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七、抵消平衡法(counterbalancing method)
(一)每个条件只测一次 实验:为考察运动员对五种饮料ABCDE的喜好情况,研究者决定采用 兼作组法进行实验。这意味着每名被试需要品尝全部的五种饮料,假 设每个条件只测一次,即每种饮料被试只品尝一次。那么,如何安排 这五次试验的顺序? 1.完全抵消平衡(complete counterbalancing) 这种方法意味着每种可能的序列都被使用n(n≧1)次。如果一个实验包 含X个条件,那么,可能的序列一共有X!个。上面实验中。一共有五 个条件,因此可能的序列一共有120(5!)个。如果每种可能的序列 都被使用一次,则需要120名被试。
s1 S2 S3 S4 S5 122 130 146 135 120 s6 S7 S8 S9 s10 124 141 132 140 129 s11 S12 S13 S14 s15 125 128 135 148 121
第二步,对智力分数按升序排列:
S5
S15 S1 S6 S11
120
121 122 124 125
一、排除法(elimination
method)
含义: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例如: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音响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 隔音室或暗室。 单盲实验:研究结束之前,被试并不告知研究的真正目的(当 然,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将研究的真正目的告诉被试)。 双盲实验: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内容和目的, 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缺点: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缺乏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所谓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适用 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心理学试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

结果: (1)当注视框变量到目标开始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 CTOA) 较短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提示条件下目标觉察要快。 (2)当CTOA较长(超过300毫秒)时,同无效提示相比,有效 提示条件下目标不仅没有变快,反而变慢。 长CTOA条件下所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称为返回抑制 (inhibition of return )。 如果CTOA变化范围为0~2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的促 进作用;如果为300~500毫秒,则只能观察到有效提示产生的抑 制效应。
解决办法:(1)查阅文献 (2)有时可做一些预备试验
(二)检查点和间距的确定 检查点是指自变量的不同取值(通常称不同
的水平)。 检查点通常为2-5个 间距大小也需慎重考虑,太小可能观察不到
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太大则可能 遗漏某些重要变化。
二、因变量的观察
良好因变
1
量需要具
2
备的五个 3
环境变量 ? 来源于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变化 ? 如:温度、湿度、噪声…
被试变量 ? 来源于被试的特征 ? 也称分类变量、机体变量
被试固有的、或 多或少带有永久 性的特征(如性
别、年龄等)
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被试的一些短 暂的经历或体验 (如遭遇自然灾
害等)
被试 变量
被试的一些行为 分类(如习惯等 )
(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 作用。
四、随机化法 (randomization)
实验:为研究空间位置联想能否改善60~65岁老年人的记忆 成绩,研究者决定向被试呈现 32个代表物体名称的词。每个 词呈现4秒,要求被试尽可能多的记住这些词。所有词呈现完 后,要求被试立即回忆呈现过的词。 实验分为三种条件:1.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联想每个词所代 表的物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典型的空间位置(位置联想记 忆);2.指导语鼓励被试尽力产生联想,但并告诉被试具体 作何联想;3.指导语只是简单的告诉被试记住这些词。 假设有30名老人自愿参加此项实验,那么应该如何分配被试
论文写作中的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控制变量的操作

论文写作中的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控制变量的操作心理学实验在论文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研究者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然而,设计一个有效的实验和控制变量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论文写作中的心理学实验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和控制变量。
一、实验设计在进行心理学实验之前,研究者需要仔细设计实验的结构和流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1. 实验类型心理学实验可以分为实验组设计和对照组设计。
实验组设计包括研究参与者接受某种处理或干预,而对照组则未接受处理或干预。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干预的效果。
2. 随机分组在实验中,研究者需要随机将参与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随机分组可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偏见,并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常见的随机分组方法包括简单随机分组和分层随机分组。
3. 变量操作实验的变量操作是非常关键的。
操作变量意味着研究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不同的干预或控制。
例如,在一个调查焦虑水平对注意力的实验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让实验组接受一些焦虑诱导任务,而对照组接受一些不焦虑的任务来操作变量。
二、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者需要控制一些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变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变量的方法:1. 随机分配随机分配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变量的方法。
通过随机分配参与者到不同的组别,研究者可以平衡不同组别之间的潜在差异。
2. 控制外部条件为了控制外部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一致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实验室的温度、噪音和照明等都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3. 操纵检验在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使用合适的检验工具来控制变量。
这些检验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测量和记录相关的变量,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4. 双盲设计双盲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双盲设计中,实验参与者和研究者都不知道他们所分配到的组别。
这可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总结心理学实验设计和控制变量的操作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实验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自变量是被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测定或被记录的变量。
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可能性:①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
直线的斜度可能不同,但关系总是线性的;(A)②自变量与因变量两者没有关系。
它说明行为不受自变量的影响。
(如B)③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却相应减少。
(如C)④自变量与因变量形成非线性的关系。
其中有的是一致关系(如D、E),有的是倒转关系(如F)。
在后一种情况下,因变量先随自变的上升而上升,以后,自变量继续上升,而因变量持续下降。
第二节自变量及控制、自变量的含义简述自变量的含义。
自变量的含义:自变量是研究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水平X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操纵。
又称为独立变量。
如反应时实验中的不同照明条件,记忆实验中的不同识记条件等。
理解:①在心理学实验中,自变量的代名词是"处理"或"处理变量〃。
任何一个心理学实验的目的都是发现自变量在心理或行为中的效应, 因此选择自变量是研究者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②在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也叫因素或因子。
通常讲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是指自变量的个数。
③水平是同一个自变量采取的维度,即自变量的不同取值,也叫实验处理。
每种自变量水平也叫一种实验处理。
AxB实验设计指自变量A水平的个数和自变量B水平的个数。
、自变量的种类举例说明自变量的种类。
实验的本质,无外乎是在有限个控制情境下的观察、比较,而这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自变量。
划分根据自变量种类自变量定义举例(1)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水平划分的种类①操作性自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直接操纵的变量,即自变量可很好地被量化并且是可以控制的。
①在记忆实验中,学习的次数是研究者可很好地操纵的自变量。
②在汉字加工的研究中,研究者常选择汉字的频率作为自变量。
让被试对高频汉字和低频汉字进行命名反应。
心理学学士论文中的控制变量与实验设计

心理学学士论文中的控制变量与实验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概念。
控制变量是指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所保持不变或者是控制的因素。
实验设计则是研究者为了验证或者探究某种关系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法。
在心理学学士论文中,掌握好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探讨这两个概念,并讨论在论文中如何运用它们。
控制变量是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排除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在心理学研究中,变量可以分为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控制变量则是除了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
通过控制这些变量,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研究和分析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研究某种药物对焦虑的治疗效果,研究者可以控制性别、年龄、经济状况等变量,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
在进行控制变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假设来确定需要控制的变量。
其次,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控制变量。
可以通过实验室条件的统一、随机分组、匹配设计等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考虑控制变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
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更好地探究和验证研究假设。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组对照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交叉设计等。
在选择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研究目的、可行性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降低误差和干扰,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技巧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例如,随机分组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类似性,降低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偏差。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双盲测试可以减少实验者和被试者的主观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此外,交叉设计可以减小样本量,减少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在心理学学士论文中,要准确描述和解释使用的控制变量和实验设计。
首先,需要在引言部分介绍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假设。
然后,解释使用的实验设计及其合理性和优势。
心理学研究中变量的种类及控制

因变量
01 定义
因变量是心理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测量的变量, 反映自变量的影响效果。
02 特点
因变量应当是可测量的,并且能够客观、准确地 反映自变量的变化。
03 作用
因变量是实验中用来验证假设和揭示因果关系的 变量。
无关变量
定义
无关变量是指在心理学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他变 量,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THANKS
感谢观看
恒定法
确保实验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经 历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以消除潜 在的干扰因素。
控制实验环境
01 实验室环境
在实验室中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 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02 实验设备
使用标准化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以确保实验过程 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03 实验参与者
确保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特征与实 验目的相匹配,以提高实验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伦理问题
在实验中需要遵循伦理原则,保护被试 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伤害。
变量控制不严格
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无关变 量的干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问题
在实验设计时需考虑内部效度和外部 效度,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 性。
样本偏差
在实验中需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 性,避免因样本偏差而导致结果的偏 颇。
靠性。
代表性原则
02
确保所选变量能够代表总体,避免以偏概全。
可操作性原则
03
确保所选变量能够进行实际测量和操作,以便进行实验控制和
数据分析。
变量的确定方法
文献综述法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 研究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理论,确定研 究中的关键变量。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被试反应超过了所能测量的最大值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把握变量含义 理解自变量的本质及操纵方法 掌握因变量的本质及控制方法 领会额外变量的含义及控制方法 掌握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变量及控制 第二节 因变量及控制 第三节 额外变量及控制 第四节 实验的效度与信度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实验者能直接操纵——可以下操作性定义
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操作性定义的概念,他 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不直接描述被定义事物的特征、 性质,而是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或所作的实际活动下 定义,这就叫做操作定义
或:操作性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 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敏感性
❖ 因变量必须因自变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因变量的控制
实验者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反应控制
❖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 量上
❖通过指导语控制
内容确定 完全 简单明确 标准化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避免量程的限制
❖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
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 那么,操作自变量时,被试反应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都能被观察到
镜画实验中同时记录被试所用时间和所犯的错误次数
心理学实验变量及控制
选择因变量指标时要考虑的问题
有效性
❖ 能代表反应的性质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客观性
❖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仪器测量并记录到
数量化
❖ 将被试的反应进行量化 ❖ 质的指标,则分为等级
简述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五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简述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五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心理学实验中,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常常需要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下面是五种常用的方法:
1. 随机分组控制:研究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
这样可以确保两组在额外变量上的潜在差异分布相似,从而减少了外部变量的干扰。
2. 匹配设计:使用匹配设计时,研究者会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将参与者分成相似的小组。
这样可以消除与研究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的差异。
3. 配对设计:在配对设计中,同一位参与者会接受不同条件的实验处理。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者可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为每个参与者都充当了自身的对照。
4. 协变量分析:协变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
研究者会使用其他相关的变量作为协变量,通过分析协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控制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5. 随机顺序:在某些实验中,研究者会随机安排参与者接受不同条件的处理。
这样可以避免顺序效应,即参与者对于先前条件的影响会干扰到后续条件的结果。
通过随机顺序,可以消除顺序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在心理学实验中,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推断出因果关系。
然而,也需要注意在具体实验设计中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确保实验的内部和外部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出错可能面临的惩罚不同
使用操作性定义的好处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 方便不同研究进行比较,增进沟通的准确性 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第二节 因变量及控制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
把握变量含义 理解自变量的本质及操纵方法
掌握因变量的本质及控制方法
领会额外变量的含义及控制方法 掌握实验的效度和信度的本质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变量及控制 第二节 因变量及控制 第三节 额外变量及控制 第四节 实验的效度与信度
第一节 自变量及控制
操作性自变量
可直接操纵:学习次数、刺激呈现等
选择性自变量
被试变量:性别、年龄、民族等
根据自变量的来源
作业或任务
标准化的作业或任务 一张配对联想表、无意义音节等
环境
只改变环境中的特征 温度、湿度、亮度、噪音等
被试变量
被试的一种持久性特质 性别、年龄、种族、神经质性、社交性等
客观性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仪器测量并记录到
数量化
将被试的反应进行量化 质的指标,则分为等级
可靠性
有一定的信度,即对同一组被试测量两次或更多次,被试的反应 结果应基本一致
敏感性
因变量必须因自变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变量的控制
实验者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反应控制
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操作性定义的概念,他 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程序来下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不直接描述被定义事物的特征、 性质,而是根据测定它的程序或所作的实际活动下 定义,这就叫事物、时间、
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性定义与字典中的定义是有差异的
实验任务太简单,被试在各种不同水平的自变量下都获得 了很好的结果,且无差异
地板效应
被试反应低于所能测量的最小值
实验任务过于困难,不同水平自变量下被试的结果都很差,
且无差异
防止方法
实验设计+预实验
先通过实验设计去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通过 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 应情况。如果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 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要修正
暂时性被试差别自变量
任何改变被试的特征使其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操作 双耳分听法,半视野速视技术
自变量的控制
自变量操作的严密性
呈现刺激的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
准确精密不失真 仪器性能稳定 操作方便,反应灵敏,显示范围要满足自变量变化的要求 仪器不应干扰、阻碍、改变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即不能
主观性因变量
被试个人化的反应
口头报告
根据因变量的数量划分
单因变量
指只测量被试的一种反应
在测量数字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只记录正确回忆率
多因变量
指同时测量被试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
镜画实验中同时记录被试所用时间和所犯的错误次数
选择因变量指标时要考虑的问题
有效性
能代表反应的性质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
量上
通过指导语控制
内容确定 完全
简单明确
标准化
避免量程的限制
设计实验任务和反应指标的指导思想
使被试的反应情况分布在指标量程的中等范围内, 那么,操作自变量时,被试反应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都能被观察到
天花板效应
被试反应超过了所能测量的最大值
自变量(独立变量)
因变量(依变量)
额外变量(无关变量、参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
定义
实验者所操纵且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变化水平完全取决于实验者的操纵
研究当以声音刺激作为提示线索时,人们的按键反 应是否更快,自变量是提示声音线索的出现或缺失
自变量的种类
根据自变量的操作性水平
因变量的含义
因变量的类型
选择因变量指标时要考虑的问题
因变量的控制
因变量的含义
由操纵自变量引起被试做出某种特定反应
的变量
实验者感兴趣的行为指标
外显活动及体内的生理、情绪和意识活动
因变量的类型
根据客观性程度划分
客观性因变量
能看得见和观察到的被试的行为反应
反应的正确性 反应的难度 速度 幅度和强度
相关变量
指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但无法确定谁是因, 谁是果
因果变量
指相互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前是因,后是果
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
主体变量
指研究对象主体身上的变量
性别、性格、情绪、态度等
客观变量
指研究对象主体以外的各种变量
文化特征、他人行为等
根据是否可以直接测量
直接测量变量
变量的含义 变量的种类
自变量及控制
自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变量的含义
含义
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作或测量的条件、 现象或特征 两种或两种以上取值的事件或行为,即含有两 个或两个以上水平
性别为变量时,有男和女两个水平 智商作变量时,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
变量的种类
根据变量间关系的性质
引起新的无关变量
同一型号的仪器同质信度要高
自变量的数量
单因素和多因素
自变量的水平数
水平数的确定
因素型实验:不超过4个
函数型实验:3~5;若关系更复杂,至少5个
自变量范围的确定
前人研究
预备实验
自变量的间距的确定
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接近线性函数,则各水平
平均分布即可
如果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符合对数函数,则各水平的 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控制呈现刺激方式
刺激呈现时间
时间间隔
呈现顺序 空间位置
自变量应具备的条件
本身能变化
质的变化
不同的教学方法、性别
量的变化
刺激呈现时间长短
能引起实验者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
能在因变量上反应出来
实验者能直接操纵——可以下操作性定义
可直接测量的变量
年龄、身高、体重、学业成绩等
间接测量变量
无法直接测量的变量
态度、成就动机、价值观等
根据实验者主动操作的程度
操作性变量
实验者可以主动操作的变量
刺激呈现时间、奖赏次数等
非操作性变量
实验者无法主动操作的变量
性别、民族、父母职业等
根据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或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