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办公室抗震课程设计

办公室抗震课程设计

办公室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办公室抗震措施和应急逃生技能,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2.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3.熟悉办公室抗震设施和逃生路线。

4.学会使用地震预警设备。

5.掌握办公室抗震应急逃生技巧。

6.能够并参与地震救援行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成因、类型及特点。

2.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何避险、逃生和自救。

3.办公室抗震设施:灭火器、安全出口、逃生绳等。

4.应急逃生技巧:地震预警、疏散演练、救援行动等。

5.地震后的心理辅导:如何应对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讲解地震基本知识、自救互救技巧等。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办公室抗震手册》。

2.参考书:地震防范、应急逃生等相关书籍。

3.多媒体资料:地震宣传片、逃生演练视频等。

4.实验设备:逃生绳、灭火器等。

教学资源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布置地震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地震知识和应急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和目的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是造成建筑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

基于此,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通过实践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抗震意识和抗震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 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1.1 抗震设计的定义及其作用涵盖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地震动、抗震设防厚度、抗震设防构造、抗震设计地基基础及其与地下水位关系、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等方面。

1.2 抗震设计方法涵盖传统弹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等效静力法、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等方法。

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2.1 结构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动及其反应等方面确定了抗震设防目标和设防厚度等基本参数后,根据土桩宏观本构模型,通过叠加近地震、漫游高频地震和远地震等不同地震情形,计算结构最大顶点间位移与构件变形,以预测结构的受力情况,然后根据结构受力,进行结构适应性调整,以满足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各项指标。

2.2 基础抗震原理涵盖土壤抗震、基础抗震、地基抗震等方面。

3. 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仿真实验等方式,深入学习抗震设计的应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课程设计流程1.确定课程设计主题和任务2.学生独立阅读文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策划课程设计方案4.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抗震设计的范例设计5.讨论交流,指导完善设计结果6.仿真实验并分析结果7.答辩展示设计成果四、课程设计教学设施1.电脑2.建筑结构分析软件3.建模软件五、课程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评价分为两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学生的个人表现。

学生的设计方案评价包括设计成果、设计思路、实验分析和结论等维度。

抗震课程设计

抗震课程设计

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地震波的特点;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和逃生技巧;了解我国抗震救灾的历史和成果。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正确保护自己,迅速逃生;能够参与防灾减灾活动的和实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知识、地震逃生技巧、抗震救灾实例和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波的特点等基本知识。

2.地震逃生技巧:教授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在桌子下、捂住头部等;教授学生地震时的逃生路线和技巧。

3.抗震救灾实例:分析我国历史上重大的抗震救灾事件,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抗灾精神。

4.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如检查房屋结构、储备应急物资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知识、逃生技巧等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抗震救灾实例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逃生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逃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地震逃生书籍,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地震逃生知识和实例。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中国地处在地震多发区域的特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有较高的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深入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
计原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抗震设计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学习如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评估,并了解设计中的一些常
用方法与工具;
3.了解一些抗震设计实践中的工程案例,以及因地制宜的抗震设计策略。

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将涵盖以下内容:
1.地震动理论与地震动力研究;
2.传统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等级划分;
4.抗震设计中的新兴理论和方法。

四、实践操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我们将开展多项实践操作。

1。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各类抗震设计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完成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抗震设计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抗震知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对工程技术的尊重和热爱;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结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从事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抗震基本原理- 地震波传播与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原理-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2. 建筑结构类型与抗震特点-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桁架结构- 其他新型抗震结构3. 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 抗震设防等级与目标- 结构布局与体系设计- 抗震构件设计- 抗震连接设计4.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建筑抗震设计案例- 抗震设计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 抗震设计优化措施探讨5. 抗震设计实践- 简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抗震设计报告撰写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3. 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相关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生态环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程意识。

内容可以直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大纲的制定;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制定:-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2.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步骤;- 难点: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 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 教材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教材第6章: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教材第7章: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 教材第8章:结构抗震设计软件介绍。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 引言: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课时);2.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讲解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2课时);3.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解读我国相关法规,了解设防标准(2课时);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3课时);5.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强度:C30: 。
钢筋强度:
柱均采用对称配筋。
(5)略去节点的抗震设计;
(6)完整的结构设计还应包括楼板设计、楼梯设计、雨篷设计、基础设计等,此处由于课程关系,不进行专门设计。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图1柱网布置图
图2 KJ3剖面图(注:此图底层柱高为计算高度,底层层高也为3.60米。室内外高差450mm)
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梁的截面尺寸为250mm×600mm,;柱的截面尺寸为450mm×450mm,混凝土均采用C30(弹性模量Ec=30×106);现浇梁柱,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板厚120mm。I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0.05。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抗震等级为二级。
(1)求解横向水平多遇地震作用,并验算在横向水平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绘制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梁柱弯矩图、剪力图、柱轴力图。(用顶点位移法计算结构的基本周期,周期折减系数取0.7。计算梁线刚度及柱的抗侧移刚度、基本周期、地震作用、层间地震剪力时,尽可能用表格计算。)
(2)计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并绘制内力图。弯矩调幅系数取0.8。
屋面和楼面荷载标准值如下:
荷载性质
荷载类别
屋面荷载(kN/m2)
楼面荷载(kN/m2)
教室
走道
活荷载
使用荷载
0.50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2.50
雪荷载
0.30
-----
-----
恒荷载
建筑装修层(防水保温)
2.88
-----
-----
水磨石面层
-----
0.65
0.65
楼板重
3.00
3.00
3.00
吊顶
0.12
0.12
0.12
恒荷载按选定的屋面及楼面构造计算。梁柱每面抹灰20mm,容重17 kN/m3。
注:a.外墙上的窗均为高1.80×宽2.70,窗下墙高均为1米。外墙厚300mm,内墙厚200mm。均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容重为8.5kN/m3。混凝土容重为25 kN/m3。
(3)求框架结构的内力不利组合。
注:由于构件控制截面的内力值应取自支座边缘处,为此,进行组合前,应先计算各控制截面处的内力值。本设计为了简化起见,梁柱一律采用轴线处内力值(即不进行换算),这样算得的钢筋用量比需要的钢筋略微多一点。
(4)对框架梁柱进行抗震设计。
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级,箍筋采用HPB300级。查得材料的强度标注值和设计值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