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游武夷山记》原文阅读及译文

《游武夷山记》原文阅读及译文

《游武夷山记》原文阅读及译文
1.作品原文
余闻武夷之名久矣,然亦耳食之,及至武夷,乃知其名之不虚传。

山不甚高,而幽奇特绝。

余乃从碧石岩以下,历天心、三姑、大王、eten、玉女诸峰,上而仙掌石,下而龙窠岩。

诸折如天游、铁城、升日、架壑、响声、玉泉,外一壁如飞龙降天,人视之眩眩欲坠;又一折为大王峰,亭亭挺秀;再一折为玉女峰,修眉绝顶。

下视溪流奔壑,听泉声咽石,如游天宫。

2.译文
我听说武夷山的名字已经很久了,但也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的,到了武夷山之后,才知道它的名字不是虚传的。

山并不高,但风景特别美妙。

我从碧石岩往下走,经过天心、三姑、大王、eten、玉女几座山峰,上行看到了仙掌石,下行看到了龙窠岩。

像这样曲折的山路有很多,如同天游、铁城、升日、架壑、响声、玉泉等景点。

向外看去,只见一壁如飞龙降天,人们看到这样的景色都会感到眩晕欲坠;再一折是大王峰,亭亭挺拔秀丽;再一折是玉女峰,山顶陡峭清晰。

向下看去,只见溪流湍急奔腾,听到水流潺潺仿佛在石头上哽咽的声音,如同在游天宫一般。

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游山者,往往多陆而少水。

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1),下曼亭峰(2),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3),倘过一曲,汝必告。

”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4),三峰比肩,睾如也(5)。

二曲而至铁城障(6),长屏遮迣,翰音难登(7)。

三曲而至虹桥岩(8),穴中庋柱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9)。

六曲而至晒布崖(10),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戌削(11),势逸不可止。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12),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13),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

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14),八荒蹲伏(15);又如禹铸九鼎(16),罔象、夔魈(17),轩豁呈形(18)。

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踔,如欲上楼。

揭炼师能诗(19)与谈,烛跋(20),旋即就眠。

一夜魂营营然(21),犹与烟云往来。

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22),是武夷之八曲也。

闻九曲无甚奇胜,遂即自崖而返(23)。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24)。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

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25)。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请叹观止(26)。

而目论者犹道余康强(27),劝作崆峒、峨眉想(28)。

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累拳石,浚盈亩池,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矣(29),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哉?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释:(1)武夷宫:即冲祐万年宫,在大王峰南麓。

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名天宝殿。

后改会仙观,清名冲祐万年宫。

(2)曼亭峰:即幔亭峰,一名铁佛嶂。

其形如幄,顶平旷。

武夷文言文翻译

武夷文言文翻译

原文:武夷山,古称武夷,在闽西北,山水奇秀,林壑幽深。

夫山者,天地之精英,山水之灵秀,汇聚于此,故得美名。

余游历名山大川,未尝不为之赞叹,然武夷之美,尤为余所倾倒。

山之巅,有巨石矗立,如龙腾虎跃,名为“龙虎山”。

其石奇形怪状,有如人面、兽足,状极诡异。

登临其上,俯瞰四野,烟霞缥缈,云雾缭绕,恍若仙境。

山之腰,有清溪潺潺,名为“九曲溪”。

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两岸峰峦叠嶂,古树参天,奇花异草,布满山野。

溪水绕山而行,曲折九曲,故曰“九曲溪”。

泛舟其中,如入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山之麓,有石径蜿蜒,名为“大王峰”。

大王峰巅,有巨石如伞,名为“大王岩”。

大王岩下,有泉眼数处,泉水潺潺,汇成小溪,流经山间,滋养万物。

大王岩旁,有古寺一座,名为“大王寺”。

寺内古木参天,佛像庄严,香火鼎盛,为游人所向往。

武夷山之胜,尚有“水帘洞”、“一线天”、“虎啸岩”等奇观。

水帘洞位于山之北,洞口有瀑布如练,悬空垂下,犹如天成。

一线天位于山之西,岩壁如刀削,仅容一人通过,故名“一线天”。

虎啸岩位于山之南,岩壁陡峭,时有虎啸之声,故得此名。

余游武夷山,所见所闻,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山之奇,水之秀,树之古,花之异,皆世间罕见。

余虽非文人墨客,然亦愿以此文,记录武夷之美,使后世之人,得以一窥其风采。

译文:武夷山,古称武夷,位于福建西北部,山水秀丽,林壑幽深。

山,乃天地精华,山水灵秀之地,汇聚于此,故得美名。

我游历名山大川,无不为之赞叹,然而武夷之美,更是让我倾倒。

山巅之上,有巨石矗立,如同龙腾虎跃,名为“龙虎山”。

此石形状奇特,有如人面、兽足,异常诡异。

登临其上,俯瞰四周,烟霞缭绕,云雾弥漫,恍若仙境。

山腰之间,有清溪潺潺,名为“九曲溪”。

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两岸峰峦叠嶂,古树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野。

溪水绕山而行,曲折九曲,故名“九曲溪”。

泛舟其中,如入画中,令人心旷神怡。

山麓之处,有石径蜿蜒,名为“大王峰”。

大王峰巅,有巨石如伞,名为“大王岩”。

游武夷记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游武夷记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游武夷记文言文阅读及译文游武夷记[明]曹学位以七夕前一日发建溪,百里,抵万年宫,谒玉皇太姥十三仙之列,履汉祀坛,即汉武帝时所谓“乾鱼荐武夷”者也。

泛舟溪上,可以望群峰,巍然首出,为大王;次而稍广,为幔亭。

接魏志①:“魏子骞为十三仙地主,筑升真观于峰顶,有天鉴池、摹鹤岩诸胜。

以始皇二年,架虹桥而宴曾孙②,奏人间可哀之曲。

”今大王梯绝不可登,幔亭亦惟秋蝉咽衰草矣。

玉女兜鍪[móu]之下,数里,为一线天。

道经友定故城,虎为政,游人不敢深入。

两崖相阖者里许,中露天光仅一线。

有风洞,白玉蟾斩蛇于此,今祠之,而肃杀之气犹存云。

移舟过大藏峰踵御茶园万磴而上其山如鸟巢盖魏王易裸服以登天柱者为更衣台。

渡隔岸,谒朱子所读书,拜其遗像,徘徊久之。

以一径入云窝,陈丹枢修炼之所,存其石灶。

出大隐屏以西,登接笱木梯铁缆之路,视上则恐错趾,视下则恐眩目;千盘而度龙脊,乃有仙弈亭可憩。

修竹鸣蝉之外,黄冠启闭于丹房而已。

天游虽称崔嵬过之,然迢递可肩舆入。

登一览台,于是三十六峰之胜,可屈指数矣。

复命舟里许,过隘岭,为陷石堂。

小桥流水之中,度石门而桑麻布野,鸡犬声闻,依稀武陵之境③乎?于是望鼓子峰相近,穿修篁五里,木石栈道,相为钩连。

叩岩石,逢然作鼓声。

岩下为吴公洞,洞旁为道院。

是游凡以次达九曲矣,乃归万年宫。

从山麓走二十里,游水帘,乱崖飞瀑而下,衣裾入翠微④尽湿。

以别涧出崇安溪之西楚道上。

曹学佳曰:“余考《武夷祀典志》,详哉其言之,则知人主之媚于神仙所从来矣。

始皇遣方士徐市⑤求仙海上,而武夷不少概见⑥,何以故?又按魏子骞遇张湛十三仙,及宴曾孙,俱始皇二年事,何其盛也?而后无闻焉。

夫山灵之不以此易彼明矣。

语云:‘遗荣可以修真’,是之谓夫!”(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注]①魏志:《三国志》中《魏志》。

②曾孙:对乡人的称呼。

③武陵之境:代指桃源洞。

④翠微:指未及山顶,近旁陂陀之处。

⑤徐市:齐人,一名徐福。

⑥不少概见:不见梗概。

武夷山 古诗词

武夷山 古诗词

武夷山古诗词1. 《武夷山中》-出处:宋·谢枋得-注释: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翻译: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品格表达了诗人的坚贞气节。

-作者介绍:谢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2. 《游武夷山》-出处:宋·陆游-注释: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

-翻译:年少时读《封禅书》,才知道有武夷君。

晚年才游览这座山,其秀丽杰出的景色非以前所听闻。

-赏析:诗人表达了对武夷山景色的惊叹和赞美。

-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3. 《升真洞》-出处:宋·刘克庄-注释:古洞依然锁白云,深林无处觅樵人。

洞中仙子无人识,岁岁花开知为谁。

-翻译:古老的山洞依旧被白云封锁,幽深的树林里找不到打柴的人。

洞中仙子无人知晓,年年花开不知为了谁。

-赏析:描绘了武夷山升真洞的幽静神秘。

-作者介绍:刘克庄,南宋豪放派诗人。

4. 《武夷山》-出处:宋·喻良能-注释:冲佑观前水绀色,升真洞北山围青。

紫鳞游镜曲,黄鸟度枝零。

-翻译:冲佑观前的水呈现绀青色,升真洞北面的山环绕着青葱之色。

紫色的鱼儿在弯曲的镜湖中游走,黄色的鸟儿在枝头飞过。

-赏析:展现了武夷山的山水之美和生机盎然。

-作者介绍:喻良能,南宋诗人。

5. 《幔亭峰》-出处:宋·黄遹-注释:昔年曾此寄一迹,屈指于今二十年。

今日重登云锦路,相看不识有何缘。

-翻译:过去曾在这里留下踪迹,屈指一算到如今已经二十年。

今日重新登上这云锦般的山路,相互看着却不认识是何缘分。

-赏析:抒发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感慨。

-作者介绍:黄遹,宋代诗人。

6. 《题武夷》-出处:宋·李纲-注释:万壑千岩叠翠微,幔亭红日浸涟漪。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袁枚《浙西三瀑布记》原文及翻译袁枚原文: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崔嵬,重者凝立,皆环梁遮囿。

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

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

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推挡,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

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

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

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

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

未到三里许,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

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

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

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

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

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

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

”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译文:大自然造化的才能,真是很强大啊。

同样一幅从高处倾泻而下的水,而浙西三幅瀑布却有三种不同的情态,最终没有重复的笔法。

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养浩《龙洞山记》原文及翻译张养浩龙洞山记张养浩【原文】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

世兵,逃乱在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

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武夷山原文赏析及翻译4篇

武夷山原文赏析及翻译4篇

武夷山原文赏析及翻译武夷山原文赏析及翻译4篇武夷山原文赏析及翻译1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古诗简介《武夷山中》是宋末元初诗人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遗民诗。

这首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国破家亡的哀痛始终不能忘叹,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

可是他还是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翻译/译文十年的岁月连回家的梦想都不曾有过,此时此刻我独立青峰之上面对着野水无涯。

山雨初停的时候,天地间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经历多少岁月才能修炼成梅花那样的品格呢?注释1.武夷山:在福建崇安西南,群峰林立,溪流回湍,是著名风景区。

2.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3.青峰:苍翠的山峰。

4.几生:何年何月,几时。

赏析/鉴赏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的十年间从未还家。

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

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

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

这一句领起下文。

决绝到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栖息山间也就怡然自得了。

“独立青峰野水涯”,“独立”使诗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间,是诗人直冲云霄的气节,是诗人不可一世的风骨。

“青峰野水涯”是眼前景, 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绝妙的水墨画,但这又不是纯写武夷奇观,当年宋朝的河山,空旷,寂静,没有着落;独立于此,诗人的心情,有些悲怆孤独,有些若有所失。

没有人烟,脚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缭乱逐春生”;不见渔舟,眼前只是烟波浩淼的野水,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游武夷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

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

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

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幔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

”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如①也。

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泄,翰音②难登。

三曲而于虹桥岩,穴中庋柱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

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戍削,势逸不可止。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

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

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③,罔象、夔魈④,轩豁成形。

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

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⑤,旋即就眠。

一夜魂营营⑤然,犹与烟云往来。

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五夷之八曲也。

闻九曲无奇,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

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

而目论老,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垒拳石,浚盈亩地,尚不得朝夕游玩。

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⑦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者?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译文:
凡是人在陆上行走就容易疲劳,在水上行走就比较安逸。

但是对于游山的人来说,往往陆地多而水路少。

只有武夷两山中间夹着一条小溪,一条小舟摇曳着往上走,溪流湍急,发出声响。

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这)确实是游山的人最好的去处了。

我投宿在武夷宫,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对带路人说:“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如果每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

”于是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一样高,就像高地。

第二曲到了铁城障,长长的屏障层叠不穷,雄厚的声音也难传进去。

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朽也不掉落。

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书院。

第六曲到了晒布崖,悬崖的形状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剑砍断石头作为城墙,耸立着就像刀削一般,气势无法抑制。

我暗笑人凭借权势逞强,上天必定会惩罚他,只有山势纵横直刺云霄,凌驾在莽苍大地之上,而上天却不发怒,为什么?第七曲到了天游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

一座楼阁凭空而起,众山都在楼阁之下,就像张周官的《王会图》,八个方位的地势都蹲伏在它下面;又好像夏禹铸就的九鼎,呈现出罔象、夔魈,轩豁(三座大鼎)的形状。

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风刮起,各种怪音喧嚣,就像要上楼来。

揭炼师擅长诗文和谈论,蜡烛燃尽,随即就入睡了。

我一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烟云景色。

第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

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色,于是从山崖下返回。

啊!我是学古文的人,用文章谈论山水:武夷山就像文章没有直笔,所以曲折;没有平笔,所以陡峭;没有重笔,所以新奇;没有散笔,所以紧凑。

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类的事,来称道这座山,它的超逸隽秀的气概,在两界(天地)之外独树一帜。

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势必(就情形看)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 能够到达这座山,就叹为观止了。

但是见到我的人说我依然健康强壮,劝我到崆峒、峨眉等山游览。

他们不知道王公贵人,不过堆积些拳头大的石块,游玩一亩大的池塘,还不能每天都能够游玩;而我作为一个平民,头发斑白了,游遍了东南地区的山川,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挥笔记下来,庆幸自己能够出游, 也将要停止以后的出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