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
苏教版(新)三下_8.李广射虎 第1课时【优质课件】.pptx

造句:天长日久,石棱板面被磨得油黑反光。
镇守: 指军队驻扎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防守。本课指李广驻守在北方边境。 造句:他在上场之后频频在孙继海镇守的右路活动。
边境: 靠近边界的地方。
造句:两国边境上人民经常往来,就像走亲戚一样。
朦胧:①模糊,不清楚。②月光不明。本文义。 造句:朦胧的月光笼罩着田野和村庄。 巡逻:巡查警戒。本课指李将军带兵巡查警戒。 造句:边防战士日夜巡逻,守卫祖国的边疆。 疾风:猛烈的风。本课指松林中吹来一阵猛烈的风。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通过介绍古诗《塞下曲》,引出“飞将军”李广。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讲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再现了古诗所描写的情景。
同学们, 下节课见!
zhā
组词:扎花 扎营
造句:他们找到了一个可扎营并 开拓财富的地方。
zhá(挣扎) 扎 zā (捆扎 一扎) zhā(扎针 扎堆)
将
jiāng(将军 将来) jiàng(将领 上将)
sāi(木塞 塞子) 塞 sè (阻塞 堵塞) sài(塞北 边塞)
平明: 天亮的时候。
造句:她总是平明时分起床,然后去跑步做操。
dā
组词:搭建 搭救
造句:爸爸在房子的东边搭建了 一个小棚子,用来放农具。
猎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犭
liè
组词:猎户 围猎
造句:他每次上山考察,都会寄 宿在这位猎户家中。
呆
结构:上下 音序:D 部首:口
dāi
组词:呆子 呆板
造句:他做事呆板,不知道变通, 为此失去了好多机会。
扎
结构:左右 音序:Z 部首:扌
造句:影影绰绰,我们又瞧见了一位骑士。
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优质教学教案

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优质教学教案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优质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三年级语文《李广射虎》优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影影绰绰”、“拈弓搭箭”、“神勇无比”等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包诗的课型,能背诵诗歌,并说出诗歌大意。
3.能过朗读表达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题导入,引出课型1.“叫醒耳朵”常规训练:“猛然间……拉开硬弓”;“那白羽箭……拔不出来”。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广射虎》这篇文章。
李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了解。
咱们打开书,快速读一读第二小节,搜寻一下有关李广的信息。
3.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吗?(文包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了以前的这些积累,相信你们学起这篇文章来会更加得心应手!4.来,先请合作小组互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给你们读一遍的时间,你们可以采取自己组里独创的方式,来读一读。
5.由一小组汇报预习——朗读课文一遍,学生评价。
二、由诗及文,理清脉络既然是文包诗,那么文章与古诗是如何一一对应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用心思考,然后我们来交流。
三小节——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四小节——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三、诗文对应,感悟神勇1.让我们再走近些,来感受古诗的精妙与文章描述的精彩。
刚才同学们提到,第一句古诗对应的是第三小节。
现在我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划一划。
哪几句是写“林暗草惊风”的?用横线表示。
哪几句是写“将军夜引弓”的呢?用波浪线表示。
(学生自学)2.训练朗读第一行,读出当时夜黑风疾的情景来。
3.谁来读读对应第二行诗的句子?从这几句话里,你又进一步了解李广了吗?从哪些词语里了解的呢?4.一代名将果然名不虚传。
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

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李广射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猎人李广射死一只凶猛的老虎的经历。
而这个故事中最为神奇的一点,就是李广射虎所射中的位置究竟是在虎头还是在虎尾。
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和探讨,也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谜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
首先,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
相传,秦始皇时期,有一只凶猛嗜血的大老虎出没于城郊。
人们都非常害怕,不敢出门。
而勇敢的猎人李广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前去捕杀这只老虎。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只老虎是不可战胜的,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决心一定要将它击败。
于是,李广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精心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
他打了几十只兔子,将它们的鲜血都涂在了自己的身上。
他相信老虎闻到兔子血的味道一定会袭来,而他就可以趁机将其击杀。
果然,老虎最终被李广一箭射死,但是李广所射中的位置,却成了一个谜团。
有人说,李广射中了老虎的头部,因为只有虎头上一块不长毛的地方,可以让箭矢穿过去。
而有些人认为,李广所射中的是老虎的尾巴,因为虎尾上的骨头比头部更细,箭矢更容易穿过去。
实际上,关于李广射虎的故事,具体的射中位置并无官方的确认,因此我们也无法确定真正的答案。
但是,这个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李广能够成功地击败老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射箭技巧精湛,更是因为他准确地判断了老虎的习性和行动规律,在实战中寻找到了对付它的有效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和解释。
但是,我们不妨从这个故事中感悟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它是勇气、机智和判断力的体现。
在面对复杂的现实和难题时,我们不妨也可以像李广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和选择,并通过智慧和技巧获得最终胜利。
总的来说,无论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这个故事的真正价值是,启发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发挥智慧和勇气,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让我们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人。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8李广射虎课件3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2/10/2021
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李广射虎
12/10/2021
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李广陇西成纪人,西汉著名军事(jūnshì)将领。龙
城飞将,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李广从小聪明
过人,“才气天下无双”。李广的一生,大都投 入了抗击匈奴的事业。他身经大小七十几次战 斗。多少年来,李广一直在北方防守。因为李 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 的路子。所以匈奴人给他起一个外号叫“飞将 军”。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 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 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 将。
2、如果你们对卢纶有兴趣,也可以找他写的其 它的诗来读读。
12/10/2021
第二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李广射虎。——《汉书》 班固。——《史记》。——汉文帝。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 七言亦佳,多唱和赠答之作。(1)特殊称谓(2)引用诗中的词。一天夜晚,月色(yuèsè) 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 硬弓。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里,任将士们怎么拨也拨不出来。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 关,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课外拓展:
时候,就是做个万户侯,也当不在话
下。
——汉文帝
12/10/2021
第四页,共二十七页。
我想读 唐代 卢纶 组织 疾风(jífēng) 时期
巡逻 猎物(liè wù) 警惕 扎进 石棱 拈弓搭箭 运足气力 神勇无比 月色朦胧 四处搜寻 影影绰绰
12/10/2021
第五页,共二十七页。
唐代诗人(shīrén)卢纶写过一组《塞下曲》 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

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李广射虎”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的象征,被人们传颂至今。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名将李广,而商周时期的传说与其紧密相关。
相传,商周时期,有只凶猛的老虎侵扰着民众安居乐业,大家都束手无策,于是商王便派人喊出悬赏令,只要有人能够杀死老虎,就可以获得天大的奖赏。
可是很多人都去了,但都失败了,最终只有李广成功将老虎射死。
这个故事从古至今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尤其是李广射虎的这一段,更是千古美谈,被人们传诵不衰。
然而,虽然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李广射虎,但是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他射击的具体部位——是头,还是尾巴。
一些人声称,李广射虎是射在老虎的头部的,而有些人则认为他是把箭射在了老虎的尾巴上。
那么,到底是头还是尾巴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根据历史、理性、科学的思维来解决。
首先,从现代经验来看,在野外遭遇野兽时,只有射中头部才有可能使其立刻死亡,否则可能会因为受伤而变得失控和极度危险。
因此,许多人认为李广射在老虎的头上比较符合科学常识。
其次,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了解这个故事的来源和传播。
在唐代的《新唐书》中,关于李广射虎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李广射虎,箭穿虎尾。
根据这个记录,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李广在射杀老虎时,箭是射在了老虎的尾巴上。
同时,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和雕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画面,李广箭射在老虎的尾巴上。
最后,我们可以从寓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究竟是头还是尾巴,李广射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其核心寓意:勇敢、智慧、果敢、正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无论是在射头还是射尾,李广都表现出了无懈可击的勇气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英雄形象。
综上所述,李广射虎的故事中到底射在哪里也没有确凿的结论,但是它的影响力和寓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广射虎的故事鼓励我们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它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象征,也是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需要学习的榜样。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李广射虎》PPT课件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 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一. 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5教师启发学生:这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学生反复练读。 7学生自由背诵。 8同位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读背三句话。 2齐背三句话。
)。
( )画,第三画是( 理:有( ) )。
画,第十画是( 姓:有( )画,第 )。
三画是( 四. 作业
)。
1. 抄写生字。 2. 背诵课文。 练习 6
教学目标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并会组词。 2. 认读词语,了解近义词,巩固、积累词汇。 3. 熟记成语。 4. 把句子读通顺,读流畅,具体体会判断词“是”的用法,并学 习运用
(3) 让学生口头组词。 3. 练习。 1 按用音序查字法(三步)查“神”字。 2 按要求填表格。 4. 反馈。 1 检查学生查字典情况、填表情况。 2 指出存在的问题,巩固音序查字法。 二.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 a. 谁能用上“同意”说一句话? b. 句子中的“同意”还可以换个词说,意思不变。 (2) 出示卡片“答应”。
4. 反馈。 1检查朗读。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第七题 一. 审题 二.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五幅图,弄清图意。 2.讨论每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3.指名说说自己知道的标志的意思。鼓励各抒己见。 4.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些标志的? 5.讨论并交流:你平时还见过哪些标志,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出示标志,让学生上台说出这些标志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四.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李广射虎》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李广射虎》课文及教案【导语】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
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的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3.指导书写生字。
李广射虎

林 暗 草 惊 风,
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 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 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 运足力气,拉开硬弓。“嗖”的一 声,一只白羽箭射了出去。
将 军 夜 引 弓。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 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 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 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 里,任将士们怎么拨也拨不出来。 平 明 寻 白 羽,没 在 石 棱中。
我会填: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 位( 神勇无比 )的将 领,被人们称为 (“飞将军”)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结果
塞下曲 林 暗 草 惊 风, 将 军 夜 引 弓。 平 明 寻 白 羽, 没 在 石 棱 中。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 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 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 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李广想以这一带常有猛虎出 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 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 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 “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 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 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 呀!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 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 ! 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 里,任将士们怎么拨也拨不出来。
(1)特殊称谓(2)引用诗中的词 (3)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1、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 ( 2 ) ( 2 )
称为“飞将军”的李广。
( 1 ) 2、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 的声音。 ( 3 ) 3、“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 3 )
作业:
1、完成语补 2、搜集李广将军的其他故事,把李广的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李广射虎到底射在哪里诗的后两句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课文对诗末句对应的描述是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课文作者把没在石棱中解释为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从表现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来说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如果要帮助学生理解原诗却不妥当。
石棱的棱在新华字典上有两个解释:一是物体上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接连的部分;二是物体表面上的条状突起:如瓦棱。
诗中的棱字显然应取第一种解释,是石头的面与面的相交处,国画中有山石纹理一说,这里的石棱就相当于山石的纹理处。
当堂教学时,我直觉地感到文中的解释不妥,因为一支靠人力射出的箭硬生生没入顽石中且使训练有素的将士也拔不出来,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描写,不是流传有绪的历史故事。
当时我对学生说,我们读书一定要有敢于怀疑的精神,书上说箭深深地扎进石头我觉得不妥,我们把它改成石缝吧(因为我怕学生不理解什么才是石头面与面的相交处),学生很支持我,就按我的改法把句子重读了一遍。
课后,我再细细一想,才感到我的改法比原文还差,如果是石缝则必然有大有小,且李广即使射进很小的石缝也让人感到少了几分神力。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把课文的句子改为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棱里,然后老师再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让学生理解何谓石棱,它与石缝有何不同。
这样既未改变诗句的原意,又让学生多积累了一个很有用的词--石棱,它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出了石头某一部分的位置,简直找不出第二个同义词了。
做语文老师的也许就要在这些小处着力,才能用智慧点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