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角度把脉小说阅读
小说鉴赏要点面结合

小说鉴赏要点面结合作者:孟丽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3年第05期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抓住小说的鉴赏要点——主题、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深入探讨,还要注意整体阅读与感悟,全面鉴赏小说,这就是小说鉴赏的特别要求——点面结合。
下面以苏教版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的有关篇目为例,具体谈谈鉴赏方法。
一、通读时要整体把握——全“面”感知小说作为完整的作品,应当整体阅读。
我们在通读小说之后,要尝试全面感知:首先,理清小说的大概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事件、个性特点等;其次,感受小说的环境特点、语言风格等;最后,领悟小说的主题。
全方位的感知并不要求精细,甚至“模糊”的认识也可以;但一定要坚持这样去做,久而久之,则能养成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良好阅读习惯。
这种“面”的宏观略识,有助于赏读时“点”的微观细究;在感知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正好可以促使自己带着问题继续阅读探究。
例如,阅读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通读时可以这样全“面”感知:小说写“我”和吕韦甫在酒楼邂逅交谈的事情;主要人物是吕韦甫,他主要向我讲述了为小弟迁坟和看望阿顺的事,自己感觉生活很无聊;小说以20世纪“五四”运动落潮后的20年代为背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一如既往地体现出鲁迅简练传神的语言特色;小说的主题大概是要表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
这些感知有的还很模糊,但已经是在进行“面”的铺展,小说各要素的轮廓已大致勾勒,为后面“点”的赏析做了有力铺垫。
二、赏读时要多元评析——逐“点”落实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要针对小说的各个鉴赏要点进行多元化的赏读评析。
具体可以从如下各“点”落实。
1.情节围绕“情节”可以设计这样的多元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或小标题)分条概述情节内容,分析情节构设的几组矛盾冲突,赏析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分析开头或结尾的作用等。
例如,概述毕飞宇的小说《彩虹》中老人和孩子的几次交锋:会面——对峙——斗智斗勇——对话。
这样的情节概括比整体感知时的要求更高,是对小说的准确“把脉”。
小说郎中把脉的描写

小说郎中把脉的描写
“来、去、疾、迟”,脉由沉部向浮部跳出来的感觉叫来,由浮部向沉部回去的感觉叫“去”。
有力的、快速的叫“疾”,无力的、慢速的叫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日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日内实外虚也。
形容了把脉之时,如果发现它从下往上跳出时的脉状快速而且有力,可从上往下的脉状慢速且无力的就是内虚外实,相反的,就是内实外虚。
大、小,就是脉动有大的、有小的样子。
在脉管的底部感觉脉之本,在脉管的上面感觉脉的头。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反,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荣、卫之气有强盛的、有衰弱的;强盛的用高、章纲形容;衰弱的就用牒、卑、损来形容;荣、卫之气正常的、不强也不弱的,用缓、迟形容。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2025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一手徐国平过去,老家人常讲,哪儿不舒坦,找马一手把把脉,准好!马一手的小诊所很简陋。
两间旧南屋,四面土墙用白粉一刷,所有的设备,仅是两排药橱和一张桌子几条长凳。
每次路过诊所,闻着那股浓郁的草药味,我踮脚趴在窗台上,总是瞧见马一手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
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坐在他面前,把手往桌子上一伸,他便把脉。
摸完左手脉,又摸右手脉。
没多会儿,马一手便一一说出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等等。
病人开始绷紧的脸,渐渐露出笑容,最后竖起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马大夫一把脉,俺就知道自个的病有治了。
随后,马一手起身走到药橱前,拉开一个个小抽匣,十分娴熟地用手从中拿捏出一味味草药,再用草纸包好。
药钱总是由着病人,或多或少,即便不给,马一手也不计较。
他说,谁没个三灾五难。
老家前邻徐生在县城做官。
全村人都羡慕,可徐生高兴不起来。
原来,他三世单传,结婚后,媳妇的肚子一点动静没有。
据说,两口子去了好几家大医院。
徐生整日耷拉着脑袋,喝上闷酒就跟媳妇吵架。
后来,媳妇竟然有孕了。
他大喜过望,却又怀疑媳妇是不是在外偷人借种,闹得媳妇险些上吊自杀。
好在马一手走进徐生家门。
原来,徐生怕乡人笑话,一直把自己的毛病捂着。
有人让他找马一手,可他心里根本瞧不起一个乡医。
他媳妇只好私下找到马一手,把病情一说,马一手给抓了几服药。
媳妇拿回家,瞒着徐生说是大医院的偏方,天天让他煎服。
缘由说清,马一手又给徐生媳妇把了一下脉。
对傻愣一旁的徐生说,好生待你媳妇吧,怀里是个男娃。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群文阅读专题(四) (3)

从中可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看他的社会地 位,而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马 一手、陈泥鳅那样,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竭尽所 能为他人服务,以自己的能力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便是有价值的人生。
【比较阅读】
5.马一手和陈泥鳅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两 个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第一问考查对文章阅读理解以及概括的能力, 找出两人在行为方面的共同点进行举例说明。
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以及生活实际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同点:马一手和陈泥鳅都是俗世奇人,有一身绝活; 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马一手作为一个乡村医生, 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乡村小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陈泥鳅经常在危 难之时去风浪中救助别人,可见陈泥鳅也是一个有责 任担当的人。
病人他们的病有治,让病人轻松。
B.当老郭家生下第三个女儿后,老郭指着鼻子骂马一手,
马一手“一脸愧色”,这个神态描写非常真实,写出了
马一手因为诊错脉而羞愧难当的表情。
C.儿子患病,大医院医治没见起色,当“我”想到马一
手时,妻子却半信半疑,但又拗他不并过不“是我诊”错,,只而好是带怕儿 子来老家让马一手给儿子把脉。老未郭说家明打孩掉 子孩的子性而别故。意 D.文章精选马一手治病的几个事件为写作内容,并借助 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完原成文了是人“物妻形子象却的半塑信造半。
群文阅读专题 (四)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甲
1
2
乙
3
4
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文】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61、62页第1-2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文手的中说分说的析病情鉴人 况赏们,,根“最据知恰马道当一自
《给抗生素《把把脉》》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给抗生素“把把脉”》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给抗生素“把把脉”①1943年,青霉素的出生开启了抗菌疗法的黄金时代,其后还呈现了青霉素钠、青霉素钾、阿莫西林等经常使用抗生素。
然而,在抗生素投入使用至今60多年间,良多细菌对对抗生素发生了严重的耐药性,有的乃至发生了多重耐药性。
这些耐药细菌毒力很强,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克服不了。
曾只需20万单位的青霉素就是以杀灭的肺炎球菌,如今呈现了新种,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征服不了它们。
近年来还呈现了超级细菌,最著名的是源于南亚的NDM-1超级细菌。
而2011年美国呈现的CRKP超级细菌,则比以往细菌的耐药性更强,人沾染这类细菌后的死亡率到达35%以上。
为对付细菌耐药性,医药学家又开发出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药物,直到最新的碳青霉素,但也赶不上细菌突变的步子。
②这一切与人类滥用抗生素息息相关。
科学家们指出,滥用抗生素从多种途径增进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滥用抗生素唤醒了细菌中原本默然的耐药基因,即当咱们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快速杀死,而留下含有耐药基因的细菌,并大量生长。
再者,细菌体内有一个SOS修复系统,可以匡助细菌修复来自外界的损伤,而滥用抗生素增强了细菌的修复功能。
滥用抗生素还会引诱细菌感受态的发生。
感受态是细菌的一种容易接受外源基因片断的状况。
例如,肉类制品上如果残留有耐药基因片断,很容易被体内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接受,从而造成人体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③厂家、药店、病院,受利益驱动热衷于出产、销售、使用抗生素药品,这是根本缘由。
药监部门监管不力也难辞其咎。
针对目前抗生素市场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法对药店持有的药方进行核实,药监部门展开的追查整理效果有限。
更关键的是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不到位,许多患者缺少公道使用抗生素的常识,盲目依赖抗生素,这就加速了体内耐药菌的增长。
④就患者而言,公道用药成了当务之急。
抗生素只对细菌引起的病症有效,病毒沾染造成的疾病切不可使用抗生素。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最先面对和关注的就是文学作品,批评者只有“走进”作品,通过对作品仔细认真地“细读”,才能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蕴,并将其揭示出来。
“走进”作品首先要建立在“认同”基础上,只有“认同”了作品,才能“走进”那些有意义、有价值、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当然,批评者不但要“走进”作品,还要“走出”作品,把对作品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而且要传达得真实、准确,符合作品本身的意蕴,而不是批评者的一种主观隐想。
文学评论的理想境界应是“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然后再进一步与作品中所表现的“创造精神会合”。
实现“与小说家的创造精神会合”,就需要“走近”作者。
“走近”作者,是全方位的“走近”:一方面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秉性;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
文学批评要“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其最终目的是要“走向”读者。
“走向”读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方面,它要为读者提供关于具体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明白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为什么是好的,又具体好在哪里。
另一方面,批评者又是一个传达者,批评者要把自己从作品中所发现的美传达给读者。
(摘编自张奎志《走向与作品、作者、读者相遇合的文学批评》)材料二:在学术体制和出版制度的规约下,文学批评呈现出过于显豁的专业主义倾向,已从学术生产线上的“尖兵”蜕变为一个四平八稳的“文书”。
李健吾曾这样描述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私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
”更进一步,我们还要关注的是,当下文学批评隐含着危机,作为文学批评的主体,批评家在这样一个年代应该何为,批评家的任务成为最值得追问的问题。
本雅明、伊格尔顿在对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上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对批评的社会功能上,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那就是打破批评的专业主义和视批评为一个“封闭的花园”的做派,认为批评应该与社会保持生动丰富的交流,果敢介入社会事务。
看病阅读答案-看病阅读答案

看病阅读答案|看病阅读答案看病一碟⑴以前在农村里,林森身体好,从来没上过大医院。
没想到一进城里,身体里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膨胀,还不到半年,他就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
他不得不来到县中心医院检查身体。
挂了号,到候诊室刚找了个空位置坐下,他就被值班医生请到了诊疗室。
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聊天。
谈话中林森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
⑵“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忙着跟自己说话,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
⑶“脂肪积聚症。
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
”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
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
”⑷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每天散步一小时,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
没问题的,这是运动疗法。
方子上的药只起个辅助治疗的作用。
”⑸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也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
他告别了送他出门的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明天开始不用来接他上下班了,他要步行上下班。
从他家到县府大院,步行差不多需要半小时。
⑹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每天早上从家里走到办公室,每天下午又从县府走回家中。
除非是下乡或到外地开会,他一般很少坐车。
⑺林森的女儿今年已经职高毕业。
上个月,县环保局的张局长专程来到林森家,说环保局里缺一个专门负责收发电子文件的人,林森的女儿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去环保局上班,工资跟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每个月1500元。
林森听了很高兴。
女儿当然更高兴,张局长来过的第三天,就去环保局上班了。
可最近不知咋的,女儿回家时常常没有好脸色。
林森也没太在意,心想女儿刚参加工作,业务还不熟悉,人情世故也不懂,难免有些磕磕碰碰。
⑻这天,女儿一回家就趴在床上哭了。
林森这才有些不放心,就问了她。
女儿说:张局长今天告诉她,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本来就多,她进去后就超额了,她的工资来源就成了问题,所以她的工资只能跟清洁工一样,每个月800元,如果她不满意,下个月就不用去环保局上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角度二: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 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 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 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 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 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社会的批判。
命题角度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把 握小说中的人首先要完成的就是牢牢抓住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
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 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 情节
通过这个人,衬托、反衬或者补充了主要人物。
这个人可能是全文的线索(穿针引线)或者是 整个事件的见证者(增加真实感)。这个人的 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什么样的 结局。
环境 主题
这个人交代出当时的某种社会环境和背景。
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体现某种主题。 这个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
例题:四十七课时
以汪曾祺《八千岁》为例 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 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 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 ②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 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 ③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 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 凸显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 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格﹚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3、人物形象的作用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题) 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
出主题的。(艺术特色)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二) 小 说 2、情节 三 要 素
3、环境
C、细节描写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 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 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B.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 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 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C.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并通 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
D.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 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 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 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情节 有关情节发展、事件变化的语句,把握人物 性格的变化和主次关系。
环境
有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语句,环境可以 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
联系主题
第三步:归类合并,恰当表述。
注意题型的细微变化,怎么问就怎么答 1.请概括(分析)××的形象(性格)特点。
分点作答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小说读什么?
小说的常识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 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 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读什么?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感知情节) 2.塑造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
点是什么。(分析人物形象) 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表现了什么主题。(把握作品主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 长的历史背景
如何读懂小说
1、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是由小说人物的性格、言行生发的 一件件事情的有序组合,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 说就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情节。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可以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阅读 小说要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 来龙出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 容,尤其注意分析透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中 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刻画人物 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 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 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 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 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
(2)是性格还是形象?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 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答形象题时不 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形象=性格+身份﹚
第二步:总体把握,划句分析。
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颂扬还是讽刺;同时 人物 考虑分析的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1、文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等的句子。 2、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 3、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评价(议 论)句。
(1)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2)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3)结合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 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4)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 题。
例题:
以老舍小说《离婚》节选之《老李请客》为例, 把握小说赏析的要素。
老李、李太太及其子女
人物: 张先生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 展示世态风情。
例题:
以阿城小说《洁癖》为例,把握小说赏析的要
素。
“洁癖”,暗示病态社
人物: 老白
会不能容忍知识分子 “出污泥而不染”的操
守。
环境:
时代社会背景: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后
情节:
前:老白有洁癖,对不干净零容忍; 后:老白的洁癖被治好了
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洁净情操不为时代所容、
主题: 被视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实,暗含对病态
环境描写的特点与手法
相关知识储备: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 方面来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 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 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安宁;热闹、生 机;萧索、冷清、孤寂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
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 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 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 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 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 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 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 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 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 “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 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 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 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
概括 + 分析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总括句(人物身份)。 分点作答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例:为了爱国战争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
例题:
以宋子平《风水》为例
小说在刻画杜吉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 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梳理情节: 杜吉祥回乡 (回忆丁三) 瞥见丁三,七上八下
高考小说阅读
学习目标:
了解高考中小说的命题角度, 探究解题规律。
熟练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学 会品读小说。
全国卷近几年在小说阅读这一考点上的几个特点: 1.选材范围。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作品为主,作品 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试题样式。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但2017年略有调整 (一道单选、两道主观题,约14分)。 命 题 3.考题特点。(1)问题设计侧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 分 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往往在以下题型中选择4个 析 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含“探究情节设计的合理性”); ②揣摩人物形象;③注意环境描写;④概括(或探究)主 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及鉴赏小 说的标题。(2)问题的切入点较小,问题较具体。集中于 分析综合和鉴赏题。(3)更趋向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 考。集中于探究题。
心理变化: 心怀愧疚、一直逃避 (气恼恨悔、妒忌) 呼吸僵硬、怯
性格特征:
拜访丁三,遇见阎王 放下包袱,轻松对话
忐忑-害怕-惊奇-乐了 -佩服 打开心结、轻松
例题:
以宋子平《风水》为例 小说在刻画杜吉祥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 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 嫉妒狭隘。对于丁三处处优于自己,杜吉祥心生嫉 妒之心,竟利用给丁三看风水的机会,为其看了一扇 “鬼门”。 ②胆怯脆弱。对于当年的错事,杜吉祥不敢当面承认, 只能“将错就错”,可以看出其内心的胆小与怯懦。 ③心怀良善。虽然没有承认错误,但杜吉祥多年以来一 直处于愧疚之中。 ④勇于认错。杜吉祥此前一直避免回家乡,不敢面对丁 三,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直面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