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3篇】篇一:部编版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

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七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理性思维还未完全具备;因此,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才能更易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

教学中还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或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3篇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3篇

最新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3篇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

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唱响国际歌》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和它所代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国际歌》的深入了解还不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国际歌》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演唱《国际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唱、演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

2.教学难点:《国际歌》的演唱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国际歌》的歌谱、相关历史资料、音响设备等。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国际歌》的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国际歌》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

然后简要介绍《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国际歌》的歌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旋律。

然后逐句教唱《国际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唱腔等方面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

5.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国际歌》背后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主线,通过讲述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改革开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变化。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从中汲取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生活环境变化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收集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环境变化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课堂讨论的话题。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

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活动课《唱响:国际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历史意识:理解《国际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历史时空观念。

2.家国情怀:通过学唱《国际歌》,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审美情趣:欣赏《国际歌》的旋律与歌词,体会其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4.综合实践: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学唱、表演等形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国际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掌握《国际歌》的主要歌词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将历史知识与音乐艺术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深刻体会歌曲背后的历史精神。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歌曲演唱,表达出歌曲所传递的革命情怀。

教学资源•《国际歌》原版音频与歌词资料•巴黎公社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国际歌》创作背景介绍PPT•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国际歌》的创作年代。

•合作学习法:分组学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国际歌》的历史意义,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情感体验法:通过学唱、讨论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简短的巴黎公社历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那样一个充满斗争与变革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引出《国际歌》的主题。

新课教学1.背景介绍(约10分钟)•利用PPT展示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简述公社的成立、斗争过程及最终失败。

•介绍《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和曲作者皮埃尔·狄盖特,以及歌曲的创作过程。

2.歌词解析(约15分钟)•分段播放《国际歌》音频,同时展示歌词,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歌词内容,理解其背后的历史含义和革命精神。

•讨论:歌词中哪些句子最能触动你?为什么?3.学唱环节(约20分钟)•分组学唱: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歌词进行学唱。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6课 三国鼎立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通过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3.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片段,使学生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的史实。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曹操写的《观沧海》,请学生齐诵诗歌。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戏剧舞台上的曹操被刻画成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史书中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雄才大略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新知探究一、官渡之战(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曹操诗歌《蒿里行》,提问: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学生活动】解读诗歌,回答《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教师活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给东汉政权以沉重打击。

朝廷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令各地豪强地主与地方长官自行组织武装对抗起义军。

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地方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独霸一方的军阀。

出示材料,提问:曹操为壮大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解读及对材料的理解,知道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二)概况【教师活动】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知道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1.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2.科学家祖冲之。

难点:科学家祖冲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来王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帖,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由于王羲之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贾思勰【图片链接】右图【具体解读】贾思勰,汉族,生活在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包括种植菜蔬果木、养殖畜禽鱼类和各类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齐民要术》【史料链接】材料一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材料二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引用古书156种,引用《诗经》30多条。

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引用农谚30多条。

材料三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并耐心细致地观察。

【问题探究】《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书? 历史地位如何? 贾思勰成功写成《齐民要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历史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想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教师,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

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

(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

(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

(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选择故事的问题。

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

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

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

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1、教学活动一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
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
大巫岚初级中学黄秀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爆发、扩大、转折、胜利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材料,截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和历史人物心态的创造性能力。

通过撰写新闻稿件,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搜集和交流材料,培养学生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良好习惯。

通过模拟战地采访,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敏、善于应对和揣摩人物心态的表现能力。

3.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使学生明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关键在于各国人民的相互支持,浴血奋战,只有团结,才能战胜邪恶。

二、活动资源:历史教材,历史资料片,网上资源等。

三、活动准备:
1.由教师将所教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定组长一人,由其负责将组员按照特长进行活动分工。

每组设有记者,负责新闻采访、新闻稿件撰写和新闻的发布。

记者的身份分别是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记者。

每组再找一人,由他们担任苏联、美国、英国、德国四大国首脑的角色(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化装,能模仿所扮角色的言行,效果更好)。

余下的组员也编成小组,根据需要分别扮演所需要的角色,如总统助理、首相秘书、总理办公室主任、主席的保镖、二
战时期的各国士兵、各国的普通群众等。

在角色安排好以后,教师应指导各组组长,要求各组组员认真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

2.采访顺序:可以按照二战的爆发、扩大、转折和胜利几个步骤顺序进行采访(为了增加真实情境,可在采访时设计一些情节以烘托气氛,如听音乐、看报纸等)。

要求学生扮演者要态度认真严肃,具有专业素质。

3.采访记者要注意设计一些采访切入点或借助一些话题巧妙地进行采访,力求展示记者的聪明机智。

被访者也要注意与之配合,但不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浪费时间,影响活动的进行。

若采访对象是军人,或是医生、军人的母亲,采访者要注意称谓、采访的方式和态度。

4.教师最好能同学生把采访的内容情节设计好,拟出采访的提纲、问的问题、采访的时间。

注意所提问题一定要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境,被访问者也要结合所处时代回答问题,使采访活动具有时代感、历史感。

四、活动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在教室里创设反法西斯战争的模拟场景。

墙上图画,同学适当化妆,多媒体播放战争场面。

经过布置,教室俨然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小战场”。

第二步:参与活动,学习知识。

师生双方在模拟的“小战场”中学习。

采访活动开始后,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进行新闻发布;二是模拟新闻发布会,安排记者进行一些提问,对新闻内容进行质疑,等等。

第三步:总结教学,转化情感。

临下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启发学生通过“反法西斯战争”的“参与”和“活动”,自然地感悟到战争的残酷,感悟到世界人民的团结、英勇。


通过谈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团结协作的情感和爱祖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

活动课结束后,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观众团要对参加活动的演员进行评议表扬,以便于今后活动的开展。

五、活动延伸
看一场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

这一目的设置,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的习惯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已知,如图,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F是AB的中点,直线l经过点C,分别过点A、B作l的垂线,即AD⊥CE,BE⊥CE,
(1)如图1,当CE位于点F的右侧时,求证:△ADC≌△CEB;
(2)如图2,当CE位于点F的左侧时,求证:ED=BE-AD;
(3)如图3,当CE在△ABC的外部时,试猜想ED、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