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学案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第11课包身工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第11课包身工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

包身工学案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一、预习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相关知识链接: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一一《包身工》。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1.下列加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僧侣seng亲密无间jian模样mu长歌当哭dangB.抨击peng洗涤di影影绰绰chud卓绝千古zhuoC.废黜chu拙劣zhuo模棱两可leng矫揉造作jiaoD.和煦xu禅让shan济济一堂ji锲而不舍qie2.下列各句运用的什么修辞方法?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1)“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2)她们是带工老板的机器。

(3)老板娘……气烘烘地放在这些廉价的“机器”面前。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对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高中语文 第11课 包身工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1课 包身工课堂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包身工本文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及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本文与消息的差异。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

培养质疑、探究能力,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与评价。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2课时课前活动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蠕.动()拎.着()弄.堂()游说.()执拗.()簿.子()籼.米()莴苣..()谄.媚()..()揩.地板()搽.粉()蹒跚骷髅..()噩.梦()怔.住()锭.子()2.根据拼音写汉字。

(kāi)油(qì)约(rú)动(kē)睡(kǎi)书提纲(qiè)领耳(rú)目染(kè)然长逝[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子中的横线上。

(1)工夫·功夫①这个杂技演员很深,走在钢丝上,如履平地。

②真抱歉,我得写作业了,明天有咱们再一起玩吧!(2)权利·权力①每个公民既能享受,又要尽到相应的义务。

②在封建社会,皇帝被认为是“真命天子”,拥有着至高无上的。

4.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反映生活迅速及时,是文学创作中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和。

5.文学常识填空。

夏衍,原名,浙江杭县人。

著名、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课堂活动区一、将你查阅的文章相关背景讲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听的同学可以评价、补充。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目标择定】4、通过整体阅读,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对包身工这个群体的认识(明线主线);(让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初步明确文章字面上的主要脉络。

)5、通过对包身工的生存现状的分析说明,认识包身工命运的根源即包身工制度(暗线副线);(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明线与暗线的有机结合,在前面明确了主线的基础上再深入挖掘暗线,作者的最终写作宗旨就会水落石出。

)6、通过主线副线的交织交汇作用,明确报告文学的基本写作特征;(本文的文体是报告文学,学习本文的基本目标还要对报告文学的写作特征有基本的了解。

)7、通过以上知识内容的认知、评析和感悟,让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同情心和责任感。

(本文的情感目标就是通过对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悲惨生活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文题目是《包身工》,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怎样理解文中涉及的包身工和包身工制度?1、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那么请问“芦柴棒”们不进工厂的命运是否会比进工厂的命运更好?2、请结合文中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对“包身工”下一个定义。

3、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与包身工制度的衍生发展是本文两大线索,二者感性与理性结合,虚实相生,共同升华了文章主题。

请根据你对以上两条线索的分析理解,结合本文写作概括出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4、包身工制度是吃人的制度,包身工是这种吃人制度下绝对的弱势群体,我们的新社会里还局部存在强权势力和弱势现象。

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现象,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并提出转化的有效措施。

【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课前或课后阅读《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夏衍)、《“包身工”余话》(夏衍)和《夏衍报告文学漫议》(张宝华)。

2、百度“新包身工”。

新包身工,中国近两成的公司对员工的网聊记录、电子邮件内容进行监控,而通过QQ、MSN在公司聊天的员工达到90%以上。

针对监控行为,员工和公司各执一词,但调查表明,九成员工因此没有了安全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2.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

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1.给加黑字注音:衍()汀()游说()辊()栅()趾()骷髅()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吆喝:生杀予夺:一听天命:契据是实: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1.要求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2)接着讨论: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2.下面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高中语文 4.11包身工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1包身工1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1 《包身工》导学案(07版人教必修一)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帐簿.(bù)船舷.(xián)多舛.(chuǎn)生杀予.夺(yú)B.游说.(shuì)戏谑.(nuè)揩.油(kāi)衣衫褴褛.(lǚ)C.恐吓.(hè)呻.吟(shēn)水门汀.(dīng)否.(pǐ)极泰来D.饲.养(sì)嘈.杂(cāo)愤懑.(mèn)溯.(sù)流而上1. D解析:A,“予”应读“yǔ”;B,“谑”应读“x uè”;C,“汀”应读“tīng”。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也已经不存在了。

(2)对鲁迅,我们似乎知道的够多了。

不是吗?他留下的数以百万字计的著作,都有详尽的注解;他生平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A.温情考订赢利B.温情考证营利C.热情考证营利D.热情考订赢利2. B解析: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

热情:热烈的感情;有热情。

考订:考据订正。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营利:谋求利润。

赢利:企业单位的利润;获得利润。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A.赫赫有名....的索马里海盗21日一天在亚丁湾海域先后劫持3艘外国船只,创下近年来一天之内船只遭劫的最高纪录。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的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D.助跑,起跳,翻腾,落地,一个个动作行云流水,翩若惊鸿....,她们瞬间的美丽值得们一生铭记!3. D解析:翩若惊鸿,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高中语文 第11课 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1课 包身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包身工一、整体把握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点读课文可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着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而且富于批判的力度。

第一个场景是:“上午四点过一刻”,包身工起床,开始了一天非人的生活。

第二个场景是:“四点半之后”,包身工吃猪食一样的饭。

第三个场景是:“五点钟”,包身工们走进工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二、细部探微2.“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这句话揭示了什么样的深刻内涵?点拨“半裸体”“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表明感觉迟钝、心理麻木。

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

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这两句是对包身工精神方面的描写,在资本家及其帮凶的折磨和摧残下,包身工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心理受到极大的压抑,思想麻木,性格扭曲。

作者运用极俭省的语言描绘出包身工日常境遇的悲惨。

3.鉴赏下面这段话的含意。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点拨这段文字,写得含蓄深沉。

尽管中国仍处于“长夜难明”“魔鬼横行”的时候,但是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屈服,他们一定会勇敢地站起来,坚决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11包身工新(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11包身工新(1)

新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精品学案【学习过程】知识突破1.新课导入课文篇幅较长,容量较大,且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有较大的距离,一是时间跨度大,一是生活领域相距较远,如何引导学生进人课文,身临其境,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这篇课文可以采用下列方式:a.通过印发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或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让学生了解写此文的目的,指导学生自学。

b.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解释一下“包身工”这三个字有什么特殊的意思,这样做能够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内容。

2.课文研讨突破收集学生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质疑的同时也可以设疑,按课文前后顺序整理出来。

(1)理清本文的线索。

文章内容较长,看似杂乱无章,细加分析就会发现,本文有两条线索,即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的主线索,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抓住这两条线索,就可以使文章一目了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抓住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1935年,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贪黑深人工厂调查了解,才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所搜集的素材肯定很多,但不可能都—一写进去,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人、事,去反映旧中国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

可以让学生找出作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都选取了哪些比较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并思考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材料?(明确:作者将包身工的生活凝结在一天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这一天的生活即是她们所有生活的缩影,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还能工作,就得过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

典型环境如包身工起床、吃饭、上工三个具体场面描写;典型人物主要有两种:一是包身工,如芦柴棒、小福子等,一是压迫和剥削包身工的带工老板、老板娘、拿莫温等。

典型事件如芦柴棒医病、小福子挨打等。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1

推荐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1【课程分析】报告文学《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我们现在学习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设计理念】指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

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投入关注,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夏衍【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联系时代背景,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学习重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一、报告文学1、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2、《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创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

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预习检测:给加点字注音蠕.动( ) 拎.着( ) 弄.堂( ) 游说.( ) 抹.( ) 辊.( )执拗.( ) 簿.子( ) 籼.米( )莴苣..( ) 怔.住( ) 锭.子..(.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谄媚..( ) 骷髅( )二、整体感知速度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三、文本探究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2、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3、作者是如何预言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的?4、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五、小结思考:《包身工》是如何将“包身工的一天”的叙述材料和“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背景材料有机组合起来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品读鉴赏、合作探究1、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2、课文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褒词贬用除了上面这句话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4.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5.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分析此段。

6.分析本文最后一段:“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7.除了以上这些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

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分析。

二、课堂小结:铭记历史,永不遗忘。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三、拓展延伸评论: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陈迹”2006年06月06日06:00 光明网陈凤庚“我好累……”5月30日深夜,广州市海珠区一家服装厂35岁的女工甘红英死在出租屋。

医生注明:死亡原因是猝死。

此前,从5月27日到30日,工厂为了赶活,甘红英每天都是从早上工作到次日凌晨。

四天工作时间达54小时25分钟,累计加班逾22小时。

她生前常提到自己“想好好睡上一觉”。

甘红英原是四川一名女教师,因幼儿园停办南下打工。

(6月2日《南方都市报》)1936年夏,剧作家夏衍发表了他一生唯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小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读过,对吃人的包身工制度深恶痛绝。

今读甘红英之死,越读越象读一篇新版《包身工》。

包身工们在日本人办的工厂“三井系”里,“生活如猪猡”,宿舍是“七尺阔,十二尺深”,平均居住面积0.6个平方,甘红英的宿舍宽敞些,但“房间外侧临近臭水沟,异味很大,屋里肮脏杂乱,连一盏灯都没有”;包身工4点1刻起床,5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6点收工,每天12小时强劳动,甘红英连续三天工作都超过了14小时,最后一天“坚持不住了”,是10小时20分钟;包身工面临“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三大危险,“甘红英们”被打的危险基本可以排除,但扣工资、开除还是家常便饭;包身工“生死疾病,一听由命”,甘红英的生命权也没有多少保障,以至于劳累死。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和国度,有强大的政府和公正的司法为累死的甘红英讨“说法”,有如我一样疾恶如仇的时评作者为她鼓与呼。

就在昨天的《南方都市报》上,也有一个员工劳累死的报道:深圳华为公司25岁的四川员工因长期加班,劳累过度死亡。

这种“巧合”,似乎告诉我们还有多少私企的员工在过度透支自己的生命。

也许有人说,他们是为了生存,多挣工资。

可报道分明告诉我,3、4两个月,除去伙食费,甘红英净收入1700元,月工资只有850元。

在私企打工,你不按工厂的“纪律”加班,老板一罚款,你是所得无几的。

一个月前的“五一”节期间,媒体报道了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纷纷提醒劳动者莫忘加班费,要维权等等。

今天的《信息日报》就有一条工人维权的新闻——《10名工人拒绝超时加班,被指煽动“罢工”遭解雇》,看标题,就知道结果了。

夏衍笔下的包身工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今天个别企业的个别老板又何尝不是把工人当作廉价的机器?《劳动保障法》在许多工厂是不管用的。

不知劳动保障部门有没有办法对付这些黑心的企业?1959年,夏衍先生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

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该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

”“想好好睡上一觉”的甘红英终于永远的睡去了,已经作古的夏衍先生假如在另一个世界采访甘红英,知道距上海的包身工70年之后,还有少数“陈迹”在广东出现,恐怕又会拿起笔来的。

我坚信:在今天的社会制度下,想靠“包身工”发财的老板终究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裁!我们有能力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

《包身工》课后练习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饲养伺候窥伺后嗣祠堂B.瞌睡溘然磕头嗑瓜子唠嗑C.墙壁璧玉复辟开辟避难D.褴褛丝丝缕缕屡教不改伴侣履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横七竖八蠕动儒子牛蜂涌而至B.生死由天嘈杂执拗不假思索C.血肉之驱见机反射生杀予夺D.步履蹒跚声吟欧打草煎人命3.下列横线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组是①“________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

吃的是鱼肉荤腥。

”②红砖罐头的盖子——那一扇铁门一推开,就好像鸡鸭一般无序地________一大群没有锁链的奴隶。

③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________,自由地________,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A.不用说,冲出保藏运用 B.不用说?跑出收藏使用C.还用说?冲出保藏使用 D.不用说,跑出收藏运用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5.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句()A.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水稻基因在已知的各类植物基因组中是最大的,共4.3亿对碱基,约为人类基因组的七分之一。

C.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将会延长东南亚地区经济萧条的时间,从而对该地区的贫困人口造成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