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为什么德国日本对反省侵略表现如此不同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为什么德国日本对反省侵略表现如此不同

为什么德国、日本对反省侵略表现如此不同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战败国,但战后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德国,二战后初期由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

由于战后初期四国充分合作,对德国法西斯的惩处是比较彻底的。

首先,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是彻底的。

在纽伦堡审判中,尽管美英对德国有一定的袒护,但在苏联的坚决要求下,终于使德国的战犯都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其次是战争赔款问题。

50年代初德国就开始实施战争赔偿。

前西德在1953年还通过了《战争受害者赔偿法》。

截至1993年11月,德国战争赔偿已达1222.6亿马克。

有关对犹太人和战时外籍劳工的赔偿现在还在进行。

日本,二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

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逐步改变了对日占领政策,极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势力。

“东京审判”就是在美国操纵下进行的,包括中国在内的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广大亚洲国家却几乎没有发言权。

结果,在甲级战犯中仅宣判25人有罪,其中7人被判处绞刑。

1950年以后,美国还擅自非法释放了刑期未满的各级战犯。

对发动战争负有主要责任的日本天皇不但未予以起诉,反而被说成是“民主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

这样,东京审判对日本的惩戒作用就很有限了。

在战争赔偿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操纵,战后多数亚洲国家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要求。

1951年签署的《对日和平条约》(即《旧金山条约》),在排除中国参与、苏联不参加、完全由美国主导的情况下,关于战争赔偿问题作出了对日本十分有利的规定。

到1995年初,日本向亚洲受害国家提供的赔款只有37.6亿美元。

同时,日本却以二战时美国强制收容日侨为名,从美国那里得到12.5亿美元补偿。

正是由于战后对日本战犯的惩处不力,对日本的赔款压力不够,使得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认真地接受历史教训、反省侵略战争。

二、战后两国建立的政权基础不同在德国,由于纳粹主义和纳粹分子受到了较彻底的清除,所以战后的德国联邦政府都是反纳粹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认真和诚恳的。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

各国人的性格特点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刻板;俄罗斯人:粗犷狂放。

用四字成语形容德国人、俄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英国人的性格特点德国人、一丝不苟固步自封俄国人、坚韧不拔自高自大法国人、浪漫情怀自吹自擂韩国人、奋发图强自取其辱日本人、精益求精自取灭亡西班牙人、热情似火自生自灭英国人彬彬有礼自欺欺人俄罗斯人,英国人,德国人的外貌特征?发色,瞳色,轮廓,体型俄罗斯人:男人毛多女人生完孩子就变河马体形瞳孔淡褐色英国人:男人鼻子大毛发颜色最淡个子高瘦女人同英国男人瞳孔淡蓝绿色德国人:男人脑袋小身子大强壮眉骨高女人轮廓生硬像男人瞳孔棕色头发淡黄或棕红色多英国人,德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怎么样,比较一下首先德国人很严谨做事情特别认真不过他们的风趣和幽默是你了解了才有有点感觉的做事很讲究效率很直接的那种英国人也是比较古板的我和他们聊天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把HE 和SHE搞混了他还会马上纠正你挺郁闷的比较拖然后男人感觉都是那种很MAN的特别带伦敦腔的很忧郁的感觉澳大利亚人就比较开放美国人那更是开放了后者更放肆点美国人很有创造力很固执比如你卖东西跟他如果他买了19元你叫他多给1元然后他拿50找比较好找他会说“WHY I NEED TO GIVE U MORE?” 他们根本理解不来数学是垃圾很自由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己做自己的事然后家庭的观念比较少实话说澳大利亚的不怎么了解这些是根据学校的外教比较得来的我喜欢加拿大人懒的很讨人喜欢怎样从身体特征区分美国人、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等移民国家什么人都有,是不能用面部特征分的。

如果你指的是白人的话,那么,典型的各国白人面部特征是:美国人一脸牛气哄哄,头发蓬松,白脸有点红(喜欢户外活动),大脸,一般有点浮肿(垃圾食品吃成的)英国人一脸高贵气质,头发剪得齐整而短,脸上干净,就算留胡子也很整洁。

俄国人通常留大胡子,鼻子特别勾,脸特别白,头发颜色最浅。

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罗文军)

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罗文军)
(3)薪酬制度。日本工资分配主要采用年功序列制。职工年龄愈大,工 龄愈长,熟练程度愈高,工资也愈高。这种资历工资制是与终身雇用制 相适应的。它对于稳定基本职工队伍、缓和劳资矛盾,增强职工对企业 的向心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年功序列制的工资体系有两个特点: ①体现了一种企业跟职工的借贷关系。②工资比重不大,各种补助名目 繁多。
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
重视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 谁注意人力资源 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 , 谁就在经济发展竞争中名列前茅。较高的人 员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力量 强大的国家, 主要也就在于拥有世界最大的智力优势。美国现有高 校 3500多所 , 在校大学生 1200多万。它拥有41万个实验室和其他 研究机构 ,200多万高级专家学者。目前, 美国已有 72.5 万名科学 家和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 其中世界第一流学者专家20多万。舒尔 茨认为, 美国自 1929~1957 年, 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和培养人 才所起的作用约占经济增长率的33% 。美国非常重视教育,任何人 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美国的教育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就公立 大学而言, 教育经费来自政府拔款、学生学费、捐款等。由于各界 人士共同出资的人力资本投资势头,使美国在中、高等教育方面保 持较高的适龄人口入学率,达 50% 以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 这么高的中、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
9
第一,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双轨制”培训。第二,企业办大学。第三, 跨企业的再培训中心。第四, 市场模拟训练公司。 (3)工资分配制度。欧洲各国在工资分配制度和实践上各不相同,但同 其他地区相比,劳资双方的工资谈判更为规范化和制度化,在这一点上 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德国一直以全国和行业范围的谈判为 其制定工资方案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顾问和联合决策协议制度, 通过局部的谈判来解决工资制定的问题。 1991年6月,欧共体发布了一 条建议,认为各国应采取法律和税收方法鼓励设置工资制度,即采用利 润分享制。 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得雇员积极参与企业决策,另一方面将雇 员的工资和企业的业绩联在一起。德国广泛采用了利润分享制。在个人 奖金和集体奖金的选择上,德国以个人奖金为主。在可变工资的实践中 德国企业不大接受绩效工资。 (4)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德国企业一向力求人员少、素质好、工作 效率高。员工进入企业后,均设立人事档案。从经理、工程师到技术员 都要进行定期考核,能者提薪晋级,平庸者则被劝退解职,违纪犯法者 开除,实行因事定人,定岗定位。与美国的快速提升相比,德国企业中 员工的晋级比较缓慢。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德日对待二战级战后态度差异原因分析

日本是个相对孤立的岛国, 周围的中国、朝鲜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相比而言都是
一些弱国,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很难真正遏制住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亚洲国 家对日本的行为更多的是言语上的指责和道义上的谴责,这在客观上也纵容了 日本,同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必须要在亚洲安插 一颗钉子, 来遏止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势力扩张”, 因此在战后对 日本的处置上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保持住日本的实力而又不给其它的反法西 斯国家以口实, 至于日本是如何对待二战、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省和认识究竟 有多大的实际成效等问题, 是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甚至连战争索赔这 一重大问题, 也在美国一手操纵下, 于1951 年9 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给免 除了, 使日本得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惩处,日本就这样在美国的多方庇护, 缺 少亚洲各国的批判、清算、追查战争罪责的压力, 国内进步的政治力量无力推 动国民自觉地进行战争反省的情况下, 对战争罪责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模糊。
(三) 从战后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来看

德国政府重视对国人特别是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 所以不论是
亲身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还是年轻人, 基于对纳粹罪行的深恶痛绝, 他们不仅 主动协助政府缉拿漏网战犯, 而且不断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与右翼势力进 行斗争。德国人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对右翼势力的不懈斗争, 给德国领导人提 供了坚实的群众后盾。勃兰特在波兰的下跪忏悔, 并没有遭到德国人民的鄙视, 反而更加受到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人民的支持, 使德国政治家在 反省二战历史时不但没有孤立感, 而且感到有着强大的动力。
一、德国、日本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一) 国家政要的态度:

德国: 自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刻起, 整个民族都在反思自己曾经的罪行, 上至 国家政要, 下到普通民众都在致力于消除德国纳粹主义污点, 一直在明确无 误和真心实意地为当年的受害者——犹太人、波兰人和其他国家人民表示 歉意和悔恨, 甚至把忏悔和弥补过错放到了与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同等重 要的地位,1970 年12 月7 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 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 万犹太人的哀悼, 并代表 德国表示忏悔。2004 年6 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 周年纪念 活动时说:“在德 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为什么德国与日本在战后悔罪上差异这么大

为什么德国与日本在战后悔罪上差异这么大

为什么德国与日本在战后悔罪上差异这么大?2015年09月07日来源:共识网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奉命前来签字投降的日本使者共11人,前排两人是重光葵与梅津美治郎。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曾提出一种人类学上的解释,认为德国与日本战后的表现不同,原因在于日本人有亚洲人的“耻文化”,而德国人则属于基督教的“罪文化”。

布鲁玛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德国人和日本人在民族性格中存在某种劣根性”的文化差异本质论观点是错误的。

在布鲁玛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政治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

伊恩·布鲁玛(IanBuruma)的《罪孽的报应:德国和日本的战争记忆》是一部政治性的游历思考记录,就像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和《新大陆游记》或奈保尔的一些游历作品,可以称之为“政治游记”。

梁启超第一次到他不熟悉的欧美进行考察,是带着中国问题去寻找对强国智民有用的经验,从一开始目标就是很明确的。

然而,布鲁玛却不是这样,无论是在日本或周边国家学习、工作,还是在德国游历,他起初并没有“研究战争”的想法,这个念头是后来才有的。

《罪孽的报应》便是他的研究结果。

然而,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二战本身的书,它关注的是战后德国和日本在“应对”各自战时罪孽的不同方式:一个是以悔罪的方式承受责任;另一个则是以抵赖和健忘来躲避,但历史失忆同样时刻伴随着罪孽的重负,不拿起只会变得越加沉重。

1战争与国家罪孽布鲁玛1951年出生在荷兰。

对孩提时的布鲁玛来说,头号敌人是德国人。

这种意识是他那个国家的成年人传递给他的。

荷兰与德国有着文化上的相似性,或许正因为如此,战后的荷兰人在地理和心理上都努力与德国人划清界限。

一直到40岁出头,布鲁玛才开始思考德国人如何记忆二战的问题。

这时候,他作为学生和编辑已经在日本和周边国家待了许多年。

所见所闻引起了他的思考,“很好奇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和记忆战争的,他们对战争抱有什么幻想;在了解过去后,又如何审视自我。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德国和日本作为工业文明的后起之秀和工业战争的主要策源地,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观察、研究的对象,德国人和日本人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其区别却是根本性的,如果不掌握这种本质性的不同,那就有可能做出一连串错误的认识和判断。

下面将简要剖析一下两者的区别:一、本性不同德国人:虽然在上千年里混入了多种民族的基因,但德国人的基础民族仍然是日耳曼民族,其本性与一千年前相比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归结起来就是懒、韧、狠、直四个字。

他们能抢劫就不愿意干活,但同时做人又比较耿直,一般情况下是守信用的,打仗不用怎么动员和思想教育就会拼命,而且败了还会继续打下去,直到打赢为止,这个能量充沛的民族一旦被煽动起来,其浪漫性或者说疯狂性是十分可怕的;日本人: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大和民族的种族单一性,拒绝与外族融合,所以本性也是千年无大变,归结起来大致是勤、忠、耻、忍四个字。

日本人以勤劳闻名世界,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一般不会出去抢劫,龟缩岛国之上的日本人极其害怕被排除出集体之外,所以作为集体一份子的日本人表现出惊人的忠诚性,这种忠诚性又派生出耻感和忍耐的文化习惯,日本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向内用力,一旦向外爆发,后果必将是极其严重的。

总之,德国人感受到压力一般会向外转移,其优秀品质并未遭到过多压抑和扭曲;而日本人则经历了长期的压抑和忍耐,已将真、善、美等优秀品质消磨殆尽。

二、方法不同德国人:日耳曼人在长期与古罗马人的较量中,学习掌握了古典时代朴素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另外受到基督教的长期教化,野蛮习性进一步收敛,经过18世纪的启蒙运动后变得更加有条理、有计划起来,到19世纪终于形成了以容克贵族为核心的高效国家机器,开始长远的思考民族前途和国家建设,其总参谋部也成为军事史上的标杆。

日本人:日本人长期受到中国的影响,文化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其对汉学和西学的研究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然而日本人一直没有形成可以拿的出手的本土治理经验,明治维新时期的敏锐战略判断力并没有维持多久,虽然日本人对于工业技术和国家生产力的判断仍然准确,但是直到21世纪,日本人仍然处在国家战略的迷茫之中,安倍是有能力的领导人,但目前深陷丑闻之中,是否能够自保还很难说。

各国人的性格盘点

各国人的性格盘点

各国人的性格盘点各国人的性格盘点英国人注意服装,穿着要因时而异。

他们往往以貌取人,仪容态度尤须注意。

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

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

中、上层的人士由于过着舒适的生活,因此,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

但他们守旧,一般都热衷于墨守成规,矜持庄重。

英国人性格孤僻,生活刻板,办事认真,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往往寡言少语,对新鲜事物持谨慎态度,具有独特的冷静的幽默。

他们保守、冷漠,感情轻意不外露,即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

他们很少发脾气,能忍耐,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

英国人做事很有耐心,任何情况之下,他们绝不面露焦急之色。

德国人和德国人初交,他们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呆板而沉重。

接触长了,你就会觉得德国人待人接物虽然严肃拘谨,但态度诚恳坦率。

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国人问路,他会热情、耐心地为你指点迷津。

如果他也不知道,他会替你去问别人,或不辞劳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到你明白为止。

在公共社交场合,德国人显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长幽默。

他们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谨慎小心,一切按规矩和制度行事。

德国人办事认真仔细,责任心极强,对工作不能有一点敷衍了事,一旦马虎失职,那只有请你另谋高就。

意大利人在意大利进餐时,意大利人的习惯是男女分开就座。

进餐顺序一般来讲,是先上冷盘,接着是第一道,有面食、汤、米饭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鱼、肉等,然后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后是咖啡。

用餐时要注意礼节,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

每道菜用完后,要把刀叉并排放在盘里,表示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务员也会撤走盘子。

法国人都说法国人深谙享受生活之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幸居留巴黎一年,见过之后倒确实真长见识。

法国人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在多方面。

如一切讲求方便和自动化。

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是与高度的自动化紧密相联系的。

德日法西斯比较

德日法西斯比较

德日法西斯比较相同点:二者都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都有垄断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留分不开的;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怖浪潮;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两国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

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策措施。

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还要取谛传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

它们强迫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不同点:日本方面,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合。

“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怡力量。

“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

“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日本法西斯在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日本法西斯走的是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道路。

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下层”法西斯活动十分猖狂。

“下层”法西斯的猖狂活动是与“上层”法西斯的支持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
我们常说德国人和日本人都很严谨。

德国和日本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理论上如果两个国家的人性情相似的话,他们的行为也会很相似,从而令生产活动的结果也有相似之处。

可是明明德国和日本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本文探讨的领域停留在汽车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那么不一样。

所以从德系车和日系车的不同点推测,德国人和日本人的严谨有区别吗?这次的德国之行,我就顺便捎带上这个问题了。

当然,由于观察者是不以严谨著称的中国人,以下推论仅仅是个人见解,我更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来,把这个话题聊得更透彻。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飞机餐怎么吃?
我两年前第一次去日本,身旁坐着的就是一个日本人。

这是一顿有冷面、酱菜、面包、水果的日式料理,总而言之吃起来非常复杂。

我旁边的那个日本人,餐盘里面的食物始终摆放得井井有条,拆下来的包装袋、吃完的小碗,全都码得整整齐齐,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任何时候看过去,都像是已经被精细地收拾一番。

最后餐盘被收走的时候,餐具仔细地排好,餐巾纸叠整齐,盒子小碗的盖子都重新盖上,总之比发放下来的时候还要整洁。

这是日本人从幼儿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始遵循的一种习惯。

这次飞德国,右前方是一个德国人。

吃飞机餐大快朵颐之后,餐盘上也很随心所欲,用完的纸巾揉成一团随意放着,小碗小盒盖子和用过的餐具也并没有摆放整齐。

似乎德国人对收拾餐具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

来到德国,博世德国总部的一个中国籍员工跟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德国人严谨的故事:他在德国攻读硕士,有一次在实验室旁边有一个空置的房间,研究生们提议将一些桌子搬过去,优化一下实验环境。

在我们看来,直接把桌子搬过去就得了,要不了10分钟。

不过德国导师却打开了AutoCAD(一个工业绘图软件,可进行室内平面设计),画好空置房间的平面图,然后再在图纸上画好桌子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再指示学生们按照图纸上的设计,把桌子搬到预设的位置。

除了这个亲耳所听到的事情,以前还听说过很多关于德国人如何守时的故事,把每天的行程精确到“分”,其实德国人能这么做,必须基于整个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个公共默契,--只有其他人,例如公共交通服务守时,个人才有可能守时。

所以,如果以上面的实例,以小见大地推论,我会认为德国人的严谨,其很重要的一点表现是规划意识。

德国导师用AutoCAD指导“搬家”,就是标准化流程的思维,而守时的习惯,就是按照进度表推进一件事情的一个落实点。

标准化流程,严格遵守时间表执行,这都是规划意识的表现。

规划意识,让德国人有一种凡事都基于充分的、正确的的事实,将现象抽象成原理的能力,这种类似于构建上层建筑的思维,除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更重要的价值是拥有更强的延展性。

试想想,当时导师只是为了挪桌子而建模,我们也许会觉得多此一举,但是一旦建模完成之后,在这个房间里面可以实现的扩展想法就不仅仅局限于挪桌子了,“建模”就是上层建筑。

而如果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走捷径,只是单纯把桌子挪过去,的确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解决眼前的问题,但对于这间房间的再度利用或功能扩展,是没有任何建树的。

还记得网上传来传去的那个“德国修的下水道系统,沙井盖旁边还放着油纸包着的全新螺丝”的故事吗?未必真实,但的确很符合德国人“规划”的习惯。

再回到汽车上,规划意识让德国人可以更透彻地拆解“汽车是什么”“汽车可以为人们带来什么”这些基本问题。

再加上德国教育制度有学徒制教学的传统,每一个德国人都是在工业兴国的进程里长大的,两个因素综合起来,使得德国人更容易产生发明的火花,所谓工程师思维,也许其根源正来源于此。

规划再加上工程师思维,两者结合起来,让德国汽车厂乃至供应商,发展出许多前瞻性的技术。

而日本人的严谨,则是注重建立秩序感。

吃完饭把餐具收拾干净、服务至上、职场里森严的等级制度、讲礼貌说敬语,甚至不少人说日本人骨子里有一股奴性,其实其本质都是因为日本人对建立一种秩序的重视。

建立起健康合理的秩序,是能够让整个社会以更高效、内耗更低的方式运作的。

例如被誉为汽车产业第三次革命的“丰田生产方式”,本质就是丰田在汽车生产建立起的一种生产秩序。

日本人的秩序感,反过来对看上去很混乱的库存状况,会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早期的丰田也没少参观福特、克莱斯勒等先进的汽车制造商,可同时丰田也看到了他们流水线生产过程里的不足,生产线配置不合理,生产出冗余库存,造成浪费。

1953年,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综合了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的特点和优点,创造了一种在多品种小批量混合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

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JIT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

但秩序在某些时候也妨碍了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以及管理革新的推进。

某程度上说,已有的秩序,会给创造力的发挥戴上桎梏,人们变得谨慎、麻木、内部驱动力不足。

冗余的等级制度,也阻碍了一个企业的革新,影响长远发展,日本很多企业在技术革新这方面,看上去并不具备欧美企业的活力。

如果仔细感受,其实德国人和日本人在“严谨”的方向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些差异可以解释德系车和日系车之间的一些区别。

当然,我说到的两个民族的突出特点,并不是说他们只表现出这两方面的严谨精神。

“规划意识”并不是德国人的全部,科学家思维也很严谨;除了“秩序感”之外,日本人也还挺较真的。

只不过就好比一向只吃白水煮蔬菜的人,对香锅爆炒和蒜蓉炒这两种味道截然不同的烹调方法,都会笼统地以“好吃”来概括一样,对于“规划意识”和“秩序感”都缺乏的我们
来说,我们看到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第一感觉就是,他们比我们严谨太多了,而无暇顾及这是辣菜还是咸香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