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爱的牺牲》读后感四篇

《爱的牺牲》读后感四篇

《爱的牺牲》读后感《爱的牺牲》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

该小说中,主人公们用彼此纯洁的心灵、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牺牲精神给予了爱情最美丽的诠释,尽管他们的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矛盾,但却让对方看到了相互为爱的付出,看到了彼此爱情的忠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个故事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爱的牺牲》读后感(一)这个故事的英文题目是《A Service of Love》。

美丽的爱情和美丽的花一样,如果你希望你的爱情真能像花草一样常新常艳常绽放,那你就得像伺候花草一样伺候着爱情。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年轻人该如何伺候爱情。

乔和德丽娅是《爱的牺牲》里两位主人翁,乔是学绘画的,德丽雅是学音乐的。

他们俩都是离开家乡,来到纽约继续学习艺术。

他们也是在纽约相识相爱,并结为夫妇。

当柴米油盐和房租水电在生活的天平上重重地压下去的时候,德丽雅停止了她的音乐课,为了能让乔继续学习,她收学生赚取生活费。

而乔呢,不忍心把生活的全部担子都压在妻子身上,也终止了学业,在公园里画速写出售。

这似乎很不错,天平平衡了,生活有了着落,也不离开他们的爱好。

意外,意外的背后永远是苦涩的真相,德丽雅的手被烫伤了。

实际上她是洗衣店里的烫衣女工,乔则在洗衣店里烧炉子。

他们的生活虽然拮据,可幸福感却盛满了那间小小公寓。

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小说,让人仿佛又看到了《麦琪的礼物》中的吉姆和德拉。

他们都舍弃了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为对方换来一件毫无用处的圣诞礼物,这都是爱情把天平重重压下去的结果。

当乔和德丽雅数着他们这一周三十三块钱的薪水时,乔说:“我的画,加上你的音乐课,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是吗?有太多的艺术作品流芳百世,可又有几位艺术家能靠艺术喂饱自己的肚子。

毕加索是唯一一位亲眼看着自己的画作走进了卢浮宫的人。

这让人想起梵高,这位后印象派的先驱人物,今天他的画作都是以百万计,可当梵高活着的时候,一直是贫困交加,他所有生活开销都是由弟弟和好友支持的。

读书心得怎么写15篇

读书心得怎么写15篇

读书心得怎么写15篇读书可以充实我们的思想,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可以教给我们本领,可以纠正我们的过失,在书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读书心得怎么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读书心得怎么写篇1书是无穷的宝藏,为我增添了丰富的知识;书是小船,能载着我来到文学的海洋。

在茫茫书海中,我能忘记所有的忧伤和烦恼,静下心来品味知识的奥妙。

书是有价的,可同样也是无价的。

世上的书那么多,从几元都几千元各不相同。

可它们其中的知识却不是能用钱就可以买来的。

其实读书,重要是自己感不感兴趣。

感兴趣的书,一天之内就可以看完,并且记得很牢固。

而不感兴趣的书,一个星期都不一定会看完而且会增加对书的厌恶。

所以,多去培养自己对书的爱好,就会慢慢适应那种不感兴趣的书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去攀登书山,更加勤奋地去游览学海。

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样,好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

读书心得怎么写篇2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折断了翅膀。

”列宁也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

不管怎样说,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

的确,书对人类真是太重要了。

沉沦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无比关心他人,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无比宽广。

作为我们小学生,更应多读些有益的书籍,这样不但能够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潜力,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对,书籍是知识的源头,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书籍,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改造灵魂的工具,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读书,能使人愉快,使人聪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爱人类,爱和平。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

世上的书那么多,价钱从几元到几千元,各不相同,可它们内存的知识是无价的天价难及的。

甜蜜的悲哀——文化人类学小议

甜蜜的悲哀——文化人类学小议

甜蜜的悲哀——文化人类学小议甜蜜的悲哀----文化人类学小议----解读萨林斯《甜蜜的悲哀》[1]【摘要】本文通过对萨林斯《甜蜜的悲哀》一文的主要内容的叙述,总结了萨林斯对西方的生物学观念的人类学、权力概念的人类学、神创秩序的人类学观念的批判,得出整个西方的人类学研究都处在一种“甜蜜的悲哀”之中。

【关键词】生物学观念权力概念神创秩序On Sweet SadnessAbstract: it summarizes “sweet sadness”, written by Salince, so as to summaryhis idea human being on western biology and human being on power concept, humanbeing on order by God. It concludes that the whole western human being is in thesweet sadness.Key words: angle from biology, power concept, order by God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在西方兴起的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众多的早期人类学家大多立足于对异文化的研究,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人类学家的旨趣不但立足于对奇风异俗的专业调查与记录,而且“置身于世界的所有文明中,让那些我们不易了解也不熟悉的信仰与风俗冲淡我们民族中心主义的限制,从而进行所有社会的比较研究。

”[2]然而西方人类学的研究都脱离不了如王铭铭所说的“在这里”、“到那里”、“回到这里”也即西方人类学者大多首先在西方的学院式家园中习得一种人文价值观念,接着到了“那里”(别的地方或非西方世界)的异文化中去体验不同的人文价值的可能性,最后回到“这里”(西方)的学院式家园中对既有的人文价值提出反思性的见解。

[3]由此可见西方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本国经过学院式的研究后,到异文化的民族中去进行实地调查,正如我们所说的那样,即使他们在坚持价值中立的情况下进行田野调查,最后都要回到学院式的家园中进行对异文化的反思,难免会带上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无法实现他们的最高旨趣——冲淡民族中心主义对世界上所有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合集五篇)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前言在前言中,萨林斯对此书的做了评价:“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敢于将资本主义当成一个文化的体系来看待”。

它通过本土人类学的方法来探究有关人类存在的本土观念,并揭示出本土观念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联接点上赋予甜蜜以经济功效。

他指出,在此书中他所要讨论的正是本土的西方人类学。

作者指出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拓展本土的人类学的某些视野来对《甜蜜与权力》一书中的观点加以补充。

经过对有关人性、社会和自然的个别观念的论述,指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对于满足的寻求,即“郁闷的隐喻”;一是作者试图说明这种宇宙观并不起始于启蒙运动,也不终结于启蒙运动,而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

萨林斯在书中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认为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是西方文化符号逻辑和宗教神话的合法化和延伸,它们是基于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神话表述。

“需求”、“权力”及“秩序”等概念实质上与《圣经》和古罗马神话对于人性的神话难以区别。

一、这一节引出了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所要论述的“人性”及存在于悠久本土文化结构中的宇宙观。

作者起先讨论了《圣经》中宣扬人的罪恶之源的故事。

亚当不仅是原罪的中介,还由此在肉体上成为罪恶的体现。

由于他的堕落,我们都犯有罪责:人生开始受刑,世界变得不友善,“人最先感受到他的最高贵的部分;然后是牲畜和植物,在对人的诅咒中受到诅咒”。

(P5)痛苦和死亡并不是对亚当自大情绪的唯一惩罚,此外还有愚笨特性。

亚当开始学会认知起,就是人类严重无知之始。

这个世界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不具任何神圣性。

人类的有限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起因和罪行都出于人性:他是在欠缺和需求方面无法完美的生物。

引论:罪恶之花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所要论述的就是“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观是基督教宇宙观所赋予的。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人的不幸和痛苦是因为人生来有罪而需赎罪,在经济学发展之后,人的不幸转变成为实证科学,以此来探求人如何利用不足,如何从总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手段中获得最大程度满足。

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

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

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后感了。

透明的哀伤读后感

透明的哀伤读后感

透明的哀伤读后感
《透明的哀伤》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充满悲伤和哀伤的世界,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同身受,深深地被触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受尽磨难的少年,他的生活充满了挫折和痛苦。

在这个充满哀伤的世界里,他努力生存,却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

他面对着无尽的痛苦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希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坚韧,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他时而感到无助和绝望,时而又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真实和深刻。

通过阅读《透明的哀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这个充满哀伤和困难的世界里,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
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和勇气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珍惜眼前的一切,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阅读《透明的哀伤》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这个充满哀伤和困难的世界里,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和勇气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珍惜眼前的一切,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甜蜜的悲哀》演示文稿

《甜蜜的悲哀》演示文稿

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亚当堕落”的宇宙观为自由意志向理性选择的提升设下了想象的空间 “需求”经历了一个从“恶”到“善”过程。奥古斯丁笔下的原初罪恶及极度悲 哀之源,霍布斯笔下的身体需求成了仅仅是“自然性”的需求,或至少成了 巴隆· 霍尔巴赫笔下的一种必要的“恶”,最终到了亚· 当斯密和米尔顿· 弗里 德曼的笔下就成了社会德行的无上源泉 西方经济学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符号逻辑和宗教神话合法化的延伸 “需求”观念造就了西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神话 亚当· 斯密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 是人性的自然现象 亚当斯密开创了实证经济学的传统:这种方法在于探明人如何充分利用我们永恒 的不足,如何从那些总是无法满足我们需求的手段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保罗· 利科:可能是一则极精彩的人类学神话,是唯一公开宣扬人是罪恶之源的 故事
曼德维尔:由于亚当的堕落,我们都犯有罪责:人生开始受刑,世界变得不友 善。没有伪善,我们就不可能会是社会性的生物 当亚当从知识之树上获取食物时,他将人类送入严重的无知状态。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关系产生了不幸的后果。在堕落之前,当上帝要求亚当对动物加以命 名之时,亚当证明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位且最伟大的哲学家:他能够据物种的真 正本质和差异恰如其分地对他们加以区分。于是亚当拥有一种几近神圣的知识。 不过从正确的名称到语言的混乱,人类在知识的精致方面经历了一次全面的退 步。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以及在人性与世界之间划了一道沟壑。由此,人类接 受了对现实的双重(社会的和自然的)掩饰 ——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积淀的“亚当堕落”的信仰
一、引论:罪恶之花
基督教原罪说
上帝当初创造了人,人具有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Free-will)。 在吃苹 果之前亚当夏娃还不包含任何倾向于恶的属性,他们要么 听从上帝的劝告而不吃 (善),要么听从蛇的诱惑而吃(恶), 结果他们不幸选择了恶。作为惩罚,从 此他们被贬出伊甸。而人 的高贵属性也因而受到了败坏,每一个亚当与夏娃的后 代都包含 和遗传了的始祖的第一罪,并且受体内罪的影响,难以抗拒地继 续选择 恶。这一重罪并非是人当前的行为所造成的,而是与生俱 来的人的属性,所以称之为原罪。

字数700字的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字数700字的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

字数700字的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字数700字的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

书中的思想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你的思想和心态。

在长期沉浸于书乡之后,该书心境细腻,知识广博,自然语言有趣,气质高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700字读后感作文大全,仅供参考字数700字的读后感作文【篇1】《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她开创了通俗剧的先河。

使得人们对世俗情感有了一个较深的理解,也使得人们心中的一些世俗偏见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茶花女》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巴黎名妓悲情的的一生。

这里采用了倒叙的写法,男主角那痛苦悲伤的回忆,使得情节看起来更加煽情。

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是一位貌美钟情的女子,她生活在一个充满金钱和色欲的肮脏的社会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个纯洁的生灵也会身不由己而走上歧途。

往往这种人又正是被人们所忽视的,甚至是歧视的。

而谁又知道像玛格丽特这样柔弱女子在那荒淫无度的生活下,内心感受又是怎样的呢?玛格丽特是位貌美的女子,她也正是靠着这点姿色去讨好那些贵族以维持生计。

但她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很空虚的,没有人能给她真爱,没有人能去理解像她那样的人,为此使我想到了妓女这个讨人厌而且又是很可怕的名词。

在小仲马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贫富分化严重,不少人为了生存只好走向极端,而当时的一些妓女就是这样情非得已,但生活所迫只有出卖肉体才有一丝希望。

这样的生活可能是寝食无忧,但是这些妓女们还是要尽量力摆脱这种生活,她们依然是向往那种平淡自由的生活毕竟只有那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幸福,那样的生活才有可能做到真实的自己,那样的生活才有可能摆脱世俗的偏见,就像普通的百姓一样。

玛格丽特正是为了这样的生活,宁愿舍去一切和心爱的人一起过上平淡幸福的生活。

但世俗的偏见的力量就是那样的强大,男主角甬迪的父亲因为她有损于他们家的名誉,毅然要求玛格丽特离开他的儿子。

人都是自私的,但那位遭人贱视的妓女用自己的幸福无私的换取了一个家族的名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蜜的悲哀》读书报告
前言
在前言中,萨林斯对此书的做了评价:“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敢于将资本主义当成一个文化的体系来看待”。

它通过本土人类学的方法来探究有关人类存在的本土观念,并揭示出本土观念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联接点上赋予甜蜜以经济功效。

他指出,在此书中他所要讨论的正是本土的西方人类学。

作者指出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拓展本土的人类学的某些视野来对《甜蜜与权力》一书中的观点加以补充。

经过对有关人性、社会和自然的个别观念的论述,指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对于满足的寻求,即“郁闷的隐喻”;一是作者试图说明这种宇宙观并不起始于启蒙运动,也不终结于启蒙运动,而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

萨林斯在书中批判了西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范式,认为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是西方文化符号逻辑和宗教神话的合法化和延伸,它们是基于西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宗教神话表述。

“需求”、“权力”及“秩序”等概念实质上与《圣经》和古罗马神话对于人性的神话难以区别。

一、引论:罪恶之花
这一节引出了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所要论述的“人性”及存在于悠久本土文化结构中的宇宙观。

作者起先讨论了《圣经》中宣扬人的罪恶之源的故事。

亚当不仅是原罪的中介,还由此在肉体上成为罪恶的体现。

由于他的堕落,我们都犯有罪责:人生开始受刑,世界变得不友善,“人最先感受到他的最高贵的部分;然后是牲畜和植物,在对人的诅咒中受到诅咒”。

(P5)
痛苦和死亡并不是对亚当自大情绪的唯一惩罚,此外还有愚笨特性。

亚当开始学会认知起,就是人类严重无知之始。

这个世界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它本身不具任何神圣性。

人类的有限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起因和罪行都出于人性:他是在欠缺和需求方面无法完美的生物。

二、“需求”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所要论述的就是“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观是基督教宇宙观所赋予的。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人的不幸和痛苦是因为人生来有罪而需赎罪,在经济学发展之后,人的不幸转变成为实证科学,以此来探求人如何利用不足,如何从总是无法满足需求的手段中获得最大程度满足。

正是基督教宇宙观中的不幸观念,为自由意志向理性选择的提升设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人类苦难造成的物质机会提供了一种更令人振奋的看法。

经济学的创生就是关于《创世纪》本身的经济学。

是西方宗教的宇宙观决定了其现代经济、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资本主义特性”。

三、插叙:文化复兴札记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讨论了欧洲启蒙对需求驱动、追求自我满足的个人的道德提倡做出的贡献。

作者先指出远在资本主义成为一个系统的经济体系之前,某些意大利人就视它为一种整体的宇宙秩序。

作者随后分析了经济学理论对个人主义、追求享乐等的肯定。

在结尾时作者认为哲学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已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

因此,在作者看来,文艺复兴以来的个人自由主义并不是决定需求的驱动力。

四、生物学观念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指出,生物决定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满足决定论和基督教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无处不在,就是人类学宇宙观传统的传播造成的。

作者反对这样的观点:社会进步是人的需求得以满足的理由,把欲望和需求看成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前提。

我们现在的生活面对的矛盾一方是进步,人类的精神战胜了肉体、避开了动物性;一方是人的幸福依赖于对增加的需求的日益意识。

人具有动物性和社会性,作者反对生物决定论,但并没有否定人的生物性的影响作用。

作者对为何一直流行着生物决定论的原因进行论述:资产阶级经济人类需求成为人们的拜物教,使在特征和起源上属于社会性的,因而也属于是客观的需求。

个人被当成他自身活动的创造者并具有无比的价值,因为集体经济看来是借个人满足并为了它才得以产生的,所以身体的强烈欲望才表现为社会的本原。

把一个巨大的社会价值体系看成产生于个人肉体的看法有助于说明文化做生物学的解释。

市场经济捍卫的生物决定论是对文化秩序的一种神秘化的看法。

市场经济使人们觉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靠其意志的理性媒介突然脱离了肉体的兴奋状态,这正是《创世纪》的复归。

作者接下来通过分析资产阶级热衷于从肉体角度理解文化的缘由说明生物决定论是资产阶级提倡的、为其服务的工具。

作者认为若有什么决定性的话应在于:人性是文化决定的。

正如格尔兹所看到的,认为人类的生物性暂时处于比文化优先的地位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文化并非简单地被附加在已经完善的人性之上,它作为关键的选择条件被包含在物种的构成之中了,人的身体就是一个文化实体。

作者随后引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的需求和欲望同其客体相比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身体的满足是在象征价值中得到证实的,也是经由象征价值而得以具体实现的,且这种实现在不同的文化象征图式下会有所差异。

总之,在萨林斯看来,人对生活的看法并不是受特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相反,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着人们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方式。

五、“权力”概念的人类学分析
萨林斯提出我们应该将社会看做为赋予人们权力而不是逼迫人们臣服的手段。

涂尔干的社会研究方法中强调社会的强制性,在他看来人的
欲望是无穷的,自利是个人的特性,只有社会的规约才能实现人的规训。

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具有无上的权力,就如同上帝一般,甚至社会在一定
程度上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

西方社会的经济学最易成为用霸权性的术
语、价值观念以及判断的补充材料,工业增长论、物质主义论也易成为
文化的霸权。

在西方社会中借助国家的力量实行霸权主义是常见的做法,而在人类学已探知的许多社会的存活并不需要国家的帮助。

六、神创秩序的人类学解剖
作者在这一章节中讨论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古老渊源,这就更加接近了在前言中提出的这本书的研究目的“这种宇宙观是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结构,至今占据学院式人类学(以及其他西方社会科学),并使我们对别的族群的理解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

作者认为基督教的传统并不是单一方向的“禁欲”,而是有着悖论式的表述系统。

它不仅关注的是彼岸世界的宗教体系,彼岸和当下是延续的,而非断裂。

为了争夺现世的权利,教会甘于冒险。

七、关于现实的人类学
基督教使自然在被资本开发利用之前的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客体,为资本的开发利用作了预先的准备。

对基督教徒来说,存在着严重的教义问题:无处不在的上帝会动摇整个基督学。

总之,堕落的亚当成了经验理解的历史加逻辑的前提,在对客体的需求中他是有限而又痛苦的个体,因此,凭借它为其幸福所提供的不利或有利条件,他通过感官来对它进行认知。

感觉和满足成了讨论肉体的知识理论的不断重复的内容。

八、甜蜜的悲哀
以“甜蜜的悲哀”做书名,隐含作者认为人利用我们永恒的不足而去用无法满足我们需求的手段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的这一论题。

人的需求在得到满足,尝到“甜蜜”的同时,也付出了无尽的精力且不断要填满增长的需求。

身体必须以特别强烈且非常痛苦的方式承载社会机构。

此处“悲哀”,将生活界定为追求幸福的人长期看来无一幸免都是不幸福的。

正如西敏司所言,这种悲哀的思想所描写的是:西方人因迷恋于糖和茶以及烟草等而正学会让工业革命变得可以忍受。

在王铭铭的译序中这样解释“甜蜜的悲哀,指的是西方现代性所包含的对人性的双重解释,即一方面认为人有权利从各种外在的社会制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认为这种解放与资本主义造成的剥削和殖民主义侵略的悲哀不可分割”。

表面上看来属于启蒙时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符号文化,实际上是西方远古时代宇宙观的延续作用。

萨林斯的研究表明物欲的“解放”和经济主义生活方式的背后,受一套完整的西方独特宇宙观的支配,因而他们在非西方世界的传播,只能被看做一种宇宙观在另一种宇宙观中的转变。

参考文献:
马歇尔.萨林斯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M].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