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境内的燕秦长城
长城岂止万里长内蒙古的历代长城

长城岂止万里长——内蒙古的历代长城王大方中国文物报2007.3.16 (4)内蒙古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东西跨度长达4000公里,南北跨度近1000公里,阴山、贺兰山、燕山、兴安岭在其境内。
其南北方分布有草原和林区,古代主要是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蒙古等活跃之处。
他们与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区时战时和,但更多的是大一统的和平时期。
因此,早在司马迁、班固著《史记》与《汉书》时,就记述有胡、汉两大民族往来于长城下的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有战国、秦汉、北魏、金、明等多个朝代,据内蒙古的考古学家几十年的调查,全区长城的总长度约为11200公里,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
因此,我们所说的“长城岂止万里长”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仅仅内蒙古地区的长城就已超万里了。
内蒙古的长城,既有诸侯国之间的防御工事,也有中原与草原民族的对峙,还有许多长城,是一个游牧民族为了防御另一个游牧民族而兴修的,如:北魏(拓跋鲜卑)长城之防御柔然,金(女真)界壕之防御蒙古等。
因此,长城本身也是我国多民族所创造的伟大工程。
内蒙古最早的长城内蒙古最早的长城为战国赵武灵王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前326年~公元前298年)间修筑的赵北长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沿今内蒙古中部、西部的阴山山脉兴修长城,东起河北省北部,西至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
从包头市拐至乌拉特前旗大坝沟口终止,全长约500公里。
墙体因地制宜,用土夯筑或石块垒砌,基宽约6米,残高约1~2米,沿线分布有障城遗址。
战国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0年)时期,秦占领魏国河西地区,开始修建长城。
现在内蒙古地区残存两段,总长约120公里,南端自陕西神木县进入内蒙古自治区,经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向东北方向伸延,经准格尔旗西部,至东胜市辛家梁中断,再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出现,自达拉特旗王二窑子村向北偏东方向伸延,至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西的沙漠中消失。
墙体一般用土夯筑,基宽约5米,残高1~1.5米,仅伊金霍洛旗东北部有石块砌筑者。
金界壕与金长城乾隆皇帝的“考古调查”

86《古长城说》碑故事要从1752年说起,乾隆皇帝在巡幸木兰围场时发现了自东至西的古长城和一些斥堠、屯戍遗迹,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就问及蒙古、索伦(清初以“索伦部”统称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部族,将各部落编置佐领,设布特哈总管,区域为嫩江流域及大兴安岭附近)的官员。
皇帝的话就是圣旨,蒙古及索伦官员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很快查明了这道古长城的走向:起始自黑龙江,经木兰围场西去至流沙。
清代的黑龙江是北边防戍之地,大致包括今天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北部地区。
清初以后分设有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都统、布特哈总管等,大多有分兵无分土。
布特哈专辖牲丁(猎户),牲丁所至之地皆布特哈总管应巡查之地,内兴安岭中北部、外兴安岭、嫩江流域、逊河等处亦归管辖,故布特哈所辖之地最广。
流沙为古时地名,约为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的狼山西北的戈壁。
乾隆皇帝在进行古长城的野外调查时,并没有派翰林学士,而是派遣当地狩猎的索伦人和游牧的蒙古人。
这段古长城的空间信息虽然查明白了,但为了考证是何人在何时修筑,却让乾隆皇帝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他从传说中太古时的“循蜚”“疏仡”开始查询,直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汉唐时期的《括地志》,均一无所获。
身边的臣子亦无人能为皇帝分忧解难,以至于乾隆皇帝至死也不知道:修筑这道长城的人竟是他的女真祖先。
虽然没有查清古长城的来历,但乾隆从人文地理的视角认识得非常清楚,如“天地自然生成,所以限南北”,这一论断很有见地。
后来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在1939年至1944年考察金界壕与金长城后发表的《金临潢路界壕边堡址》中的表述为“由嫩江中流起,沿兴安岭山脉东南倾斜面西南斜走,接阴山而西,直达河套西曲。
在地文上为海洋河川与内陆河川之分水岭,在人文上为农耕畜牧两族活动之接触线。
”如今在当年乾隆发现古长城的围场县新拨乡岱尹上村岱尹梁之北的山脚下,立有一座《古长城说》Heritage遗产万象文 图 / 马彦明现代考古学家常常提到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是北美考古事业的先驱,却很少有人知道比其年长32岁的乾隆皇帝也有过“考古实践”,而且可谓有史记载的调查金界壕与金长城第一人。
远方的家.长城内外(4)

第001集:万里长城 东起虎山 唐天骄 所属地区 辽宁省丹东市长城遗迹 虎山长城;明长城最东端。
集内标题 1.长城东端起点:丹东虎山;2.丹东:鸭绿江畔的边城;3.丹东:黄海的味道。
第002集:徒步辽东边堡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丹东市长城遗迹江沿台堡、宁东堡、险山堡及辽东边墙遗址。
集内标题1.江沿台堡—辽东边墙第一堡;寻找宁东堡遗址;险山堡—明军丹东地区大本营;2.寻访朝阳寺遗址;寻找辽东边墙遗址;甲午战争时期的宽甸大捷;“蒋大抬杆”的抗日故事;3.探秘中国最大单体玉石;逛奇石城,看宽甸玉;丹东瑰宝宽甸玉;栩栩如生玉树石;温润细腻黄蜡石。
第003集:长城脚下是故乡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本溪市长城遗迹清河城及辽东边墙遗址。
集内标题1.寻访辽东边堡;2.边墙犹在,时光百年;3.绿野怡心关门山。
第004集:满洲故里启运之地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抚顺市长城遗迹辽东边墙遗址。
集内标题1.山川间的辽东边墙;2.走进赫图阿拉故城;走访满族农家小院;制作满族传统时令小吃;品尝满族传统美食;3.古城里的满族婚礼。
第005集:辽东明珠抚顺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抚顺市长城遗迹抚顺关遗址。
集内标题1.万里长城重要关口—抚顺关;2.走进“煤都”—抚顺;流传百年的煤精雕刻技艺;3.走进与“国球”结缘的学校。
第006集:北望长城多彩铁岭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铁岭市长城遗迹开原城;明长城最北端。
集内标题1.寻访长城脚下的屯兵城;寻访明长城遗迹;2.手指巧代笔,点墨绘丹青;3.秋夕节前节庆忙。
第007集:我家门前是长城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阜新市长城遗迹白土厂关。
集内标题1.阜新境内明长城;走进蒙古族人家;品特色蒙古族馅饼;2.巧夺天工,多彩玛瑙;3.绿色长城,守护家园。
第008集:防线变家园谭文颖所属地区辽宁省锦州市长城遗迹冮台山烽火台和八道壕烽火台。
集内标题1.八道长城铸防线;神奇烽火台;2.堡城人家;3.沟帮子美味熏鸡。
第009集:镇山医巫闾谭文颖所属地区辽宁省锦州市长城遗迹镇边堡;广宁城;辽代建在医巫闾山顶的瞭望台。
万里长城简介

万里长城简介万里长城是中国北方的一道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长墙,长达一万多里。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长城是中国和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之一,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修筑,延续了2000多年,总计长度达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这样的浩大工程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XXX不只有一座,各代王朝在中国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城。
其中,最新的、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建于中国明代(1368-1644)。
这座长城被称为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奇迹之一,明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inds its way through the mountains。
inspiring XXX in all who see it。
It bears XXX。
The Ming GreatWall is the XXX。
requiring the most manpower。
time and materials to build。
Today。
it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XXX。
The Great Wall was first built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d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and was XXX during the Qin Dynasty。
The Han and Ming XXX to the wall。
When you visit the Great Wall today。
you can witness the grandeur of the wall and the ingenu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o created it.The Great XXX 6,700 XXX Jiayuguan in the west。
秦汉时期的长城

秦汉时期的长城一提起中国的万里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
万里长城之名始于秦始皇,秦始皇也确实修筑了我国的第一条万里长城,这是有史可查的。
我国的汉代,地域辽阔,且立国时间长。
有汉一代,除了复修秦长城以外,还在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后,修筑了河西长城,长达2000余里。
如果把汉代所修长城连接起来,总长度将超过1万公里,所以,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l)秦始皇与第一条万里长城战国后期,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志在削平东方六国。
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军先后消灭了韩、赵、魏、燕、楚各国。
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开进了战国末期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的都城临淄,最终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
统一之后的秦朝,疆域辽阔,东到渤海、黄海、东海,西到甘肃,南至两广,北到河北、内蒙交界一带。
为了保护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革故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
但是,在秦朝的西部和北部居住着匈奴、东胡等民族。
尤其是匈奴,势力较强,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业,常常游骑南下侵扰秦境,对秦朝北部国防的安全和人民的生活安定构成了极大威胁。
因此,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以阻挡匈奴的南侵,是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秦始皇在北击匈奴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伟大事业。
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以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这一横贯秦帝国北部边境的长城,主要是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缮、连缀和增广而成。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匈奴南下侵扰,这是非常明确的。
因为在秦始皇大力修筑北部长城的同时,却在拆除内地原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
这些长城的一部分,对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来说,已经构成了障碍。
远方的家6长城内外031

远方的家.长城内外(3)第001集:万里长城东起虎山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丹东市长城遗迹虎山长城;明长城最东端。
1.长城东端起点:丹东虎山;集内标题 2.丹东:鸭绿江畔的边城;3.丹东:黄海的味道。
第002集:徒步辽东边堡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丹东市长城遗迹江沿台堡、宁东堡、险山堡及辽东边墙遗址。
1.江沿台堡—辽东边墙第一堡;寻找宁东堡遗址;险山堡—明军丹东地区大本营;2.寻访朝阳寺遗址;寻找辽东边墙遗址;甲午战争时期的宽甸大集内标题捷;“蒋大抬杆”的抗日故事;3.探秘中国最大单体玉石;逛奇石城,看宽甸玉;丹东瑰宝宽甸玉;栩栩如生玉树石;温润细腻黄蜡石。
第003集:长城脚下是故乡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本溪市长城遗迹清河城及辽东边墙遗址。
1.寻访辽东边堡;集内标题 2.边墙犹在,时光百年;3.绿野怡心关门山。
第004集:满洲故里启运之地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抚顺市长城遗迹辽东边墙遗址。
1.山川间的辽东边墙;2.走进赫图阿拉故城;走访满族农家小院;制作满族传统时令小集内标题吃;品尝满族传统美食;3.古城里的满族婚礼。
第005集:辽东明珠抚顺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抚顺市长城遗迹抚顺关遗址。
1.万里长城重要关口—抚顺关;集内标题 2.走进“煤都”—抚顺;流传百年的煤精雕刻技艺;3.走进与“国球”结缘的学校。
第006集:北望长城多彩铁岭胡鑫所属地区辽宁省铁岭市长城遗迹开原城;明长城最北端。
1.寻访长城脚下的屯兵城;寻访明长城遗迹;集内标题 2.手指巧代笔,点墨绘丹青;3.秋夕节前节庆忙。
第007集:我家门前是长城唐天骄所属地区辽宁省阜新市长城遗迹白土厂关。
1.阜新境内明长城;走进蒙古族人家;品特色蒙古族馅饼; 集内标题2.巧夺天工,多彩玛瑙;3.绿色长城,守护家园。
第008集:防线变家园谭文颖所属地区辽宁省锦州市长城遗迹冮台山烽火台和八道壕烽火台。
1.八道长城铸防线;神奇烽火台;集内标题 2.堡城人家;3.沟帮子美味熏鸡。
中国长城文化史

Ai Chong
仿建的齐长城
Ai Chong
中国长城文化史
27
2、楚国长城
(1、“方城”——“连堤”、“万城”
楚长城分布在今河南省南阳盆地的东、北、西边缘,依山而筑。楚长城 东段出现最早,先有名为方城之山隘,春秋时据方城山而置关塞,战国 时以方城塞为据点倚山势延筑为长城。 其东段长城呈南北走向:它北起今河南鲁山县东南部,循山而南,过今 叶县西南部、方城县东部、舞阳县西部,再穿过泌阳县西北,南达唐河 县境抵桐柏山脉。换言之,唐河县应是楚长城的东端点所在地。 其中、西二段长城的走向:随着秦军的步步进逼,楚国又将长城防线由 方城塞向西延伸。由今鲁山县东南部向西循伏牛山脉穿过该县南部,过 南召县北部、嵩县南界,进入内乡县北部的翼望山(此为中段);由此 转往南去,顺湍河西侧而至郦城堡(郦县故城)北,跨过湍河于其东侧 而南趋,经镇坪县西境而达邓县东北部(此为西段)。
Ai Chong
中国长城文化史
4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文化
——中国长城文化的起源
一、孰为中国最早的长城(何代、何国、何地)
(一)、中国早期长城出现的经济政治背景; 1、春秋中晚期黄河下游地区诸国军事防御的现实需要; 2、铁制工具的推广提供了建筑长城的物质条件; 3、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而修建的防洪、溉灌等水利工 程启发了军事指挥者的思路; 4、因旧礼制崩溃而诸国自决权膨胀是长城出现的政治 前提.
Ai Chong
中国长城文化史
6
关于齐西长城是中国最早长城的记载
公元前555年(齐灵公二十七年,周灵王十七年)。这年, 晋平公帅师攻伐齐国,赵简子等卿大夫追随东进,渡过黄 河之后于冬十月抵达济水西岸与鲁师会合,共同攻齐。齐 国则沿着济水东岸布防,即‚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 守之广里。夙沙卫曰‘不能战,莫如守险’。不听。诸侯 之士门焉,齐人多死。„„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齐 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左传》)引文中的‚堑防门‛ 历来被视作文献所载春秋中期齐国筑长城之始。‚堑‛, 此作动词‚铲削、挖掘‛之意;‚防‛,齐国西疆济水东 岸的防洪堤,《说文解字》曰:‚防,堤也‛。这个耳朵 傍的堤,今作‚堤‛字,可知‚防‛最初是河流两侧障水 的工程,相当于现代的防洪堤或河堤;‚门‛,此指济水 东岸堤防上的豁口,或叫缺口,即文献上的‚防门‛,作 为供人们不时往来必经的通道,其位置常与堤防外侧的济 水津渡相邻。
朝阳境内的燕长城

朝阳境内的燕长城横跨内蒙古东北地区的燕长城,西起河北省张家口市,沿燕山北麓,东经内蒙古正蓝旗和多伦县南部,再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向东进入辽宁阜新,穿过辽河到开原以南,直抵辽东,长约二千余里。
〈史记〉书载:焉昭王招募贤士,得乐毅。
出兵破齐后,为了防御东胡、林胡、楼烦游牧民族的入侵,大约在公元前299年以后北筑长城。
燕北长城建筑在燕山北麓,这里原是东胡族的活动区域,因将军秦开对东胡作战的胜利,辟地一千多里,便西起造阳、东抵襄平建筑了长城,沿边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屯兵积谷,防备东胡族的再度南下。
从河北省围场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市这段燕长城,当地称赤南长城。
这条长城位于赤峰市南美丽河乡,东西横亘,与赤北长城大体成平行方向,两道长城之间相距约百里,分布在今赤峰咯拉沁旗,赤峰南境,建平县北境、敖汉旗中部。
今辽宁西部地区在战国的时候属燕国管辖,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约在燕昭王后期秦开却东胡以后修建的。
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曾把一位有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暂时安定。
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
后来秦开回来,发军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一千多里以外。
于是燕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见《史记·匈奴传》)。
这一长城修筑的年代,由于历史上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
图为辽宁建平县烧锅营子蛤蟆沟北山梁战国燕长城遗址。
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筑造。
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市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梁跨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经由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诸乡镇后入内蒙古敖汉旗境内,再转而向东北延伸。
燕长城在烧锅营子乡境内长达10公里之多,燕长城建筑在高山险峻的山冈上,表面用大石压缝砌筑,城墙宽2.5米左右,石墙蜿蜒在起伏连绵的上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场境内的燕秦长城——尼阿林老先生围场县境内的燕秦长城围场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较大的县份。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燕秦时期,这里分属于渔阳、右北平两郡地。
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燕、秦在这里修筑了长达200公里的军事防御设施——长城。
二百多年前即1752年(乾隆十七年)清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行围中发现“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城堑之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屯戍旧迹”,经过实地考察,证之文献古籍,写了《古长城说》一文,树碑以记其事。
这座《古长城说》碑为我们研究古长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围场境内古长城遗址的分布情况和具体走向围场县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南部为冀北山地,是河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的结合部。
历来是首都北京和华北通往内蒙古、东北地区的北方军事重镇和咽喉要道,也是我国古代中原文化和内蒙古、东北各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的重要地方。
这里地上、地下遗存着许多文物古迹。
经过调查,在围场境内共发现有南北两道长城遗址。
北边一道长城共有三大段,有的叫“边墙”、有的叫“御路”、有的叫“长壕”,实则皆为长城遗址。
(一)边墙(即北线长城东段):第一段:自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县大碾子公社大营子大队二龙库窝铺梁进入围场县三义永公社三义永大队西窑四队刁窝沟,为东西走向,全长1.25公里。
墙底宽1.6——1.8、上宽3——5、墙高1.3——1.7、埋入地下l.6——1.8米,城墙全部用沙土、石块、黑土筑成。
未发现古代遗物。
第二段:从西窑边墙沟越过元宝山,延伸到东来号后沟,全长1公里。
突出地面者较少,基址为黑沙土质。
第三段:从三义永大队沿营房后沟上山,全长3公里。
雨水冲刷严重,但遗址尚明显。
墙宽10——12米,上宽3——3.5、残高1.3——1.5、埋入地下0.6——0.8米。
于此处收集铁镞一个。
第四段:在三义永公社拐步楼大队豪来沟大营子小南沟,从南沟半山顶起到山湾子公社半壁山大队横沟子半山坡上,全长0.5公里,东西走向。
墙底宽8、墙上宽5、残高1.8米,埋入地下0.9米到1.1米。
为黄土筑成,遗迹保有完好,但中间一段已夷为耕地。
第五段:在山湾子公社半壁山大队北梁,保存完好,全长0.5公里。
墙残高3、墙底宽11米。
第六段:从半壁山南沟口经西台子地到沟里豁子梁,为东西走向,全长1公里,墙宽11米,残高0.6——0.8米,埋入地下0.6米。
中间西段己夷为耕地。
从南沟豁子梁顶到殷家店公社地井子沟一段已无长城遗迹。
(二)御路(即北线长城中段):第一段:在殷家店公社旧拨大队地井子沟,全长O.5公里,墙宽10米,残高0.4——0.6米,东西走向,为黑土和碎石筑成。
在城墙上发现石雷2个,大者直径0.2米,小者直径0.14米。
经分析,为古代守城者用以防御袭扰的武器。
第二段:从新拔公社岱尹上大队一队南行越岱尹梁,至五道川公社十八号大队红砬子,全长6.5公里。
墙宽10、残高1——1.3、上宽1——1.2米,为黑沙土筑成。
在岱尹上四队距长城4O米处,即有清乾隆皇帝行围时见到的东西绵亘数百里的城堑和斥堠屯戍旧迹。
所立《古长城说》碑,建于1752年(乾隆十七年),1966年被毁,现已修复。
岱尹梁顶的长城遗址,保存比较完好。
从此到五道川公社十八号大队,为南北走向。
墙宽10、残高1.5——2.5、上宽1.5米。
墙北侧沟深1.5、沟底宽1.3——1.5、沟上宽3——5米;南侧沟深1、沟底宽1、上宽2——3米。
在岱尹梁顶又发现另一道长城,遗迹清楚,与第一道相距200——300米,平行南北走向,到五道川公社十八号大队七队桦树沟门进入十五号大队村北,到十四号村房后即中断。
此段墙宽10、残高0.8——1.1米。
有明显遗迹的两段,长5公里。
第三段:从五道川公社十七号村到十一号村,全长4.5公里。
墙残高1——1.1、残宽8.5——10米。
为黑沙土筑成。
第四段:从五道川公社九号大队到棋盘山公社水泉大队三队西沟门五号村,在公路西侧,全长2.5公里,南北走向,墙已不存,但遗迹明显。
第五段:在伊逊河西岸,从棋盘山公社二十九号大队四号村起,经过甘沟门大队二十六号村小城子梁二十号村,到大唤起公社大唤起河口,全长5.5公里,为石头、黑沙土混合筑成。
南北走向,遗迹明显。
东临伊逊河,西侧为耕地。
城墙底宽10、顶宽1、残高2——2.5米。
第六段:在大唤起沟口90度弯成东西走向,从大唤起头号村过大唤起河,经大唤起三号、四号、五号村河谷地带,过御路梁到龙头山公社克字大队九队,全长37.5公里。
城墙底宽10、残高2——2.5、顶宽1米,为黄沙土、黑沙土筑成。
第七段:从龙头山公社大字大队七队,到道坝子公社顺下大队,全长12.5公里。
墙已不存,但遗迹明显。
由南北走向转为东西走向。
沿道坝子河谷向西延伸。
第八段:从道坝子公社查下大队三号村到四号村房后,全长0.5公里。
遗迹明显,但城墙已多不存,墙底残宽10米,为黑沙土筑成。
第九段:在查下大队佛爷道梁前后,全长0.5公里,墙已不存,但遗迹明显,墙底残宽8——10米。
(三)长壕(即北线长城西段):第一段:从塔镇公社什巴克大队经灵阳宫沿伊玛图河北岸,向西延伸到燕格柏公社燕格柏沟门,全长3.75公里。
长城自此开始称“长壕”或“万里长壕”,均为低于地面的壕沟。
此段壕沟宽8、深1米,墙残高0.8、宽5、顶宽1米。
第二段:在牌楼公社六十棵大队西两间房后山坡上,长0.5公里。
壕与墙已成为平台,但遗迹尚明显。
第三段:从城子公社十九号大队十七号村前梁开始,经过桃山公社哈拉玛嘎大队八号村前梁、西拨沟前梁、赵家营子后山坡、桃山沟,土门大队大北沟、小北沟,上梁后进入草窝铺沟,然后上乌拉哈梁,经望火楼,沿乌拉哈梁山脉曲折向南延伸,复经六棵桦、大小鸡爪子到西龙头公社干柴沟小滦河东岸。
此段长城构筑在深山峻岭之间、密林深处,地势十分险要。
全长35公里,保存完好。
长壕上宽5、底宽2米,壕、墙共宽12米。
第四段:从西龙头公社甘沟口大队榆树林村西侧上夹心梁,经五道沟林场(又名沙坡地)越过石桌子梁山脉延伸到石桌子梁南。
全长20公里。
此段长城工程艰巨,一般均构筑在山脊北侧密林中。
壕墙宽10——12米,沟墙残高0.6——0.8米,沟深O.4——0.6米,长壕上宽5、底宽1.5——2米。
第五段:在西龙头公社东城子大队小卡伦沟西侧,向西南延伸与丰宁县森吉图公社大营子大队小卡伦长壕相接。
长1.25公里,壕墙宽10——12米,遗迹明显,但壕墙已不存。
此为北线长城西段的南支。
第六段:从第三段的干柴沟梁顶向西过小滦河,进入老窝铺公社斑雀沟,经卡伦后沟再向西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石门沟继续向西延伸。
此为北线长城西段的北支。
(四)南线及城(土名也叫“边墙”):位于围场县中部夹皮川公社边墙村,横跨舍力嘎河,东西走向,东起边墙村的东山坡上,向西经过村南过河到西山梁顶。
墙宽8——10、残局0.3米,以石为基,黄沙土筑成。
北面距北线长城约25公里。
长城遗址明显,未发现其它遗物。
北线长城,自赤峰县二龙库进入围场县三义永公社,向西延伸,经山湾子、殷家店、新拨、五道川、棋盘山、大唤起、龙头山、道坝子、塔镇、燕格柏、碾子沟、牌楼、城子、桃山、老窝铺、西龙头等十七个公社和卡伦后沟牧场,在桃山公社又分为两道,一道向西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一道向西南延伸到丰宁县境。
北线长城自东至西全长200多公里。
实际残存长城遗址包括“边墙”、“御路”、“长壕”共24段,长约140公里。
南线长城,虽然残存遗址较短,然从其地势看,其东端很可能与延伸到昭乌达盟喀喇沁旗毛金坝一带的燕北长城(或称赤南长城)相衔接,尚待实地调查。
二长城沿线的一些古城址北线长城附近有不少城址、障和烽火台一类的防御建筑设施。
城址规模较大,且建筑遗迹、遗物较多;障则为小形方城,规模较小;烽火台形制更小。
盖均为驻兵屯戍、瞭望、报警之所。
(1)岱尹城古城址:位于北线长城的北部,新拨公社岱尹下大队阴河南岸,为战国时期古城一座,方形,长宽各200米,总面积为40000平方米。
城墙底宽11、上宽1.5、残高3米,夯层0.12——0.15米。
在城址西北部经钻探,墙埋入地下1.6——1.8米。
城门在西北,宽20米。
城内为黑沙土质。
地面上发现有粗绳纹夹砂红陶片。
经钻探,文化层深度为1.4——1.6米。
有灰陶片、鱼骨盆陶片、黑色炭块。
以前出土过黑釉尖底大瓷缸、六耳鋬釜和铁锁链。
此次从群众手里征集到早年出土的铁前杆、石斧、粗绳纹战国筒瓦等遗物。
(2)岱尹梁顶东、西古城址:位于新拨、五道川公社分水岭上。
长城蜿蜒到岱尹梁顶东西两山,即今公路东西两侧山上有古城二座。
西侧小城,东西宽58、南北长76米,城门向东。
门宽7、墙宽6——8、上宽1米。
东侧小城,东西66、南北40米,偏北20度,墙残高2——2.5、底宽10、上宽1——1.5米,城门向西,宽6米。
(3)十八号古城址:位于五道川公社十八号大队,在公路西侧杨树趟子山坡上,为一小方城(马面),长宽各16米,为黑沙土质,未发现遗物。
(4)红砬子沟门古城址:位于五道川公社红砬子沟门东侧,为小方城(马面),长宽各16米,与前一小城相距600米,马面内外为黑黄土,且出土了大量炭块。
(5)惠汉古城址:位于五道川惠浪大队村北十七号村,方形,长宽各20米,城墙残高1.5——2、残宽6米。
城内有灰色绳纹陶片遗物。
(6)十五号村烽火台遗址:位于五道川公社十五号大队的十三、十四号村之间公路西侧小山包上,残高1.5、底部直径15、上部直径2.5米,为黄褐士所筑,未见遗物。
(7)九号村古城址:位于五道川公社九号大队对面河东,为战国古城,土名城子。
为方形,长宽各100、墙底宽10、上宽1——1.5米,为黑沙土筑成。
(8)棋盘山古城址:位于棋盘山公社棋盘山村北端,城墙为黑土筑成,破坏严重,大半夷为耕地。
城内发现有组绳纹筒瓦残片和灰绳纹陶片。
(9)小城子梁古城址:位于棋盘山公社甘沟门大队二十六号村小城子梁,距北线中段长城遗址约120米处,长宽各20米,城墙已严重破坏,城内已为耕地。
在城内采集到夹砂粗红陶片。
(10)城子村古城址:位于城子公社城子村西北部,为一座方城,长宽各180米,城墙残高3.5、墙底宽8、顶宽5米,夯层0.10——0.14米。
城内从地表钻探经过0.1米耕土层以下到1.7米处是五花土,从1.7米处往下是黑褐土,即生土层。
在1米深处发现有粗绳纹陶片、黑色炭粒、石斧。
城门位于南墙中部,已严重破坏。
这些城、障、台,或筑于山巅,或建于交通要冲,围场县东部大兴永村东台子、中部小锥子山、西部东城子等十几座古城址,均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1976年春、1977年秋在大兴永东台子和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先后出土三件秦代铁权,权身均阴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四十字诏书、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