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3)掌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2)培养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读和理解。

(2)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诸葛亮及其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的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师表》,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强调其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5.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2)当堂批改,及时反馈。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出师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教学效果:(1)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概括其主要特点。

(2)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3.教学不足:(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

(2)课堂练习的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改进措施:(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深入挖掘。

《出师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出师表》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出师表》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今日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消灭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局部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学问,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才智、士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鼓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前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表达生平及出师北伐说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大方浅薄,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学问与力量:①积存词语,丰富文言词汇②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见③积存名言警句,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①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育学生自学文言文的力量②学习本文融情于谈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见和愿望,②领悟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三、教学重点①背诵全文②把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①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见②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学生的文言文根底仍需增加;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力量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根底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2.争辩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忱,培育协作的精神3.探究法:供给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觉察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4.“传授——承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传授——承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到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5.教具预备:多媒体、VCD 光盘、三国形势图6.课时安排:3 课时说学法课标指出:阅读,应当让学生在乐观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①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②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③借助阅历、资料单独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沟通④单独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沟通争辩⑤把《隆中对》和《出师表》比照学习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课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出师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 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诸葛亮的写作目的。

2. 扫除文字障碍,理通全文大意。

3. 积累各类字词。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背景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人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佐刘备,联吳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吳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

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

主持蜀国军政大事。

公元227年,诸葛亮统帅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兴复汉室。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出师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出师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8《出师表》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2新设计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3重点难点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过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依据】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

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

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一表传世千古丹心
预习课2.小组交流,初步疏通文意,并做到流利地朗读全文。

3.积累文言知识(疑难点)
三、自能发现,确立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学习指南:通过绘制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脉络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大声朗读,小组共读,读中思考。

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理学生问题为:
(1)写第八段的意义何在?
(2)诸葛亮多次在文中表达忠心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
整合学生问题,主问题为: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
何理解?
提示:诸葛亮的“不知所言”,并不是对说话内容的不清晰,而是内心的
情感极为复杂,所以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作者在每一部分表达的情
感。

四、自能参与,解决问题
1.各组自选片段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学习指南:结合写作背景,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语段中作者蕴含其中的
语句,熟
悉课文内
容。

学会借
助课下注
解和工具
书了解文
章大意,
并能在小
组的合作
中对本课
文言现象
进行积
累。

文言文的
理解应建
立在朗读
中,以读
带悟,通
过诵读的
方式体会
作者的思
想情感
【板书设计】出师表
言-----文---------情----------理
忠心、决心民族脊梁。

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4、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关于亲贤远佞等建议。

2、体会诸葛亮在表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4、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以中国古代智谋之士的故事引出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由学生举例导入)以学生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传说中的诸葛亮的事迹、形象导入。

以杜甫的《蜀相》及陆游的《书愤》导入。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二、解题1、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年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刘备三顾茅庐,他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蜀汉政权建立后,任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主持国家军政大事。

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多次出师伐魏,争取统一中国。

著有《诸葛亮集》。

2、文体: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背景: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时,写这个表给刘禅。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四、对照注释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一、第一段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主观)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开张圣听)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1、指名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二、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

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

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

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

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

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

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1、古今异义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

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2、一词多义效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

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阙:通“缺”,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以介词,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

受命以来。

第二课时一、导入:读了本文你知道这篇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二、分析:1、关于文章的脉络。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说:一是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的显示出来了。

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

因此出师后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这个问题解决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表中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2)北伐的决策是诸葛亮的决策。

作者在这篇抒情式的表里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

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之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君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了三条建议。

A、广开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B、严明赏罚。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

3、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A、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B、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阅读第二部分段思考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

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

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

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出师的目的是什么?“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1)以出师为己任。

“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2)定下军名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第三段,思考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5、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理解练习:(见课件)五、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

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板书设计出师表⎩⎪⎪⎪⎨⎪⎪⎪⎧⎭⎪⎪⎪⎬⎪⎪⎪⎫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追忆往事,表明决心⎩⎪⎨⎪⎧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北定中原明确职责,谆谆告诫⎩⎪⎨⎪⎧ 治臣之罪责臣之慢亦宜自谋临表涕零,真挚感人忧国忧民 忠贞不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