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背考点附录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背考点附录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并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是“能不能”的问题;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是“愿不愿”的问题。

例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比如,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相分离,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是内在的真实态度的体现,或者口头表达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_____A : 知识经验B : 观念和信念C : 道德认识D : 道德观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填空题品德是许多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物”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被称为“催化剂”的是____。

参考答案: 道德情感3、单选题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_____A : 从众B : 服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4、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这里考察的知识点是教育心理学中品德发展一章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5、简答题简述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 (3) 从律他到律己; (4) 从片面到全面;(5) 从笼统到具体。

6、填空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____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参考答案: 过错行为7、单选题皮亚杰认为,_____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A : 10B : 9C : 12D : 18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皮亚杰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椐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利用群体的约定: 三、利用群体的约定: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定对个体有一定的约束力。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与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 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 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 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 经过直接反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 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 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 榜样或示范者,学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 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 机过程四个部分。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的因 、家庭教养方式(前面“ 已讲过) 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 3、同伴群体 、 内部条件: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 3、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认识水平(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实验: ①目的:测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②材料:道德判断故事 ③程序:分三个等组。一道德判断有进步, 给予强化;二道德判断有成人做榜样,积 极强化;三有榜样,无强化。→无榜样、 无强化测量其判断。 ④结果:二、三好于一;三最好。 ⑤结论:成人榜样起作用,而强化作用不 明显。且道德判断不是年龄差异,而是个 体差异,受榜样影响。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根据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如何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要的满足,很容易造成看似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对于处于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的学生,讲解遵守法规问题多半是没有好效果的。

(2) 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境,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利用假想的或真实的道德两难情境,进行道德推理训练,可以使儿童学会综合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以及道德情境条件,经过权衡,做出适当的道德选择。

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因茨和药剂师,对道德两难情境做出判断。

(3) 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

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知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

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高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

(4) 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

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2、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3、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4、单选题—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_____A : 与生俱来的B : 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 : 是遗传得来的D :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8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8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圣才出品】

第8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8.1 复习笔记一、态度与品德的概念1.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的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

(2)态度的构成一般而言,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①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②情感成分,与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异。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

2.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定义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特征。

(2)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成分,又会影响进一步的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它伴随着道德观念并渗透到道德行为中。

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时,都会出现与这些判断有关的情感。

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无从表现。

④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品德成分。

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是社会、教育者要求个人达到的目标,更因为道德行为体现了人类行为的高度复杂性。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12章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12章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①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a.定义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如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交圈等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4.个人经历: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悲喜交加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塑造。

5.个人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品德。

二、教学原则:1.个别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感知与体验原则:借助感官,使学生感知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情感教育原则: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5.鼓励与奖励原则: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6.个人和集体的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集体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态度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品德。

8.公平与公正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公平与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个别学生,保障每个学生的发展权益。

9.身心健康原则: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态度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 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 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的愿望。
1 2
3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否则就是坏 的。
三 ( 20 岁 以 上)
6
普 遍 伦 理 取向
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 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换言之, 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 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①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取决于外在要求。 •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道德价值着眼于社会要求。
• (二)认同
–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 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 行为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 制。
• (三)内化
–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 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 • • • • •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3)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2)二者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

2、两者的区别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四、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五、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其形成过程是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

六、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2、认同
3、内化
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八、儿童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