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吡啶基水杨醛与乙二胺缩合反应及配合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针叶木CTMP浆Co—salen仿酶漂白的研究

针叶木CTMP浆Co—salen仿酶漂白的研究
> > ) 高洪贵 谢益 民 孙媛 芳 ( 轻 工业学院 教育部造 纸 科学 与技术 重点实验 室 , 南, 533 山东 济 2 05)

要: f ̄C —  ̄e、  ̄f sln吡啶、 2 、 2 l o H0 0组成的c s 型仿酶体 系进行 了 0 a 针
叶木C M 浆的漂白 究, T P 研 并探讨了 漂白过程中纸浆白 度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 表明, o a n C sI 型仿酶系统对针叶木C M 浆预处理有较好的效果, e TP 实验研究了
s se c mpie f -ae , yiie h do e eo iea d o y e sma ea dtec a g f ytm o r do s ln p r n , y g np rxd n x g nwa d n h h n eo s Co d r bihn s f h upd r g te be c igpo e swa v siae T e f d n s idc t d t a . r te so ep l ui h la hn rc s si e t td h i ig iae h t g t n n g n n Co
酸盐 浆的漂 白 李锦 、 , 杨海 涛等将仿 酶催化应 用于 制浆
造纸 废水的处理 , 取得较好的效果 。
目前研究的仿酶中, 由水杨醛和 乙二胺(ae ) s ln缩合形 成的 希夫碱 及其金属配 合物 , 由于具 有 良好 的生物 、 生理
活性, 已成 为人们十分关注 的研 究课题 。 ]
很有 前景 的方法 。 仿酶化合物一般 都很小 , 很容易到达 基
质, 另外这些化合物能够被设计成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物

酶 已成为 当代化学与仿生科技领域 的重要课题 之一。 模拟 笛 酶, 就是 从天然酶 中拣选 出起 主导 作用的一些 因素 , ; 如

三联吡啶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三联吡啶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

三联吡啶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1 前言配位化学早期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如今,配位化学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交叉领域受到化学家门广泛的关注。

有机-金属配合物在气体分离、选择性催化、药物运输和生物成像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日益成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4]。

多联吡啶金属配合物在现代配位化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常见的多联吡啶配体包括2,2'-二联吡啶(bpy)和2,2':6',2''-三联吡啶(tpy)(Fig. 1),Hosseini就把bpy 称为“最广泛应用的配体”[5],与其类似的具有三配位点的tpy的合成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同样是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6-8]。

Fig 1.三联吡啶的三个吡啶环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具有很强的σ给电子能力,配合物中存在金属到配体的d一π*反馈成键作用,因而能与大多数金属离子均形成稳定结构的配合物。

然而,三联吡啶金属络合物的特殊的氧化还原和光物理性质受其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影响。

因此,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三联吡啶金属络合物可用于荧光发光装置以及光电开关等光化学领域[9-10]。

在临床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中,不管是有色金属的测定还是作为DNA的螯合试剂,三联吡啶衍生物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11-12]。

2 三联吡啶的合成研究进展正因为三联吡啶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所以对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

三联吡啶的合成由来已久,早在1932年,Morgan就首次用吡啶在FeCl3存在下反应合成分离出了三联吡啶,并发现了三联吡啶与Fe(Ⅱ)的配合物[13]。

目前,合成三联吡啶的方法主要有成环法和交叉偶联法两种。

2.1 成环法成环法中最常用的反应是Kröhnke缩合反应(Scheme 1)[14],首先2-乙酰基吡啶溴化得到化合物2,2与吡啶反应生成吡啶溴盐3,3与α,β-不饱和酮4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得到二酮5,在醋酸铵存在下进而关环得到三联吡啶。

3-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

3-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

3-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3-氨基吡啶(3-Aminopyridine,简称3-AP)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染料和农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3-氨基吡啶的一个合成工艺。

3-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分为三个步骤:吡啶的硝酸化、硝酸基的还原、还原产物的胺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步骤的操作及反应条件。

首先是吡啶的硝酸化。

吡啶和浓硝酸反应,生成3-硝基吡啶。

这步反应通常在特定温度和反应时间下进行,以确保产率和产物纯度。

一般来说,吡啶和浓硝酸按1:1的摩尔比混合,接着将混合物加热至120-130℃,反应3-4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

产物可以通过对硼苯和腐殖酸溶液的析出进行分离。

第二个步骤是硝酸基的还原。

3-硝基吡啶与硫酸亚铁或亚硝酸钠反应,切断硝酸基,生成3-吡啶酮。

这一步反应是通过封闭反应器进行的,以控制反应温度和避免空气中的氧气进入。

一般来说,以3-硝基吡啶、硫酸亚铁和硫酸一硝酚为原料,在无水环境下进行反应。

将反应混合物在110-120℃下反应4-6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

最后一个步骤是还原产物的胺化。

3-吡啶酮通过催化还原反应,与氨气一起反应生成3-氨基吡啶。

这一步反应通常在加压设备中进行,以控制反应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

常用的催化剂有镍和铁等金属催化剂。

一般来说,将3-吡啶酮和氨气按适当的摩尔比反应,在130-150℃和5-10MPa的压力下反应4-6小时。

反应结束后,冷却并释放气体压力,然后通过析出、过滤、洗涤等步骤从反应液中分离出产物。

总结起来,3-氨基吡啶的合成工艺包括吡啶的硝酸化、硝酸基的还原和还原产物的胺化三个步骤。

这些步骤需要合适的反应温度、时间和催化剂,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通过这种工艺,可以高效、可控地合成3-氨基吡啶,满足工业生产和研究的需求。

两个多吡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两个多吡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两个多吡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赵晓飞;徐靖源;谢承志;欧阳燕【期刊名称】《天津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19)004【摘要】目的:研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HSA)的相互作用,为了更深入了解金属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光谱法,探讨两个多吡啶铜配合物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以及与HSA结合位点个数和作用方式.结果:配合物1和2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动态猝灭.两个配合物与HSA的结合位点个数为1,通过热力学参数推断出两个配合物与H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同步荧光色谱指出两个配合物影响了HSA中色氨酸的周围环境.结论:两个铜配合物能够与HSA有很好的结合能力,为成为药物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两个铜配合物的生物活性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和依据.%Objective: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pper complex and human bovine serum (HSA) to know the mechanism of metal complex in vivo.Methods:The study discussed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chanism,the number of binding sites and the mode of action of two polypyridyl copper complexes to HSA b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Result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of HSA by complexes 1 and 2 was induced by a dynamic quenching mechanism.The number of binding to HSA was close to one for both complexes,which bound to HSA through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d the tryptophan residues.Conclusion:The two copper complexes exhibit high binding activity to HSA.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copper complexes have the potential ability to become drugs,and they also provide a possible wa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two complexes.【总页数】3页(P279-281)【作者】赵晓飞;徐靖源;谢承志;欧阳燕【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0;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市临床药物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双核铜(Ⅱ)-β-丙氨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J], 张晓亮;陈亚东;徐伟民;杨欣;干宁2.水溶性阳离子型吡啶基咔咯镓配合物与人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J], 闻金燕;吕标彪;张阳;王家敏;应晓;王惠;计亮年;刘海洋3.2-乙酰吡啶缩L-蛋氨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相互作用 [J], 王强;林结双4.钌、铜吡啶类配合物的制备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吴莎莎;雷苗;雷春蕾;王小波5.钌、铜吡啶类配合物的制备及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J], 吴莎莎;雷苗;雷春蕾;王小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氨基酸希夫碱铜(Ⅱ)催化M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

氨基酸希夫碱铜(Ⅱ)催化M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

氨基酸希夫碱铜(Ⅱ)催化MMA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翁家宝;郑雪琳;王晓琴;孟东利;黄志彬【摘要】分别以L-蛋氨酸和L-组氨酸为原料,与水杨醛通过缩合反应合成了两个氨基酸水杨醛希夫碱铜(Ⅱ)配合物(1a和1b).以1为催化剂,2-溴异丁酸乙酯为引发剂,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得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其立构规整度由13C NMR测定.实验结果表明,PMMA数均分子量随MMA转化率线性增长,符合“活性”/可控聚合特征,PMMA分子量分布较窄,主要构象为间同立构.%Two amino acid Schiff base Cu(II) complexes(la and lb) were prepared by condensation of salicylaldehyde with L-methionine and L-histidine, respectively.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was polymerized using 1 as the catalyst in ethyl 2-bromoisobutyrat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o obtain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The tacticity of PMMA was characterized by 13C NM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exhib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because PMMA molecular weigh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MA conversion , the polydispersity index was narrow, and the predominantly tacticity of PMMA was syndiotac-tic.【期刊名称】《合成化学》【年(卷),期】2011(019)005【总页数】4页(P582-585)【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活性”/可控聚合;氨基酸席夫碱;铜(Ⅱ)配合物;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作者】翁家宝;郑雪琳;王晓琴;孟东利;黄志彬【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3.736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1,2]与其它活性聚合相比,具有单体适用范围广、对原料纯度无特别要求、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可进行本体、溶液、悬浮、乳液聚合,在实际应用中前景广阔,因而备受关注[3~6]。

由3-氰基吡啶合成3-氨基吡啶的工艺研究及香茅醇合成的开题报告

由3-氰基吡啶合成3-氨基吡啶的工艺研究及香茅醇合成的开题报告

由3-氰基吡啶合成3-氨基吡啶的工艺研究及香茅醇合成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氨基化反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的重要化学反应,并且具有较高的反应条件要求。

3-氰基吡啶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药物和杀虫剂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提高3-氰基吡啶的合成效率和选择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另外,香茅醇是一种重要的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抗菌,抗氧化,抗炎,降压等,而合成香茅醇的有效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很重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通过氨基化反应合成3-氨基吡啶的工艺条件和香茅醇的合成方法,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

二、3-氰基吡啶合成3-氨基吡啶的工艺研究3-氨基吡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用于制备药物,染料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氨基化反应的方法,通过3-氰基吡啶合成3-氨基吡啶。

1.实验原料3-氰基吡啶,丁基锂,三乙基铝,乙基氧化锡(IV),正丁醛,三苯基膦,水,甲醇,乙醇等。

2.实验步骤(1)在干燥器中加入3-氰基吡啶,加入苯和四乙基铅,反应30分钟。

(2)加入10毫升丁基锂和25毫升三乙基铝,反应30分钟。

(3)加入乙基氧化锡(IV),正丁醛和三苯基膦,反应2小时。

(4)加入80毫升水,转移到分离漏斗中,在分离漏斗中加入乙醇,摇匀。

(5)分离产物,用盐酸调节pH值到1,然后用氢氧化钠中和,直至pH值为7。

(6)用甲醇再结晶获得3-氨基吡啶。

3.实验结果我们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包括试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得到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率和选择性。

三、香茅醇的合成方法研究香茅醇是一种重要的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用于食品,香料,化妆品等。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通过三元丙酮环化反应合成香茅醇。

1.实验原料3,3-二甲基-1-丁烯-2-酮,苄溴化镁,吡啶,异丙醇,水,氢氧化钠等。

2.实验步骤(1)在干燥器中加入3,3-二甲基-1-丁烯-2-酮,加入苄溴化镁,反应4小时。

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水杨醛缩乙二胺希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碱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复习回流、重结晶、热过滤、洗涤等基本操作方法。

3掌握磁力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水杨醛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由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希夫碱与其金属配位生成的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分析化学、腐蚀和光致变色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回流条件下双水杨醛缩乙二胺Schiff 碱及金属铜(Ⅱ)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研究。

席夫碱碱的合成是涉及到加成、重排、消去等过程的一种缩合反应。

反应物的立体结构及电子效应在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反应机理如下图:本实验采用水杨醛和乙二胺在50℃的条件下用回流法制备相应的Schiff碱配体L,反应方程式如下:希夫碱基团通过碳氧双键(-C=N-)上的氮原子与相邻的具有孤对电子的氧(O)、硫(S)、磷(P)原子作为给体与金属原子配对,所以氮原子相邻位置存在这类原子的Schiff碱往往具有高配位能力。

M2+为金属离子(M2+分别为Cu2+、Zn2+、Ni2+、Mn2+、Ni2+等离子)二仪器和药品1 仪器100mL三口烧瓶恒压滴液漏斗磁力搅拌器玻璃塞抽滤瓶烧杯2 药品水杨醛(相对分子质量122.12,密度1.17g/cm³乙二胺(相对分子质量60.10,密度0.90g/cm³无水乙醇乙酸铜、硝酸钴、乙酸锰、乙酸锌、硝酸锌、氯化镍三实验步骤1 希夫碱配体(L)的合成步骤移取5.2mL(0.05mol)的水杨醛与15 mL的无水乙醇溶于三口瓶中,再量取1.8mL(0.025mol)的乙二胺与10mL的无水乙醇于烧杯中搅拌溶解。

将三口瓶固定在搅拌器上,开启仪器,将乙二胺的无水乙醇溶液逐滴滴加到三口瓶中,恒温55℃反应1小时。

反应结束。

抽滤得黄色的固体,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

反应装置图如下:乙二胺的无水乙醇溶液2 希夫碱配体(L)与金属离子(M2+)的反应步骤称取1.34g(0.005mol)配体L,与20 mL的无水乙醇混合溶解于三口瓶中,在称取金属盐,若为乙酸铜时质量为1g(0.005mol)。

乙二胺双缩水杨醛钴配合物的制备和载氧性质

乙二胺双缩水杨醛钴配合物的制备和载氧性质

乙二胺双缩水杨醛钴配合物的制备和载氧性质一.实验目的1.掌握无机合成中的一些操作技术,制备非活性的配合物。

2.了解血红蛋白载氧作用的意义,通过配合物的吸氧测量和放氧观察了解配合物的载氧作用机理。

二.实验原理在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有许多含有过渡金属离子的蛋白。

其中有些金属蛋白,例如含铁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铜的血蓝蛋白和含钒的血钒蛋白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吸收和放出氧气,以供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被称为载氧体。

一些简单的金属配合物也具有类似的现象,可作为载氧体的模拟化合物,对了解天然载氧体的结构和反应机理、开发在特殊条件下(如潜艇、高空飞行)的氧供应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乙二胺双水杨醛缩的钴(Ⅱ)配合物[Co(salen)]是研究得最早的钴载配合物的典型代表。

从一般的钴载氧配合物(CoLn)研究中发现,它们与氧的结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CoLn + O2 === LnCoO22 CoLn + O2 === LnCo—O2—CoLnCo与O2的摩尔比可以是1:1或2:1,由配体L的性质、反应温度、使用溶剂等条件决定。

[Co(salen)]配合物由于制备条件的不同可以两种不同的固体形态存在,一种是棕褐色的胶状产物[活性型,图(a)],在温室下能迅速吸收氧气,而在高温下放出氧气;另一种是暗红色晶体[非活性型,图(b)],在室温下温度,不吸收氧气。

图二[Co(salen)]的非活性型图三[Co(salen)]加氧后的结构和活性型结构非活性型的[Co(salen)]在某些极性有机溶剂中,如二甲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吡啶(Py)中,能与溶剂配位形成活性配合物[LCo(Salen)],后者能迅速吸收氧气形成2:1的加合物[L(Salen)Co-O-O-Co(Salen)L]。

在DMF溶剂中生成的加合物[(DMF) (Salen)Co-O-O-Co(Salen) (DMF)]是细颗粒状的暗棕色沉淀,不易过滤,宜用离心分离,加合物中Co和O的比例可用气体体积测量法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化学
3-吡啶基水杨醛与乙二胺缩合反应及配合物的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信息,而视觉信息占所有获得的信息总量的70%以上,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里人类所接触的信息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统计表明,信息量的增长平均每年在13%以上,今后更将提高到每年40%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是要将大量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其他人,显示技术成为其间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现代社会人与信息间的联接桥梁。

金属有机配合物介于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既具有有机物的高荧光量子效率的优点,又有无机物的稳定性好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

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体系研究热点之一的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其在理论及实际应用方面发展迅速。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水杨醛为原料,得到溴代产物然后偶联合成目标水杨醛;
合成希夫碱并和合适的金属进行配位;
利用红外光谱仪,气质联用仪,荧光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等进行表征。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实验合成
技术路线:
吡啶负离子的制备5-(3-吡啶基)-水杨醛)的制备3-吡啶取代希夫碱的制备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 06月-2010年 10月: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课题
2010年 10月-2010年11月:书写任务书及学生开题
2010年 12月-2011年 03 月:学生实验
2011年 04 月-2011年 05月:学生论文书写
2011年 05月-2011年 06月: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Yang, X.-P.; Kang, B.-S.; Wong, W.-K.; Su, C.-Y.; Liu, H.-Q., Synthese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Lanthanide Complexes with Tripodal Ligands Bearing Benzimidazole and Pyridine Group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3, 42 (1), 169-179.
2. Yu, T.; Su, W.; Li, W.; Hong, Z.; Hua, R.; Li, B., A schiff base zinc complex and its electroluminescent properties. Thin Solid Films 2007, 515 (7-8), 4080-4084.
3.Wang, H.; Zhang, D.; Ni, Z.-H.; Li, X.; Tian, L.; Jiang, J.,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Phenoxo-Bridged Heterometallic Trinuclear Propeller- and Sandwich-Like Schiff-Base Complexes. Inorganic Chemistry 2009, 48 (13), 5946-5956.
4.He, J.; Yin, Y.-G.; Huang, X.-C.; Li, D., Solid structure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zinc(II) multiplex with heptadentate salicylideneamine as primary ligand. Inorg. Chem. Commun. 2006, 9 (2), 205-207.
5.Lo, W. K.; Wong, W. K.; Wong, W. Y.; Guo, J.,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ovel Tetranuclear Cadmium(II) Schiff-Base Complexes. Eur. J. Inorg. Chem. 2005, 2005 (19), 3950-3954.
6.朱东霞等.双西佛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光致发光/电致发光性质及理论研究[ J ].东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5,26 ( ):7—9.
7.黎中良,黄志伟,韦庆敏等.溴代水杨醛缩芳胺双席夫碱的合成与表征[ J ].光谱实验室,2005,
24 ( 4 ):608—610.
8.陈强,廖文文,刘智凌等. 水杨醛一步法合成邻羟基苯甲腈[ J ].现代农药,2007,6( 3 ):21—24.
9.台夕市,路文彪,谭民裕等.水杨醛缩—2—氨基嘧啶合Z n (И) 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化
学试剂,2007,29(9):553—554.
10.解先业,肖婷,罗万春,姜林等.取代水杨醛席夫碱的合成及其
对昆虫酚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化学试剂,2007,29(9):54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