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行为问题
幼儿行为问题的指导策略

幼儿行为问题的指导策略幼儿的行为问题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经常面对的挑战。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暴躁、顽固不服从、攻击行为等,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策略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1. 情绪暴躁情绪暴躁是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
幼儿在情感表达能力未完全发展时,常常会出现因情绪不稳定而产生的暴躁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建立情绪管理技巧:教导幼儿认识不同的情绪,并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数数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倾听和理解:耐心倾听幼儿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表达,并提供情感支持。
- 建立规则与约定:与幼儿确定一些行为规则,并教导他们区分好与坏的情绪反应。
2. 顽固不服从幼儿常常会出现顽固不服从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权力感。
针对这种行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提供选择权:给幼儿提供有限的选择,让他们感到自主,如选择穿哪件衣服或是决定玩具的使用时间。
- 建立积极奖励制度: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合作,并通过奖励来激励他们的良好行为。
- 建立清晰的规则与界限:与幼儿明确规定并坚持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尊重他人、分享和分享玩具等。
3. 攻击行为幼儿的攻击行为常常会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陷入困惑和苦恼。
对于幼儿的攻击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建立替代行为:教导幼儿如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通过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
- 规划适当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些适当的活动和玩具,以让他们能够发泄精力和情绪,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 提供引导和模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给予幼儿正确的行为示范,并通过模仿来引导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方式。
总结:在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并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来引导幼儿。
建立积极的行为管理技巧、提供选择权、建立规则与界限、提供引导和模仿等措施都是帮助幼儿解决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
22种幼儿常见问题

22种幼儿常见问题《22 种幼儿常见问题》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 22 种幼儿常见的问题。
1、挑食幼儿挑食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有些孩子只喜欢吃特定的几种食物,对于蔬菜、水果等往往不感兴趣。
这可能是因为食物的口感、味道不符合孩子的喜好,或者是家长在喂养过程中没有培养好孩子的饮食习惯。
2、不爱睡觉充足的睡眠对于幼儿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但有些孩子就是不爱睡觉。
可能是白天活动量不够,或者是睡前过于兴奋,环境不够安静舒适等原因导致的。
3、分离焦虑当孩子要去幼儿园或者与家长分开一段时间时,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这是因为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与亲人的分离感到恐惧和不安。
4、口吃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口吃的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语言能力还不成熟,思维速度快于表达速度,或者是心理紧张等原因造成的。
5、说谎幼儿有时会说谎,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品质有问题。
可能是为了逃避惩罚、获得关注或者是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6、攻击行为比如打人、推搡等,这可能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是模仿他人的行为。
7、胆小怕生见到陌生人或者处于陌生环境时,孩子会表现得胆小、害怕,不敢与人交流。
8、依赖行为过于依赖家长,自己不愿意动手做事,比如穿衣、吃饭等。
9、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或者玩耍时,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
10、不爱分享对于自己的玩具、食物等,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11、叛逆行为不听家长的话,故意作对,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
12、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发脾气,情绪波动较大。
13、遗尿晚上睡觉时会尿床,这可能是生理原因,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
14、吮手指有些孩子会有吮手指的习惯,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15、怕黑不敢一个人在黑暗的环境中,对黑暗有恐惧心理。
16、嫉妒心理当看到别人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时,会产生嫉妒情绪。
17、磨蹭做事情拖拉,比如穿衣、洗漱等,动作缓慢。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园行为管理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一、概述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初步接触外部社会的评台。
在这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儿童的行为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幼儿园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的处理,也需要从幼儿园的行为管理角度出发,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引导。
本文将从案例分析的视角,探讨幼儿园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探讨行为管理的相关方法和策略。
二、案例分析1. 撒谎小明是一位在幼儿园学习的小朋友,但是最近老师发现他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隐瞒或者撒谎,比如他在犯错之后常常选择逃避责任,掩饰事实,对于老师的询问也常常选择回避。
这一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小明在幼儿园的学习和互动,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不良示范。
分析: 撒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它可能来源于儿童的求知欲望,也可能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想要逃避责任。
针对撒谎这一行为问题,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和引导,让孩子认识到撒谎带来的负面后果,激发孩子对真实和诚实的认同感。
2. 打架在班级中,小王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打架的情况。
不论是因为争夺玩具,还是由于言语冲突,导致了小王频繁地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过推搡和拉扯的情况发生。
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班级的秩序,也让其他同学感到恐慌和不安。
分析: 儿童时期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冲突行为。
因为儿童的自我控制和冲突解决能力不足,所以常常会出现打架的情况。
对于这种行为,老师和家长需要进行及时干预,教导孩子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冲突,同时加强孩子的自我管理和情绪调控能力。
3. 分心在班级中,小红经常表现出分心的行为,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活动中,她都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种行为给小红的学习和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给老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压力。
分析: 分心是幼儿园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它可能来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可能来源于孩子的精神状态不稳定。
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精神状态,比如通过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支持。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31页】

左右达到高峰,而到六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在父母身边得到 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机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退缩行为
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 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障碍: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ADHD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抽动障碍
抽动: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
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脑性瘫痪
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和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 育持续性障碍症侯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 骼问题。
DNF-5:属于运动障碍 诊断标准:2014年 必备: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肌力和肌张力异常,反
不适当的吮吸行为
表现:吸吮手指和脚趾,尤其是大拇指导致大拇指变 形 主要原因:小宝宝吸吮手指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嘴巴 认识世界。较大宝宝仍吮吸手指,可能是有心理原因, 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抚慰作用, 干预技巧:分散注意力
咬指(趾)甲
主要原因: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孩子 压抑情绪紧张)
主要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干预技巧: 排便治疗 心理治疗
幼儿园常见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园行为

问题案例分析一、小明嘴巴不甚干净,经常在教室或餐厅吃东西时一边咀嚼一边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嘴巴里的食物还时不时地飞出来。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少见,但是如果出现频繁且严重影响其他小朋友,就需要及时处理。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醒和教育:老师可以通过和小明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耐心地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礼貌的,以及会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2. 规范行为:老师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在餐厅或教室中不得大声喧哗或说话、嘴巴要咬定东西才可以讲话等,让小明明白自己的行为是违反规定的。
3. 示范引导:老师可以给小明提供一些示范,比如吃东西时不说话,先把嘴里的东西咽下去再和别人说话等,让他能够模仿学习。
4. 家校合作:老师可以和小明的家长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在家里给予相关引导和教育,共同帮助小明改正这种行为。
二、小红经常在吃完饭后不愿意刷牙,导致口气很重。
这是幼儿园中又一常见的行为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处理措施可以包括:1. 制定规定: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规范中加入刷牙环节,让小红知道每天刷牙是必须要做的。
2. 建立习惯:老师可以和小红一起进行刷牙,或者利用其他小朋友的示范来引导他,让他养成每天刷牙的习惯。
3. 游戏教育: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让小朋友模拟刷牙过程,或者通过图片故事来教育他们刷牙的重要性。
4. 家长参与:老师可以和小红的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家里也能够加强关于刷牙的教育,帮助小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些是幼儿园中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案例,处理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引导,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往往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儿童行为问题案例,还有一些其他常见的情况,比如孩子们之间的打架斗殴、抢玩具或者不愿意共享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认真对待和有效处理。
一、打架斗殴问题在幼儿园中,一些孩子可能存在打架斗殴的情况。
幼儿十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十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以下是幼儿常见的十种心理行为问题:
分离焦虑:幼儿对离开主要照顾者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社交困难:幼儿在与其他孩子或成人进行互动时遇到困难,如缺乏交流技巧、羞怯等。
注意力不集中:幼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和冲动。
冲动行为:幼儿缺乏自控能力,容易表现出冲动和暴躁的行为。
分裂情感:幼儿在情感上经历快速的变化,例如情绪波动较大或情绪不稳定。
偏执或焦虑想法:幼儿可能表现出不合理的恐惧、疑虑或固定的念头。
睡眠问题:幼儿可能经历入睡困难、多梦、夜惊等睡眠问题。
食欲问题:幼儿可能对食物过于挑剔,或者出现进食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强迫行为:幼儿可能表现出反复、不合理的行为模式,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
自闭倾向:幼儿可能表现出对他人难以建立情感联系、缺乏社交技巧和兴趣的特征。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并不代表所有可能的问题。
如果您认为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或儿童心理学家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指导。
幼儿的行为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幼儿的行为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家长和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了解问题症结,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注意力不集中:一些幼儿缺乏专注力,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分心。
情绪不稳定:有些幼儿情绪波动大,表现出暴躁、易怒等特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动或过度活跃:部分幼儿行为过于活跃,难以安静下来,很难遵守纪律要求。
语言交流困难:有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与他人沟通时会出现障碍。
社交困难:一些幼儿难以融入小组,缺乏与同伴互动的能力。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学习与生活,也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共同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
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策略针对上述常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应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的作息时间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自制力。
家长和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规律的睡眠时间、定期的进餐时间等。
要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技能,鼓励他们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自理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幼儿行为的养成。
一方面,家长和教师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富有刺激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求,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自律的习惯。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行为问题,家长和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比如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可以尝试通过游戏、绘画等趣味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耐心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好动或过度活跃的幼儿,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释放过剩的精力。
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 【完整版】

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
1.语言发育异常,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
2.吃手指和咬指甲,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
3.口吃,也叫结巴。
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
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
4.抽动,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
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
5.揪头发,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头发或眉毛,有时揪得像斑秃一样。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得了皮肤病。
究其原因还是与孩子紧张、焦虑等情绪有关。
6.尿床,有些孩子4岁之后仍经常尿床或尿裤子,原因有
生理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等;后者包括受到惊吓、失去母爱、突然改变环境、过度被溺爱、幼儿园恐怖症等。
7.摩擦癖,有些孩子经常贴近硬物摩擦阴部,有的抚弄摩擦生殖器。
这还不属于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
初始原因可能是阴部湿疹发痒、内裤过紧,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后导致摩擦癖。
8.偏食,有些母亲总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时挑三拣四、边吃边玩。
这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等。
可能孩子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过分关注或吃饭时批评责备孩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说谎的教育对策
• (一)搞清儿童儿童说谎的真正原因 • 导致幼儿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 不外乎以下三种:
– 1、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 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 – 3、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
• (二)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 (三)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 • 说谎的孩子更聪明G:\视频资料\儿童发展\幼儿 发现规则与说谎(流畅).f4v
• (3)信息传达的不一致。
• 成人可能会在某种情况下告诉儿童某种行 为是不好的,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却又说 这种行为很好。当成人总是在不同的时刻 表现出对儿童同一种行为的不同期望时, 儿童就会分不清哪些行为是可以被别人接 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
• (4)对刺激的过度反应。
• 绝大多数儿童在一个充满适宜刺激的环境中会 表现得兴致勃勃,但对另外一些儿童而言,这 些色彩、噪音、高活动水平和运动让他们不知 所措。教师可以在教室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区 域,以便让儿童在感到教室环境有压力的时候 躲一躲。这个区域应该和教室里的其他区域隔 开,空间不应该太大,色彩应该柔和,设计和 装潢要很简单。
• • • •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儿童焦虑 儿童说谎 儿童多动症(ADHD)
儿童的孤独
• 儿童孤独症又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全 面的发展障碍,所以现今又统称为孤独性 障碍,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 语言发展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 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 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0~14岁的儿童有3 亿,孤独症患儿约30万左右。 • 该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 • • • • • • •
教师不能改变的环境因素: (1)健康问题。 (2)过敏问题。 (3)营养不良问题。 (4)感觉缺失。 (5)缺乏安全型依恋。 (6)家庭的压力和变故。 (7)现代生活的压力。
• 儿童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 在儿童学会与其他人分享之前,他们必须 感到自己的财物是安全的, 即他们必须知 道无论是谁在用它们,这些东西始终是属 于他们自己的。儿童只有从自己的立场认 识了所有权概念,同时也开始理解其他人 对自己的物品的权利之后,才能产生分享。 分享是儿童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成人的帮助 才能获得的概念。学前儿童应该在三岁半 或者四岁时获得一些分享的经验。
1、音乐疗法
• 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达到治疗的目标,包 括重建、维持及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音乐治疗师针对个人的特殊情况设计音乐 治疗计划,利用各类音乐活动,配合心理 学的运用来帮助需要者。音乐治疗在国外 是隶属辅助医疗措施。
2、行为疗法
• 主要用操纵性条件处理法,即患儿出现一 个好的行为时给以奖励,以使该行为得到 强化。对那些无意义、不合适的动作行为 给以“惩罚”,使之消退。不断的进行强 化是该行为疗法成败的主要关键。行为疗 法已在特殊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环境因素
• 早年生活环境中的冷淡,父母对孩子冷淡而固执, 家庭缺乏温暖。
• 父母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父母做事刻板,并 有强迫倾向。 • 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 • 父母没有教以行为。
• 长期处于单调环境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 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不产生兴趣。
孤独症的矫正
• 1、音乐疗法
儿童的孤独
• • • • (一)儿童孤独症一般表现 (二)孤独症的诊断 (三)产生的原因 (四)孤独症的矫正
(一)儿童孤独症一般表现
• • • • • • 1、早期异常 2、社交困难,孤独离群 3、语言障碍 4、兴趣狭窄,有强迫性行为 5、智力发育落后或者不均衡 6、物品依恋
1、早期异常
• 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们抱起, 他们不会伸手作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 子贴近亲人。
幼儿的问题行为及对策
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陈瑞君
Email:crjstx@163com
• 为什么儿童会表现出问题行为
• 渴望获得他人关注。他们可能会认为,吸 引成人注意的最好方式就是做一些成人认 为不适宜的事情。 • 由他们所不能控制的一些环境因素引起的。
• 教师能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 (1)物理环境。
2、社交困难,孤独离群
• 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 有些患儿从小与父母不亲,也不喜欢抱,不主 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们玩时躲避,对呼唤 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行动,自己玩。 • 对周围怎样做,毫无顾忌,旁 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 缺乏眼与眼的对视交流,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 的特殊表现。
3、语言障碍
• 不愿意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 • 即使说话,但是声音很小、很低;常常自 言自语,但讲的内容别人听不懂。 • 有的患儿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 • 不会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与 他们交往。 • 缺乏想象力。
4、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
• 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如要求吃同样的食物、 穿同样的衣服、坐同一个位置、走同一条路线。 • 喜欢旋转的东西,比如不停观看正在旋转的吊 扇。 • 有些患儿还会出现无目的的活动、活动过度, 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 • 有些甚至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如反复挖鼻孔、 咬嘴唇等。
二、焦虑的类型
• • • • • • 1、素质性焦虑 2、分离性焦虑 3、环境性焦虑 4、境遇性焦虑 5、期待性焦虑 6、社会性焦虑
1、素质性焦虑
• 这类儿童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 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分离性焦虑
• 当孩子与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 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
• 女性怀孕期间可能因得过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 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而导致孤独症。
• 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儿童患者脑中的鸦片素含量 过多,故常出现孤独、麻木症状和感情交流障碍。
• 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孤独症的产生可 能与脑的不同区域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有 关。研究者考察了脑部涉及语言的区域与 处理图像的区域之间的互动程度,结果表 明,孤独症患者要比普通人更加依赖脑的 视觉和空间区域。
–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 征加以夸大。如儿童讲述事情时会说:“我家 来的大哥哥力气可大了,天下第一!”等,至 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 幼儿的夸张性还表现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喜欢 童话故事,原因之一就是童话内容夸张。
• 混淆假想与真实
– 幼儿的想象,一方面常常脱离现实,另一方面, 又常与现实相混淆。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 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
• 2、当孩子是透露心中的期望和要求 • 这种说谎反映了小孩的真实愿望,他并非真想说 谎骗人。幼儿口中往往说的“我有”或“我已玩 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 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 • 小园园看到邻居小朋友在大啃鸡腿,心理很想吃, 但嘴上却说:“昨天我一个人吃了两个鸡腿,好 香。你的没有我吃的香。” • 遇到这种情况是,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而应该找机会设法满足孩子。 • 父母还应该经常的了解孩子的一些愿望和需求, 对于合理的需求应该尽量满足,这样孩子就不需 要以说谎的形式来流露和克制愿望。
儿童说谎
•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说假话。
• 年幼儿童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 育完善,分不清自我和环境以及事物的真 伪,所以常因幼稚无知而说谎。 • 比如,孩子胯下一根竹竿,正在“骑着” 它跑,问他在干什么,他会说:“我在骑 马。” 这不是谎言,对年幼的孩子来讲, 这是游戏。
• 稍大的儿童富于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掺 和在一起,为了满足自己幻想中的某些欲 望而说谎。 • 但是到了小学初中之后,有些孩子从说谎 中得到益处后,开始采用说谎的方法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这就变成了一种欺骗。
• 2、行为疗法
• 3、感觉统合训练
• 4、家庭疗法
•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六、七 十年代的主流理论认为父母在潜意识中抗 拒孩子,使孩子也对环境和人际关系产生 排斥,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但大部分的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症更多的 是生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 虽然目前大大提高了对孤独症的认识,但 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它的方法;纵然如此, 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孤独症患者还是 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 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3)反复练习
• 对于孩子不会的技巧与行为,可以将 该行为设计在前后关联的事件中,通 过反复练习来帮助孩子学习。以训练 洗手为例,可以每天吃饭前或吃点心 前练习,使他养成洗手的习惯。
(4)多变、多样化安排
• 孤独症儿童的矫治,不一定只限于家或教 室,相关的人、事、物都可以作为计划的 变化组合,使内容具有多样化。例如,对 于走固定路线的孩子,可以常换不同的路 线回家,让他知道走不同的路都可以到家。
5、智力发育落后或者不均衡
• 有些患儿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落后。 • 但是在智力的某一些方面有的又出奇的好。 有不会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对文字 符号的记忆力也是如此。 • 有的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而且只认一次就 记住了。 • 《雨人》
6、物品依恋
• 对某些物品,如一只杯子、一块手表,表 现出特殊的兴趣,甚至产生依恋,但是对 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 有些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如对冷热、 疼痛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 人,很少会笑。
产生的原因
• 1、遗传的因素 • 2、器质性病变 • 3、环境因素
1、遗传的因素
• 在20%的孤独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智 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孤独症的表 现。此外,孤独症男孩中约10%有X染色体 脆弱症。
2、器质性病变
• 如脑损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 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 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 病造成脑部伤害等,都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机会。
3、家庭疗法
• (1)舒解家庭压力
– 一般的家庭得知孩子患孤独症时,多会造成 有形或无形的生活压力,此时应让家人了解, 孩子的病症不是父母造成的,需要家人合作 一起帮助孩子,共同面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