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制何以长盛不衰_贺蕊玲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8课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课件PPT模板


独裁政体
军事独裁政体 法西斯政体 ……
课标要求: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新课导入
一、优良的传统与现实的困境



1、《1215大宪章》
法 案
国王
有限王权 妥协 王在法下
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召开会议, 否决国王命令,甚至可以使用武力
贵族
》 的 制
责 女王伊丽莎白周四到访英格兰银行询问哪些失误导致本轮 任 金融危机,女王公开问政在英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内 阁 制 的 形 成
英国女王在堆满金砖的金库中参观
合作探究
史料探究
责 任
鸦片战争前后,魏源《海国图志》中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解读

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


议__会__权力至上,国_王___统而不治
立 宪
首__相__掌握国家大权,但必须对议__会__负责

三__权__分立,相互制衡



渐进的变革——英国民主范围的扩大
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
改革时间
成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选举权
1867年
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选举权
1884年
以法律限制王权, 确立议会至上的地位
行政权的归属?
立法权 财政权 司法权
军权
行政权的转移
《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仍拥有行政权

任开

创 国

乔治一世——不会英语的国王
王 逐

阁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君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传承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君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传承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君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传承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英国君主制度的演进与历史传承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在位的女王,她的逝世对于英国同胞和全世界人民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她在位期间,见证了英国君主制度的演进和历史传承,对于英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英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其演进与历史传承。

英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威廉征服者,他是诺曼底公爵同时也是英格兰国王。

威廉征服者的统治确立了诺曼底王朝,这一时期的英国君主制度被称为“封建君主制”。

在封建君主制下,国王是最高的权威,所有土地和资源都归属于国王所有。

贵族和教会成为国王的重要支持者和统治阶级,而普通人民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君主制度逐渐从封建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变。

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国王詹姆斯二世因违反立宪规定而被推翻,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成为英国的新国王和王后。

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议会成为了更加重要的决策机构,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了保障。

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国的国王具有象征性的地位,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同时也履行着代表国家的职责。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家族继承制度的象征,她的出生地位注定了她成为英国君主。

在她的统治下,英国走向了现代化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突破。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本人也以其坚韧的性格和无私的服务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爱。

无论是封建君主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君主制度都体现了延续性和适应性。

封建君主制的特点是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和领地制,而君主立宪制则注重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合作关系。

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发展,英国的君主制度在历史上得以传承并保持稳定。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逝世是英国君主制度演进的一个重要节点,她的传世将永远被铭记。

英国将会按照既定的宪法程序继续进行王位继承,新一任君主将接过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使命和责任,继续引领英国向前发展。

原创4:2.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原创4:2.1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想一想 ①英国女王在行使什么权力? 议一议 ②英国女王还有哪些权力?
2.英国国王的地位:虚位元首(统而不治)
第6 页
(1)名义上: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2)形式上:
第7 页
①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授权)
②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
③有权批准法律;
小。双方达成一种妥协,国王保留王位,但权利交给资产阶级的议会。 ②英国的老百姓都十分尊重的国王,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和宗教的代表。
如果废除君主制,老百姓恐怕会起来暴动,反对资产阶级新政权。 ③当时欧洲普遍实行君主制,英国的废除可能造成周围国家的仇视。
(2)历程: 君主专制 共和国
专制复辟
光荣革命
现在英王的全称是:托上帝洪恩,大不 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她的其他领 土和领地的女王;英联邦之首,基督教 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英国国王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第 14 页
第 15 页
英国女王主持授勋仪式的场面
第 16 页
(2)国王作用(职能): ①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作为国家元首,体现英国政 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②承担国家元首的礼仪性职责(授勋、会见);
③向首相和大臣提供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作用;
磋商权——首相就某些事务应征询国王的意见,国王可以提出自己第 17的页 看法,供首相和内阁参考,但最后决定权仍在首相和内阁。
内阁 (首相)


监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院
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形式任命
负责
议会
英王
第 25 页
任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群之间的和谐共处。
挑战:政治分歧、社会矛盾、经济压力等
政治分歧
01
英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导致政策制
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分歧和争议。
社会矛盾
02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
加剧,对君主立宪制产生挑战。
经济压力
03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政府带来经济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目录
• 英国君主立宪制概述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背景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价值与影响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英国君主立宪制概述
君主立宪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体制,其 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象征性 的权力,而政府则由议会中多数 党组成,并向其负责。
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1 2
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使得政治决策更加公正、透明和可预测。
强调了分权与制衡的重要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强调了分权与制衡的重 要性,使得政治权力不会被任何一方所掌控。
3
提供了民主制度的实践经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实践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得现代民主制度能够更加 完善和成熟。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18世纪初,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即内 阁成员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责任内阁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包括内阁成 员的任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同时 ,责任内阁制也促进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和完善。
05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价值与影响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鼎盛与衰败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鼎盛与衰败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鼎盛与衰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时代标志着大英帝国的鼎盛与衰败。

这一时期从1837年到1901年,是英国历史上最长的君主统治时期,也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高峰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大英帝国巩固了其领土,并享有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大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英帝国在20世纪初逐渐陷入衰败。

本文将从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两个方面来探讨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历史。

一、鼎盛时期1. 领土扩张与殖民帝国建设维多利亚女王加冕后,大英帝国势力迅速扩张。

通过殖民和征服,大英帝国在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

这些殖民地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为英国提供了经济支持和军事优势。

2. 工业革命与经济繁荣19世纪初期,英国迎来了工业革命,从传统手工业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转变。

这种工业化进程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和商业大国。

大英帝国通过对殖民地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经济实力。

3. 政治稳定与立宪式统治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下,大英帝国实施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英国实行立宪君主制,通过议会制度实现民主决策。

维多利亚女王的象征性地位在政治上稳固,使得英国政局相对安定。

二、衰败时期1. 国际竞争与帝国主义挑战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随着其他欧洲列强的崛起,大英帝国面临来自德意志帝国、法国和俄国等国的竞争。

帝国主义的大潮形成,各国争夺殖民地和资源,削弱了英国在世界的地位。

2. 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19世纪末,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人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威胁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这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上的紧张局势。

3. 两次世界大战与殖民地解放运动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国在全球的地位受到打击。

同时,殖民地解放运动兴起,帝国主义体系逐渐瓦解。

大英帝国不得不面对殖民地独立的潮流,逐渐丧失了其过去的地位和势力。

结语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英帝国的鼎盛与衰败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历史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背景

【历史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背景

【历史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背景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接下来分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背景。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形成比封建势力更强大的力量,迫使封建阶级妥协。

英国政治文化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改革往往采取渐进的措施。

1689年,英国国会制定并批准《权利法案》,它限制王权和加强国会的权利(确立了国会拥有最高的权利的基本原则),从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有利于英国资本注意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明确规定公民应拥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使得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原则得以体现。

1.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英国君主制的演变

英国君主制的演变

英国君主制的演变英国君主制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成功的君主制之一。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英国君主制从最初的绝对君主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立宪君主制的典范。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英国君主制的演变过程。

1. 英国君主制的起源英国君主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早期,当时的英格兰被多个小国家所统治。

在这个时期,带有君主的国王开始崛起,他们通过军事力量和领土扩张来巩固自己的权威。

然而,这个时期的君主权力并不绝对,国王需要倚重众多贵族的支持。

2. 中世纪的王室与贵族斗争中世纪时期,英国君主制经历了王室与贵族之间的长期斗争。

贵族们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其中,著名的《大宪章》签署于1215年,标志着君主制度的初步限制。

该宪章确立了君主必须依法行事的原则,预示着权力分散的趋势。

3. 文艺复兴时期的君主集权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君主制度出现了明显的集权趋势。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君主,他们通过推行改革和扩张国土来巩固王室权威。

此时,君主已经成为英国政治的核心,并通过典礼、宫廷及雇佣军队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4. 英国内战与君主制度的动荡17世纪,英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内战和政治动荡。

这段时期,由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派起义,推翻了国王查尔斯一世,并实行了短暂的共和国。

然而,共和国并未持续很久,国王复辟后,王权得以恢复,但君主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不再是绝对的。

5. 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

这次革命的结果是,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被邀请成为联合君主,他们同意接受英国议会的限制,并签署了《1689年权利法案》。

这一法案确立了君主必须依法行事的原则,进一步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6. 现代立宪君主制的确立18世纪,英国君主制逐渐演变为现代立宪君主制的模式。

议会逐渐成为了国家的决策中心,而国王则成为了象征性的元首。

君主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减,而国家事务则由政府和议会来管理。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论述题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论述题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论述题说到君主立宪制,咱们自然要把目光聚焦到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

大家都知道,英国的政治体制挺特别的,君主还是存在的,但其实名义上的“皇帝”早就不再掌权,真正的实权掌握在议会和首相手里了。

看似有个国王在那儿,实则这些年它的权力已经小得可怜。

你要是仔细琢磨一下,英国的这套制度简直就像是一场华丽的表演,既有气氛又有剧情,大家都心照不宣,但又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

先说说为什么英国能做到君主立宪制。

我们得回溯到历史上那些风风雨雨的岁月。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英国的君主权力可是极大的,举个例子,亨利八世要啥就能有什么,想把一个妻子赶走就直接“判决”,简直霸道得不行。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的那个动荡时期,像英国内战、光荣革命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老百姓可不再愿意看着一位国王横行霸道。

这个时候,议会的力量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咱们得有个规矩,不能单纯依靠一个人的意志来管理国家。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政治结构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逐渐就有了今天的君主立宪制。

简单说,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就像是一个团体合作的大戏。

你看,表面上,还是得有个国王、女王在上面坐镇,举个旗、打个招呼,大家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那儿,但真正在决策的可不是他们。

要说权力的话,更多的是在议会、在首相手里。

王室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类似于我们国家的“国家元首”,但实际上这些年早就不是在“做事”的那一位了。

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您看看她的角色,很多时候她更多是“摆设”,参与一些传统的仪式,给国民一种“安定感”。

说白了,老百姓更多的是跟随这份象征,而不是盯着女王去管理国家的每一项事务。

要理解这个制度,咱们也得聊聊“宪法”这个词。

咱们知道,英国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有一部“成文的宪法”,它的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惯例和传统组成的。

比如说,如果王室想要做点什么事,得跟首相商量商量,找议会的同意。

这其实和其他国家的总统制或是议会制有点不太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442期·2010第8期□贺蕊玲英国君主制何以长盛不衰英国是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其革命的方式、结果和制度特点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效法的典范,但它却保留了革命前的君主政体,被人们称为“旧瓶装新酒”。

英国政治史始于公元410年罗马人撤出不列颠和日尔曼人的入侵。

〔1〕从此开始了英格兰君主制国家的形成时期。

其后,英国相继经历了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贵族君主制、中世纪中期的封建集权君主制、中世纪晚期的等级———代议君主制,过渡时代(都铎王朝)的专制君主制,斯图亚特王朝和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时期的君主制等阶段,终于在1689年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正式确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并一直发展到今天。

英国君主制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英国君主制深深根植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稳健的政治文化传统从地理环境看,不列颠是个岛国,它偏离欧洲大陆,主要居民区地势较平缓,气候温暖湿润。

相对独立而又舒适的自然条件使该国居民形成了稳健、审慎、害怕变革、崇尚改良的岛国心态。

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他们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观念、理性主义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服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

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比较保守的群体心态。

从历史上看,英国自诺曼征服以来从无外来入侵,17世纪内战以后再无革命,1649年英国曾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但并没有给英国带来民主与和平,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在政治制度方面恋旧守成。

英国君主制千年一贯,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下来,跟英国人重视传统、怀旧妥协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

二、英国君主制持续保留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现实条件和阶级状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英国通过16世纪的海外掠夺、海外贸易和农村的“圈地运动”,积累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了。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加强,他们要求政治上当权,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革命的彻底性。

英国王权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光荣革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本身就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是由其阶级状况决定的。

三、英国君主制的持续保留与英国的民主法治传统密切相关英国封建王权与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相比,不算是极端专制的。

英格兰人在其历史发展中跨越了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阶段,继承了原始社会末期珍贵的民主制遗产。

早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英国封建制度初建时期,一些残余的民主精神就被氏族贵族和平民所保留,在司法会议和贤人会议中隐约地体现着。

从诺曼王朝到安茹王朝,由于司法陪审制度和议会的存在,“多数首肯”、“多数优先”的原则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和维护着。

凭着这一原则,议会曾于1327年和1399年两次废黜国君。

甚至在都铎王朝时期,与议会政治相关的民主原则也仍被保留着,使得英国的君主专制无法摆脱“有限性”的特点。

同时,英国君主制能够持续保留还基于其牢固的法治传统。

长期以来,包括在封建社会中世纪,英国王权的获取和行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习惯法、成文法以及贤人会议和议会的限制;“王在法下”、“法律至上”的宪法原则得以滋生成长,越来越变得不可动摇。

相比之下,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的法律多为申明责任以及训诫惩罚的条款,(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河南濮阳457000)摘要: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方各国中最古老的,它有过辉煌,有过衰落,一度被取消,又曾复辟和被改造,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君主制之所以长盛不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英国君主制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稳健的政治文化传统;英国君主制持续保留得益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现实条件和阶级状况,并与英国的民主法治传统、英国统治阶级和政治制度的灵活性有关;战后,英国君主在英国现行政治体制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国;君主制;长盛不衰〔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8-0204-02[收稿日期]2009-12-11[作者简介]贺蕊玲(1969-),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濮阳市委党校政治学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

【国际问题研究】204·总第442期·2010第8期较少言及权利;君主的一些诏令制文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性质,可以以言代法。

正是由于有法律的限制,英国王权可以被资产阶级所接受而被保留下来。

四、英国君主制持续保留跟英国统治阶级和政治制度的灵活性有关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英国上层阶级在坚持保守主义的同时又非常具有灵活性。

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和等级制度,他们宁肯保留君主和贵族,毫不在意君臣礼仪的遵守。

在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他们宁肯诉诸宫廷政变,邀请外国君主驾临不列颠。

1688年6月20日,詹姆斯得子。

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

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

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者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

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

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

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一个《权利宣言》。

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

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

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这次政变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既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灵活性,也体现了部分大土地所有者的灵活性。

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在以后的政治发展中,面对动荡的社会形势,英国统治阶级总是不失时机地实行有限改革,以避免革命的冲击,从而使君主制顽强地生存下来。

五、战后,英国君主在英国现行政治体制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实行宪制,但无单一的成文宪法。

英国的宪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是由成文法、习惯法、惯例组成。

主要有大宪章(1215年)、人身保护法(1679年)、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法(1911、1949年)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

根据英国现行宪法,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议会的组成部分、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

然而,英王的上述权力只是形式上的。

英王的地位是象征性、礼节性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王在英国国家制度中是可有可无的。

相反,英王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内阁制度乃至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都是不可或缺的,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说来,英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英王是英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几百年来,资产阶级把英王宣传成超阶级、超党派的中立的不会犯错误的代表全体国民的君主。

久而久之,英国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制度。

在英国人眼中,国王是全体人民和英国文化的代表。

英王即位、加冕、结婚、寿辰等都被视为全国的节日,举国欢庆。

英王的生日就是国庆日。

这些都说明英王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是维系英联邦成员国的纽带。

自从20世纪20年代,英国开始考虑让殖民地自主。

1931年,英联邦正式确立。

“二战”后,大英帝国的版图开始分崩离析,殖民地纷纷从英国独立,但这些独立国家仍然留在英联邦内。

英联邦现由53个独立国家组成,成员包括英国和巴基斯坦等已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

〔2〕伊丽莎白二世同时是英联邦的元首。

现在仍有13个成员承认英女王为其国家元首。

英王不时去英联邦成员国进行访问,每年圣诞节都要向英联邦成员国人民发表讲话,等等。

英王维系英联邦成员国之间关系的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人和组织都无法替代的。

3.英王对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

英国内阁会议是保密的,所以政府更迭后首相和大臣对以往政府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存在政策连续性问题。

而英王是世袭并终身任职的,虽然英王不处理政务,但首相必须向英王报告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活动。

因此,英王不仅对英国历届政府内政外交非常熟悉,而且还从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政府更迭的特定时期,英王向首相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很有见地,对于保持英国政府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能起到一定作用。

4.英王是英国各种政治势力的协调者,在英国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歧、矛盾时能起到调节作用。

英王被看成是超阶级、超党派的,是中立的化身。

因此,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歧、矛盾时,英王可以出面调停并予以解决。

如英国一向由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但是在1923年底的国会选举中保守党受挫,从原先364席降至258席,不足组阁所需的半数,自由党获得158席。

而工党从144席增至191席,超过自由党成为第二大党。

〔3〕本来,工党的实力还不足以单独组织政府,但是保守党和自由党互相倾轧,彼此不愿意支持对方组织政府。

在这种情况下,英王出面调停,结果1924年1月,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首届工党政府。

正由于英王有上述作用,所以尽管长期以来有不少人都在议论英国是否要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但是都没有为大多数英国人所接受。

正如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样,英国今天的立宪君主制也是英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各个国家基于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有一条自己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吴妮.英联邦已是松散组织[DB/OL ].http ://news.sina.com.cn/w/2007-11-24/014012959246s.shtml.[3]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DB/OL ].http ://www.ch.zju.edu.cn/RWKJ/SJS/chap6/abritish.htm.责任编辑:丁芝【国际问题研究】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