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传统婚礼文化的庆典和意义

传统婚礼文化的庆典和意义婚礼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庆典仪式,承载着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升华和家族的延续。
在传统文化中,婚礼更是一个庄严而隆重的仪式,其过程和形式也因不同地区和民族而异。
本文将从传统婚礼文化的意义和庆典仪式两方面探讨婚礼的传承和现代演变。
一、传统婚礼文化的意义婚姻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意义不仅是一对新人之间的感情升华和家族的延续,更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传统婚礼文化将婚姻视为一种家族关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其仪式和规范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家族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视作家庭的重要使命。
传统婚礼仪式中,夫妻双方的祖先是必须要进行祭祀和拜神的。
这不仅象征着对祖先文化的尊重,也代表着将来夫妻双方的后代需要承袭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家族、宗族和血缘的情感纽带,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也得以传承下去。
2、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婚姻既是一种家族传承,也是一个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
在传统婚礼中,新郎新娘的家庭亲友、朋友、同事等会聚在一起,参与到仪式和庆典中来。
结婚的意义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约定和承诺,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新人们以后生活的轨迹和未来的愿景。
在这个过程中,婚礼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使亲友们和新人更为亲近,更加紧密地连接了双方的感情。
3、社交活动和身份关系的体现在传统婚礼中,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约定和庆祝,更是促进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
不同的人们会在婚礼上有着自己的社交圈子和身份认同,有助于不同圈子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新人和家庭的身份地位也会在婚礼中得到表彰和认同,进一步体现了家族、社会的层次和身份关系。
二、传统婚礼文化的庆典形式1、大喜之日大喜之日是传统婚礼庆典的主要形式之一。
这一天,新娘会在配戴红色头纱的陪伴下,进入新郎家庭的门槛。
随后,双方会进行祭祀和对宾客的接待。
这一天,充满了喜庆和祝福,是家庭和亲友们的大团圆日。
2、洞房花烛洞房花烛则是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婚俗改革知识点总结大全

婚俗改革知识点总结大全婚俗改革是指对传统的婚礼习俗和仪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新需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婚俗改革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婚俗改革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婚俗改革。
一、婚俗改革的意义1. 顺应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和婚礼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婚俗往往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调整。
2. 促进文化传承:婚礼习俗是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通过婚俗改革,可以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3. 塑造社会风气:婚礼习俗往往反映着一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通过改革婚俗可以引导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改善生活质量:传统的婚礼习俗往往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投入,通过改革可以减少浪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婚俗改革的目的1. 弘扬传统文化:婚俗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习俗和风情,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2. 满足人民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婚礼习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婚俗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满足人们的新需求,让婚礼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3. 促进社会风气:传统的婚礼习俗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风气和习惯,通过改革可以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保护环境资源:传统的婚礼习俗往往需要大量的物质和人力投入,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通过改革可以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
三、婚俗改革的内容1. 仪式简化:传统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婚礼仪式、迎亲仪式、过大礼、酒席等环节,通过简化仪式,可以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让婚礼更加简洁和实用。
2. 节约用度:传统的婚礼习俗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物质和人力消耗,通过节约用度,可以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

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与社会意义1.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中国婚礼习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尊重。
据史书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婚礼习俗,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这些习俗也会因为不同地域和风俗而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中国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婚姻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2. 介绍中国婚礼习俗的基本流程和相关仪式中国婚礼的基本流程包括婚前准备、婚礼仪式和婚后新婚生活。
婚前准备包括婚前居所的准备、婚纱、礼服、首饰、婚礼用品等的准备。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迎亲、过门、敬茶、交杯酒等相关仪式。
婚后新婚生活则是新人生活的开始,也是需要关注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婚礼习俗是一种传统礼仪,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通过我们举办婚礼,可以传承和弘扬这样的文化传统,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珍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婚姻家庭伦理观念的传承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看重和重视。
从中国人举办婚礼的仪式和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讲究和规矩,这些规矩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规矩的传承,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此类价值观。
(3)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婚礼习俗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一场婚礼不仅仅是新人之间的事情,也关注着家庭和父母的利益。
尊重习俗、注重礼仪、重视形式,这些都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举办婚礼时,一定要遵循礼仪和规则,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以此团结和谐的社会。
4. 分析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中国婚礼习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婚姻稳定婚礼习俗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婚姻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
为了维护婚姻的稳定,我们不能对婚姻问题掉以轻心。
通过传统礼仪和规则,可以让婚姻变得更加稳定,让家庭更加和谐。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

婚俗的文化蕴含到社会意义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和婚姻意识。
婚俗的约束力不依靠法律或科学的验证,而是依靠惯势力、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
中国的婚俗因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呈现出更多的斑驳陆离、异彩纷呈,也越发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
XXX的《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是有关中国婚俗文化的第一本专著,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婚俗,把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婚俗生物学和婚俗文化两方面展开论述。
他的研究包括男女的性角色意识、人类对婚姻的需要、婚姻与经济行为、婚姻与政治行为的关系、婚俗中的择偶艺术、嫁娶艺术、婚俗的宗教和社会心理等。
他结合中国实际揭示了中国婚俗的变革,并对中国社会未来的爱情和婚姻做出预测,让人更清晰透彻地了解中国婚俗的文化蕴含和社会意义。
XXX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婚俗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
首先,中国婚俗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影响,如XXX 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导致保守、落后的婚姻观念。
此外,门当户对、媒人撮合、寡妇再婚等传统婚俗也反映了中庸处世之道。
尤其是嗜好,女性被教育要保持贞洁,婚姻的缔结给女性的贞洁带来光荣的归宿。
这些传统婚俗的尊重和践行有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的婚俗承载着中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各种少数民族婚姻形式,如抢婚、表亲婚、转房婚等,完整地保存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俗。
这有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此外,中国婚俗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传统的包办婚和自主选择婚形成的冲突是艺术灵感的闪光点,启发了诗人、作家歌颂自由恋爱和批评包办婚姻。
美好的爱情成为美好婚姻的象征,被拿到艺术作品中当作题材,如《诗经》中的《关雎》,以及《绝代佳人》、《凤求凰》等作品。
最后,婚俗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形成的婚姻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婚俗中的不公平待遇逐渐被排斥掉,尊重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和地位,认可了女性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
传统婚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婚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婚姻是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也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文化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两个家庭联姻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体现。
传统婚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一、传统婚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传统婚礼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古代,婚礼通常被认为是人生大事,涉及到家族的荣誉和继承,是祖先和神灵赐福的重要场合。
由于传统婚礼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传统婚礼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而家族血脉的延续和传承,往往需要通过结婚来实现。
传统婚礼文化中的订婚、婚期、婚俗等环节,都与家族、宗族关系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反映。
其次,传统婚礼文化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婚礼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一种文化价值,它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沉淀,又反映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美学情趣。
传统婚礼文化中的礼仪、习俗、符号等元素,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也彰显了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最后,传统婚礼文化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而传统婚礼文化承载的不仅是婚姻的意义,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和精神追求。
传统婚礼文化中体现的感恩、尊重、纪念等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安慰和触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传统婚礼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传统婚礼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引领人们向更好的生活目标迈进,而且还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持续发展。
首先,传统婚礼文化有利于维护家庭美德。
传统婚礼文化中,强调的是家族、家庭和婚姻的稳定和幸福,促进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
婚礼当天,新人要跨过门槛,在这一过程中,夫妻要相互协助,步调一致,这象征了夫妻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也是对婚姻关系长久、美满的预示。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

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婚姻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涉及到家族、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环节。
传统婚俗作为婚姻制度的具体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传统婚俗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岁月洗礼,代代相传的婚姻仪式和习俗。
这些婚俗不仅仅是一场婚礼,更是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传统婚俗代表了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在传统婚姻制度中,婚礼是一种严肃的仪式,旨在将两个家族联为一体。
婚姻的发生不仅意味着两个人的结合,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传统婚俗中,往往有走亲戚、交换礼物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使家族关系更加紧密。
其次,传统婚俗反映了婚姻的庄重和尊重。
传统婚礼通常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礼仪程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
这些礼仪不仅在形式上表达了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认可,也体现了对婚姻的严肃态度。
婚礼的举行一方面彰显了婚姻的庄重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两个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期望。
最后,传统婚俗传递了对婚姻的期望和价值观。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和呵护。
传统婚俗中,往往包含有新婚夫妇的房屋布置、婚车的选定、婚庆队伍等细节,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对于婚姻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向往。
二、婚姻制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反映婚姻制度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无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婚姻制度的长久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婚姻制度中的习俗和仪式代代相传,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特点。
婚姻制度的延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断影响和塑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次,婚姻制度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秩序。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婚姻制度将婚姻纳入家族系统,通过婚礼的仪式和程序,强调了家族的地位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婚姻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俗也各具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婚俗络绎不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及其象征意义。
壹、婚姻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家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婚姻不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牵涉到血缘关系和财产产权的传承。
因此,古代人们对婚姻非常重视,婚姻成为了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仪式。
贰、婚俗的准备与婚礼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一场婚礼的准备工作是繁琐而庄重的。
首先,双方家族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双方的婚姻意愿。
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男方家庭会送一定数量的嫁妆(也称为聘礼)给女方家庭,作为婚姻的见证和祝福。
婚礼通常在新娘家中举行,而婚礼的形式也因地域、家族和时代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迎亲、过门和举行婚礼。
迎亲是婚礼的第一个环节,新郎一般会带着婚礼队伍前去接新娘。
这一过程中,双方亲友齐聚,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接下来是过门,也就是新娘离开自己家庭,进入新郎家庭的过程。
过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嫁妆入府,新娘携带着嫁妆随新郎进入新家;另一种是新娘由新郎陪同磕头进门,表示对新家的敬重。
最后是举行婚礼,婚礼通常在新郎家中举行。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家族的亲友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宴饮和交流活动。
婚礼上,踏红舞、红盖头等仪式,寓意着新人的喜庆和幸福。
叁、婚俗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婚俗中,许多细节都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是婚礼中常见的主色调,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新娘在婚礼上常常会穿着红色婚纱,新郎会系红色的喜带,意图保护新娘免受邪恶之物的侵扰。
红盖头也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用红色布料制作而成的,新人互相戴在头上,象征着双方一同步入婚姻的殿堂,互相扶持,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
此外,踏红舞也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
新人手牵手踏过一条红绸,象征着步入了婚姻殿堂,表示了双方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一起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

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与意义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的婚嫁习俗。
这些习俗意味着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福,同时也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本文将介绍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并解析这些习俗背后的意义。
一、喜嫁习俗冬至是中国传统的喜嫁日子。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在冬至当天,新娘通常会穿上华丽的婚纱,新郎则着盛装等待迎娶。
整个过程充满喜庆和祝福的氛围。
此外,冬至婚礼上的道具也十分讲究。
例如,新娘通常会手持粉色丝绸手绢,作为祝福新婚生活甜美的象征。
而新郎则挂有红色腰带,寓意着婚姻的永恒和幸福。
二、合家团圆的意义冬至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也是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时刻。
在冬至这一天,新娘往往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嫁入新的家庭,象征着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同时,新婚夫妇也会回到新郎的家中和家人共度冬至,展示了婚姻的和谐和家庭的重要性。
同时,冬至是阳历的最短的白天,也是一年中最长的夜晚。
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家人围在一起共享团圆晚餐,表达对美好家庭的祝福和希望。
三、祈福保平安除了庆祝婚姻和家庭团聚外,冬至也是祈福保平安的重要日子。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做一些祭祀活动,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迎接新的一年的来临。
此外,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吃汤圆的日子。
吃汤圆代表了平安和团圆,寓意着希望家庭和谐,夫妻亲密,也象征着万事如意,团圆美满。
四、传承文化与历史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代表了中国千百年来对于婚姻和家庭价值的传承。
这些习俗和仪式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这一文化传统得以保存并延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冬至的婚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的冬至婚礼中融入了各种创意和个性化的元素,使得婚礼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总结起来,冬至的传统婚嫁习俗代表了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美好祝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婚礼的一部分,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纽带。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冬至婚礼,都让人们感受到了婚姻的美好和家庭的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婚姻礼俗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婚姻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人生阶段。
同时,婚姻也是种族延续中起决定意义的一步。
人类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婚姻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
追溯人类的整个婚姻史可以看出:婚姻经历了五个有着不同婚姻俗制的阶段,分别是:杂婚、血缘婚、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
而婚姻在形式上也是多彩多样、各具特色的。
大概可分为十六种形式: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
这些都是人类在婚姻上的探索,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婚姻在制度、法律和礼俗上也日趋完善。
形成了比较稳定文明的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大多数婚姻都是男女上方自由恋爱结成的自愿婚。
因此,以下就专偶婚的传统礼俗的意义做个简单的论述。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自古就讲究礼数、礼节。
为此古人创设了一套繁冗复杂的婚仪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传统的婚俗可用“三书六礼”简单概括。
所谓的三书,是
指:一、聘书,即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一种文书,在纳吉的时候使用。
二、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供纳征的时候呈上。
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
用于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
中国自古就讲究信义,“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结婚证。
“三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重礼义的优良文化传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
无论是在那个久远的时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重视婚姻礼俗中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汲取其中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而婚俗中所谓的“六礼”,按其顺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传统婚礼中经过媒人的说合,女方父母同意求婚,男方父母派人向女方送礼求婚的礼俗。
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卑微,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并且在婚姻上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
所以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
极少有机会和外面的人接触,更别说碰见自己心仪的对象,自由恋爱了。
这就需要那些想要和女子结婚的男子的家庭到了自家儿子的适婚年龄时,就请媒人介绍并引见年纪相仿的未出嫁的女子。
待媒人说合之后,女方同意了,男方方可向女方送礼,商议下一步的事情。
“纳采”在婚俗中是仅仅是男女双方能否成婚的第一
步,纳采所送之礼也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是要送一些寓意吉祥安康、合家欢乐的礼物。
比如在秦汉以后就有合欢、鸳鸯、胶漆、九子蒲等,合欢取合家欢乐之意、鸳鸯象征了夫唱妇随、胶漆象征了夫妇如胶似漆、九子蒲则寄予了求子、多子多福的愿望。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特色。
是值得我们后是学习和保留的。
至今,婚俗中在婚礼的头一天送礼的行为还保留着纳采这一传统婚俗的遗迹。
问名是纳采礼结束后,向女方询问被求婚女子的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时以及生母姓氏等等内容的礼俗。
封建时期,女子长大以后很少出门,特别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更是生活在深宅大院的闺房之中,她们的性格、容貌、年龄、名字等,外人是不太了解的,所以需要媒妁之人从中了解、牵线、传达对话等,这就产生了“问名”。
问名起初只是问女子的名字、出生年月等,男方据此占卜问卦阴阳凶吉,决定是否适合结婚。
但是后来演变成男方了解女方家族门第是否和自己家相配的方式,就是要清楚是否是所谓的“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的产生,主要是古代人的封建等级观念的使然,虽然不值得推崇和继承,但也有其可取之处。
毕竟现实中,物质基础对婚姻家庭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传统婚俗中的这种礼俗也是可以理解的。
现代社会,门当户对已经不是决定是否适
婚的条件了,但是由于受古代和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很多有情人迫于“门当户对”的压力下劳燕分飞,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这个,我们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纳吉是传统婚俗中最关键的一步,能走到这一步的婚事虽然有很大的进展。
眼看就要选定良辰吉日、好事成双,但是仍然会因一着不慎就鸡飞蛋打。
问名之后,经过占卜、“批八字”等一系列活动,如果认为各方面都合适,即所谓“吉兆”,男方就要备礼物派人通知女方,这就是“纳吉”。
占卜一定要得吉兆,才可以向女方送礼,告诉女方吉兆,这就是纳吉的含义所在。
假若这时占卜得来的是凶兆、男女双方八字不合或相克等,婚事就要告吹了。
古人凡是做事,总要现卜上一挂,以确定准备要去做的事的吉凶祸福。
这体现了古代的人的信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其中很多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只是古人美好愿望的一个寄托。
现今这个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很多人已经摒弃了这种没有科学根据的封建迷信,但是在婚俗中仍然有些农村的房保留着这种古朴的礼俗。
不过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而已了,其结果并不影响男女双方能否在一起。
纳征是在纳吉之后的一种礼俗。
经过“纳吉”礼男女双方确立了婚姻关系,进入了筹备婚事阶段,男方要选择日子送聘礼到女方家,这就是“纳征”。
古人有“聘则为妻”、“无
币不相见”的说法。
所谓“征”就是“成”的意思。
就是要先有聘娶的彩礼,然后才能成婚。
这时候男方送的聘礼就不能是纳采时候简单的酒肉点心之类的了,必须要有一定的钱财和牲畜、丝绸、布匹、首饰等。
特别是有钱的大户人家,聘礼更是讲究排场。
这个礼俗实质上是对女方家庭的一个补偿,因为古代女子出嫁之后,除非被男方抛弃或是女方有什么大变故,否则是不能随便回娘家探亲走动的。
古时候的人家“出嫁了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没有再要回来的理,也不希望女儿被休回来。
而这在那个以人力男耕女织为生计的时代里,嫁了女儿就少了一个劳动力。
所以男方要为这一损失作出一定的补偿,聘礼就需要丰厚一点了。
请期是男方占卜后,选好良辰吉日,由媒人携礼去女方家,征得女方家同意的一种礼俗。
吉日一定,男女双方都得严格遵守,不能因故改动,否则就会遭横祸、不吉利。
请期之后,女方要用嫂子为新娘“开脸”“上头”。
婚期临近,男方便派人带上“催妆礼”去女家催促备好“嫁妆”女方一般要回“送妆礼”。
婚礼的前一天,女方要派几个有福气的妇女到男方家去帮忙布置洞房,称为“铺床”或“暖房”,派去的妇女一定要是婚姻美满幸福的,绝对不能是寡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请期的这一环节中,包含了对即将喜结连理的新人的祝福和愿望,充满了喜庆。
亲迎是新郎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既是婚礼
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传统婚礼中最为复杂的仪式。
亲迎分两种形式,一种是迎亲,新郎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多用双轿,一轿坐新郎,另一轿去时由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等亲,是由女方用轿子把新娘送过来,新郎只在家门外等候。
迎亲队伍来到女家门口,有“栏门”“行礼”“哭嫁”等仪式。
起轿后一路锣鼓齐鸣,一路上新娘不能回头看,否则婚姻不长久。
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后,有迎轿、下轿、拜堂、喝交杯酒、入洞房、闹洞房等。
最后是新媳妇“回门”,这个是在婚后第二天进行,回门后婚事才算结束。
总的来说,传统婚俗在整个过程中都带有“求子”、夫妻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祝愿。
这些礼俗都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