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17麻醉学新进展 精品
麻醉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

麻醉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对患者痛苦的关注,麻醉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知识,旨在为专业人士和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
1. 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麻醉药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最明显的是全身麻醉药物的改良和创新。
传统的麻醉药物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而新一代的全身麻醉药物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此外,针对特定手术操作的局部麻醉药物也在不断研究和改进中。
2. 麻醉监测技术的突破麻醉监测技术是麻醉科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传感技术和数据采集分析的进步,麻醉监测设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如今,通过无创的检测手段,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病人的舒适度。
3. 麻醉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的麻醉治疗是麻醉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基因组医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对患者个体基因差异的认识更加深入。
这为麻醉药物的个体化定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遗传学和药代动力学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从而实现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 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麻醉过程中的并发症是临床工作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麻醉并发症可以通过预防控制来减少发生率。
例如,合理使用麻醉药物,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特殊处理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5. 麻醉科教育和培训的创新随着麻醉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也需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始重视麻醉科教育和培训的改革。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培训方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麻醉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麻醉科医生的需求。
总结与展望麻醉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知识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新进展ppt课件

人工智能在麻醉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麻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详细描述
人工智能在麻醉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分析,预测麻醉 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协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这有助于提高麻醉决策的科学性和准 确性。
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总结词
研究开发新型的麻醉药物,提高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随着对麻醉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开发新型的麻醉药物,以进一步改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例如,研究开发超短效的镇痛药和镇静药,以及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新型麻醉药物等。这些新型药物有望在未 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THANKS
超声引导下连续神经阻滞
通过超声引导将导管置入神经周围,实现连续给药,提供稳定且持久的镇痛效 果。
麻醉监测技术的进步
多模态监测
结合多种监测手段(如心电图、呼吸 功能、血液动力学等),全面评估患 者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为麻醉医 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智能化监测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监测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自动识别异常情 况并预警,提高手术室的安全性和效 率。
人安全和快速康复的多学科交叉的医学科学。
麻醉学的重要性
1
麻醉学在手术和诊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确 保病人安全和舒适。
2
麻醉医生负责在手术过程中管理病人的生命体征 ,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并提供术后疼痛治疗。
3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麻醉学在急慢性疼痛诊疗 、重症医学、急救复苏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
02 麻醉新技术与新方法
儿科患者的麻醉管理
儿科患者的生理特点和成人存 在较大差异,麻醉药物的剂量 和使用方法需根据年龄、体重 等因素进行调整。
麻醉学新进展

麻醉学新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麻醉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麻醉学领域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无创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无创麻醉监测技术是目前麻醉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
传统的麻醉监测方法往往需要侵入性操作,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无创麻醉监测技术能够利用现代传感器技术,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等,来判断患者的麻醉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实现对麻醉深度和麻醉反应的监测。
二、个体化麻醉的实施传统的麻醉方法是以一般患者为基础设计的,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差异。
而个体化麻醉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提高麻醉效果的安全性和精准度。
个体化麻醉的实施需要医务人员综合考虑患者的各项指标,制定最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从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三、麻醉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随着对麻醉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麻醉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与传统的麻醉药物相比,新型麻醉药物不仅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和更短的麻醉持续时间,还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提高麻醉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例如,麻醉专用药物普罗帕酮,它不仅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还能够减轻喉痉挛、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四、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麻醉技术方面,无痛分娩技术、气管插管技术等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无痛分娩技术通过局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方式,使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提高了分娩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气管插管技术则通过在气管内插入导管,保持气道通畅,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
总结起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麻醉学在无创麻醉监测技术、个体化麻醉、麻醉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麻醉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些新进展的出现使得麻醉效果更加理想,术后不良反应减少,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舒适度。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麻醉体验。
麻醉技术的新进展与应用培训课件

使用原则
按需使用,个体化剂量调 整,避免长期使用和过量 使用。
副作用及风险
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 吐、便秘等,严重时可危 及生命。
非阿片类药物在镇痛中作用
非阿片类药物种类
如NSAIDs、对乙酰氨基酚 等,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或 阻断疼痛传导通路产生镇 痛作用。
使用优势
相对于阿片类药物,非阿 片类药物副作用较少,无 成瘾性,可长期使用。
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
结合患者基因、生活习惯等个性化信息,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 方案建议,提高治疗效果。
AI在围术期风险评估中作用
术前风险评估
利用AI技术对患者术前生理、心理等多维度数据进行综合评估,预 测手术风险,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术中实时监测与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麻醉深度等关键指标,结合AI算法对 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保障患者安全。
手术类型和需求对策略影响
手术部位和范围
不同手术部位和范围对麻醉的要 求不同,如头颈部手术需要保持 患者呼吸道通畅,腹部手术需要
良好的肌松效果等。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
手术时间和复杂性也是制定麻醉方 案的重要考虑因素,长时间的复杂 手术需要更加精细的麻醉管理。
特殊手术需求
如微创手术、器官移植等,这些手 术对麻醉有特殊要求,需要制定相 应的个性化麻醉方案。
性药物等。
03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苏醒延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对神经系统影响
小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等,处理措施包括及时给予促醒药物、营
养神经药物等。
05
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更新
多模式镇痛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多模式镇痛定义
结合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技术 ,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并减少单 一药物或技术的副作用。
01.临床麻醉新进展(于布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于布为
临床麻醉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 重要变化
麻醉前访视方式的变化
诱导方式的变化
建立人工气道方式的变化 术中控制血管张力和循环血容量的变化 拮抗与恢复的变化 监测进展 麻醉全程舒适化要求所带来的变化
一、麻醉前访视方式的变化
建立人工气道方式的变化
总的趋势:随着各类气管插管辅助设备、器 械、装置的不断涌现,可以断言:在今后3~ 5年内,麻醉医生将彻底解决困难气道患者快 速、安全、舒适地建立人工气道这一麻醉关 键问题
建立人工气道方式的变化
困难气道患者的危险在于麻醉或镇静后无 法有效通气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何以有时候清醒 插管比麻醉后插管更危险 关键是插管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麻醉中需要保留自主调节功能吗?
还是彻底控制?还是部分保留?
术中控制血管张力和血容量的变 化
上述问题是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与确定手 术中输液量多寡的关键 也是以往纠缠不清的所谓“干”“湿”之 争的症结所在 治标之道:SVV等监测下补液 治本之道:深入探讨,开拓新的思路
拮抗与恢复的变化
凡使用肌肉松弛药物的患者必须拮抗
凝血功能异常的监测:TEG、Sonoclot、血小板 功能监测 脑的监测:脑电、脑血流、脑代谢以及对手术后 脑功能变化的预测
麻醉全程舒适化所带来的变化
心理安慰:麻醉门诊完成
避免穿刺疼痛:手术前口服镇痛药、穿刺局部用 镇痛贴膜
诱导平稳:血流动力的波动与否及其剧烈程度, 反映机体应激程度 手术中灌注良好:酸中毒是手术后疲劳、乏力、 浑身酸痛、恶心呕吐、组织水肿、切口不愈的重 要/主要因素,应尽力避免
全身麻醉的新型药物和技术进展

全身麻醉的新型药物和技术进展全身麻醉是一种在手术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它使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和感觉,以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药物和技术的进展为全身麻醉带来了更多选择和改善。
本文将针对全身麻醉的新型药物和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新型药物近年来,随着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全身麻醉所使用的药物也得到了更新与改良。
下面将介绍几种值得关注的新型全身麻醉药物:1. 非巴比妥类镇静剂:传统上,巴比妥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全身麻醉中。
然而,这些传统巴比妥类药物具有很多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因此,近年来非巴比妥类镇静剂逐渐受到关注,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例如,在七氟烷等挥发性阿片类药物的基础上,新型非巴比妥类镇静剂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2. 靶向性药物:新型全身麻醉药物越来越注重选择性作用于特定的受体或神经途径,从而减少对其他器官系统的不良影响。
例如,一些靶向性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具有出色的镇痛效果和更短的恢复时间。
3. 纳米技术在全身麻醉领域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在药物传输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全身麻醉方面,纳米技术可用于调控药物释放速率、提高药物稳定性和改善生物利用度。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纳米药物在全身麻醉中显示出卓越的效果。
4. 调控代谢通路:最新研究关注于改变代谢通路以提高全身麻醉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效果。
通过干预特定代谢通路,并寻找与全身麻醉相关的代谢指标,可以更好地调整药物剂量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新型技术除了新型药物,全身麻醉领域还有一些前沿的技术研究和进展。
下面将介绍几种新型全身麻醉技术:1. 噪声干扰技术:噪声干扰是一种通过模拟大脑信号进行传输的技术,可以在手术过程中提供额外的镇静效果。
这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已经得到一些临床试验,并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2. 全面性脑电监测:脑电监测在全身麻醉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全面性脑电监测已经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领域。
最新麻醉进展报告

最新麻醉进展报告引言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旨在通过使用药物和其他手段来使患者在医疗操作过程中消除痛感、意识和运动活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麻醉技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麻醉进展,包括新药物、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
新药物脊柱麻醉药物脊柱麻醉是一种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脊椎蛛网膜下腔来实现的麻醉方法。
最近,一些新的脊柱麻醉药物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以提供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副作用。
这些新药物包括:1.瑞芬太尼:一种强效的麻醉药物,具有快速起效和短持续时间的特点。
它提供了更高质量的麻醉效果,并减少了恢复期间的不适感。
2.布比卡因:一种局部麻醉药物,适用于各种手术。
它减少了术后疼痛和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的需要。
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是一种通过静脉输入药物来实现的麻醉方法。
最新的静脉麻醉药物旨在提供更好的麻醉效果、更少的副作用和更短的恢复时间。
以下是一些新的静脉麻醉药物:1.白蛋白-直链肽类麻醉药物:这种新型药物结构紧凑且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快速进入大脑并产生麻醉作用。
它们的副作用较少,恢复时间较短。
2.多巴胺类麻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来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具有较快的起效时间和较短的恢复时间。
新技术麻醉监测技术麻醉监测技术是麻醉手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新的麻醉监测技术旨在提供更准确、便捷和安全的监测方法。
以下是一些新的麻醉监测技术:1.神经监测技术:通过监测患者的神经传导情况来评估麻醉效果。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麻醉深度和效果评估。
2.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麻醉师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和需要。
麻醉设备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麻醉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最新的麻醉设备技术旨在提供更好的麻醉过程控制和安全保证。
以下是一些新的麻醉设备技术:1.自适应麻醉系统:这些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和麻醉药物代谢情况,实现麻醉过程的自动调整和控制。
临床麻醉的新进展ppt课件

防止全麻病人低温的问题现已引 起临床麻醉管理的重视。目前除积极 采取保温措施,如应用电热毯、循环 热水毯、强力空气加热器保温措施外, 将术中输注的液体进行加温,也是非 常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提出早期拔管的概念,主张 控制芬太尼的用量以及应用短效药物等 以利于在术后 4-8 小时内能迅速拔除气 管导管。提倡联合用药,减少各种药物 的用量,同时维持适度的麻醉深度并尽 力减少应激反应。联合用药可选用:异 丙酚、咪唑安定、安定、依托咪酯、异 氟醚、七氟醚等。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以及微创手术近年来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地对心血管麻醉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术中常温导致更多的氧耗,麻醉深度也 相应需要有所加深,常温下肝素代谢快须加强ACT的 监测,在使用心肌固定器时,应该密切关注血液动力 学的改变。心血管手术麻醉中,近年来,“血液保护”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肾移植病人采用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麻醉 平面的高度控制在T5-7节段,血流动力学较稳定, 术中多巴胺用量少,既能满足手术要求,且麻醉 平稳,副作用少。
观察肾移植术患者罗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时药 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变化显示: 0.75%罗比卡 因在肾移植组中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长、可达 到完善的镇痛与肌松,对循环影响不大,除血药 浓度-时间曲线 (AUC)比肾功能正常组明显 增加外,其它药代动力学指标(Tmax。 Tβ1、 Cmax)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全凭静脉麻醉是指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均采用静脉麻醉药物,不使用挥发性麻醉剂 和麻醉气体的麻醉方法。TIVA不需要吸入麻 醉所需专门的挥发装置,无空气污染,麻醉 适应性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麻醉学新进展【邓小明曾因明古妙宁姚尚龙刘进岳云李文志主编】
《2011麻醉学新进展》由国内外在临床和科研方面饶有建树的麻醉专家亲自执笔,集中反映麻醉学科近两年来的研究和临床进展情况,不仅包括对麻醉学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或新观念的介绍与阐述,还涵盖了对既往的理论、观点、方法的重新认识、重新评估。
《2011麻醉学新进展》由邓小明和曾因明主编。
Ⅰ麻醉学基础
1.海马蛋白与学习记忆的研究进展
2.全麻原理研究进展
3.静脉麻醉药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的分子机制
4.大脑皮层对痛觉信号的整合作用
5.炎症消退的研究进展
6.脂氧素与中性粒细胞
7.膜联蛋白A1的促炎症消退作用
8.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与炎症的研究
9.促炎症消退调质:消退素和保护素
10.Caspase家族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
11.内质网应激与免疫炎症反应
12.免疫细胞负性调节受体PD-1及其配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3.TLR4与单核细胞的凋亡
14.丙泊酚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15.DEHP对类固醇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16.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快速非基因组机制研究进展
17.氦氧混合气体的医学研究进展
18.NMDA受体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
19.肌肉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改变对非去极化肌松药效能的影响
20.丙泊酚诱导的全麻效应和中枢相应门控离子通道的关系
21.依托咪酯全麻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22.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3.Toll样受体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研究进展
24.肾上腺素受体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在感染性休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5.血红素氧合酶-1/一氧化碳体系的脏器保护作用
26.缺血后处理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27.缺血预处理的器官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8.氢气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9.心肌钙敏感受体的研究进展
30.O-糖苷键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及其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31.炎症反应在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2.亲环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3.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34.药物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与展望
35.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36.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37.酸敏感离子通道介导的脑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38.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39.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4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在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41.一氧化氮合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期间对肺血管功能的影响
42.调控肺部炎症消退的内源性介质
43.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药物治疗的目标
44.活化库普弗细胞介导的肝脏炎症损伤及探讨吸入麻醉药的肝脏保护机制
45.肠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46.麻醉对NK细胞、T辅助细胞的影响以及与肿瘤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
47.代谢组学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48.PSD-95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49.钙/钙调节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介导疼痛的研究进展
50.5-羟色胺1A受体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51.阿片类药物引起痛觉过敏的脊髓机制
52.JNK和慢性疼痛
53.NMDA受体NR2B亚基信号通路在慢性疼痛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4.以NMDA受体2B亚基为靶点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55.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Ⅱ临床监测
56.FloTrac/Vigileo系统在心排出量监测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57.经食管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进展
58.HbAlc作为糖尿病新的诊断标准在围术期的意义
Ⅲ临床麻醉
59.近日节律与麻醉
60.入睡.清醒.再入睡模式的全麻术中唤醒技术
61.麻醉管理对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62.喉罩在耳鼻咽喉科手术中的应用
63.困难气道患者的单肺通气措施
64.视频喉镜在气道管理中应用的进展
65.支气管阻塞器及临床应用评估
66.小儿喉罩的临床应用进展
67.逆行性自体血预充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近况
68.胸科麻醉肺隔离技术的新进展——选择性肺叶隔离技术
69.胎儿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70.小儿静脉麻醉研究进展
71.右美托咪定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72.超声引导下的小儿上肢神经阻滞
73.小儿麻醉舒适化技术研究进展
74.预防剖宫产术腰麻后血压.液体预负荷/同步负荷联合血管收缩药的研究进展
75.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临床麻醉中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76.定量吸入麻醉的理论与实践
77.不同给药方式和剂量计算方法对肌松效应的影响
78.肌松药残余作用的研究进展
79.国人癫痫患者专属非去极化肌松药量效模型的建立
80.右美托咪定作为麻醉辅助用药的应用进展
81.术中知晓研究进展
82.局麻药的研究进展
83.区域麻醉或镇痛联合全麻的临床应用与争议
84.术前患者并存疾病对外周神经阻滞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影响
85.硬膜外麻醉对手术应激引起免疫反应的影响
86.术中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及围术期麻醉处理进展
87.国内消化内镜麻醉现状
Ⅳ危重病医学
88.目标指导下的围术期容量治疗
89.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的研究方法及其思路
90.以复方电解质为溶剂的羟乙基淀粉溶液研究进展
91.输血与血液保护新进展
92.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93.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94.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及防治进展
95.不同种类液体复苏对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96.明胶与脓毒症的液体治疗
97.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在脓毒症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98.NICE-SUGAR-危重患者血糖调控存在的争议
99.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研究进展
100.乌司他丁与脓毒性肺功能保护的研究现状
101.心肾综合征——应关注的疾病
102.血管加压素在感染性休克中应用对重要脏器的影响
103.BNP与N'T-proBNP在危重患者中的意义
104.糖尿病对心肌保护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105.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106.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1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08.麻醉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109.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10.炎性机制与POCD
111.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12.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13.围术期脑卒中
114.肌松药在ICU中应用的新进展
115.脂肪乳用于脂溶性药物急性毒性反应的救治
116.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117.2010年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新进展
118.胸壁外心脏按压技术的演变及机制研究进展
119.心肺脑复苏后如何进行早期氧疗
Ⅴ疼痛诊疗学
120.Cdk5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121.Akt-IrK信号通路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122.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策略
123.创伤救治有关麻醉镇痛研究进展
124.分娩镇痛对母亲和儿童的影响
125.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研究进展
126.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127.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128.趋化因子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129.钙离子通道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130.N型钙通道c末端选择性剪接研究进展
131.慢性术后疼痛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13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133.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幻肢痛研究中的应用
134.肺癌痛的病理生理和治疗进展
135.盘源性脊神经根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136.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疼痛治疗的研究进展
Ⅵ麻醉学科建设
137.抓住机遇努力推进我国麻醉学科法规化建设
138.我国麻醉专科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139.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人才管理机制启示
更多内容请参考:/book/html/?1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