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消化、吸收与利用
比较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

比较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动物王国中,各种各样的生物拥有着不同的消化系统,这些消化系统在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食物摄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的消化系统,我们将比较几个代表性的动物类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
首先,我们来看看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分为口腔消化、胃消化和肠道消化三个阶段。
在口腔中,唾液中的酶开始分解食物中的淀粉,然后进入胃部。
在胃部,胃酸和消化酶将食物完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最后,在肠道中,食物被完全吸收,并转化为能量和养分,剩下的废物则被排除体外。
相比之下,鸟类的消化系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鸟类的消化系统是非常高效的,这是因为它们需要在飞行时获得足够的能量。
鸟类的食物经过咀嚼之后,进入食道,然后进入胃部。
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鸟类的胃部分为两个部分:贮食胃和肌肉胃。
贮食胃用于暂时存储食物,而肌肉胃则充当了咀嚼和消化食物的角色。
消化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其中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发生。
鸟类还拥有一种特殊的消化器官,叫做砂囊。
砂囊中的细小砂粒可以帮助鸟类研磨食物,提高食物的消化效率。
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比,昆虫的消化系统更为简单。
昆虫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和肠道。
昆虫的口器根据其食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昆虫有强大的颚,可以咬碎食物,有的昆虫则只有吸管状的口器,用于吮吸植物汁液。
食道连接口器与肠道,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肠道进行消化和吸收。
昆虫的肠道非常短,这是因为通过精确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昆虫能够迅速从食物中获得所需的养分,并将未消化的残余物排出体外。
总的来说,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应性。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在消化和吸收营养方面较为全面,适应各种食物的消化需求;鸟类的消化系统则更加高效,以满足飞行和高能耗的需求;昆虫的消化系统则很简单,但通过精确的吸收和排泄过程,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获取所需养分。
这些差异不仅展示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态角色和行为提供了启示。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动物消化系统是一套复杂的器官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被身体吸收利用。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摄食、消化、吸收、循环和排泄。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下面将从鸟类、哺乳动物和节肢动物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鸟类的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首先值得关注。
鸟类的消化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主要由嘴、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鸟类的消化特点在于其嘴和食道的适应性。
鸟类的嘴部形状各异,有的善于捕食昆虫,有的适应于切割植物,还有的适合于长距离搜索食物。
而鸟类的食道内壁有着许多弯曲的角度和粘液腺,可以帮助快速通过食物,减少消化时间。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与鸟类有所不同。
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不同于鸟类,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分化程度。
例如,人类拥有复杂的口腔结构,可以进行摄食和咀嚼;胃具有分泌胃液的功能,可以分解食物;肠道有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帮助吸收和分解食物残渣。
这些适应性特点使哺乳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
而对于节肢动物来说,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有所不同。
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器、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等组织。
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相比,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更为简单,但也经过了长期进化。
节肢动物的口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物类型进行摄食和捕食。
它们的胃和中肠结构较为简单,但却能有效地进行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多样且复杂的。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和食物来源的不同,进化出了不同的消化系统适应于他们的生存需求。
通过了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角色和行为特征。
此外,深入研究动物消化系统还有助于人类改善食物供应和保护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探索的话题。
通过研究和了解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我们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还可以为人类和生物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动物的消化与营养吸收

动物的消化与营养吸收动物的消化与营养吸收是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过程。
不同种类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消化系统和消化方式,但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消化过程及其对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一、消化过程1. 摄食摄入动物摄入食物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采取不同的摄食方式,如捕食、啮食、啄食等。
动物通过口部或其他特殊器官将食物摄入消化系统。
2. 加工咀嚼某些动物,如哺乳动物,将食物咀嚼以增加食物表面积,有利于后续的化学消化过程。
咀嚼还有助于混合唾液,含有一定量的消化酶,如淀粉酶,进一步帮助食物的消化。
3. 化学消化食物通过消化道进入胃或类似器官,在其内部发生化学消化。
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能将食物分解为较小的分子,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这些小分子更容易被动物吸收和利用。
4. 吸收与利用在消化过程中,分解的食物成分被吸收到消化道的上皮细胞中,并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这些营养物质提供了动物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用于生长、修复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消化系统的结构不同的动物拥有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其结构与功能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消化系统:1. 单口类消化系统单口类消化系统适用于简单的生物,如单细胞动物或海绵动物。
它们通过唯一的口进食和排泄。
2. 不完全消化管类消化系统不完全消化管类消化系统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
这类动物具有简单的消化腔,具有摄食和排泄的口。
消化腔中的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和吸收。
3. 完全消化管类消化系统完全消化管类消化系统是大多数动物所具备的,包括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这种系统中,化学消化主要在胃和小肠中进行,吸收和排泄则发生在小肠和大肠。
三、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1. 碳水化合物动物通过消化和吸收碳水化合物来获得所需的能量。
动物饲养中的消化与代谢过程

动物饲养中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动物的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不可或缺的生理系统,它是实现食物消化和能量代谢的关键。
在动物饲养中,了解动物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动物饲养中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并探讨其对养殖业的重要性。
一、消化过程消化是指将食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解为可溶性物质,以便动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消化过程主要包括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1. 物理消化物理消化主要发生在口腔和胃中。
在口腔中,动物通过咀嚼、撕咬和舌头的运动将食物切碎,增加其表面积以便于后续的化学消化。
在胃中,食物被搅动和混合,通过胃液的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的作用,部分蛋白质开始被分解。
2.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有关消化腺器官中。
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和胃酸酶起到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在肠道中,胆汁、胰液和肠液分别由胆固醇酯酶、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原和肠酶等成分组成,它们分别对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进行分解,使其变成可供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通过这些消化酶的作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
3. 微生物消化在一些动物饲养中,特别是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含有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纤维素和其他难以降解的多糖类物质,并将它们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可供动物吸收的物质。
二、代谢过程代谢是指动物利用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
代谢过程主要包括酵解代谢和有氧代谢。
1. 酵解代谢酵解代谢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主要产生乳酸、酒精和少量能量。
它是无氧代谢的一种形式,常见于一些没有足够氧气供应的情况,如剧烈运动时。
2. 有氧代谢有氧代谢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它通过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
在代谢过程中,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有氧代谢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养殖动物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
动物生理第六章消化部分

促胃液素族 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 促胰液素族 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 血管活性肠肽、糖依赖性胰岛释放素 P物质族 P物质 神经降压素 作用: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调节消化道组织的 生长、代谢;调节其他激素的分泌等。 脑—肠肽:中枢N系统中发现的肽类,胃肠中也有,而 原在胃肠中发现的肽类,现在中枢中也存在。因而把 这种中枢神经和胃肠都有分布的肽类叫脑—肠肽。
(五)农畜唾液分泌的特点
(1、猪 一昼夜15L,腮腺分泌能力最强,仅在采食 时分泌。颌下腺连续分泌。唾液内有唾液淀粉酶,可 使淀粉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 2、马 一昼夜40L,腮腺和颌下腺仅在咀嚼时分泌。 其它腺体持续地或多或少地分泌。咀嚼时分泌大量稀 薄水样唾液,主要是机械刺激引起,含少量或不含淀 粉酶。
(二)组成
是无色透明的黏性液体(水99.4%、无机 物、有机物)。
(三)作用
1、湿润饲料利于咀嚼。其黏液有助于食团形 成,增加光滑度,利于吞咽。 2、溶解饲料中可溶性物质,刺激舌的味觉感 受器,增强食欲,引起各消化腺的分泌。
3、清洁口腔,帮助清除饲料残渣和异物。 4、唾液呈弱碱性,可缓冲胃酸,利于植物的 碱性酶和微生物对饲料分解与发酵。 5、猪等唾液中有淀粉酶,使淀粉分解→麦芽 糖。 6、水牛和狗可借助唾液中水分的蒸发来调节 体温。 7、杀菌、消毒作用:含有溶菌E,冲淡、中 和或洗去毒素。可清洁口腔和消毒伤口。
壁内N丛系指胃肠壁内两种N丛: 黏膜下N 黏膜下N丛:位于黏膜下层。调节分泌与血液供应。 肌间N丛:位于环行肌和纵行肌间。调节胃肠运动。 肌间N 壁内N丛中有两类细胞: 1、感觉N元:一面与肠黏膜上的机械、化学感受器联 感觉N 系,同时将刺激传给运动N元。 2、运动N元:接受感觉N元传来的刺激,同时支配消 运动N 化道腺体和肠壁肌肉。 联系:这两种N元在N丛内发生突触联系,实现局部反 射。其中运动N元还受外来交感、副交感N的支配。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动物的消化与吸收是其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种类的动物有不同的消化系统和消化特点,但都遵循着类似的原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要探讨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一、消化系统概述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肛门等器官。
不同的动物在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但总的目标是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以供吸收利用。
1. 口腔:动物通过口腔摄入食物,口腔内含有牙齿以及舌头等器官,通过咀嚼和混合分泌唾液来初步消化食物。
2. 食道:食物经过口腔后进入食道,食道通过蠕动的方式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3.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功能,能够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成小分子物质。
4. 肠道:肠道是消化和吸收的关键部分。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它具有丰富的绒毛结构,可以增加吸收表面积,并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5. 肛门:肛门是消化系统的末端,负责排出未被吸收的残渣物。
二、消化过程消化过程在口腔中开始,从进食开始至阴道离开,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方面。
1. 机械消化:机械消化主要由口腔和胃完成,通过咀嚼、胃壁蠕动等方式将食物分成小块,增加表面积以便于酶的作用。
2.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主要通过消化酶的作用来将大分子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例如,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
三、吸收过程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中。
小肠壁上覆盖着许多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上含有丰富的微细血管和淋巴管。
消化产物在小肠腔中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通过绒毛的表面积增大来吸收。
糖类、氨基酸、脂肪等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主动或被动转运进入细胞,然后通过微细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循环,并被输送到各个细胞供其利用。
四、特殊消化器官与策略有些动物具有特殊的消化器官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食物来源。
1. 反刍动物的瘤胃:反刍动物如牛、羊等有瘤胃,其内部有大量的微生物共同帮助消化纤维素。
动物营养代谢学动物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

动物营养代谢学动物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动物营养代谢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如何被摄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的科学,它是动物营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了解动物的营养代谢及其调控机制对于动物保健和养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动物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和脂质代谢等方面来介绍动物营养代谢的基本原理及其调控机制。
一、动物消化与吸收动物在消化过程中,将食物转化为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并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消化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是通过咀嚼、胃肠蠕动等方式将食物分解成较小的颗粒,以利于化学性消化的进行。
化学性消化是通过消化液中的酶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使其能被小肠吸收。
二、能量代谢能量是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主要物质基础。
动物体内的能量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在动物体内,这些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最终转化为三磷酸腺苷(ATP),释放出能量。
这些代谢反应包括糖原的分解、脂肪酸的β氧化和氨基酸的脱氨等。
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代谢主要包括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两个方面。
在动物体内,从食物中摄入的蛋白质经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然后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吸收后的氨基酸可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合成新的组织或修复受损组织。
同时,一部分氨基酸也会被分解为能量供机体使用。
四、脂质代谢脂质是动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细胞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脂质代谢主要包括脂类的合成、降解和转运等过程。
在动物体内,从食物中摄入的脂类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并在肠黏膜上吸收进入血液。
吸收后的甘油和脂肪酸再经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参与脂质的合成或被储存起来。
当机体能量需求增加时,储存的脂质会被降解为脂肪酸,通过脂肪酸β氧化产生能量。
动物营养代谢的调控机制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调控。
内源性调控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完成,其中主要的内分泌器官是胃、肠、胰腺和肝脏等。
动物的养分吸收与利用

动物的养分吸收与利用动物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动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对于人们改善动物饲养条件、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动物对养分的吸收途径、养分在动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以及影响动物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物对养分的吸收途径动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吸收养分,主要包括消化道吸收和其他途径吸收。
1. 消化道吸收:动物的消化道是主要的养分吸收地。
食物在消化道经过一系列的消化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这些小分子物质在消化道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应给全身组织细胞使用。
2. 其他途径吸收:除了消化道,动物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吸收养分。
例如,光合动物通过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质。
水生动物可以通过皮肤、鳃等部位吸收水中的溶解氧和其他营养物质。
二、养分在动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一旦养分被吸收进入动物体内,它们需要通过运输和利用才能满足组织细胞的需要。
1. 运输:养分在动物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进行运输。
血液携带着从消化道吸收的养分,将其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血液循环中,养分可以被动物体内的细胞利用,或者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2. 利用:动物体内的细胞利用养分进行能量产生和物质合成。
养分主要通过细胞呼吸进行氧化分解,生成能量供细胞使用。
同时,养分还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维持和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三、影响动物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因素动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质量、饲养管理、动物的生理状态等。
1. 饲料质量:饲料中的养分含量、配比和消化率等都会影响动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
优质的饲料含有更丰富的养分,动物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
2.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促进动物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提供良好的饲料饮水条件、控制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时间和方式等都对动物的养分利用起到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物理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发酵 二、瘤胃及瘤胃发酵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
食物 代谢
消化
吸收
毛、蛋
维持生命活动 贮存(体脂、肝糖元)
畜产品(肉、奶、
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ruminant)来源于拉丁语ruminare,意即再次咀 嚼(to chew over again),反刍动物即咀嚼食团的偶蹄哺 乳动物(cud-chewing, even-toed, hooved mammals)。
反刍亚目 (Ruminantia)
猪科 河马科
骆驼科 鹿科
牛科(Bovidae)
牛科(Bovidae):野牛(Bos gaurus) 黄牛(Bos taurus)
反刍动物
无论是在家养、放养的草食动物,还是在野生草食动物中,反刍动物 的数量是最多的。
反刍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颜色多样 ** Mouse Deer : 体重2—5kg,肩高200—230mm
蛋白质的消化(循序快速进行) 蛋白质
神经刺激
蛋白质消化产物
胃酸
食糜 G细胞 胃
胃泌素
胃液
蛋白质变性
胃扩张 胆碱能神经神经放射
胃蛋白酶
(芳香族氨基酸苯丙、酪氨酸氨基端)
胃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碱性氨基酸
盐酸、胃蛋白酶
组、赖氨酸羧基端)
多肽 小肠肠腔
外切酶 (小肠液)
氨肽酶 羧肽酶
小肽
氨基酸
(二)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
乳糖
酸 唾液淀粉酶
复合刺激
(二)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 蔗糖
神经性刺激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pH下降
-糊精 麦芽糖 麦芽三糖
胰泌素
胰淀粉酶
NaHCO3
胰酶素 胰酶
AA、脂肪
小肠粘膜 蔗糖酶
刷壮缘表面 麦芽糖酶IIb
糊精酶(麦芽糖酶a) 麦芽糖酶(II III)
乳糖酶
(二)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
4. 梭菌属(Clostridium species)
纤维降解梭菌,如C. cellobioparum, C. longisporum、C. lochheadii、C. aerotolerans和 C.chartatabidum;
产气荚膜梭菌(C. perfingens)和丁酸梭菌(C. butyricum)
Giraffes:体高超过6m,体重达1.9t 反刍动物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 可适应极冷气候的动物如yak、caribou、musk ox 、mountain goat、
sheep 潮湿、干燥是热带气候:非洲反刍动物 ** 可适应沼泽环境的动物:moose、buffalo、swamp deer、water bucks) 沙漠环境的动物:antelope、sheep、非洲、亚洲品种 食物适应性广泛 ** caribou可采食北极的地衣,giraffes可采食刺槐的叶子 ** moose 可采食水下3m的水生植物 ** antelope、deer、goats、sheep喜欢植物的嫩尖和牧草 ** 水牛可以依靠芦苇生存,而其他牛满足不了维持需要
脂肪的消化
甘油三酯 胰脂肪酶
磷
脂
பைடு நூலகம்
脂肪酸
固醇及其酯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乳化颗粒
胆碱
氨基酸 脂肪酸
胆盐微胶粒
胆固醇、磷脂
一酯
胰酶素 (胆囊收缩素)
小乳化颗粒
胆盐
胆囊 胆汁
V. 甘油
瘤胃及瘤胃发酵
瘤胃微生物 瘤胃环境 饲料在瘤胃中的降解过程 瘤胃发酵的特点
瘤胃微生物
瘤胃微生物
瘤胃细菌 产甲烷菌 瘤胃原虫 厌氧真菌 少数噬菌体
(4) 纤维分解菌对脂肪较为敏感,添加后会使采食量和消化率 下降。这可能是脂肪在纤维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膜阻碍了微生 物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脂肪对微生物是有毒的。脂肪通过 保护处理,如皂化,可消除这一影响。
瘤胃细菌
一.纤维降解细菌
1. 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species)
黄化瘤胃球菌(R. flavefaciens) 白色瘤胃球菌(R. albus)
2. 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
3.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
哺乳动物
反刍动物
原兽亚纲(Prototheria) 鸭嘴兽 后兽亚纲(Metatheria) 袋鼠
真兽亚纲 (Eutheria) 18目 500种
(Suidae)
(Hippopotamidae) 偶蹄目
Artiodactyla (Camelidae)
(Cervidae)
不反刍亚目 (Non-ruminantia)
瘤胃细菌
纤维分解菌的特点是:
(1)对瘤胃PH最为敏感, PH 6.4~7.0最佳,PH < 6.2 受影响, PH < 6.0 完全停止;
(2)纤维分解菌为严格厌养菌;
(3)纤维分解菌以主要氮源为饲料在瘤胃降解所产生的氨,但 支链脂肪酸如异丁酸、异戊酸对生长速度也很重要。也即纤 维分解菌不能完全靠NPN作为其唯一的氮源,必须在日粮中 有一定的蛋白质或供给足够的支链脂肪酸才能达到其最大生 长速度;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二)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酶的消化是高等动物的主要消化方式。 原生动物酶的消化主要是细胞内消化;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分化为细胞外消化。细
胞外消化的动物,消化道发生分化,口腔和肌胃以物理消化为主,嗉囊用来贮存食物, 真胃和小肠分泌消化液进行酶的消化,小肠主要用来吸收。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一)物理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的方式
牙齿的切(撕)碎 肌胃收缩的切搓(添加沙石) 消化道管壁肌肉运动的磨烂、压扁 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改变饲料粒度,提高在消化道的外流速度 形成多水的食糜,有利于化学和微生物的消化 通过消化道管壁肌肉运动,将食糜送入下一个 部位
Kingdom—Animal Phylum—Cordata (with a backbone) Class—Mammals(produce milk) Subclass—Ungulata(hooved animals) Order—Artiodactyla(even-toed) Suborder—Ruminantia Family or Suborder Genus and Subgebus Species and Sub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