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最新送别诗群文阅读 教案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送别组诗教案教学内容:送别组诗《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送朱大入秦》、《送别诗》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运用“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和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古人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的朋友情深。
3、培养课外主动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体会朋友情深。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教学方法:以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为例,学生自学后面三首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请看。
从题目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都带有送字)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送别诗”并板书。
师:一起来读读这三首古诗吧。
3、课件出示简介送别诗的背景。
二、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师:刚才我们读诗题。
知道了是王维送元二的诗。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板书:解诗题1、师: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学习诗文呢?预设:读古诗。
要把古诗读正确。
相机板书:读诗文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2、生自由练读一分钟。
师:我们班读书最好的有哪些啊?请四个人来合作,一人读一行。
看谁读得好。
生评价说理由。
(两个同学说)师: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节奏。
有些同学还说了,还要读得有感情。
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
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在哪里。
谁也想来读。
(一个学生读)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
相机板书:明诗意师:我们平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两个学生说)生说。
预设:结合注释。
查字典。
根据上下文推想。
如果有插图还可以结合图来理解。
师:你们都有好方法,下面请同学利用最有效的方法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句,能不能完成表格二三栏。
课件出示表格。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理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背景;2.阅读、分析和解释不同风格的送别诗;3.掌握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a. 送别诗的定义:指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别离或离别的情感、思想和情景的诗歌形式。
b. 送别诗的特点:情感真挚、寄意深远、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节奏优美等。
2.送别诗的分类和示例a. 按对象分类:友人送别、情人分手、毕业离校等;b. 按主题分类:别离、离别、告别等;c. 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解读送别诗的技巧a. 阅读诗歌背景和作者信息;b. 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情感表达;c.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4.送别诗的创作技巧a.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b.运用音韵美、形象美和修辞美;c.注意情感真挚和言简意赅。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程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送别诗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步: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示例诗歌的特征。
2.教师介绍送别诗的分类,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他不同分类的示例。
第三步:诗歌解读1.教师选取一首送别诗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意象运用。
2.学生分组解读其他送别诗,并展示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步:创作实践1.学生分为小组,选择合适的送别对象和主题,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学生交流并讨论各自的创作思路和修辞手法。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1.学生自愿展示他们的创作,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创作和欣赏送别诗。
四、教学评估1.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课堂讨论的评估;2.教师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送别诗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学生可进一步阅读和分析其他名家的送别诗作,扩展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并阅读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评价。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 自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感受离别之情,珍惜友 情和亲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送别组诗的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送别组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考虑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注重组诗的文学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适合学情的组诗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送别组诗的 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合作:学生 分组讨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角色扮演:学生 扮演诗歌中的角 色,演绎诗歌情 境
提问环节:教师 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和讨论
创意表达:学生 用创意方式表达 对诗歌的理解和 感悟
总结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教 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总结教 学过程中的优点和 不足,改进教学方 法和策略
学生反馈:收集学 生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困难
学科发展:反思教 学内容和方法的更 新和改进,促进学 科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送别组诗 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象征等。
文本的文化内涵:挖掘送别组诗 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方法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作应用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 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评估学生是否 能将所学应用 于自己的创作
中
通过写作练习, 检验学生对送 别诗的理解和
运用
观察学生在写 作过程中是否 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
评价学生的创 作能力和表达
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感受送别诗的文化内 涵:送别诗作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背景,通过学 习送别诗可以更好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
历史。
掌握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掌握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能够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能够在写作中运用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提升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主题:送别诗的主题多样,涉及离别、友情、羁旅、边塞等多个方面, 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艺术手法: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独具特色,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象征暗示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送别诗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意象:杨柳、长亭、酒等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文本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送别诗,初步了解其主题和意 象
目的: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对送别诗的主题和意象有初步了解
方法:教师提供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学生自行阅读并归纳主题和意象
注意事项:教师需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阅读的质量
后续步骤: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形 成小组意见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形成小组意 见
课堂展示:各小 组代表上台展示 小组讨论成果, 全班交流分享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送别诗组群文阅读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5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杜十四之江南》(王勃)。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诗的离别情感。
2、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3、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培养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感悟送别诗的不同风格,体会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以诗识人,以人悟诗。
从诗中感知当时的社会风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打印材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年级:六年级教学过程:一、开篇点题,明确教学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古到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几千年来,多少人在离别时刻愁断肠,泪双行,空留遗恨满头霜!因此也留下无数经典的送别诗篇。
如(生齐声诵读下列诗句)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几首古代的送别诗里,去感受他们的离愁别恨。
二、了解古人送别习俗。
师:古代交通不便,山高水长,人们一别往往就是数载甚至再难见面,因而古人非常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文人墨客们在离别时不仅要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之客或者留下之人。
那么古人送别有哪些习俗呢?1、师:酒是古代文人的最爱,在送别的场合也少不了它。
例如--王维的——劝君更近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再如李白: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2、古人离别相送时还有一种重要的习俗就是“折柳赠别”。
为什么呢?柳留谐音,表达想让离别之人留下之意,同时古人认为柳树能辟邪,折柳希望远行之人,一路平安。
如:王之涣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小学赵华英
教学内容
“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 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 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送元二使④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yì⑤轻尘,
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送别诗
唐李白隋suí无名氏
李白乘舟将欲行,杨柳青青著zháo①地垂,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杨花漫漫搅天飞。
桃花潭水深千尺,柳条折尽②花飞尽,
不及汪伦送我情。
借问行人归不归。
[注释]
①之:往。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③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④使:到某地,出使。
⑤浥::湿润。
⑥踏歌:本是古代的一种艺术形式,拉手而歌,用脚踏地为节拍。
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板块二:学思并重
劳劳亭山中送别
唐李白唐王维
天下伤心处,山中相送罢,
劳劳送客亭。
日暮掩⑤柴扉⑥。
春风知③别苦,春草明年绿,
不遣④柳条青。
王孙⑦归不归。
[注释]
①著:通”着”,接触,挨上。
②尽:完。
③知:理解。
④遣:动词,使,令。
⑤掩:关闭。
⑥柴扉:柴门。
⑦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板块三:学以致用
送别芙蓉楼④送辛渐⑤
唐·王之涣huàn唐·王昌龄
杨柳东风树①,寒雨⑥连江⑦夜入吴,
青青夹②御河③。
平明⑧送客楚山⑨孤。
近来攀折苦,洛阳亲友如相问,
应为别离多。
一片冰心在玉壶⑩。
[注释]
①东风树:是说在春天发芽、成长的树木。
②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
③御河:运河名,位于直隶大名府城南。
④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⑤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⑥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⑦连江:满江。
⑧平明:清晨。
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⑩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春夜洛城①闻笛送殷淑
唐·李白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流水无情去,
散入春风满洛城。
征帆逐吹开。
此夜曲中闻④折柳⑤,相看不忍别,
何人不起故园情。
更尽手中杯。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hú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④闻:听,听见。
⑤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