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费孝通《乡土本色》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选择题+主观题)

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 了贬义。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B项 在原文中表述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 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 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 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 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 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原文说的“礼俗” 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因此B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 意思的一项是(D)(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 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 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 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 会圈子。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 下人被称为“土气”?
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 了泥土,靠种地谋生。 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 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 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C.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 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 生活常态。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 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试题分析:D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 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出现在第四段 开头,文中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 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 会”。所以选D。
乡土本色试题

乡土本色【内容概述】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人口在增加,经过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能宣泄在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但老根是不常动的。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
这是他们早期拓殖的年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1、每家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太远;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3、为了安全;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代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以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礼俗社会,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
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练,“不亦悦乎”。
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思维导图】【教法指导】粗读法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
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后记中把这本书的背景、写作经历,以及写书的目的,说得很清楚了。
原来费孝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是从“实地的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的分析”,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乡土中国》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
后记比较长,叙述了社会学的学科史,涉及的流派众多,名词术语不少,我们不必感到畏难和紧张,大致了解其学术源流就行。
费孝通梳理学术史,是为了说明他的研究是在跟进当时社会学研究重视个案切入(即所谓聚焦于某个群体的“社区研究”)的“趋势”,目标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进而进行比较研究。
2019-2020学年沛县五段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沛县五段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阅读指导

5、你从文章中能够看出“土”字与乡下人有些怎样的联系?
例如: (1)乡下人的谋生方式--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 (2)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乡下人即使远离农业区,也懂得种地。 (3)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乡下人最信奉的是 土地神;“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 (4)乡下人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
其二,中国的农村呈现聚村而居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每家所耕地面积小。 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三、为了安全。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可见,中国的 农村呈现聚集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其三,“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 到自己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交圈子在扩大,但真正的熟人圈子在减小。
练习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
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
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示例: 流动性。过去:每人都生于斯、死于斯,人与人之间互相熟悉。现在:有的乡村
外出务工人口增多。 规矩。过去:有着“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即
约定俗成。现在:老规矩观念在弱化。 信用。过去:乡亲间形成“最可靠也没有了”的信用。现在:仍有信用,但多半
不再完全信任。 人际关系。过去: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方法因“熟悉”而自然简单。现在:社
总的来看,乡下人从土地中找到了谋生的办法,形成了现有的文明,孕育了对 土地特有的感情。正因如此,他们直接地粘着在土地上,既不知改变,也不思改变。 他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由此看来,“土”成为他们的身份,成为他们的标志, 成为他们的名片。用“土气”来形容这些乡下人自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语文阅读答案

乡土本色费孝通语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乡土本色参考答案

乡土本色参考答案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是指乡村的特有风貌和文化传统。
它是乡村的独特之处,也是乡村的魅力所在。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乡土本色逐渐被忽视,乡村的面貌也在不断改变。
然而,乡土本色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被重视和保护。
一、乡土本色的内涵乡土本色是指乡村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这些特点构成了乡土本色的基础。
同时,乡村的人文风俗也是乡土本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的传统节日、乡土美食、民间艺术等都是乡土本色的体现。
二、乡土本色的重要性乡土本色是乡村的独特之处,也是乡村的魅力所在。
乡土本色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乡土本色有助于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
同时,乡土本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保护和展示乡土本色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三、乡土本色的保护与传承乡土本色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乡土本色的认识和意识。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应当加强对乡土本色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乡土本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要加强对乡土本色的保护和修复。
乡村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是乡土本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修缮古建筑,保留乡村的原始面貌。
最后,要加强对乡土本色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承担起责任,同时也需要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四、乡土本色的发展与挑战乡土本色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乡土本色逐渐被忽视。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乡村的面貌不断改变,乡土本色的独特之处逐渐消失。
其次,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对乡土本色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乡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面临很多问题,如农业产业化、农民收入等,这些问题使得乡土本色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乡土本色的保护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保护好乡土本色,传承好乡村的文化遗产。
乡土本色阅读习题

乡土本色阅读习题《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阅读习题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而“乡土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
在这里,中国传统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备地揭示了出来。
2.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无法和“泥土”分开;“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人的命根,是思家良药,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粘在土地上,代代相传,“老根”不动。
3.“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人口的流动率少,社区间的往来必然疏少。
对外以聚居社区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而对内则是人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
4.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一、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距离近;二、因水利产生合作的必要,聚居有利于合作;三、安全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人口代代积累形成大的村落。
5.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终老是乡,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熟悉”的社会里,规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
6.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乡下人的谋生方式——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即使远离农业区,也仅懂得种地;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地神;“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土气”因为不流动而产生。
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乡土本色 阅读习题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阅读习题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而“乡土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
在这里,中国传统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备地揭示了出来。
2.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无法和“泥土”分开;“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人的命根,是思家良药,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粘在土地上,代代相传,“老根”不动。
3.“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
人口的流动率少,社区间的往来必然疏少。
对外以聚居社区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而对内则是人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
4.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一、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距离近;二、因水利产生合作的必要,聚居有利于合作;三、安全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人口代代积累形成大的村落。
5.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终老是乡,形成“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熟悉”的社会里,规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
6.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乡下人的谋生方式——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即使远离农业区,也仅懂得种地;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地神;“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土气”因为不流动而产生。
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本色》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
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答案:
1.A
2.C
3.B 答案解析:1.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因此“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是错误的。
C项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项“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A项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
B项“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有误,原文是说因为“熟悉”。
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恰恰相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3.原文相关信息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
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可见礼俗不是一种抽象出来的原则,更不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普遍联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意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