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关系研究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关系研究潮汕方言大概是我国汉朝中原古音的支流,由于潮汕地区的地理位置、政治原因、经济条件等因素,使得它仍较完好地保留着中原古音,这对于我们现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语言学、汉语音韵学和古代诗词曲赋等领域有着深刻的意义。
古代诗人们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在一些诗词分籍中可以看到。
平声字平坦而绵长,上声字高昂而扬长,去声字低沉而悠长,入声字短促而急收。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普通话的声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多数古音入声变成了去声(“\”),其次是变成了阳平(“/”),少数变成上声(“∨“),变成阴平(“-”)的最少,如:月色(普yuèsè;潮:鹅锅8 思英4)竹盒(普zhǘhé;潮:多英4 庵8)我们读古诗经常遇到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们却用了一个在今天用普通话读来是平声的字,使我们难以辨别平仄,如果我们把潮汕话与普通话联系起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因为潮汕话仍保留着两个入声:上入和下入。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个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仄,对普通话说就是认为上升的、下降的、短促的。
)普通话分阴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
而潮汕方言则分为上平(“1”)、上上(“2”)、上去(“3”)、上入(“4”)、下平(“5”)、下上(“6”)、下去(“7”)、下入(“8”)八调。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平声的字,潮汕方言仍发平声。
普通话阴平(“-”)的字,在潮汕方言中多数发上平(“1”)声,少数发下平(“5”)声或其它音调。
如:今天(普:jīntīn;潮:哥音1胎央1)拼音(普:pīnyīn;潮:颇英1 阴1)普通话阴平(“/”)的字,在潮汕方言中多数发下平(“5”)声,少数发上平(“1”)声或其它音调。
如:池塘(普:chítáng;潮:多衣5胎安5)从前(普:cōngqián潮:初翁5之闲5)普通话上声(“∨”)的字,在潮汕方言中多数发上上(“2”)声,少数发下上(“6”)、上去(“3”)或其它音调。
潮汕方言词的历史演变与基本构词法研究

潮汕方言词的历史演变与基本构词法研究潮汕方言地处珠江三角洲周边,是一种自古以来流传悠久的南方方言,以普通话及粤语为主要的混合语言,有着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特色。
近年来,潮汕方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词汇的历史演变和基本构词法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潮汕方言的词汇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汉朝以前,潮汕方言最初是融合粤语、中式英语、外来词汇、泰语、闽南二百零八家言等语言而形成的一种混合语言,当时的潮汕词汇也是有限的。
到了宋代,潮汕方言相对于粤语和其它语系的词汇开始增长,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产业词汇也开始逐渐融入潮汕方言之中。
此外,潮汕方言还从普通话和英语等其它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汉字词语和外来词语,使潮汕方言词汇增长迅速。
潮汕方言的基本构词法也是比较复杂的。
潮汕方言词语大多来源于汉字,一些潮汕方言词汇通过音节拆分、转音、复音、缩写等形式而演变而来,例如“那时”可以拆分成“哪时”,“冰糕”可以演变成“冰锅”等等,但这种演变一般只在口语中出现。
此外,潮汕方言中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例如“卷发”、“搓澡”等等,这些词语的构成都固定,不会演变。
在近几十年里,潮汕方言的词汇历史演变和基本构词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普通话和英语等语言也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潮汕方言文化。
然而,潮汕方言的词汇历史演变和基本构词法也存在某些问题,例如,融合度太高导致清晰性不高、词汇使用过多等。
因此,相关研究者要重视潮汕方言的口头传播和研究,加强对潮汕方言的研究,尽可能保护和推广潮汕方言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潮汕方言发展到现在,不仅有限的词汇发生了明显的演变,而且基本构词法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潮汕方言也开始融入英语、普通话等其它语言。
因此,研究潮汕方言的历史演变和基本构词法,对保护和发展潮汕方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语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方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志,文化信息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东翼的潮汕地区,语言(方言)比较复杂且又比较特殊,流行的方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有:“潮州话”(又称“潮汕话”,俗称“福佬话”,“即潮汕闽语”)、“广府话”(俗称“白话”)、“客家话”、“尖米语”(畲语)等多种方言。
其中,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作为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是潮汕地区分布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主体语言,是联系海内外广大潮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民系是民族的分支,语言决定着文化,民系文化是以方言为主要特征来区分和传承的”。
有鉴于此,从民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潮州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潮州文化是汉话文化中个性特征尤为突出的子文化,而潮州方言(“潮州话”)则是潮州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潮州文化的根本载体。
它是一种维持了千百年文化生态,具有独特语言特征、民俗习惯的汉族民系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
属汉语方言七大语系中的闽方言语系在广东省内的潮汕闽语、雷州半岛闽语、海南岛闽语(现为海南省)等三大闽方言支系之一。
主要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地级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平原地区以及大埔、丰顺、惠来等县的部分地区。
除此而外,潮州方言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广大海外潮人聚居区和各种社团的交际语言之一。
潮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之际的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移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等地的历次移民高潮。
在这几次移民高潮中的中原汉族移民经福建南部进入潮汕地区带来了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与潮汕地区原住民所流行的语言乃至异族的语言等多元语言文化互相交融、求同存异之后而逐渐演化成为闽方言的一大重要支系。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古汉语:论语言之重要性潮汕话是中国南方广东地区的一种方言,它源于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形式,在潮汕话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潮汕话中古汉语的重要性,并说明其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古汉语作为潮汕话的基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古汉语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短语,常常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孝顺”、“忠诚”等。
这些词汇和短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古代智慧和道德准则的体现。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
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运用,赋予了语言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使得潮汕话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例如,在潮汕话中,人们常常使用古汉语中的成语和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成语和谚语富有意境和哲理,能够更好地传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
同时,古汉语的运用也丰富了潮汕话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古汉语的使用对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潮汕话面临着被其他语言取代的风险。
然而,古汉语的运用使得潮汕话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了潮汕话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潮汕话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潮汕话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的运用对于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地位,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潮汕话,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潮汕话潮汕话,广东第二大方言,近2000万人使用,仅次于粤语,俗称“福佬话”。
潮汕方言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
潮汕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
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远远超过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非潮汕人,是很难掌握和听懂拥有如此繁多复杂音节的方言的。
当年,韩愈在潮州时也对此深感不便,有“无可与愈者”之叹。
他试图以中州音取代它,最终没能成功。
潮汕话是古方言的“活化石”。
如“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了,但在潮汕话中,某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
又如厕所,潮汕话中称“东司”,唐朝就是这样叫的,因为唐朝的厕所都是建在屋的东面。
许多古代词汇也沉积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婆婆曰“大家”,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语和粤语外来词甚多。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潮语外来词除英语外,更多的来自马来语。
例如,斟(接吻)、洞角(手杖)、罗山(饼干)、吗淡(警察)、巴特(合理、事情)、朵隆(可怜)、巴萨(市场)等。
那是因为明清以来,大批潮汕人到南洋谋生、引入侨居地语言。
在异地,一句潮州话就能把原本陌生的潮人拉到了一块。
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一思想落实在潮人的行动上,并得到了彻头彻尾的贯彻。
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潮汕话为什么被称为古汉语化石,看看他们的用词就知道

潮汕话为什么被称为古汉语化石,看看他们的用词就知道潮汕话被称为古汉语化石已是老生常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曾道潮州话乃古汉语;而精通古文化的郭沫若也说:“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著名作家、编剧王朔则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用潮州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洲、逑都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如同吟唱一般。
可惜秦朝不过两代,没把潮州话给发展成国语,不然现在全中国都讲潮州话,多有架势,用潮州话讲“我爱你”,也不至于那么肉麻兮兮。
对于一些长大后才开始学潮语的大小盆友来说,想学好需要些语言天赋,倘若熟悉中古汉语发音和用词,应该还是比较容易起步的。
潮汕话难学,一方面是因为发音古奥,另一方面可能是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用词。
下面我们看看潮汕话里的古汉语用词范例吧:(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筷子——箸;你我他(她)——汝吾伊;媳妇——新妇;怕——惊;喝吃饮吮吸……——食;绳——索;牙——齿;剪——铰;箸——筷”;吃喝饮——食;不要——唔、勿;不行——莫;你我他(她)——汝吾伊;我们——阮;你们——恁;他们——伊人;咱——俺;美丽——雅;叶——箬;猪圈——猪舍;卵——蛋;粥——糜;爷爷——公;奶奶——嫲;媳妇——新妇;家公——大倌;舅妈——妗;连襟——同门;哥哥——兄;姐姐——秭;干爹——契父;儿女——孥;冷——寒;怕——惊;眼——目;知道——晓;晒——曝;太阳——日;眠起——早上;中午——日斗;瞑昏——晚上;车轮——辇;雨伞——雨遮;眼瞎——青盲;厕所——东司;屁股——尻(仓);洗澡——洗浴;站——企;走——行;跑——走;蹲——跍;游——泅;厉害/牛逼——翘楚;书籍——书册;驼背——腰佝;客人——人客;乞丐、乞讨——乞食;母鸡——鸡母;代指“动作”——物。
潮汕话中的古文化

我所了解的一些潮汕话中的特色每一种地方方言都是古文化延续的载体。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对古文化无意识地加以保留与发扬,就广东而言,潮汕话作为广东地区的第二大方言体系,使用者近两千多万,仅次于广府方言。
潮汕人的祖先多少来源于福建各地,也因此潮汕话如同台湾话一样都是闽南语系(福佬话)的分支。
潮汕人素有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美称,原因主要是潮汕地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十分到位,今日我们单纯语言上来分析,就能感受到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留力度之强了。
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护非常突出,潮汕话中现用的很多词语都是源于古语。
以下做几个词例加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傍晚”在潮汕话中叫做“晏头(仔)”。
从构字中可以看出“晏”字由“日安”二字组成,太阳下山即是“日落而安”,由此可见“晏头(仔)”一词与古汉语关系颇为密切。
现代汉语中的“他”在潮汕话口语中叫做“伊”,这一点和古汉语一模一样。
同古语一样,潮汕话中也把现代汉语中的“粥”叫做“糜”。
古汉语中已婚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大官”;丈夫的母亲为“大家”,而潮汕话中现在虽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已婚妇女也同丈夫一样称丈夫的双亲“爸、妈”了,但是有时在与外人交谈时,为便于对方理解区别,还是会沿用“大官”、“大家”二词的。
有如,现代汉语把用来炒菜的东西叫做“锅”,而在潮汕话中则还是一直保持着同古汉语一样的称呼,把炒菜的锅称之为“鼎”。
现代汉语的“没有”,潮汕话中一直用“无”这个古语表示。
举个例子,在《水浒传》喝酒叫做“吃酒”;喝茶叫做“吃茶”等等,潮汕话一直保持着这种古语的表达方式。
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有古文化底蕴丰富的一方面,也有一些在我们今天分析起来觉得十分幽默的一方面。
以下通过例子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年轻姑娘”在潮汕话中叫做“姿娘(仔)”,我们单纯从词语的字面意思就能现象一下,“姿”字所对应的曲线美。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体,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
潮汕方言词语是研究潮汕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就说“汕头”的“汕”字吧。
有人说“汕”是“鱼游水貌”;有人说“汕”是“鱼产卵”;有人说“汕”是“樔”即撩罟犹今之“栅箔”,捕捞之所也。
但不管怎么说,都有个“鱼”字,足见汕头古时是个海边渔村。
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
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
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
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
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悦)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又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
“酥击耐扣”、“烧击人食缺”、“头惨撑杉排”等俗语则反映了过去潮汕陶瓷业和竹木运输业。
“粜米换豆”,这是个比喻词,意即交换婚。
旧社会农村贫困人家,无法应付高昂的聘金聘礼,就用甲家的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给甲家的哥哥。
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的陋俗。
潮汕人还有“放生”的“积善”习俗。
即把捉到的乌龟、鲤鱼、青蛙及蛇类等野生动物放回大自然。
这源于佛教,客观上起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积极作用。
而“做亡斋”一词则反映了潮汕的丧葬习俗。
另外,“正字母生白字仔”说明潮剧来源于宋元南戏。
“生理(生意)细细会发家”反映了潮人的商业意识。
“从暹罗到猪槽”则说明潮汕与海外的联系。
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语言可以窥见某一特定时空的历史文化。
语词是语言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过番”文化与潮汕方言词的关系林伦伦先生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明、清以来,潮汕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乃至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的人数几近于潮汕本土的潮人人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陈英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摘要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
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
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
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
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
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
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
”[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
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认为现代汉语的许多方言是从代表长安音的《切韵》音系演化而成,只有闽方言是《切韵》以前的“古方言”。
高本汉说,“汕头话是现今中国方音中最古远、最特殊的。
”(见《中国语言学研究》,贺昌群中译本)不仅在语音方面,词汇上潮汕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词语方面入手,探讨潮汕方言与古代汉语之间互相印证的关系。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古语词。
所谓古语词,是“在古代文献中有用例而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已经不用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的词语。
”[2]潮汕方言中常用的一些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
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
“古汉语中有些词或词语中某些义项,如今在普通话口语甚至书面语已经消亡了,可在闽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遗迹。
”[3]很多词语在共同语中不常使用或晦涩难懂,但在潮汕方言里仍活跃于人们口头,妇孺皆知。
由于潮汕方言是古代语言文化的载体,这种口耳相传、代代相继的方言,有着书本记载所不能具备的天然优势。
书籍所载有限,而方言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活的语言入手,也是扬雄以后解读语言普遍使用的方式。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采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调类的方法记录,如下:1 2 3 4 5 6 7 8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在词汇系统中,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汉语比比皆是。
下面分为“名物词”、“动词”、“形容词”、“虚词”等四类,分别举例加以解释。
一、名物词名物词即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潮汕方言保留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层次的古汉语语词,其中对一些具有风土人情特色的名物词的保留,更是显得潮汕方言的古朴典雅,如“莲”(莲藕)、“菠薐”(菠菜)、“脘”(禽兽的胃,如鹅脘)等。
这里结合地方方言、俗语说明潮汕方言对古代汉语名物词的保留状况。
1、鬃[zɑnɡ1] 发髻,古代也可称为“鬃”,潮汕方言保留了此叫法。
如“打鬃”,意为盘发髻。
现代汉语的“鬃”指马、猪等兽类颈上的长毛,但在古代,“鬃”是可以及人的,这点跟潮汕方言相通。
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髟部》:“鬃,高髻也。
”在潮汕一些俗语中则“鬃”、“髻”并用。
如“爱鬃孬爱髻,爱人孬爱货”,意思是说择偶时应以人品为标准,不应以财产为条件。
“打鬃”的习俗在以前的潮汕地区就很普遍,“鬃”打得整齐与否甚至成为衡量妇女治家修身水平的标准之一。
潮汕谚语“歪鬃姿娘,无样好相”,意思是说连自己的“鬃”都打歪了的女人,不会是什么好女人。
“鬃”打歪了,竟成了骂人话。
2、饮[ɑm2] 米汤,比喻稀(与“稠”相对),如“饮糜”(稀粥)。
《论语·雍也》:“一簟食,一瓢饮”。
潮汕俗语“困狗想食浓饮糜”,饿极了的狗想吃浓浓的米汤,意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潮汕俗语“行三家乞无碗饮”,走三户人家都讨不到一碗米汤,形容倒霉之至。
3、雁、鹅[nɡɑng6ɡho5] 上古时雁、鹅指同一种禽类。
《尔雅·释鸟》:“舒雁,鹅。
”扬雄《方言》:“雁,自关而东谓之鴚鹅,南楚之外谓之鹅。
”汉代之前,“雁”是通名,“鹅”是方言词。
潮汕童谣有“天顶飞雁鹅,地上掠蛤婆(蛤蟆)。
”潮汕方言保留雁鹅不分的古义,把大雁叫雁鹅,是古语之余绪。
4、生居[sên1ɡi1] 为活人先准备好的坟墓。
《汉书·蔡邕传》:“百岁之久,归乎其居。
”居就是坟墓的意思。
前些年在潮汕地区仍有“起生居”(建生居)的风俗,近年来此俗为火葬取代。
5、东司[dɑnɡ1 si1] 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
宋·无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
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
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
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
“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
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
6、鱼目睭水[he5mɑɡ8ziu1zui2] 指刚煮开之水。
潮汕话称眼睛为“目”、“目睭”。
宋·庞元英《谈薮》:“俗以汤之未滚者为盲汤,初滚曰蟹眼,渐大曰鱼眼。
”宋·苏轼《试院煎茶》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宋人眼里,“鱼眼”水的温度高于“蟹眼”水。
唐·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州同》:“白瓯瓷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移鱼眼沸。
”初沸之水,潮汕话均传流这样的叫法。
如“烫蚶用鱼目睭水愈好”,煮蚶用鱼眼水更好。
7、青盲[cên1 mên5] 谓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
《后汉书·李业传》:“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
公孙述连征命待以高位。
皆托青盲以避世难。
”唐代沿用此词,唐·孔颖达注《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云:“有眸子而无见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
”潮汕方言也有此用例,俗语说,“青盲乞目睭金胀死”,意思是说瞎子以为被正常人占了大便宜。
8、鼠曲[cê2 kɑɡ4] 野菜名,也叫“鼠耳草”、“茸母草”,潮人常采之洗净晾干,捣而为泥,和米粉末蒸为饼食,称“鼠曲馃”。
以鼠曲草作饼之食俗,见于南北朝。
梁·宗懔《荆梦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取鼠曲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以厌(压)时气。
”潮人于春节前后有挖野菜鼠曲做馃(饼食)之俗,该俗今犹大盛,而且成了潮汕著名小吃,登上星级酒店大堂。
9、宿[siu7] 通常指动物住的地方。
如“荋过狗宿”(比狗窝还乱)。
古汉语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
《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
”以上所举仅是名物词中的几个语例,但也反映了古代名物词语在潮汕话中保留的完整程度,而且这些名物词大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很高。
二、动词动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古代的一些词义和普通话有较大的差异,和潮汕话却相对地一致。
关于这点,陈焕良于1998年发表在汕头大学学报上的《利用潮汕方言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中也有作过具体阐述。
如古代已经消亡了的词义,潮汕方言仍然保留着;古今词义的范围大小、词性类别的异同,与普通话有较大的距离,潮汕方言却沿用不辍。
这些特点在动词类词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例如:1、作[zoh4] 过、庆贺。
白居易《送李校书趁寒食归义兴山居》诗:“到舍将何作寒食,满船唯载树阴归。
”“作”为“过、庆贺”之意,“作生日”、“作节”之说犹存潮汕闾巷之中,出于妇孺之口。
“作”又有“耕作”之意,如“作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潮汕俗语“白饭好吃田着作”,即米饭可以吃田也要种,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意思。
2、物[muêh8] “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这种用法,但潮汕方言就保留下来。
在潮汕话里,几乎每一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是个十分活跃的动词。
这个用法很古老。
《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汕话的用法一样。
古汉语还常用有“物其土宜”、“物土方”之类的话,“物”用作动词。
3、悦[ruɑh8] 古书多作“说”。
喜欢上,使人喜欢的意思。
《诗·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同“悦怿”,即被其美所迷。
司马迁《报任少安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说,同“悦”。
现代汉语“悦耳”、“悦目”是沿用古代汉语的说法,一般不用“悦”作动词,而潮汕话一直用“悦”作动词,爱慕,指被异性所吸引。
如“相悦”,指相互倾心,恋爱。
4、营[iɑn5] 游行,周游。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营营”,往来的意思,潮汕方言的“营”是从古代汉语中保留、演变而来的。
潮汕谚语“哩,营神正、二月”,指的是说归说,真干起来还不知道哪年哪月呢。
谚语反映了潮汕地区在正月和二月(尤其是正月)各地游神赛会的习俗。
潮汕话把抬着神像或擎着彩旗,敲锣打鼓绕乡游行称为“营”,如“营神”、“营锣鼓”等。
5、[soih4] 以小物垫平其他物体。
潮汕话歇后语有“蛤蟆床骹——假硬。
”意谓蛤蟆去垫床脚,形容人不自量力。
金·周驰有《咏子》诗云:“勿以微材弃,安危任不轻。
谁怜一片小,能使四方平。
几案由我正,盘盂免尔倾。
何当遇夷坦,沉默更何营。
”6、数念[siɑo3 niɑm6] 说起、惦记。
如“伊无数念你。
”(她没说起你)《诗·邶风·终风》:“窹言不寐,愿言则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