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方法:借物喻人技巧

合集下载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听《落花生》教学有感最近听了我们学校的钟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小升初作文指导:学会借物喻人

小升初作文指导:学会借物喻人

小升初作文指导:学会借物喻人
一、关于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它是一种以物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物体的形象、特征、性格、行为等来比喻或表现人的形象、性格、品质等,以此来形象地描述人的形象、性格、品质等。

二、借物喻人的作文指导
1、仔细观察物品
借物喻人是一种文学手法,要想使用这种手法,首先要仔细观察物品,弄清楚物品的形状、颜色、结构、性质等,以及它们能够表达的含义,然后再将这些物品的特点与人物的特点相结合,来形象地描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2、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
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有力,就要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可以采用一种物品表达一个人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一种物品表达多个人物的特点,这样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主旨,也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3、把握好情节发展
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想写得生动有力,就要把握好文章的情节发
展,从开头到结尾,要能够紧扣文章的主旨,让文章在情节上有一定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借物喻人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要想写出生动有力的文章,就要仔细观察物品,把握好借物喻人的节奏,把握好文章的情节发展,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小升初作文指导:借物喻人技巧

小升初作文指导:借物喻人技巧

小升初作文指导:借物喻人技巧
一、引言
小升初作文指导:借物喻人是一种技巧,它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比喻,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使文章更有深度。

二、正文
1、借物喻人技巧的重要性
借物喻人技巧是文章写作的重要技巧,它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此外,借物喻人可以让文章更有深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2、如何使用借物喻人技巧
使用借物喻人技巧的关键是要找到有意义的比喻,而不是随意使用比喻。

举例来说,如果要描述一个勤勉的人,可以把他比作一只小老鼠,它活跃而又勤奋,把自己的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这样,读者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结论
借物喻人技巧是文章写作的重要技巧,它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
有趣,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并且让文章更有深度,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因此,在小升初作文写作中,要多加利用借物喻人技巧,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人们带来了光明,它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这时,我想起了一句格言:“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蜡烛虽然平凡,却有着一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具
有蜡烛精神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蜡烛

一个普通的圆柱体,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头上长着一一种非常普通的物品,相信大家都见过蜡烛吧!它非
妈妈把蜡烛放在了我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在烛光的照耀下变亮了,我
也安心地在烛光下写起了作业。
终于,我把作业写好了。正当我准备离开房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蜡烛被
燃烧得只剩下半截了。我又坐了下来,目不转睛盯着蜡烛,看着它一点一点
地燃烧。这个时候,我被蜡烛的精神感动了。它燃烧着自己,却为人们带来
了光亮。它虽然外形普通,却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此时此刻,在我的
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气雪压,它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它的不 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 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只有具有挑战 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 笑得更灿烂了。它从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也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它有 着一副傲骨,却从不骄傲自大。它不仅以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赞美 它,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梅花以它的
影。牛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人们,却在牛棚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
有人会注意一头牛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想起它曾为们做过什么。
牛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留下了
丰富的知识。大家都说老师是园丁,是茫茫人海中的指明灯。可

练笔借物喻人写作指导

练笔借物喻人写作指导

练笔借物喻人写作指导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写作指导(一)--------借物喻人一、借物喻人:即是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动物、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写“借物喻人”的文章:1、形象描写“物”的特点;2、深刻揭示“物”的本质;3、升华人的精神品质;4、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参考题目:《小草》、《粉笔》、《桥》、《路》、《松树》、《垃圾箱》、《蜡烛》、《老牛》、《抹布》、《书桌》三、写作结构A赞美式(我热爱......因为......)开篇:引出对象 B下定义(......,这便是......)C引用式(诗句\名句)中间: 描写对象: A外在特征:外形习性作用等B内在品质:品格\精神等由物及人:拿出具体例证:可分段列举1~3个结尾: 赞美物,学习它的精神或品质.范文学习:翠竹有人喜欢花,喜欢花的娇艳;有人喜欢柳,喜欢柳的婀娜多姿;而我虽喜欢花,也喜欢柳,但更喜欢那一枝枝翠色欲滴,亭亭玉立的竹子。

竹子既没有花儿娇艳,也没有柳树婀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它浑身流动着生命的绿色,一年四季总是给予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绿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它身姿细长而又英挺,高贵而又典雅,在微风轻拂下,像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舞姿而又柔美,又像一个绿色的精灵在摇头晃脑。

我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全身都是宝,更因为它具有从不索取,只会无私奉献的品质。

它为了人类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嫩嫩的竹笋用来制作各种美味佳肴、翠绿的竹叶即是大熊猫的美味食物又是人们用来做扇子的好材料、竹皮被削成竹条,用来编织成了各种各样坚固耐用的竹器、精美别致的工艺品........我为竹子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动,不由得想起像竹子一样为祖国奉献的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地劳动着,无私地奉献着。

他们就如竹子,有着宁屈不折的精神。

小学生作文学会借物喻人技巧1900字

小学生作文学会借物喻人技巧1900字

小學生作文學會借物喻人技巧1900字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點,來比喻人的一種品格。

這也是作文中用來表現、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講述“我們”全家歡度收穫節,邊品嘗新花生,邊談論花生的好處;告訴人們,做人要做務實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文章在談論花生的好處時,有這樣幾段話: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

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了。

”父親說:“對。

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這幾段話就運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點來比喻怎樣做人)的方法:父親引導孩子談花生,目的是為了論人生;他讚美花生的品格,也是為了說明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

“我”從父親的話中體會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個認識得到了父親的肯定。

這就像畫龍點晴一樣,很自然地表達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見,無論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正確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讀讀下麵這篇文章,體會一下借物喻人的特點及作用:山中的老杏樹杏子成熟時,正趕上農村收麥。

麥收過後的一天,我才抽空兒扛著木棍兒,棍兒上挑著籃兒,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鄰居二嬸兒。

二嬸兒見我也去采杏,忙告訴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個山溝裏那棵樹上還有杏兒,只是杏子又青又小,還不好吃!”說完,二嬸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遠就看到了那棵樹。

它是那條山溝裏僅有的一棵杏樹。

走近了才望見樹上綠綠的葉子中顆顆半紅不綠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擠滿枝頭。

小练笔借物喻人

小练笔借物喻人

写作指导一、写作方法的启示。

《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理。

说清楚些,就是借用某种事物的特点来比喻某种道理或人的某种精神,使人读了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教育。

今后大家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呢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大至山川湖海,小到花草树木,只要能给人以启迪,都是仔细观察的好材料。

所谓以小见大,水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就是这个道理。

选择好所写的事物了,还要懂得抓住这种事物的特点与要说的道理的相似之处进行叙述,就像《落花生》中,作者紧紧抓住“生长在地下,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个特点与“做人应当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相似点进行叙述,使读者受到启发。

其次,在借物喻理中,还要注意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落花生》中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这一部分是后面议花生的基础,不能不写,但它不是目的,并非重点,所以作者对此进行略写,重点部分是议花生,其中又着重突出了父亲的话,因为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因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重点说理,以理为主,展开丰富的联想,达到启迪读者的目的。

二、做人方面的启示。

作者在《落花生》这一课中清楚明白地教育读者“人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都认同父亲的观点并认真领会,可有些同学认为当今信息时代需要默默奉献的“花生”式的人,更需要把才能充分向外界展示、奉献社会的人,从这个方面看,他们显然认为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更能适用于时代的挑战与要求。

同学们在阅读中如果产生这种挑战教材的意向,老师会肯定你们具有创新精神,因为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花生式的人固然值得赞美,但是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乐于把自己的本事展现出来,勇于奉献的品质同样也值得大家学习。

只是大家应该在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向课外知识延伸,这样你就会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不管要做花生式的人还是要做苹果、石榴、桃子式的人,都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借物喻人这个超有趣的写作手法。

你知道不,借物喻人就像是给文章施了魔法,能让普通的文字变得超级有魅力。

比如说啊,咱们写一个蜡烛。

蜡烛这玩意儿,小小的,平时可能不太起眼。

但是当黑夜来临,它燃烧自己,给咱们带来光明。

这多像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师们呀!他们每天辛苦地备课、讲课,就为了让咱们学到知识,照亮咱们前行的路。

再比如说那坚韧的竹子。

竹子不管是在狂风中,还是在暴雨里,总是笔直地挺立着。

这不就和那些坚强不屈的战士们一样嘛!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低头,坚守自己的岗位和使命。

还有那小小的蜗牛,虽然它爬得慢,但是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放弃。

这就像咱们生活中那些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努力的人们,哪怕进步很小,也一直朝着目标前进。

借物喻人就是这么神奇,通过一个物品,能让咱们看到人的品质和精神。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好好唠唠借物喻人这回事儿。

你想想看,一朵小花在风中绽放,它那么娇弱,却又那么勇敢地面对风雨。

这是不是像咱们身边那些虽然渺小,但充满勇气和力量的小伙伴?他们或许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挫折,但依然坚强地展现自己的美丽。

还有那勤劳的蜜蜂,整天飞来飞去,忙着采蜜。

这不就跟咱们社会上那些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一样嘛!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不知疲倦地付出。

再比如说那古老的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稳稳地站立着。

这多像咱们家里的长辈们,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却始终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港湾。

借物喻人啊,就是用这些身边常见的东西,来比喻那些有着美好品质的人。

让咱们读起来,一下子就能明白作者想说的是什么,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有味道。

你是不是也觉得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很棒呢?以后咱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试试看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方法:借物喻人技巧
小学生作文基础指导方法: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
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

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

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

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

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

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

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

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

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

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

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

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

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

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

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
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