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题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专题训练—文意理解、词语含义及赏析

中考语文考点知识专题训练考点 3 文意理解 考点 4 词语含义及赏析考点针对练五、(2019 郑州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文,完成 ~1 4 题。
(共 14 分) 独木桥①上学途中,我们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
②叫它桥,其实它只是两根并排的木头架在小河上,没有桥栏杆,也没有扶手。
③哥哥从桥上走过去,身轻如燕。
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快速地走几个来回,然后再去上学。
有一次, 他走到桥中间,从书包里取出一根绳子,在狭窄的桥上跳起绳来,居然还跳了一个“双摇”。
④但过这样的桥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⑤我只要一踏上这座桥,就会觉得身子不由自主地晃动。
如果我不蹲下来,一定会摇晃几下就掉进河 里了——虽然是条小河,桥也不高,但我还是感到恐惧。
⑥小河倒映着天空,那些白云,都在水里缓慢移动,我感觉独木桥也在移动。
上下都是浩瀚的天空, 我就像是在空中飘浮的一片羽毛,怎么能不怕啊? ⑦我不得不求助于哥哥,让他牵着我的手往前走。
但是,他把我引到独木桥中间,有时候会故意松开 手,等我摇晃几下,眼看要掉下去了,他才再次将我拉住。
⑧这座独木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少。
有一天,河对面有人看到哥哥拉着我上了桥,他竟也走到了桥 上。
我拉着哥哥的手,一步步往前挪,不知道和对面走过来的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么窄的两根木头,一 个人走过去已经不是容易的事,而对面过来一个人,要在桥的中间交身而过,完全是不可思议的事。
⑨“退回去!”我听到对面过来的人凶狠地说。
○10 哥哥显然是要和他较劲,他对那边走过来的人说,“你退回去!是我们先走上来的!” ⑪但是那个人并不愿意后退。
⑫“那大家就一起掉进河里好了!”听到哥哥这么说,我真的感到绝望。
⑬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有听天由命了。
⑭当哥哥和对面过来的人快贴到一起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哥哥使劲顶了一下对方,他一定是想把 那个人顶到河里去。
⑮而那个人,也在用力顶哥哥。
这个我感觉到了,因为哥哥的身体重重地向后退了一下,差点把我撞 下去。
2020高考一轮复习: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专练

2020高考一轮复习: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共36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部编版八年级下文意理解题含答案

八年级(下)文意理解题答案附后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B.《石壕吏》是一篇写景抒情诗,记叙了一个晚上官吏抓壮丁的事情,文中主要人物老妇人、官吏和我。
C.《虽有嘉肴》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用“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D.《北冥有鱼》一文的中心: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依傍)。
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核舟记》的结构属于“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写,由评论引入要说明的事物,分写部分则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结尾总写,在事物概貌总述的基础上再作扼要评论,与开头呼应。
B.《小石潭记》第二段,先总体写鱼的数量和“空有无所依”的状态,接着又采用特写镜头,写潭中的游鱼,把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 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直接表现出潭水的清澈纯净,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和潭水交融在一起。
C.《小石潭记》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如写最初发现小石潭时,说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写坐潭上时候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景物染上人的感情。
D.《桃花源记》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3.下面对文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里,作者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理想社会的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
我们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
B.《小石潭记》一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小石潭,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使作品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高考语文“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针对训练

“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针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我们的家李娟①我们来到沙依横布拉克的那一年,这里是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很深。
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个毡房。
但我们一家三口,外婆、妈妈、我,也就这样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搭了个帐篷住了下来。
②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
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
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的,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没有停过一分钟。
③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漏雨是常有的、也必须从容面对的事。
我们从来就没指望过这个小棚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
最大的麻烦是用来接雨的器具总是不够。
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个又一个的塑料袋挂在顶篷下面。
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等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
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
④那样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幸好还有塑料袋啊,要不然的话该怎么过呢?塑料袋实在是太神奇了,它和这山野里任何一种天然生成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同啊,它居然可以遮雨……它是一种雨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
我不禁想到那些过去年代的人们,他们没有塑料袋子又该怎么生活呢?他们完全坦曝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接受这个世界,一定比我们更加畏惧世界吧。
有关这个世界的秘密,他们一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⑤雨季绵延了近两个月,七月底,天空猛地放了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
河水浅下去,清下去了,草地也清爽了许多。
⑥但是,风来了。
风总在下午刮起来,让人觉得世界其实本来如此——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大风。
我在半山腰往下看,看到外面那片帐篷区里的每一顶毡房都在颤抖,每一座帐篷都鼓得圆圆的,随时准备离开地面。
那地底深处被我们埋下的撑起帐篷的桩子,也没能躲过风。
它在深处,丈量着风的无可丈量。
并且只有它丈量出来了,它被连根拔起。
我远远地看到我们家的顶篷又一次被掀开,又有一大块塑料布给吹走了,我妈和我外婆在风中一前一后地追赶。
五年级语文理解句意试题答案及解析

五年级语文理解句意试题答案及解析1.说明方法的判断(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2)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3)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水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4)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
()【解析】略2.读下面一段文字,做题。
(8分)这哪里是一株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的精神之树!(1)这句话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进一步提升了贯穿全文的“大柳树”的形象。
(2)“左公柳”既指________________,更指。
这种写法称为___________。
【解析】略3.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1)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
“仿佛为了过节”,课文中的这个节日指的是。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这句话采用了的修辞手法,请你也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诗人写的《》一诗,诗句中“定”的意思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略4.“那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西风,披着寒霜……”看到这句话,我想到的词语是。
【答案】五颜六色【解析】略5.理解《囚歌》中的诗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答案】这是革命者不屈服于反动派的囚禁于诱惑而写的,如果屈服于反动派就会有荣华富贵,但这会会失去自己的信念像狗一样爬出去。
而如果不屈服,则会被关在这里,就会像人一样高昂的活着。
【解析】略6.理解句子。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
向导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解析】略7.精彩赏析阁。
(1)“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古往今来”是指__________;“拂拭”是指_____________;“勿”是________的意思;“尘埃”就是_________。
(完整版)理解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练习答案

谈静朱光潜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高中文言文文意理解及主观概括题

高中文言文文意理解及主观概括题一、文意理解“文意理解”题命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
“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重点考查内容。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议论的文章,主要弄清记叙的事件,导致的后果和追溯其原因,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湖南近几年考的都是人文类古文,文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为止抒情议论语等。
通读全文时,应敏感的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归纳文章要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审视题干,浏览选项,圈定区域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
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题干所给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对观点起到导向和提示作用。
我们应先审读题干确定导向,再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
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等值,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语句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3.再读材料,据文正义,推敲辨析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
所谓“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乃至文意的目的。
考生应具备这种强烈的文本意识,对照文本反复推敲、仔细辨析,切忌乱猜瞎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项】 D.白重赞磊落耿直。在遭到李玉等人陷害时,他毅 然上报,太祖查验证据发现均为伪造,之后提拔他为 刺史。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二、无中生有
【选文】 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 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 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辨析详明,君子多之。 (《元史·曹鉴传》) 【选项】 C.曹鉴熟谙典章成例,通达古今。朝廷召集群臣商议 讨论明宗皇后陪祭太庙事,他知识广博,引经据典, 剖析详尽,最终君主采纳了他的意见。
3【选文】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 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 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 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 【选项】 D.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 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时间、地点、官职、事件等)
常设陷阱:
一、张冠李戴 二、无中生有 三、因果失当 四、曲解词句 五、信息杂糅
文 意 理 解 题
文 言 文 ——
1【选文】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 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 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选项】 A.曹参起初地位低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 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后,两人的交情更深 了。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7【选文】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 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 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 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 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选项】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 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 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选文】 时所部四县并以旱失田,闿乃立曲阿新丰塘,溉 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计用二十一万 一千四百二十功,以擅兴造免官。后公卿并为之言曰: “张闿兴陂溉田,可谓益国,而反被黜,使臣下难复 为善。”帝感悟,乃下诏曰:“丹阳侯闿昔以劳役部 人免官,虽从吏议,犹未掩其忠节之志也,仓廪国之 大本,宜得其才,今以闿为大司农。” (节选自《晋书•张闿传》)
张冠李戴
8【选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 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燧诘其故, 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 敢欺心耶!”桧怀之。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①主文:主持考试。
张冠李戴 【选项】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 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 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遭到萧的拒绝。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三、因果失当
【选文】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 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 爱重之。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 【选项】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直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 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三、因过失当
曲解词句 【选项】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 荐和任用。
5【选文】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 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 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 《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 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 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 (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
曲解词句
【注】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刀笔之吏”古 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
无中生有
4【选文】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 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 “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 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 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士大夫),履行(德行)浮 躁者,必抑而置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1 吾彦,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 2 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复 3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习 4 会契丹入寇,吏民诣阙求借留 5 李宪坐赃抵死 检 6 之翰心知其非便 7 及文宝得罪 测 8 为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大失辎重 9 诏国子博士王用和乘传逮捕,系狱鞠问 10 其后西鄙不宁 11 不数月而事集 12 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 13 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 14 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 15 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16 殁之日,家无余赀 17 丁内艰
2017高考课标卷1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 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 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 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 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 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 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 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 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 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 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 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9【选文】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 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 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 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 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逾月, 始辞去,不取其报。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选项】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 人却不知感恩。 曲解词句
10【选文】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 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史记·李将军列传》) 【选项】D.李广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 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曲解词句
2【选文】 魏德深寻转馆陶长。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 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 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 逃窜之徒,归来如市。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选项】 C. 魏德深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奸人赵君实 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张冠李戴
1 2 3 4 5 6 7 8 9
时王安石当国 疾笃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优命敦逼,遂起视事 绥齐所莅 张闿兴陂溉田 每岁丰稔 苏峻使张闿持节权督东军 以功赐爵宜阳伯。寻卒,时年六十四,子混嗣
复 习 检 测
断句习惯: 通读时先独立判断;
做题时比较选项的不同处:
复 习 总 ①停顿不同,句意无大变化 ②停顿不同,句意不通或不同 结
【选项】 C.张闿被免官后,因为皇帝突然感到后悔,就改任 他为大司农。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四、曲解词句
【选文】 会宁、绍濒海地飓风大作,居民漂没万数。陶琰 出帑金振救。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 【选项】 C.陶琰体恤民情,造福百姓。临海地区遭遇飓风,他 拿出私有钱财救济灾民。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A
B
C
D
命题特点: ①选项排列顺序与文本行文顺序大体一致; ②选项一般一错三对。
题
文章
解题保证:①读懂原文(词汇储备); ②找到原文,认真比对。 ③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文 意 理 解 题
文 言 文 ——
熟知规律,辨明陷阱
一、张冠李戴
【选文】
有马步军教练使李玉,本燕人,凶狡,与重赞有隙。遂与 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密遣人市马缨,伪造诏书云重赞构逆, 令夷其族。乃自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 而去矣。”延正具白重赞,重赞封其书以闻。太祖大骇,令 验视之,率皆诞谬,遂命六宅使陈思诲驰赴泾州,禽玉及承 恕鞫问,伏罪弃市。延正擢领刺史以赏之,太祖诏诸州,凡 受制书,则详验印文笔迹。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二》)
【注】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
信息杂糅
【选项】 A.岑文本识广博,能融会贯通,善于写 文章。他作《藉田颂》、《三元颂》,深受唐太宗器 重,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6【选文】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 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 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 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 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 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 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 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因果失当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 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 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