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与辞赋..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 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 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 来,其神化所至邪!”
公元前98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怀着无比的仰慕之情,把一个几乎 和他同时代的文人写进了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后人评价《史记》“ 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而司马迁为这位文人作的 传,竟然洋洋洒洒近万字,不仅收录了他的八篇文章,还记叙了他的 生平和传奇的爱情故事。这位令一向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大书特书的 人物,就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西汉大辞赋家 ,他以大气磅礴,经世绝伦的辞赋,被后世 尊为“赋圣”“辞宗”。他还曾奉旨出使西南夷,为汉武帝开疆拓土 ,平定大西南,立下汗马功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 被千载传诵,家喻户晓。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司马相如和 司马迁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 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 艺文志》著录“司马 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 、《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 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 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 的代表作家。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fú)郁,隆 崇嵂崒(lǜ zú): ,岑崟(cén yín)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 上干青云。罢池陂陀(pí tuó),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zhě è ),雌黄白坿(fù),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 ,琳珉昆吾,瑊瓑(jiān lè)玄厉,碝(ruǎn )石碔砆(wǔ fū )。 其乐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藭(xiōngqióng )菖浦,江蓠蘼芜,诸柘 (zhè )巴苴(jū )。其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陁(tuó )靡,案衍坛曼 ,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葳菥(wēi xī )苞荔,薛莎青薠(fán );其埤(pí )湿则生藏茛(gèn )蒹葭,东蘠(qiáng )雕胡。莲藕觚(gū )卢,菴闾(ān lǘ ) 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 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jù )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jiāo tuó ),瑇瑁(dài mào )鳖鼋(yuán )。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pián nán )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zhā )梨梬(yǐng )栗,橘柚芬芬 ;其上则有鹓鶵(yuān chú)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曼蜓貙 犴(chū àn )。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那么,你对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了解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第一: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
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
扬雄文论研——精选推荐

摘要扬雄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思想丰赡.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视角对之进行解读。
从扬雄文论的角度来解读扬雄著述,可发现其文论对于先秦以来言意之辨的一些基本问题都有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而且自成体系。
扬雄认为,一般人由于“文体谬误”和“意图谬误”而“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圣人则由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文质兼备,内外一致而能做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一般人难以言尽其意,只有圣人才能真正做到言书以尽心意。
在言意观基础上,扬雄从文体意识角度提出著名观点:“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从作者身份出发对辞赋进行区分,认为“辞人之赋”“劝百风一”、“文丽用寡”以至言不达意尽意而予以断然否定,“涛入之赋”合乎儒家法度能够言尽其意而予以肯定。
扬雄的言意观和文体意识内涵着其文论体系“明道、征圣、宗经”的实质和文用兼顾中注重功用的文学价值观.扬雄关于辞赋功用和价值的否定以及他在赋体流变、文体自觉意识发展方面的贡献在两汉之际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扬雄又探讨了关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和解决言意矛盾问题的原则和途径。
扬雄认为,一般人应该以“明道、征圣、宗经”为原则,从继承发展往圣先贤的优良传统和加强个人学识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探求解决之道。
扬雄文论虽是复古的儒家文论,但经过批判、融合的复古,己不单纯是复占,而是“推故而别致其新"llI扬雄文论因此而显示出其不乏创造性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扬雄言意观文体意识儒家思想文论ABSTRACTYangXiongisamallofgreatlearning,manyworksandrichthoughts;reseachworkerscallstudyhimfromvariousaspects.Studinghisworksfromhisliterarycriticism,wecanfindthathiscriticismelaboratessomebasicquestionsonthedifferencebetweenwordsandmeaningsfromthepre—QindaysonandithasitsOWl]systems.andYangthinkthatthepeoplecannotexpresstheirmindbywordstheirwordsbywritingbecauseof‘stylefaults’and‘intentionfaults',butthesagesCanbecausetheirstyleandintentioncanbeunanimousSOthattheycanexpresstheirmeaningpreciselywhichisdifficultfortheOrdinarypeople.Onthebaseoftheviewsonwordsandmeanings,Yangadvancesthefamousidea,thatis,Ciwriters’Fuaresplendidandandproper,whichdifferenceextravagant,butpoets’FuaresplendidbetweenCiandFuiSinaccordaneewithwriters’status.Ciwriters’Fuaremoreencouragable,lesscritical,moreextravagant,lessusefulSocannotfullyconveytheirYangcriticizesthemfirmlybecausetheirFuideas.butpoets’FuconformstotheConfucianists’moralstandardandCallfullyexpresstheirideasandYangaffirmsit.Yangxiong’Sviewsonwerdsandmeaningsaswellasviewsonstyleconnotestheessenceof‘makeDanunderstandable,letsagesagree,taketheclassicsasmodels’andakinkofvaluesthatisgivingmoreconsiderationonpracticalusebutliterarygraceaswell.YangXiong’SnegationofFu’SuseandvaluesandhiscontributiontothechangeofthestyleofFuandtheconsciousnessdevelopmentofthestyleearlyforwardthecauseandforgeaheadintothefuturebetweenthetwoHeat》.Then,Yangseekstheprinciplesandwaystothecontradictionbetweenwordsandmeanings.InYangXiong’Sopinion,thepeopleshouldpersistinmakingDaoUnderstandable,lettingsagesagree,takingtheclassicsasmodelsandsearchingafterthewayofsolvingthecontradictionbymeansofcarryingonenlargingtheindividualknowledgeofmorality.Though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theConfucian’Stheoryofliteraturebyrestoringsomeanciantways,hisrestoringisnotjustthesamebuthavingitsnovelty.Therefore,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noticeableowingtohiswisdomandcreativity.Keywords:YangXiong,ViewsOnwordsandmeanings,Consciousnessonstyle,Confucianism,Literarytheory.Ⅲ引言:扬雄研究概述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天风五年(公元18年),先后为宫黄门侍郎和中散大夫,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学习参考:阮忠《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

附录一、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汉赋的创作从西汉初年之兴,至东汉建安时期,前后四百年,作家璨若星辰、作品绵延不绝及其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两汉文学的主流,领受了汉文学代表的殊荣。
当汉赋的创作在西汉武帝时期迈入鼎盛,汉赋的研究从相传为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论发轫,直到20世纪末,前后约二千一百年。
其中,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约二千年,20世纪一百年。
为明晰起见,本文先述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然后叙说20世纪汉赋研究状况,略于前者而详于后者。
因此题为“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
一、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元明清时期。
(一)两汉的汉赋研究两汉的汉赋研究面相当宽泛,赋的欣赏者与创作者迎合汉赋的审美趣味,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汉赋有所思考。
尤其是创作者的汉赋研究构成这一时期汉赋研究的重要特征,他们以自己的创作体验感发对汉赋的深刻认识,使汉赋一进入研究的轨道就达到具有典范意义的高度。
1、汉赋生成研究汉人对汉赋的考察,首先体味到《诗》与楚辞对汉赋生成的影响,不过二者影响的趋向不同。
《诗》的影响在于讽谕。
汉代儒学的独尊导致汉人以儒学的眼光看《诗》,从《诗》中看出风化、美刺,很自然地以汉赋比附《诗》。
好奇美之词的司马迁为司马相如立传,就其《子虚赋》、《上林赋》发表意见,认为“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册,第3073页。
)汉宣帝刘询则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班固:《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 册,第2829页。
),意为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与孔子论《诗》之义相近。
延及东汉,对赋的发展进行梳理的班固表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但赋是“古诗之流”,是“雅颂之亚”,“恻隐古诗之义”的观念不变。
他批评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在赋中以“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册,第1756页。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骚体赋的创作在东汉时期仍然持续进行。
骚体赋的代表作品包括班彪的《北征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以及蔡邕的《述行赋》等。
这些作品或者以纪行的方式抒发感慨,或者以述志的形式展现情怀,情感表达十分浓厚。
冯衍的《显志赋》在创作上受到了屈原赋的较大影响,而蔡邕的《述行赋》则通过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集团。
另一方面,赋体创作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东汉初期的赋家继承了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然而,到了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开始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张衡的《归田赋》是这一转变的开端,它标志着东汉赋体创作的新趋势。
此后,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作品也体现了这种转变的特点。
此外,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也是汉赋发展的重要阶段。
抒情小赋具有现实性、抒情性、篇幅短小活泼以及语言趋向骈俪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综上,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的创作延续和赋体创作的转变,特别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研究专家。
关于扬雄辞赋观的一点厘清

关于扬雄辞赋观的一点厘清张明辉【摘要】扬雄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辞,是文学取消主义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这是对扬雄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对"雕虫"的错误理解,"雕虫"当读为"雕彤",是"雕饰"意思,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学写虫书".基于此,扬雄这句话的本意是反对过度的文饰,提倡文与质的统一.【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9)01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虫;彤;辞人之赋【作者】张明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认为:扬雄视赋为雕虫小技,壮年后不屑再作赋。
语出:《法言·吾子篇》:“或问:吾子少而好赋。
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或曰:雾縠之组丽。
曰:女工之蠹矣。
”扬雄壮年悔赋,“壮夫不为也”这句话可以作为确证。
但是,悔赋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一直语焉不详,其原因是“童子雕虫篆刻”这句话难以训释。
传统的解释,如韩敬《法言注》、权威辞书《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俱认为:“虫书、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西汉时蒙童所习。
因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关于扬雄的辞赋观,曹植曾有所论及。
他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犹称壮夫不为也。
①《与杨德祖书》,《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54页。
曹植的“辞赋小道”与扬雄的“雕虫篆刻”,被后人糅合成“雕虫小技”,成为后代鄙夷辞赋文章的熟语。
唐·孙过庭《书谱》云:“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今人大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扬雄之所以悔赋,是因为赋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举例子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

举例子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摘要:一、引言二、蜀鄙二僧的观点简述三、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1.例子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2.例子二: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3.例子三: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四、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们的智慧、才情和成就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蜀鄙二僧,作为古代四川地区的两位才子,他们的观点和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举例的方式,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
【蜀鄙二僧的观点简述】蜀鄙二僧,即唐代的诸葛亮和刘备。
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勇敢的品质和忠诚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他们主张忠诚、仁爱、智慧、勇敢等品质,强调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
【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1.例子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他辅佐刘备,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通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建国的大计。
他提出“得蜀汉者得天下”的著名论断,强调了蜀汉在三国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的智慧、勇敢和忠诚,无疑证明了蜀鄙二僧的观点。
2.例子二: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杜陵野客。
他们两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在唐代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杜甫的诗则沉郁、凝重。
虽然二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的成就,证明了蜀鄙二僧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观点。
3.例子三: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
他们两位文学家都是汉代辞赋创作的代表人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以瑰丽的想象、优美的文辞,展示了汉代文化的繁荣。
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等作品,则以深刻的议论、严谨的结构,体现了汉代辞赋的发展。
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进一步证明了蜀鄙二僧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观点。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卓越成就。
浅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评论研究

14浅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评论研究■胡晨楠/上海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司马相如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辞赋大家,后世文学批评家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论述司马相如,给予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极高评价。
但是又在文风方面对司马相如的靡丽浮华加以批评。
本文主要研究了刘勰对司马相如正反两面的评价内容及矛盾关系,同时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加以对比探究。
关键词:司马相如 刘勰 《文心雕龙》 文论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辞赋大家,他的辞赋语言华丽浩荡,慧巧奇特,后世文学评论家对于司马相如都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看法。
本文主要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评论观点出发,研究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刘勰对司马相如褒贬同在的文学观点。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
”在司马迁看来,司马相如的辞赋语言浮华“滥说”,但是它的讽谏效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如其不用何?”班固在此基础上继承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过于浮华靡丽,认为赋乃“古诗之流”[1]“劝百讽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之前的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的的评价标准是文学创作的政治作用和对社会的意义,从而忽视了文学创作的进步和文学形式可贵性。
这体现了当时以汉代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批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从建安时期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不再担当经学家说教的工具。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的赋丽说可以体现出此时的文论学家已经注意的文学作品形式美的一面,汉代经学的实用性文学批评逐渐被摒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司马相如与扬雄则是汉赋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本文在研究两人赋作的基础之上,分析其性格特质的内因、客观存在的时代环境外因,运用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注重文本的多角度分析与对比解读,分别从两人辞赋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辞赋理论入手,探讨他们辞赋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找出其辞赋差异的原因。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曲尽奇妙的辞赋创作风格,分为三节:一、汉赋的体裁分类,整体概括汉赋分类以及司马相如与扬雄赋作分类;二、两人汉赋作品的主题内容;三、两人汉赋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理论,分为三节:一、司马相如的辞赋理论;
二、扬雄的辞赋理论;三、司马相如、扬雄赋作的变化。
第三章:司马相如、扬雄辞赋创作差异之原因,分为两节:一、时代与经历对两人辞赋创作内容的影响;
二、自身个性对两人辞赋创作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