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密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密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密度》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推导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密度实验的操作与分析5. 密度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实验的操作与分析。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密度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密度的特性。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密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推导密度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应用密度公式: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5. 密度实验操作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密度实验,学会操作与分析实验数据。

6. 密度知识拓展与延伸:讲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8.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密度概念和实验过程。

2. 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互动提问: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初三物理人教版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⑵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的结构;⑶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⑵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⑵认识人类探索太阳系、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从而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客观世界的组成,认识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和原子结构;【难点】建立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微观模型,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教与学互动设计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宇宙浩瀚无边,世界多姿多彩。

从1969年7月20日,人类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第一次登上地球以外的土地——月球,到今天,人类操纵原子和分子,制造出蜜蜂大小的直升机……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宇宙、对自然探索的步伐。

那广袤的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宇宙有多大[观察]播放多媒体课件,以图片介绍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并介绍宇宙中的星系大小、宇宙的组成。

[点拨]人类观察到的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之一。

银河系非常巨大,一束光需要十万年才能穿越,太阳只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个。

太阳周围有八大行星,地球在它的第三条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讨论]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知道吗?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只局限于能够观察到的区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太阳系及整个宇宙的探究会越来越深入。

(2)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讨论]在地球表面有哪些物质?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九年级物理 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人教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初步了解三物质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究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物理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微观的分子排列。

三、教学难点:物质由分子构成。

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四、预习方案设计:(一)、预习目标:1、粗略了解宇宙的构成2、初步了解什么是分子及分子的大小3、了解三态物质的微观模型4、了解原子的结构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二)、预习重点:了解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大小、三态物质的微观模型、原子的结构(三)、预习难点:分子的概念、三态物质的微观模型(四)、预习提纲:1、宇宙由什么构成,用课文中的句子粗略描述宇宙的广袤无边。

2、物质由什么构成?3、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多大?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吗?4、物质一般以哪几种状态存在?物质能在不同状态之间发生转化,这实质是因为什么发生的变化?5、分别说出固态物质、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在宏观上的物理特性。

6、你了解到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7、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反馈预习成果,小组内订正后进行疑点展示,教师点评、释疑(二)、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强化记忆。

1、试着用合适的方法展示一下你在本课中学到的宇宙空间的构成及大小尺度注意补充长度的单位:“光年”指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2、试着用合适的方法展示一下你在本课中学到的微观世界的构成及大小尺度注意补充长度的单位:“纳米”,1nm = 10-9m3、假如一名同学就是一个分子,请展示一下三态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及其特点。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质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质量》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2. 培养学生对质量的感性认识,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质量的概念及其特性。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1. 质量的单位换算。

2. 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量的奥秘。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质量的存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物体等。

3. 案例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knowledge关于重量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重量的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质量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质量的定义、特性及测量工具。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质量的概念。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质量的定义、特性及测量工具。

2. 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感受质量的存在。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质量的概念。

五、拓展与应用1. 教师展示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质量知识。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质量的概念。

2. 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探究质量的变化。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质量的测量工具和单位。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质量的测量工具和单位,并进行示范操作。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复习教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案编写依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物质世界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 分子动理论4. 力的作用效果5. 浮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动理论,力的作用效果,浮力。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动理论的运用,浮力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通过实验、演示、讲解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相关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知识梳理: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分子动理论,力的作用效果,浮力等知识点。

3. 课堂互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复习与巩固1. 通过课堂复习,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系列关于物质世界知识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2.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八、拓展与提高1. 引导学生进行物质世界知识的拓展学习,如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动理论的应用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世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质量》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之《质量》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

3. 让学生了解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质量的概念及质量的单位。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质量的本质。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质量的测量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质量有何不同。

2. 讲解质量的概念:讲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 介绍质量的单位:介绍千克是质量的国际单位,以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4. 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讲解天平的结构和原理,示范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5.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6. 探讨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质量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身边的物体质量,并写出实验报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身边的物体质量,并写出实验报告。

2. 请学生总结质量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质量与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关系。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和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九年《多彩的物质世界》word教案

人教版九年《多彩的物质世界》word教案

课题:第1节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执笔:高永佳审核:初三物理科组班级:姓名: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以及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

2、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

学习器材:挂图或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原子、分子和原子核的模型。

学前准备:1、观察课本上4页的图和文字,你将会学到宇宙有多大?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所处的星系叫什么?光通过它需要多少时间?光年是什么的单位?太阳有多少行星绕它转动?2、看第5页的内容你学到: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叫做分子?分子有什么性质?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什么形式存在?分子还可以分吗?3、通过第6页的内容你会学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什么物质比较特别?什么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什么物质具有流动性?4、通过第7页的内容你会知道:分子由什么组成?原子的结构与什么相似?原子由什么组成?分子和原子都很小它们的直径用什么来作为单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飞天,让我们感到再次祖国的强大和宇宙的浩渺。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讲授新课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1-1-1和图11-1-2的挂图,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1.宇宙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把能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总结:糖这种物质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跟踪练习: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新城王锦辉中学物理组九年级集体备课教案成员:九年级全体教师主备人:李国华课题:11.1宇宙和微观世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 了解原子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 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授新课(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宇宙有多大?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宇宙的组成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三) 原子结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初三物理多彩的物质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

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研究,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理解。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电教器材: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演示用:外形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只。

大、中、小木块各一个。

学生每组器材:学生每四人一组,每组所配实验器材为:一架天平(砝码),1个大小不同的铝块或铜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如何区分?
2、出示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铁块,比较哪个重。

问题:铁真的比木头重吗?
导入新课:密度
二、进行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实验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出示三个木块,问哪个质量大?
设问: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2、学生猜想,提出研究的问题:同种物质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3、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需要测量的数据,将待测铝块和铜块下发。

4、学生实验测质量。

5、数据处理。

6、引导学生发现正比例关系。

结论一:同一种物质,物质的种类不变,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

第二部分:建构密度概念
(一)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为什么引入密度。

1、通过数据,引导学生探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教师讲解: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这种性质。

3、说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二)密度相关有关的知识。

1、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定义、公式、单位、纯水密度等。

2、提问同时教师板书相关知识。

教师提示A、密度的符合的写法和读法;
B、组合单位的由来;
C、两个密度单位的大小及换算;
D、水密度要求背下来,物理意义。

3、学生看小资料,从中发现有什么规律。

4、教师总结规律。

A、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B、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密度不同。

C、密度大小一般固体液体气体。

D、常见金属的密度大小顺序。

第三部分: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1、教师板书例题。

提示学生注意问题:
A、解题格式
B、思路方法
C、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这是求质量的很方便的办法。

2、巩固训练
(1)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3、讨论提升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6题,学生讨论方法。

三、进行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学到了什么;
2、【投影】知识纲要;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回应开始提出的问题铁比木头重吗,
学生回答。

五、布置作业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