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机制及治疗新进展解析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59例

24 2 0・
现代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Mo enJ un l f ne rt rd i a C iee a dWetr Me i n 0 2J l 2 ( 0 d r o r a o I t ae T a io l hn s n s n dc e 1 u , 1 2 ) g d tn e i 2
3周 内 , 部 组 织 开 始 出 现 纤 维 化 的 倾 向 , 体 表 现 在 肺 Ⅱ型 肺 具
mm g ④ 胸 部 x线 检 查 见 两 肺 有 浸 润 阴 影 ; 肺 毛 细 血 管 楔 H ; ⑤
2 结 果
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 R S 是 急 性 肺 损 伤 ( L ) 严 A D) A 1的 重阶段 , 要表现为 呼吸频率加速和窘迫及 进行性低氧血 症。 主
本 病 发 病 急 , 情 发 展 迅 速 , 往 引 起 原 发 病 的病 情 恶 化 , 病 往 甚
11 一般 资料 .
Hale Waihona Puke 本组 5 9例 A D R S患 者 中男 3 7例 , 2 女 2例 ;
例 死 于 感 染 性休 克 。
3 讨 论
年龄 1 5 7~ 5岁 , 均 4 平 2岁 。发 生 A D R S的 时 间 : 4h者 3 <2 5
例 ,4— 8h者 l 2 7 4例 。原 发 疾 病 包 括 重 症 肺 炎 、 染 性 休 克 、 感 产 后 大 出血 、 卒 中 、 性 出 血 坏 死 性 胰 腺 炎 、 水 、 物 中 脑 急 呛 药 毒 、 物 中毒 等 。 食
1 2 纳 入 标 准 . 纳 入 患 者 均 符 合 19 9 9年 中 华 医 学 会 呼 吸
引起 A D R S的病 因 很 多 , 而 此 病 的 发 生 发 展 并 不 是 由 然 于 特 定 的病 因 所 导 致 的 , 所 有 的 A D 但 R S有 个 共 同 的特 定 , 就 是 均 属 于 肺 泡 一毛 细 血 管 的 急 性 损 伤 , 部 的 损 伤 可 由 直 接 肺
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朱凯锐;赵航【摘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L/ARDS)是临床上的危重症,死亡率能达到40%-60%,当前仍无特效疗法.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研究都基于对ALI/ARDS 发病机制的深刻认知,本文总结归纳了ALL/ARDS的机制研究,希望能为ALL/ARDS 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9【总页数】4页(P2872-2874,2925)【关键词】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凋亡机制;炎症机制【作者】朱凯锐;赵航【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00;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8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危重的ICU患者脓毒症后的常见并发症。
1994年,ARDS的美国—欧洲共识会议(AECC)发表了一份关于定义、机制,相关结果和临床试验协调的声明试图描绘以及指导治疗,然而,由于适用于ALI和ARDS定义标准重叠,特别关于低氧水平和成像解释,仍然存在一些混乱[1]。
2012年,ARDS的柏林定义发表,强调了基于低氧血症的程度对ARDS 3个分类,轻度,中度和重度。
ALI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报告了存活率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实施新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和药物治疗。
即便如此,仍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生物,基因组和遗传)的持续研究工作,以提供ALI清楚的基础病理生理机制。
本文将重点阐述ALI机制研究进展。
1 病理学特征1.1 发病机制 ALI/ARDS的常见原因是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肺源性的严重败血症)、外伤、误吸、多次输血、急性胰腺炎、吸入性损伤和某些类型的药物毒性。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临床ALI的主要病理学相关特征。
该过程的组织学表征在早期渗透或早期损伤阶段中发生,经过增生或组织化阶段,最后进入愈合或消退阶段[2]。
ARDS和ECMO:重症护理的最新进展

ARDS和ECMO:重症护理的最新进展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部炎症引起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状况,通常是由感染或创伤引起的。
肺泡充满了炎性液体,影响气体交换。
机械通气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但必须确保肺泡压力、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特定水平,以免加重炎症和ARDS。
这被称为保护性通气,但并不总能保证令人满意的血气值,只有体外膜氧合(ECMO)可以提供。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在ECMO下的管理是复杂的,因为它结合了与重症监护患者相关的护理、非常限制的机械通气和体外膜氧合。
重症监护护士需要对肺部疾病和呼吸辅助的限制有很好的了解,无论是通气还是体外膜氧合。
引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影响肺功能,并威胁生命,因为肺部失去功能并严重缺氧。
没有呼吸支持,患者很难存活。
然而,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逆生理学”方法可能对维持疾病特征的肺部炎症有害。
然而,确保血液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清除是必要的。
因此,严格的通气参数设置应遵守以使其“保护性”。
如果在这些条件下无法提供适当的血气交换,体外膜氧合(ECMO)就会介入,使肺部得以恢复。
这些技术要求护士对病理和治疗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保护肺部并确保血气交换直到康复。
这方面的知识在过去20年里有了显著的进展。
2. ARDS基本情况ARDS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死亡率很高(20%-40%)。
它是由肺部炎症引起的,发展相当迅速(不到72小时),在X光胸片上显示出双侧浑浊而没有心力衰竭(肺水肿)的迹象。
严重的难以治疗的低氧血症会出现(PaO2/FiO2 < 200 mmHg)。
炎症通常是可逆的,但可能会导致肺部纤维化瘢痕的形成,从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永久性呼吸功能残疾[8]。
2.1. ARDS临床表现ARDS被定义为急性呼吸衰竭,对氧疗无效的发绀,并在胸部X线片上显示出弥漫性浸润。
它往往是进行性的,具有不同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的不同阶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主要病理特征是炎症导致的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及透明膜形成,常伴肺泡出血。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渗出性病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引起ARDS的原因或危险因素很多,可以分为肺内因素(直接因素)和肺外因素(间接因素),但是这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影像改变及病理生理反应常常相互重叠。
ARDS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1。
肺炎2。
非肺源性感染中毒症3.胃内容物吸入4.大面积创伤5.肺挫伤6.胰腺炎7.吸入性肺损伤8。
重度烧伤9。
非心源性休克10。
药物过量11。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12。
肺血管炎13。
溺水(二)发病机制AR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尽管有些致病因素可以对肺泡膜造成直接损伤,但是ARDS的本质是多种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脏炎症反应。
ARDS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肺部表现。
SIRS即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瀑布反应;机体与SIRS同时启动的一系列内源性抗炎介质和抗炎性内分泌激素引起的抗炎反应称为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
如果SIRS和CARS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平衡失调,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ARDS是MODS发生时最早受累或最常出现的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是启动早期炎症反应与维持炎症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在ARDS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炎症细胞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最重要的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导致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并通过“呼吸暴发”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和炎症介质,引起靶细胞损害,表现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和微血栓形成,大量富含蛋白质和纤维蛋白的液体渗出至肺间质和肺泡,形成非心源性肺水肿,透明膜形成,进一步导致肺间质纤维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最全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最全版)一、前言和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的炎症性肺损伤,为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呼吸危重症之一,重症ARDS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在40%~50%[1,2,3]。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反之则会进一步加剧病情的恶化[4]。
近年来,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加深和临床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更新国内临床医务人员对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医学学组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归纳和构建了12个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并采用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循证医学方法——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即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方法[5]制定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下文简称"指南" )。
指南最终产生了基于循证证据的12个不同治疗方面的临床推荐意见,主要涉及有创正压通气、无创正压通气(NPPV)、俯卧位通气、体外肺辅助(ECLA)技术、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一氧化氮(NO)吸入等。
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医务人员进行ARDS患者床旁机械通气治疗时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与机械通气相关的医源性肺损伤的发生,进而整体提高国内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水平。
但由于ARDS患者人群的异质性较大,该指南的推荐意见不能作为所有ARDS患者的标准化治疗,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各自单位的条件和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学1.指南制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指南制定委员会的首席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担任,主要负责指南的总体设计和技术指导等工作。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要点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要点һ陈国英㊀谢㊀兴(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ꎬ南宁市㊀530022)һ基金项目:广西南宁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83037 ̄2)㊀㊀ʌ提要ɔ㊀俯卧位通气在临床救治重度呼吸窘迫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ꎬ其能有效地改善中重度呼吸窘迫患者的难治性低氧血症ꎬ降低病死率ꎬ改善预后ꎮ但由于其操作复杂ꎬ国内尚未制订规范的操作流程ꎬ同时医护人员缺乏对俯卧位通气相关知识的了解ꎬ使此项体位治疗策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开展ꎮ本文综述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要点ꎬ为临床护理人员正确㊁安全地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参考ꎮʌ关键词ɔ㊀俯卧位通气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ꎻ护理ꎻ研究进展ʌ中图分类号ɔR471ʌ文献标识码ɔAʌ文章编号ɔ1673 ̄6575(2019)06 ̄0790 ̄03DOI:10.11864/j.issn.1673.2019.06.32㊀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ꎬARDS)和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ꎬALI)为临床常见的危重症ꎬ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ꎬ以及严重的㊁顽固的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ꎮ随着人们对ARDS/ALI的认识进一步提高ꎬ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始受到重视ꎮ1974年Bryan首次描述使用俯卧位通气[1]ꎬ此方法在国外早已被应用于ARDS患者ꎬ国内近年来已被广泛关注ꎬ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ꎮ现对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要点作一综述ꎬ为临床正确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参考ꎮ1㊀俯卧位通气的定义和理论基础俯卧位通气是指对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时ꎬ将患者由卧位安置于俯卧位的一种治疗方法ꎮ研究发现[2-3]ꎬ发生ARDS和ALI时ꎬ由于肺内外病变引起炎症ꎬ导致肺间质弥漫性水肿ꎬ造成一侧或双侧肺内不均匀渗出ꎬ采取俯卧位或旋转体位ꎬ都能够促使患者背部肺泡复张ꎬ肺内血流重新分布ꎬ改善氧合ꎮ但由于旋转体位会引起患者头晕㊁呕吐等不适及循环功能不稳定等情况ꎬ因此建议推荐俯卧位通气ꎮ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的机制有[4]:(1)肺内气体分布更均匀ꎬ提高氧合指数ꎻ(2)减轻了心脏对肺的压迫ꎻ(3)功能残气量增加ꎻ(4)肺泡内血流及水分的重新分布ꎮ有研究指出ꎬ俯卧位通气是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肺保护的有效措施[5-7]ꎮ2㊀俯卧位通气的适应证和适用范围俯卧位通气适用于严重氧合指数功能障碍的患者ꎮ研究表明ꎬ给中重度ARDS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ꎬ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数ꎬ降低病死率ꎬ改善预后[8-11]ꎮ俯卧位通气既可用于高龄ARDS患者[12]ꎬ也可用于3个月大的ARDS患儿[13]ꎻ不仅对内源性ARDS适用ꎬ对由重症胰腺炎㊁心脏外科术后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孢子虫菌肺炎㊁农药中毒㊁脓毒血症引起的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外源性ARDSꎬ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14-18]ꎮLim等[19]对肺源性和肺外源性ARDS/ALI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效果进行比较ꎬ发现肺外源性ARDS/ALI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较好ꎮ3㊀俯卧位通气的禁忌证和并发症俯卧位通气的禁忌证不是绝对的ꎬ其禁忌证主要有脑水肿㊁颅内高压㊁面部骨折㊁急性出血㊁锁骨骨折㊁腹部烧伤或开放性外伤㊁妊娠期㊁近期腹部手术㊁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20-21]ꎮ文献报道了颅内出血㊁颅内高压患者在持续的颅内监测状态下实施俯卧位的成功案例[22]ꎬ可见禁忌证也是相对的ꎬ只有在实施前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ꎬ针对性地制订落实俯卧位通气的各项措施ꎬ才能真正地保证患者安全ꎮ关于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研究报道较少ꎬ综合起来大概有:(1)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ꎬ压迫所致的头面部水肿㊁压疮ꎬ体位变动引起血压波动ꎻ(2)气管导管㊁各种引流管和动静脉导管的压迫㊁扭曲㊁移位㊁脱出等ꎻ(3)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神经压迫㊁肌肉压伤㊁097 JournalofMinimallyInvasiveMedicineꎬDec.2019ꎬVol.14ꎬNo.6静脉淤血㊁臂丛神经损伤㊁胸锁骨骨折㊁眼周感染㊁鼻出血等罕见并发症ꎬ发生率非常低ꎬ原因尚不清楚ꎬ可能与牵拉㊁挤压所致的缺血有关[23-24]ꎮ4㊀俯卧位通气的介入时机和通气时间关于俯卧位通气的介入时机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ꎬ无论任何原因发生的肺水肿ꎬ在机械通气下已合理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情况下ꎬFiO2仍不能降至60%以下ꎬ即可使用俯卧位通气ꎻ另一种观点认为ꎬ当患者被确诊ARDS时ꎬ为保证对ARDS的有效治疗ꎬ应立即实施俯卧位通气ꎬ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ꎮ目前ꎬ更倾向于将氧合指数<200mmHg㊁FiO2>60%㊁Murray评分>2.5分㊁肺毛细血管嵌顿压<18cmH2O的患者作为使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界限指标[25]ꎮ俯卧位通气时间和频率的选择在临床实践中有不同的报道ꎬ目前没有确定最佳持续时间ꎬ主要以患者的耐受程度和改善氧合指数的效果而定ꎮ周建珍等[26]对俯卧位通气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ꎬ每2h翻身一次ꎬ每次俯卧位2hꎬ每天3次ꎬ患者并发症减少ꎮ韩慧芳等[27]研究发现ꎬ俯卧位每3h翻身一次ꎬ患者仍可耐受ꎬ每天可少翻身一次ꎬ以减轻护士工作量ꎬ而且每天6h的俯卧时间都安排在白天ꎬ既保证操作时的护理人力足够ꎬ又不影响患者休息ꎮ鲁晓红等[28]研究发现ꎬ肺内源性ARDS老年患者俯卧位通气4h能显著改善患者氧合指数ꎻ而肺外源性老年患者ꎬ俯卧位通气2h与4h的氧合指数无显著差异ꎬ提示应采取2h或更短时间(0.5h通气已明显升高)的俯卧位通气治疗肺外源性ARDS老年患者ꎬ必要时频繁更换体位ꎬ以避免通气/血流灌注恶化ꎮ黄鹤等[29]分别观察2h㊁4h㊁6h俯卧位通气时间并进行对比ꎬ发现俯卧位通气2h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和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ꎬ4h达峰值ꎬ其余无显著差异ꎮ5㊀护理要点5.1㊀评估㊀正确评估患者病情ꎬ评估生命体征㊁意识状态㊁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数状态ꎬ排除禁忌证ꎬ确保遵医嘱执行ꎮ5.2㊀俯卧位实施方法㊀俯卧位的实施设总指挥1人ꎬ由高年资的医生或护士担任ꎬ站在患者头侧ꎬ主要负责指挥人工气道中心静脉管路的管理及保护ꎮ由总指挥发口令ꎬ以保证每个实施动作的一致性ꎮ实施操作共需5~8名经过培训的专业医护人员[30]ꎬ患者身体左右侧各安排2~3名医护人员ꎬ分别负责肩㊁腰㊁臀及腿部的各种管道管理ꎮ如患者身体上还有其他管路或连接设备ꎬ必要时可增加1名人员负责管路及机器的观察ꎮ实施俯卧位时ꎬ先将患者平移至床一侧ꎬ接着将其向对侧翻转ꎬ使患者侧卧90ʎ后将其俯卧位于床上ꎮ俯卧位后ꎬ将患者头部垫高ꎬ面部下垫凹形枕或马蹄形枕ꎬ使颜面部悬空或头偏向一侧ꎻ前额可以使用防压疮敷料贴ꎻ手臂自然向上伸直ꎬ放于头部的两侧ꎬ腹部悬空ꎬ避免腹主动脉受压而影响静脉回流ꎬ同时在受压部位垫软枕ꎮ5.3㊀加强管道护理㊀操作前30min停止鼻饲ꎬ妥善固定并夹闭胃管ꎬ防止食物反流ꎮ检查调整好呼吸机管道支架ꎬ检查气管导管位置ꎬ及时吸净呼吸道及口咽部分泌物ꎮ俯卧位结束恢复仰卧位后要及时整理及检查各引流管有无扭曲㊁移位㊁脱出等ꎮ5.4㊀观察内容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㊁生命征㊁血氧饱和度㊁各管道通畅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ꎬ定期行动脉血气分析ꎬ计算氧合指数ꎬ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ꎮ实施俯卧位通气时ꎬ应有一位呼吸治疗师在场ꎬ俯卧位期间护士不得离开患者床旁ꎮ5.5㊀皮肤护理㊀实施俯卧位通气ꎬ容易忽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31]ꎮ常见的受压部位为前额㊁眼部㊁面颊㊁鼻及下颌㊁耳廓㊁肩部㊁肋弓㊁肘关节㊁膝关节髌骨面及足趾ꎬ以及男性生殖器㊁女性双侧乳房ꎮ除了定期评估及改变卧位ꎬ还应经常在小范围挪动患者ꎬ避免同一个部位长时间持续受压ꎬ还可在患者受压及骨突部位贴上泡沫敷料等减压敷料ꎬ减少压疮的发生ꎮ俯卧位通气能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ꎬ提高血氧饱和度ꎬ降低中重度ARDS患者的病死率ꎬ具有无创易行㊁经济有效㊁并发症少的优点ꎬ值得临床推广使用ꎮ但由于目前国内关于治疗的通气介入时机㊁并发症发生率㊁治疗持续时间及频率等问题缺乏大规模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ꎬ致使该技术在国内难以广泛开展ꎮ相信随着国内医务人员对该技术的认识及研究的进一步加深ꎬ制订出统一操作标准ꎬ明确通气介入时机㊁治疗持续时间及频率㊁俯卧位通气停止时间等ꎬ俯卧位通气治疗中重度ARDS的有效策略应该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BryanAC.Conferenceonthescientificbasisofrespiratorytherapy.Pulmonaryphysiotherapyinthepediatricagegroup.Commentsofadevilᶄsadvocate[J].AmRevRespirDisꎬ1974ꎬ110(6Pt2):143-144.[2]㊀ManceboJꎬFernándezRꎬBlanchLꎬetal.Amulticentertrialofprolongedproneventilationinsevereacute197微创医学㊀2019年第14卷第6期㊀㊀㊀㊀㊀JournalofMinimallyInvasiveMedicineꎬ2019ꎬ14(6)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AmJRespirCritCareMedꎬ2006ꎬ173(11):1233-1239.[3]㊀戢新平ꎬ杨悦ꎬ杨丽丽ꎬ等.俯卧位和旋转体位治疗实验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ꎬ2005ꎬ15(5):687-690.[4]㊀徐军ꎬ于学忠.ARDS与俯卧位通气[J].中国急救医学ꎬ2004ꎬ24(6):430-432.[5]㊀GuerinCꎬGattinoniL.AssessmentofoxygenationresponsetopronepositionventilationinARDSbylungultrasonography[J].IntensiveCareMedꎬ2016ꎬ42(10):1601-1603.[6]㊀AlsaghirAHꎬMartinCM.Effectofpronepositioningin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metaanalysis[J].CritCareMedꎬ2008ꎬ36(2):603-609. [7]㊀VollmanKM.PronepositioningfortheARDSpatient[J].DimensCritCareNursꎬ1997ꎬ16(4):184-193.[8]㊀GuérinCꎬReignierJꎬRichardJCꎬetal.Pronepositio ̄ninginsevere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NEnglJMedꎬ2013ꎬ368(23):2159-2168. [9]㊀BeitlerJRꎬShaefiSꎬMontesiSBꎬetal.Pronepositio ̄ningreducesmortalityfrom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 ̄dromeinthelowtidalvolumeera:ameta ̄analysis[J].IntesiveCareMedꎬ2014ꎬ40(3):332-341. [10]LeeJMꎬBaeWꎬLeeYJꎬetal.Theefficacyandsafetyofpronepositionalventilationin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updatedstudy ̄levelmeta ̄analysisof11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CritCareMedꎬ2014ꎬ42(5):1252-1262.[11]HuSLꎬHeHLꎬPanCꎬetal.Theeffectofpronepositioningonmortalityin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meta ̄analysisof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J].CritCareꎬ2014ꎬ18(3):R109. [12]詹德利ꎬ宋小娟ꎬ王启明ꎬ等.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60例高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ꎬ2017ꎬ30(7):1003-1004. [13]曲娜ꎬ张萍ꎬ常敏.俯卧位通气患儿的护理干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5ꎬ15(54):211-212.[14]梁萍ꎬ钟竹春ꎬ余晓.1例俯卧位通气联合CRRT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ARDS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ꎬ2017(10):163-164.[15]罗艳.俯卧位通气在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ꎬ2017ꎬ14(3):31-33.[16]陈敏桢.俯卧位通气在AIDS合并PCP导致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ꎬ2017ꎬ21(29):4066-4068.[17]瞿海龙ꎬ周英莲ꎬ刘鹏ꎬ等.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ꎬ2016ꎬ33(5):30-34.[18]李廷玉.俯卧位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15ꎬ25(3):163-164.[19]LimCMꎬKimEKꎬLeeJSꎬetal.Comparisionoftheresponsetothepronepositionbetweenpulmonaryandextrapulmonary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IntensiveCareMedꎬ2001ꎬ27(3):477-485. [20]HudackME.PronepositioningforpatientswithARDS[J].NursePractꎬ2013ꎬ38(6):10-12.[21]张晓春.俯卧位通气病人护理新进展[J].护理研究ꎬ2014ꎬ28(4B):1281-1282.[22]MurrayTAꎬPattersonLA.Pronepositioningoftrauma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ndopenabdominalincisions[J].CritCareNurseꎬ2002ꎬ22(3):52-56.[23]OffnerPJꎬHaenelJBꎬMooreEEꎬetal.Complicationsofproneventilationinpatientswithmultisystemtraumawithfulminant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JTraumaꎬ2000ꎬ48(2):224-228.[24]CurleyMA.Pronepositioningof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systematicreview[J].AmJCritCareꎬ1999ꎬ8(6):397-405.[25]ARDSDefinitionTaskForceꎬRanieriVMꎬRubenfeldGDꎬetal.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theBerlinDefinition[J].JAMAꎬ2012ꎬ307(23):2526-2533.[26]周建珍ꎬ张传来ꎬ郑秋兰.集束化护理对减少ARDS俯卧位通气病人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ꎬ2017ꎬ15(9):1028-1031.[27]韩慧芳ꎬ徐宇红ꎬ岳静燕ꎬ等.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ꎬ2013ꎬ48(10):923-925.[28]鲁晓红ꎬ周爱平.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ꎬ2016ꎬ22(12):95-97.[29]黄鹤ꎬ李雨ꎬ田昭涛ꎬ等.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储备ꎬ2015ꎬ12(9):82-85.[30]罗红ꎬ张晗.俯卧位通气的细节与实施[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ꎬ2016ꎬ39(9):666-668.[31]刘远金.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ꎬ2018ꎬ39(11):2151-2154.(收稿日期:2019 ̄07 ̄29㊀修回日期:2019 ̄10 ̄13)297 JournalofMinimallyInvasiveMedicineꎬDec.2019ꎬVol.14ꎬNo.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困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3年第23卷第1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肺纤维化的研究进展R影专A东南欠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危重病医学科(南京210009)X-丽综述邱海波审校摘要纤维化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崮之一。
以往认为肺纤维化发生于ARDS晚期(增生及纤维化期),最近的研究表明,早期(渗出期)即可发生明显纤维化。
引对ARDS早期肺纤维化的机制进行干预,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怖纤维化·胶原;蛋白酶;炎症介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足临床常见的一种特殊的呼吸衰竭,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
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
以往认为肺纤维化仅发生在ARDS晚期,而最近的研究表明,ARDS早期即发生纤维化。
近年来,早期肺纤维化对ARDS预后的影响受到重视。
肺纤维化直接和问接导致ARDS患者死亡约占病死原因的40%~70%。
ARI)s的肺纤维化进程及其发生机制是ARDS研究的重要方向。
早期积极逆转肺纤维化有可能成为ARDS有效的治疗手段。
IARDS的病理过程ARI)S病理过程可被分为三个阶段: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
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是渗出期的主要特征,导致非特异性的肺水肿,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肺毛细血管充血。
富含蛋白的水肿液渗出到间质和肺泡中,与纤维素、变性坏死脱落的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共同形成透明膜。
lI型肺泡上皮细胞变性,空泡化,不能分化成l型肺泡上皮细胞,难以维持肺泡上皮的完整性;同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减少,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是肺损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凼“。
中性粒细胞在细胞间黏附分子的作用下进人肺间质。
肿瘤坏死圉子n(TNFa)、白介素(11。
】)、1I,6、1I,8等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加重肺损伤。
肺泡巨噬细胞有双重作用:①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肺损伤;②清除肺泡中衰老的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使它在ARDS恢复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乌司他丁配合高频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组 基础 上联合 乌司他 丁治疗 ;比较两组 呼吸机相 关性肺 炎 ( V A P ) 发 生情况 、死亡 情况 和治疗前后 肺功能
及 血气 分析 指标变 化。结 果 观察组 V A P发生 率和 病死率 均显著低 于对 照组 ( 5 . 0 0 %比 2 2 . 5 0 %,2 . 5 0 % 比1 2 . 5 0 %) ,差异 具有统计 学意义 ( 均 P <0 . 0 5);排除 治疗 过程 中死 亡患者后 ,两组 患者治疗后 F E V1 / F V C、P a O 2 、P a C O 、p H、R R水平 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 善 ( 均 P <0 . 0 5 ),且观察组 治疗后 F E VI / F VC 、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 0 1 7年 第 2 3卷 第 2 l 期
I MHG N,N o v e m b e r 2 0 1 7 ,V o 1 . 2 3 N o . 2 1
乌 司他 丁配合 高频 机械通气治疗 A R D S的 疗效及 对肺功 能 的改善作 用
李诗文
4 5 3 0 0 0 新 乡,解放 军第三七一医院急诊科
【 关键词 】 乌司他丁;高频机械通气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肺功能
Ef f e c t s o f u l i na s t a t i n c o mb i n e d wi t h h i g h f r e q ue n c y me c a n i c a l v e n t i l a t i o n o n ARDS a n d p u l mo n a r y f u n c io t n i mp r o v e me n t Li S h i we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匾庭醛堂皇复菱盘查垫!§生!旦筮32鲞筮里翅!啦』垒!嬖尘垦£鲤!:坠巳!!!堕鲢1 2Q!鱼:!堂:32t№:2
・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陈梦媛高巨 116044,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陈梦媛);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陈梦媛、高巨) 通信作者:高巨,Email:gaoju003一@163.com
aggravate lung
injury(ventilator-induced
lung
importantly,mechanical ventilation w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morbidity of pulmonary fibrosis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he mortality of ARDS caused by uncontrollable pulmonary fibrosis ranges from 40%to 60%.
tyrosine kinase乙Pyk2)信号通路。Sonomura等¨’j研究
lavage
Quesnel等…临床研究表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 ARDS患者,其BALF中成纤维细胞检出率高达 98%,甚至提出BALF中肺成纤维细胞所占比例大 于6%,可作为评估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 病死率的独立指标。 2.3免疫细胞 在ARDS急性炎症期,中性粒细胞在肺实质内 广泛浸润,释放大量细胞毒性介质,包括活性氧和 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可 造成肺泡上皮细胞、基膜和血管内皮屏障受到损 害,有利于炎细胞的进一步浸润、肺成纤维细胞迁 徙、透明膜形成以及胶原沉积,促进肺纤维化的发 展¨1。Quesnel等¨。研究表明,行机械通气的ARDS 患者BALF中,除了含大量成纤维细胞外,肺泡巨噬 细胞也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研究发现,使用Th2 细胞因子IL4及IL.10刺激正常人类肺泡巨噬细 胞,可使肺泡巨噬细胞转化为与肺纤维化发生机制 相关的M2表型一。,肺泡巨噬细胞可释放炎性介质 及蛋白酶,参与肺纤维化反应。
distress syndrome:mechanisms and new progress of
Graduate Schoo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Chen MY);Department of 225001。China(Chen MY,Gao J)
hyaluronan,sHA)
是ECM的一种组成成分。机械牵张可导致ECM中 sHA的积累,与肺成纤维细胞和肺上皮细胞产生的 IL-8增加有关¨引。Mascarenhas等¨“在研究中观察 到,在采用高潮气量通气的野生型小鼠中,炎症反 应较强、肺泡间隔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产生
万方数据
更多、肺水肿也更为严重,而在剔除透明质酸合成 酶3基因的小鼠中,上述反应均减弱。Heise等u1进 一步研究发现,在成纤维细胞缺如下,对小鼠初代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进行周期性机械牵拉4 h,可致 sHA表达增高,机械牵拉产生的sHA又可上调 Wnt/13-蛋白通路的Wnt信号蛋白1的表达,而Wnt/ B.蛋白通路在EMT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Villar等¨副的研究认为,即使对没有肺损伤的动物 行高潮气量机械通气,同样可激活Wnt/p.蛋白通 路。因此,证实了机械牵拉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 sHA可导致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生EMT,也为sHA 作为目标靶向治疗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纤维化的新 靶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机械通气还可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2(prolinexich
one
lung fibrosis.Content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fibrosis.Trend
reasons
of the important
for the poor prognosis and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ARDS.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problem,
fragment
信号通路
加,且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TGF吊、§琏环蛋 白及间质蛋白(d平滑肌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 增高,上皮细胞标志物(角蛋白名、E钙黏蛋白)表达
降低,这些证据表明过度的机械通气可通过启动肺 泡上皮细胞发生EMT,从两参与肺纤维化。 2.2成纤维细胞 肺成纤维细胞是肺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炎症介 质通过调节肺成纤维细胞的活性,调节胶原合成。2 型辅助T细胞的细胞因子(T-helpercell 2,Th2),包 括IL-4、IL-5、IL.10、IL.13,可激活肺固有成纤维细 胞,趋化循环成纤维细胞,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 原,最终导致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和纤维化。
use a
【Abstract】Background
syndrome(ARDS)patients.But injury).More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or
inappropriat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ill induce
1
syndrome,ARDS)患者救
治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然而机械通气可能引发 肺炎及产生纤维化反应,进而导致机械通气相关肺 纤维化的发生。研究表明,肺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与 ARDS患者的病死率、预后及长期生活质量密切相 关…。如何有效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并积极预防 ARDS患者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以及改善ARDS 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以来是国内外
3可能参与ARDS患者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的 目前,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的确切细胞来源 仍存在争议,可能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肺固有成纤 维细胞、循环成纤维细胞以及免疫细胞。 2.1上皮细胞 肺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消失,转化成具有间 叶细胞表型的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这个生 物学过程即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H1。最近的研究表明b引,无论是周期 性牵拉小鼠初代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抑或是对 ARDS小鼠过度机械通气,均可使羟脯氨酸含量增 目前认为,ARDS早期(24 h内),纤维增生过程 就已开始,构成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同时存在的不 均一性特征。ARDS纤维化的发生是胶原蛋白等细 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不 平衡的结果,而TGF书是最强的ECM沉积促进剂, 促进ECM合成增加、降解减少。现有研究表明,机 械通气可激活多种ECM蛋白,如胶原蛋白、弹性蛋 白、纤维蛋白、层黏连蛋白、基膜聚糖、蛋白多糖等, 且ECM的表达随着肺纤维化的发展迸程而有所改 变,比如在ARDS患者肺损伤早期,以PCⅢ纤维为 主,而后期则以PC I纤维更为常见。ECM与TGF.B 及间叶组织生长因子互相作用共同调节肺纤维化 过程。 短链透明质酸(short
ARDS患者早期肺纤维化的临床证据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RDS患者早期即存在
肺纤维化,甚至有研究发现47%的患者,在首诊为
万方数据
冒匪监醛堂皇复菱盘查垫!委生坌旦墓≥Z鲞筮窆塑l噬』壅g塑鱼基!!竖,垒卫熊生竖2Q!鱼:坠!:12:塑!:1
843
ARDS的第1天,CT即可证实存在肺纤维化L2 J。 ARDS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fluid,BALF)中转化生长因子书(transforming
growth
type
factor-13,TGF书)及Ⅲ型前胶原肽(proeollagen nl,PC In)的浓度水平,可反映成纤维细胞的激
活以及PCⅢ的分泌,是评估早期肺纤维化程度的敏 感指标,如果ARDS患者BALF中TGF书、PC 11I水平 明显增高,其病死率也随之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 早期即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BALF中 TGF书及PC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apazian等”1 随后的研究也表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 中,治疗时间不少于5 d的患者,肺活检纤维化检出 率为53%,治疗时间平均为12 d的患者其检出率高 达64%,且病死率高达57%。曾有研究提出在25例 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中,肺高度纤维化的患者 病死率为57%,没有肺纤维化证据的患者病死率为 0;同时研究也表明,无论患者ARDS的病因是什 么,肺纤维化的进展是机械通气导致患者高病死率 的决定性因素。 2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的细胞机制
纤维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研究报道在ARDS的致死原因中,难以控制的肺纤维化占40%一60%。 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号通路最终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目的就ARDS患者机
内容机械通气产生的机械牵张可激活细胞信
趋向机械通气导致的肺纤维化已成为ARDS患者预后不良及肺功能下降的重要原
as
along wit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o its pathogenesis,SO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to develop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Key words】Acute
respratory distress syndrome;Mechanical ventilation;Pulmonary fibrosis
机械通气生命支持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ARDS患者发生病理性肺纤 维化的细胞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尚未明确,临床预 防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就ARDS患者 机械通气相关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防治策略等方 面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