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成语投笔从戎是什么意思?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本文就为大家介绍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来历!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的经过。◎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班超投笔从戎》阅读训练题

《班超投笔从戎》阅读训练题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①彪②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③,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④被召诣校书郎⑤,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⑥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⑦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 ○1徐令:徐县县令。徐县,汉时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县一带。○2彪:班彪。○3执勤者:干辛劳的事。○4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5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6为官佣书:给官府雇佣抄写书籍之类。○7研:同“砚”。 [文化常识] 投笔从戎。这已成了成语或典故。班超投笔从戎是历史的美谈。后来他果真率领30多人奔赴西域,制止了鄯善、于阗贵族对汉朝与匈奴的挑拨,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他在西域活动前后达31年,封为定远侯,如愿以偿。后人用

“投笔从戎”来形容文人从军、弃文就武。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1修______________○2孝谨___________○3耻__________ ○4涉猎____________○5诣_______________○6效___________ 2.翻译: ○1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哪首词中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_______ ○1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3范仲淹的《渔家傲》 ○4陆游的《诉衷情》

我们身边的名人_班超的故事

投笔从戎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以后,请了一个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名叫班固、班超,一个女儿叫班昭,从小都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后,汉明帝命班固做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所编写的历史书籍,就是《汉书》。 班超跟着哥哥做抄写工作。兄弟俩都很有学问,性情却不一,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专心致志写他的《汉书》。班超不愿意总伏在案头写东西,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 有一天,他听到匈奴不断侵扰边疆,掠夺居民和牲口,就扔下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建功立业,怎么能老死在书房里呢。” 就这样,他决心弃笔从戎。班超从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汉朝为了根除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西域。班超手持汉朝的节杖,带领着由36人组成的使团出发了。 他们首先来到鄯善国。鄯善国王早就知道汉朝是一个泱泱大国,国力强盛,人口众多,不容小视,现在又见汉朝使者庄重威仪,颇有大国之风,果然名不虚传,就殷勤地招待了他们。 几天后,班超发现鄯善王忽然对他们冷淡起来,便起了疑心,跟随从的人员说:“你们看出来了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里。”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测。 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作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住在什么地方?” 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被班超的话语吓到,以为班超已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匈奴的使节来了3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30里地,还带了100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 班超立刻召集36个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动摇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等鄯善国王被说服,我们自身难保是小事,国家交给的使命也就完不成了。大家说该怎么办?” 大家齐声答道:“我们服从您的命令!” 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果断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才能完成使命!” 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36名勇士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 他布置10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

(完整版)12个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红色经典小故事: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篇一: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班超投笔从戎 古代成语投笔从戎的意思是弃文从武,常被人们所用。那么这个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谁?它又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南朝;宋;范晔: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常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总结精选(2):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投笔从戎 解释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来源南朝;宋;范晔: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杨沫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此刻是二十几岁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国耻。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灯谜秀才当兵 出自 原文: :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就应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样能够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以前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我。之后,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之后,他推荐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推荐,就派他带着数十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介绍

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介绍 导读:本文成语故事:《投笔从戎》的介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将领、外交家,是开拓和维持汉代与西域关系的重要人物。他出生在文仕家庭,是史学家班彪之子、《汉书》的编撰者班固之弟,三人合称“三班”。但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文学成就,而是选择投笔从戎,投身于为汉朝稳固边疆的事业中,成为一代东汉名将。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

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 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关于某名人追逐梦想 的小故事

关于名人追逐梦想的小故事 1、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2、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朝阳【wlsh0908】整理【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 岁,弟弟32 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3、博格斯的理想夏洛特黄蜂队的一号球员博格斯从小酷爱篮球,

《班超》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 值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虏首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才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辨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赴任 B.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任命 C.以超为假司马:代理 D.以虏使首示之:示意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不如因而厚遇之。 B.欲立大功,以求富贵。夫夷以近,则游者重。 C.超谓其官属曰。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D.战于蒲类海,多斩虏首而还。吾尝终日而思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班超简介

班超简介 篇一:班超的简介 班超简述 班超 年代评价家庭贡献生平①投笔从戎: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任校书郎,班超替官府抄文书为生,但胸怀大志;由哥哥推荐任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很快因犯了小过失而被免职。 东汉(公元32年-公元102年)军事家、外交家 父亲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为史学家出使西域,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 (这货长得太丑了) ②出使西域: 过往:汉武帝开通西域、汉宣帝设西域都护以后,西域诸国一直与西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派遣将军李茂军队被焉耆、姑墨等国杀得全军覆没。李崇死后,西域诸国遂完全断绝了与大新帝国的联系。于是,公开与新莽王朝分裂的匈奴单于便趁机在新莽末年和东汉初年扩充势力,准备重新征服西域。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西域的莎车、鄯善国派使者到洛阳朝贡,并请求东汉政府派遣都护。因刘秀 忙于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巩固政权,便没有同意。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鄯善、车师等十六国遣子入侍,并再次请派都护,刘秀仍没有同意。后来,西域诸国互相 攻伐,终被匈奴所控制。匈奴得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实力大增,屡次进犯东汉河西诸郡,边地人民不堪其苦。 故事开始了: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主角登场)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 (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由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班超估计必有原因。他对部下说:“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着邪”(《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把接待的鄯善侍者找来问他:“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者出乎意料,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把侍者关押起来,以防泄露消息。接着,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饮酒高会。饮到酣处,班超故意设辞激怒大家:“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柰何?”众人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

《历史人物故事》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历史人物故事》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 秦: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穷图匕见悬梁刺股 汉:一饭千金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萧规曹随无颜见江东父老 三国: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初出茅庐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宝刀不老才高八斗一身是胆封金挂印单刀赴会望梅止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晋:入木三分闻鸡起舞东山再起洛阳纸贵草木皆兵凿壁偷光狗尾续貂南北朝:画龙点睛江郎才尽 宋:精忠报国东窗事发 胸有成竹 舞笔弄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同小可可想而知知过必改改容易貌 罪有应得得寸进尺尺短寸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分秒必争争权夺势势如破竹竹抱平安 光明正大大吃一惊惊天动地地主之谊遗珠弃壁毕恭毕敬进寸退尺齿白唇红红袖添香 庐山面目目中无人人山人海海阔天空空无一人人命关天天天向上上勤下顺顺顺利利 罪有应得得寸进尺尺短寸长长驱直入入木三分分文不取取信于民民怨沸腾腾蛟起凤 舞笔弄文文不对题题名道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同小可可想而知知过必改改容易貌 舟水之喻喻知已理理所当然然荻读书第三篇: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围魏救赵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鼓作气千金买骨讳疾忌医卧薪尝胆杀妻求将惊弓之鸟高山流水

秦: 一字千金指鹿为马焚书坑儒穷图匕见悬梁刺股 汉: 一饭千金四面楚歌约法三章孺子可教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手不释卷金屋藏娇暗渡陈仓十面埋伏投笔从戎马革裹尸多多益善老当益壮萧规曹随 无颜见江东父老 三国: 鞠躬尽瘁三顾茅庐煮豆燃萁刮目相看初出茅庐乐不思蜀七步成诗言过其实七擒七纵宝刀不老才高八斗一身是胆封金挂印单刀赴会望梅止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晋: 入木三分闻鸡起舞东山再起洛阳纸贵草木皆兵凿壁偷光狗尾续貂 南北朝: 画龙点睛江郎才尽 宋: 精忠报国东窗事发胸有成竹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叶公好龙自相矛盾掩耳盗铃南辕北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亡羊补牢杯弓蛇影买椟还珠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杞人忧天 关于常见的成语练习 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是一座迷人的宫殿,成语就是这精神里璀璨夺目的明珠, 一、关于成语的来源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考试会考到, 4.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一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鸡犬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班超简介: 班超(32 年—102 年),字仲升。汉族,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 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 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 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 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 为西域回归、 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二年(100 年),因年迈请求回国。永 元十四年(102 年)八月,抵达洛阳,被拜为长水校尉。同年九月,班超因病去 世,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汉明帝时, 班超听说匈奴又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 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 和牲口,气愤得再也坐不住了,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 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就投军 ( 后人把文人从军叫做 “投笔从戎”,“从戎”就是从军)去了。 班超的父亲名叫班彪。当年汉光武帝知道他有学问,就请他整理历史。班超 的哥哥叫班固。汉明帝叫班固做兰台令史(汉宫藏书的地方叫兰台,兰台令史是 在宫里校阅图书、治理文书的官,后来史官也叫兰台),编写历史。以后班超也 做了兰台令史。 公元73年,执掌兵权的窦固派班超为使者,先去联络西域,斩断匈奴与西 域的联系,再去对付匈奴。班超带着三十六个随从人员到了鄯(shàn)善。 鄯善王归附了匈奴,但匈奴还是不断地向他勒索财物。这会儿汉朝派使者来了, 他们殷勤接待。从张骞通西域以来,西域和汉朝不相往来又有65年了。班超住 了几天,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故意冷淡班超他们。 班超打听到匈奴的使者住地离这儿才三十里地, 知道鄯善王又是恨他们, 又 是怕他们, 正为难着。 班超不让透露风声, 就把随从他的人全召集在一块儿喝酒。 正喝得兴高采烈时,班超站起来,说:“你们跟我千辛万苦来到西域,想的 就是为国立功。没想到匈奴的使者来了。要是鄯善王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咱 们连尸骨都还不了乡了。” 班超又说:“如今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去袭击匈奴使者住的帐篷。咱们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 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启示: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投笔从戎的典故及启示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写作素材】高中语文:立志篇-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投笔从戎 自从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个国家逐渐摆脱匈奴的羁绊,加强了同汉朝政治、文化的联系。可是到了西汉末年,由于王莽政权措施不当,断绝了与西域的交通。继之而起的东汉政权,因为局面初创,无暇西顾。结果,匈奴又趁机控制西域各国,并造成对汉朝安全的严重威胁。 东汉时有一个读书人,就是满怀爱国热忱,把再通西域的重大任务认作自己的志向,并终于建立了丰功伟业的班超。 班超,字仲升,公元32年(汉建武八年)生。他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尤其是班固,还是《汉书》的主要作者。班固和班超兄弟俩,少年时代就很有志气抱负,心目中还各有一个景仰的人物:哥哥想学做著《史记》的司马迁,弟弟则愿效法通西域的张骞。所以,班超的文章学问虽不如他哥哥那么精深,却也阅览了许多书籍,练成了一副口才。他性格豪爽豁达,能够吃苦耐劳,不像当时大多数读书人那么谨小慎微,讲究边幅。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在京都洛阳任小官的班固,把母亲和兄弟从扶风平陵接去。由于家境贫寒,班超常常要替官府抄写书籍,挣点钱贴补家用,供养母亲。可是他抄着抄着,眼前时时浮现出匈奴骑兵骚扰边境的烟尘,耳边仿佛听到了边关百姓呼儿喊娘的哭声…… 他再也坐不住,再也抄不下去了,霍地站起,把笔朝地下一掷,感叹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立功塞外,报效国家,岂能老死在笔砚间!” 与他一起抄写书籍的人,起先被这突然投笔的举动吓了一跳,再一听班超的叹息,不由得笑了,有的还说:“能吃口饱饭就不错了,说什么大话咧!” 班超摇了摇头,轻轻自语说:“小人怎么能懂得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投笔的班超,志在从戎。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大将窦固率兵进攻匈奴。班超随军出征,奋勇杀敌,得到窦固的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另一名文官,带上三十几名随从,到西域联络,以巩固取得的胜利。这个任务与张骞当年受命于汉武帝的使命很相似,班超高兴地出发了。 【大视角】 陈涉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所谓燕雀,鼠目寸光,蝇营狗苟,得过且过而已。所谓鸿鹄,见一叶而知天下秋,处一室而知四海阔,食一餐而明百般味。只有敢于打破平衡,奋力拓新者,方能锻造坚韧不拔之志,成就惊天动地之业。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投笔从戎 编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目录 1原文 2译文 3词语解释 4文学常识 5文言文 6读本翻译 7后汉书 8班超简介 9兄长简介 1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后汉书·班超列传》。 2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内心孝敬父母,办事慎重,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 (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后来,他出使西方国家,最终立下功劳,封了侯,最后遇见一人,这人对他说:“尊敬的长者,你虽是一个平常的读书人,但日后定当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想问个究竟。这算命的指着他说:“你有燕子一般的下巴,老虎一样的头颈,燕子会飞,虎要食肉,这是个万里封侯的命相。”过了好久,明帝有一次问起班固:“你弟弟现在在哪里?”班固回答说:“在帮官府抄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于是明帝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后来因犯了过失而被免官。 班超到了鄯善后,鄯善王广礼节非常周全地招待他,后来忽然就变得马虎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从属官员说:"难道没有觉察出广对待我们礼节疏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的使者来了、他犹豫不决、不知何去何从的原因。聪明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前就能觉察出来,何况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呢?"于是把西域的侍者召来,诈他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好几天了,他们现在在哪里?"西域侍者惊恐万状,把具体情况全部交代了。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最好的办法,只有借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在大海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 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杀敌,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 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依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