水分,放到培养基上。
步骤五:放到恒温摇床上培养,震荡180rpm,28℃,恒温培养7-14天,即可获得食用菌原种。
优点: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菌株易保存。
缺点:成活率较低,制作时间较长。
2. 含砂蒸法制种法含砂蒸法制种法是应用含石英砂的菌种培养基来制作食用菌原种,能提高种粒触蒸面积,提高出菌率和菌株的品质。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准备含砂菌种培养基。
将玉米粉、蔗糖、石英砂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含砂菌种培养基。
步骤二:准备原料。
选一定数量的食用菌菌盖和菌蒂,按照比例加入含砂菌种培养基中。
步骤三:将含菌培养基放在琼脂板上,在30℃下反复震动震荡搅拌。
步骤四:将培养好的固体菌种放在75%-80%的相对湿度内,保持湿润并置于通风且恒温保持在22℃下。
步骤五:待菌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再将其移植到适宜的菌床中。
优点:出菌率高,菌株品质好。
缺点:制备过程中需掌握好配方和稠度。
3. 傅里叶红外辐射制种法傅里叶红外辐射制种法是利用电极辐射灯产生的热量来使制种容器内的培养液升降温,低温使菌体沉积在液表面,高温则使其下沉到液底,实现制种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将食用菌种子与蔓茎切片、米糠混合后,加入到恒温恒湿的发酵箱内。
植物菌种制作实验报告

植物菌种制作实验报告引言植物菌种制作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对于研究植物生长、病害防治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采集植物样品,制作和培养植物菌种,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材料与方法材料1. 植物样本(本次实验中使用的是茉莉花)2. 高温高压灭菌器3. 移液枪4. 细菌液体培养基5. 培养皿6. 恒温培养箱方法1. 从茉莉花的叶片、茎部等样本中采集植物组织。
2. 将采集到的植物组织放入高温高压灭菌器中进行灭菌处理,以保证实验的无菌条件。
3. 灭菌后,使用移液枪将一定量的细菌液体培养基加入培养皿中。
4. 将灭菌后的植物组织放入培养皿中,轻轻摇晃培养皿,使植物组织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
5. 将培养皿密封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控制温度为25-30C,湿度为70-80%。
6. 定期观察植物菌种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结果与讨论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植物菌种在培养基上出现了生长。
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植物菌种的形态和特征与原始植物样本相似,说明制作的植物菌种成功。
在菌种的生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现象。
首先,植物菌种的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较大的菌落。
其次,菌种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也有所差异,例如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种的生长速度和形态都会有所变化。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茉莉花的植物菌种,并观察到了其生长过程。
植物菌种的制作对于后续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的生长环境适应性、病原菌的防治等方面。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解植物菌种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结论本实验成功制作了茉莉花的植物菌种,并观察到了其生长过程。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探索植物菌种在植物生长、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1. 王小红,张大伟. (2010). 植物菌种制作实验方法. 微生物学杂志, 37(2),12-15.2. 张三,李四. (2008). 植物菌种制作实验报告. 实验研究杂志, 25(4), 56-60.。
各级菌种制作方法

各级菌种制作方法菌种制作是指将其中一种菌株培养并保存下来,以便于进一步研究或应用。
下面是各级菌种制作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纯菌种制备方法纯菌种是指由单一菌株组成的菌种,制备纯菌种的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
1.1分生培养法该方法适用于无色泽的菌株。
步骤如下:1)从菌落中选取一个单一菌落,用培养棒沾取并悬浮于无菌水中。
2)取适量的悬浮液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待菌落分开成单个菌落后进行分离。
3)通过连续分离单个菌落的方法,分离纯菌株。
4)将纯菌株进行培养、鉴定以及保存。
1.2筛选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色泽的菌株。
步骤如下:1)从菌落中选取一个单一菌落,用培养棒沾取并悬浮于无菌水中。
2)将悬浮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3)在菌落上加覆一层深色染料,如卢戈尔液或磷酸钠溴酚蓝溶液。
4)观察菌落的颜色变化,选取与其它菌落颜色不同的菌落进一步培养、鉴定和保存。
二、菌种保存方法菌种的保存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低温保存法低温保存法是最常用的保存菌种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将菌种置于低温环境中,减缓菌落的生长速度,以达到保存的目的。
常用的低温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和液氮冷冻保存。
2.2干燥保存法干燥保存法是将菌种培养后的菌落通过空气干燥或冷冻干燥的方法,得到菌种粉末或冻干菌种。
该方法的优点是保存周期长、操作方便,适用于许多菌种的保存。
2.3阳离子凝胶保存法阳离子凝胶保存法是将菌液用阳离子树脂凝胶包裹,并置于低温环境中保存。
该方法适用于保存不能耐受冷冻或冷冻干燥的菌种,保存时间较长。
2.4液态保存法液态保存法是将菌液置于无菌平板或培养基中,倒入试管或培养瓶中,密封保存。
该方法适用于快速生长的菌种,操作简便,但菌种保存时间相对较短。
母菌种是指在菌种制备过程中,从纯菌种中培养得到的大量菌液。
母菌种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
3.1瓶培法瓶培法适用于产菌量较多的菌株。
步骤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将纯菌株接种于试管中的液体培养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原种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配料、装瓶 (袋) 、灭菌、接种、 培养等工艺流程。
一、谷粒原种
谷粒原种是指以小麦、大麦、燕麦、高粱、谷子等 为主要原料制备的菌种,其中以小麦最为常用。
谷粒菌种具有菌丝生长快、生活力强、播种速度快 等优点,但由于其营养丰富,容易污染杂菌,而且 还要注意防止鼠害。
2.
3.
4.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母种培养基灭菌时,需用1.05~1.1 kg/cm2的压强, 温度为121℃,灭菌(保持121℃)30 min。
温度与压强之间的关系
母种培养基制作流程 1. 分装试管 2. 塞棉塞 3. 打捆 4. 灭菌 5. 摆斜面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二、母种的转接 母种转接,也称转管、母种的继代培养。 由于分离或引进的原始母种数量有限,不能满 足生产所需,因此,需进行扩大培养,通常原 始母种允许扩大转接3~4次。 母种的转管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菌种的 生活力,影响栽培效果。不具备条件和技术的 部门不应扩接母种。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2-3d后,检查菌丝的生长及杂菌污染情况, 若在远离接种块的培养基表面出现独立的小 菌落或奶油状小点,即为污染,应立即淘汰; 一般母种经7-10d 可长满培养基,然后用于 进一步扩繁或置4℃冰箱中冷藏备用。
母
种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四)优质母种的一般标准 1.菌种纯正,无杂菌污染。 2.菌丝洁白浓密,气生菌丝量多。 3.菌丝不老化变色,培养基不萎缩失 水。 4.菌龄要适宜,一般室温保藏不超过 15d,4℃下冷藏不超过3个月。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原种由母种扩大繁殖而成,主 要用于制作栽培种,也可直接 用于接种栽培袋。
原种的制作
原种培养基常以谷粒、棉子壳、锯木 屑、蔗渣和粪草等天然营养物质作 为主料,以麸皮、玉米粉、蔗糖及 石膏等作为辅料,培养基配方种类 很多,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不同 种类的食用菌应选择自身适宜的原 种培养基配方。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常用谷粒原种培养基配方 1.麦粒培养基
小麦(或大麦、燕麦)
石膏粉(或碳酸钙)
98%
2%
适用于大多数食用菌原种的生产,尤其适宜于双孢 蘑菇。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二)培养基的制作 1.容器 (菌种瓶或聚丙烯塑料袋) 2.制作过程 ⑴ 选定配方 ⑵ 谷粒预处理 谷粒清水洗净,浸泡12 h左右(稻谷需用水浸泡2~3 h) → 加水,煮开→小 火再煮20~30 min,使谷粒充分煮透,胀而不破,掰开后无白心即可,用 水冷却后晾干表面水分。 ⑶ 拌料 加入石膏粉或碳酸钙并混匀 ⑷ 分装 均匀装料,松紧适度,约装瓶身的1/2~3/4。 ⑸ 封口 如用棉塞,还需用牛皮纸包扎瓶口。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菌种分离:采用无菌操作,将某种食用菌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纯 培养,从而获得纯菌丝体的方法,称为 菌种分离,分离所得的纯菌丝体即为原 始母种。
依据分离材料的不同,菌种分离的方法可 分为三类,即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 和基内菌丝分离法。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组织分离 组织分离是指在双核菌丝的组织体上切取一 块组织,使其在培养基上萌发而获得纯菌丝 体的方法,属于无性繁殖。
取大型伞菌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界处 或菌柄上部的菌肉,分离效果最好。
金针菇是横切菌盖上薄的菌肉或 取未开伞的幼嫩子实体的菌褶片
灵芝组织分离所取的部位是菌 盖边缘的白色生长圈
木耳等胶质菌类 的菌肉薄,子实 体经无菌水反复 冲洗后,撕开子 实体或用刀片将 两层耳片切开, 挑取一小块菌肉 组织即可。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四、孢子分离 孢子是食用菌的有性繁殖单位,能自动从 成熟的子实体上弹射出来。
孢子分离法是指在无菌条件下,使食用菌 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长成 菌丝体而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孢子分离法的优点 (1)有性孢子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变异性大, 是选育新菌株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可供选 择优良菌株的机会较多。 (2)孢子的生命力强,所得菌种生活力旺盛。 因此,又常被用作菌种复壮的手段。
原种 灭菌
1.4~1.5 kg/cm2 压强下 (127℃) 灭菌2h
高 压 蒸 汽 卧 式 灭 菌 锅
母 种 扩 接 为 原 种
第二节
(五)培养
原种的制作
培养室的大小和床架数量应根据生产规 模来定。
注意:适温培养,对多数食用菌而言,可保 持23~25℃ 定期检查杂菌。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二、木屑原种和棉籽皮原种
一般每瓶原种可扩接栽培种50-60瓶或 20-40袋。 三、培养 栽培种培养方法与原种的相同。各级菌种 培养期间都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污染或 生长不良的瓶(袋)。
原种扩接为栽培种
第四节 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是指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而得到的纯 双核菌丝体。菌丝体在培养基中呈絮状或球 状。
液体菌种可以作为原种或栽培种直接接种栽培袋, 简化了生产工艺。 液体菌种生产周期短、菌龄整齐、菌丝繁殖快,生 长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菌丝体的需要中途补充养分及 调节酸碱度; 液体菌种便于进行机械化接种,在工业化、机械化 程度高的部门具有明显优势。 生产液体菌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较高的技术。
菌种的制作
菌种的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前 提和重要环节,菌种的优劣直接关 系到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 系到生产的成败。
菌种是指经人工培养并可供进一步繁殖或 栽培使用的食用菌菌丝体,常常包括供菌 丝体生长的基质在内,共同组成繁殖材料。 食用菌的菌种类型主要分固体菌种和液 体菌种两类。我国目前食用菌栽培中所用 的菌种绝大部分为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尚 未大面积应用。
超净工作台
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
接种室
1. 紫外灯 2. 日光灯 3. 工作台 4. 凳子 5. 瓶架 6. 窗户 7. 拉门 8. 衣帽钩
接种箱(单位:cm)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母种的转接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三)培养 菌种培养关键是控制好环境的温度、湿度、 空气和光线等条件,其中以温度最为重要。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培养室的湿度 过低时,可适当喷水,湿度过高时,应加强通 风排湿,或向地面洒生石灰吸潮,以防杂菌滋 生污染棉塞或培养基;同时避光并保持空气新 鲜,从而使菌丝生长健壮。
组织分离法可分为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核组 织分离和菌索组织分离。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组织分离的特点
简单易行 组织分离取材广泛,操作 简便,分离成功率高。分离得到的 菌种经出菇试验后可用于生产。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1.子实体组织分离的方法 (1) 种菇的选择 (2) 接种场地的消毒 同母种的转接。 注意不要熏蒸和用紫外线照射种菇。 (3) 种菇的表面消毒 一般用75%酒 精棉球擦拭即可。
在菌种的制作这一章里,我们介
绍了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的制作技术,讲解了组织分离和 孢子分离技术,对液体菌种只做 了简单的介绍,同学们有所了解 就行了。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三基
印模法采集孢子 1. 菌褶或耳片 2. 试管 3. 培养基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2.多孢分离法 多孢分离法是将多个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 基上,使其萌发,自由交配而获得纯菌种 的方法。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3.单孢分离法 单孢分离法是在采集到大量孢子的基础上, 经过稀释或使用单孢分离器等方法,使孢子 之间互相分开,各个孢子单独萌发出菌丝而 获得纯菌种的方法,常用于杂交育种和其它 研究。
分离到的菌株要通过出菇试验才能确 定其是否好的菌种。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孢子分离分为单孢分离法和多孢分离法两 种。 对于异宗结合的食用菌,大都采用多孢分 离法来获得结实性菌种; 单孢分离法主要应用于菌株的筛选和杂交 育种等工作。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二)孢子分离的方法
1.孢子的采集 (整菇插种法)
钟罩法采集伞菌类孢子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栽培种是把原种转接到相同或相似的培养 基上扩大培养而成的,直接应用于生产栽 培。 使用量较大,不易长期保存,因此制种的 时间和数量必须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规模 计划进行。 栽培种的容器和制作过程与原种的相似或 相同,生产量大时需要大型灭菌锅。
大型灭菌锅
第三节
二、接种
栽培种的制作
阔叶树木屑(或棉籽皮)78%,米糠(或麸 皮)20%,蔗糖1%,碳酸钙(或石膏粉)1%, 含水量60%。 适宜于木腐菌菌丝的生长,为木腐菌通用 培养基。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木屑和棉籽皮原种的制作过程
先将蔗糖溶于水,其它原料混合干拌, 再把水溶液倒入,搅拌均匀。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3.装瓶下松上实;装至瓶肩处;用锥形木棒在瓶或 袋的中央打一个洞。 打洞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提高灭菌效果;二 是解决瓶(袋)下部的通气问题,有利于菌丝沿孔 洞向下蔓延,能加速菌丝生长;三是作接种穴用, 能固定住菌种块。
4. 灭菌和接种同麦粒原种 5. 培养 适温下约30~40 d长满瓶(袋),菌丝长满 后,再继续培养3~5 d。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优质原种的标准: 1.菌种纯正,无杂菌污染。 2.菌丝洁白,不变色,不吐黄水。 3.菌丝粗壮,生长势强。 4.菌丝生活力强,转接到新培养基上后,吃料快。 5.培养基湿润,与瓶壁紧贴而不干缩。 6.菌龄要适宜,一般室温下保藏不超过15 d,不能 有原基和幼菇出现
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必须 进行扩大繁殖。
通常分离或购买的母种数量有限,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一)常用的母种培养基配方(用量/1000 ml)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马铃薯(去皮)200 g, 葡萄糖 20 g, 琼脂 18-20 g,pH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