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囊肿2例分析

合集下载

5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分析

5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及分析

分病灶 内见分隔( 1 , 中 1 图 )其 例有 “ 见缝钻 ” 特点 , 增强 扫描囊 肿无强 化( 12 , 中 2例 见囊壁 与分 隔轻度 强化 ( 13 。 图 、)其 图 、) 其中 1 例为 了与充盈膀胱相鉴别 , 排尿后复查 , 囊肿 形态发生改
变。 2 . 手 术病 理 所 见 2
[ 中图分类号】 73 R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390 (0 0—7 0 17 —7121 )36—2 1
囊 性 淋 巴管 瘤 又 名 水 囊 瘤 , 淋 巴管 瘤 的 一 种 特 殊 类 型 , 是 发
生于腹部的淋 巴管瘤非常罕见 ,有关其 C T诊 断文献报道较少 , 本文现收集我 院经病理证实 的腹 部囊性淋 巴管瘤 5例 ,术后病 理学诊断均 为囊 性淋 巴 管瘤。发生于回肠 系膜囊肿 2例 , 大网膜囊肿 2例 , 发生 于结 肠 系膜 1例。光镜显示 : 内皮细胞排列 构成扩张 的管 腔 , 内充 满 其
淋 巴液 。
CHIA MODI N D T N = OC OR 中 国现 代 医生 6 R 7
图 2 男 ,2岁 , 腹部 CT平扫 , 上腹小 网膜 囊 内及下 方见不规则 囊 1 A: 右
性 病 变 。 界 清 晰 , “ 缝 钻 ” 点 , 强 后 ( 动 脉 期 , D: 边 有 见 特 增 B: C、 门静 脉 期 :
病 灶 无 强 化
3 讨 论
囊性淋 巴管瘤来 源不甚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 与胚 胎发育过 程 中淋 巴组织发育障碍 , 巴管增殖扩张所致 。囊性淋 巴管瘤义 淋 称囊性水瘤 , 由于淋 巴管 的一种特殊类型 , 是 在胚胎期 静脉丛 中
巨 大均 匀 信 号 囊 性 包 块 ,T WI 低 信 号 ,2 /TR为 高 信 号 , 1 为 T WI I S 其包 膜 完 整 , 内见 线 样 分 隔 。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临床鉴别(附2例报告)

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临床鉴别(附2例报告)

分析患者肺功能损 害原 因, 主要 因胸腔 积液 或气胸 所致
胸廓 的扩张受限 , 表现 限制 型通 气功能障碍 , 而平 滑肌异常增 殖 导致 支气 管 , 淋 巴管 和小血管阻塞 , 可使气流 严重 受阻引起 阻塞性 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膜增厚 引起气 体交 换障碍表现肺 弥散功 能减退和低 氧血 症 。L A M是 间质 性肺 疾 病 中为数 不
们知道 , 尽 管该 病多 见女性 , 尽 管 存 在 病 理 学 确 诊 率 为
ma t o s i s [ J ] .E u r R e s p i r J , 2 0 1 0, 5: 1 4— 2 6 . [ 3 ] 佘巍巍 , 王昌明 , 曾锦荣 , 等.国内 2 O年肺淋 巴管 肌瘤病 的误诊 原 因汇总分析 [ J ] . 实用医学杂志 , 2 0 1 0, 2 6 ( 2 2) : 4 1 5 7—5 8 . [ 4 ] 张波绪 , 刘浩 , 杜敏 . 5例肺 淋 巴管平 滑肌 瘤病 的多 层螺 旋 C T
讨 论
多 的胸 片 呈 网 状 结 节 影 、 肺 容 积 增 大 而 肺 功 能 呈 阻 塞 性 或 混
合性通气功 能障碍的疾病之一 。在肺力学表现 为平 均弹性 回
缩力减低 和上游 阻力增 加而 引起气 流 受 限。L A M 常 出现 气
肺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的特征性损害 为囊性病 变和不成熟 的平 滑肌细胞和血管上皮 样细胞 增殖形 成 的多发性 结节 , 临 床上 , 常表现为弥漫 性间质性 肺疾病 。本病绝 大多数 发生 在 妇女 , 少见男 性” , 临床 上常 有呼 吸 困难 、 自发性 气胸 、 乳 糜 胸等表 现 , 典型 的胸 部影像 学 HR C T可见 特征 性双肺 弥漫 性 分布 的薄壁 小囊 状 病 变 。我 国近 2 0年 文 献 报道 该 病 发 生 1 0 0余 例 , 全球发 病率 约 1 / 4 0 0 0 0 0 _ 2 。 本文 目的一 : 对患有 呼吸困难 和反 复发生气胸的 , 临床 上 以胸部影像 学为多发性肺囊性改变 的肺部疾病鉴别 。肺 淋 巴 管平滑肌瘤病典 型病 历表现为病例一 : 患者既往无慢性 咳嗽 、 哮喘病史 , 但临床 曾有 呼吸 困难 、 多次 出现 气胸 史 , 人 院 中胸 部影像学及 B超 提示 胸腔积液 和局限性 气胸 , 且抽 出 了乳 糜 样混浊液体 , 同时病理 诊断支 持为肺 淋 巴管平滑 肌瘤病 。而 病例二 , 患者青年男性 , 既往虽有呼吸困难和反复发生 的气 胸 史, 加 上肺 C T示 呈多发薄壁气 腔 、 气 囊改 变 , 但 遗憾 的是 , 临

囊性淋巴管瘤13例临床诊治体会

囊性淋巴管瘤13例临床诊治体会

囊性淋 巴管瘤1 3 例 临床诊 治体会
刘 昕 闰振 宇 蒋晨春 曾学姨
囊性淋 巴管瘤 ( c y s t i c l y m p h a n g i o m a ) 是一种 自淋 巴管发 生 的罕见的 良性病变 , 临床 和病理上命名较混 乱 , 有 的称为 淋 巴管水囊肿或囊样水瘤 , 有 的称 为单纯性淋 巴管瘤或囊性 淋 巴管瘤。 好 发于颈部 ( 7 5 %) , 其余可见于腋部 ( 2 0 %) 、 纵隔 、
型。 本研究 回顾性分析 1 3例囊性淋 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 总结分析诊治经验 , 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与 方法
1 3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 1 1 例完全切 除 , 2例因包绕
大血管无法 完整切除 , 大部分切 除后 , 余下部 分采取药物 注
射疗法 , 经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 。
3 讨 论
1 . 1 一般资料 : 回顾性分析本 院 2 0 0 9年 1 月至2 0 1 3年 5月
收治的 1 3例囊性淋 巴管瘤 患者 , 男 性 8例 , 女性 5例 , 年 龄
4 5 8岁 , 平均 ( 2 9 . 0 + 2 . 6 ) 岁。 病程 3 个月至 2年 , 中位病程 1 3 个月。 颈部 1 例, 肠系膜 1 0例 , 大 网膜 2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
脊椎动物的结缔组织基质中。它是一种线性多糖 , 是一个 由
葡 萄糖 醛酸和 乙酸氨基 己糖组成双 糖单位聚合而成 的一种
黏多糖…。 玻璃酸钠能与纤维连接蛋 白结合 , 加速上皮 细胞 的
黏 附和延展 , 同时由于玻璃酸钠分子能存 留大量水分子而具 有较好 的保水作用 。家免试验提示 , 局部应用玻璃酸钠可一 定程度上促进角膜 上皮损伤的愈合 。 I n o u e和 K a t a k a m i E 研究 发现 . 玻璃酸钠能加速培养 的家兔角膜片 中结膜 上皮细胞 的 延展 , 具有防止离体家兔结膜 片干燥 的作用 。通过对动物及

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三章病例分析——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软组织常见的化脓性感染主要有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1.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硬结,以后逐渐扩大,呈圆锥形隆起,随后结节中央出现黄白色小脓头;红、肿、痛范围扩大;之后脓栓脱落,脓液排出而愈合。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

2.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为金黄葡萄球菌。

感染从毛囊底部开始,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破溃后呈蜂窝状,随后中央部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状。

病人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可有明显的毒血症。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

4.丹毒:是皮肤和粘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全身反应剧烈和易复发。

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于下肢与面部。

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界清楚、略隆起。

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致病菌常为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管状淋巴管炎分深、浅两种。

浅层淋巴管受累,常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受累,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有压痛。

诊断1.局部红、肿、热、痛及各种病变的特征性表现;2.全身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表现。

鉴别诊断1.各种软组织感染相互间的鉴别。

2.根据不同病变而与皮脂腺囊肿、气性坏疽、急性静脉炎、淋巴结核等鉴别。

进一步检查1.血、尿常规有无白细胞计数上升、核左移;尿糖是否阳性等。

2.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测定等。

肺淋巴管肌瘤病X线及CT诊断(附2例报道)

肺淋巴管肌瘤病X线及CT诊断(附2例报道)
进 行 性 增 生 , 引起 相 应 管 腔 狭 窄或 阻 塞 , 而 引 起 细 气 道 可 从
狭 窄致空气滞 留, 远端肺泡扩大融合 呈囊腔 , 囊壁 由增生平 滑肌细胞覆盖 ; 膜下囊 腔破 裂 , 胸 导致 气胸 ; 巴管或胸 导 淋
术 , 后患者气胸仍反 复发作 , 术 经胸部 H C R T检查考 虑肺淋 巴管肌瘤病 , c 行 T引导下穿刺活检 明确诊 断。血气分析示 呼吸性碱 中毒 。盆 腔 B超示 2侧卵巢 旁不 规则 液性肿 块 。 腹部 C T示右肾 中下 极小 圆形 高密 度影。患者 肿瘤 指标及 性激素指标检查均未发 现异 常。患者月 经规则 , 现有 1 , 子
为 l m, m 层间隔为 1m 。扫描期间 , 0m 要求患者平静状 态下屏
肺容积增大 , 出现 弥漫分 布 的网状 、 网结状影 , 两肺 多发 为 囊肿重叠而成 , 部分患者隐约可见两 肺囊状低 密度影 ; 腔 囊 破裂 出现气胸 , 巴管 阻塞 出现胸水 。 淋 33 c . T表现 肺淋巴管肌瘤病早期在常规 c T检查 中尚不 能 明确诊断 , 多由于囊腔较小 , 容积效应使 大多数囊 状影不 能显示囊壁存在 , 在病程 进展 过程 中 , 可发现 肺容 积增 大 , 肺密度减低 , 同程度小囊 状低 密度 影 , 不 囊壁 显示欠 清 , 与
自 发性气胸闭式 1流。图 2 例 2患者 常规 胸部 c 示左侧 气胸 . 1 r 两肺 透光 度减低 , 见多发 大小不等囊状等密度 影, 囊壁部 分显 示欠清 晰。图 3 例 1
患者胸部 H C R T示两肺 弥漫性 大小不等囊状影 , 囊壁薄 , 清晰 可见 , 两肺几乎
未见正常肺组织。
气, 以避免 呼吸运动造成扫描层面的跳动 和伪影产生等 。

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脾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此项检查简便易行,并可明确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以上检查大部分病例可明确诊断,本组术前确诊5例。
但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有时囊肿较大,不易鉴别,更不能作出定性诊断,所以容易误诊,此时应剖腹探查。
3.4治疗较小的无症状的脾囊肿一般不需治疗,有症状的脾囊肿或囊肿较大时应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行全脾切除术,由于近年来对脾脏的研究表明,脾脏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功能[4],全脾切除后易发生暴发性感染,为此全脾切除必须要慎重考虑。
囊肿体积过小,可无任何表现,囊肿较大可出现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压迫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脾上极囊肿可致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动过速等。
95%以上的病人可在左上腹或肋下触及表面光滑呈囊性感的肿块,本组7例均可触及肿块,其中1例几乎占据整个腹腔。
囊肿若合并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本组1例因囊肿合并感染发热而就诊,以感冒、左肺感染治疗2周方确诊脾囊肿合并感染。
自1990~2004年我院共收治脾囊肿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2例,女5例。
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38.5岁。
病程最短2周,最长11年。
1.2临床表现左上腹部疼痛7例,其中3例伴有腰背部疼痛;左上腹部肿块7例,其中1例肿块几乎占据整个腹腔,6例肿块位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5~18cm不等,肿块光滑,有波动感及触痛;伴无力及食欲不振4例。
笔者认为当出现左上腹或左季肋部不适或可触及肿块时应及时进行下列检查:
(1)胸腹部X线平片:
可见脾影增大,肿块内有钙化灶,左侧膈肌升高,运动受限,本组有2例有钙化灶,4例膈肌升高,运动受限;(2)胃肠道钡餐检查:

囊状淋巴管瘤的科普知识

囊状淋巴管瘤的科普知识
囊状淋巴管瘤的科普知 识
目录 囊状淋巴管瘤概述 囊状淋巴管瘤的原因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的预后和注意事项
囊状淋巴管瘤概述
囊状淋巴管瘤概述
什么是囊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是 一种先天性畸形,是淋巴管发育异常导 致的。它通常呈现为皮下囊状突起,其 中充满了淋巴液。
囊状淋巴管瘤概述
主要症状:囊状淋巴管瘤可出现在身体 的任何部位,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 沟等。它通常表现为软而可压缩的肿块 ,有时可能会引起不适或疼痛。
囊状淋巴管瘤概述
分类:囊状淋巴管瘤可分为两类,一种 为先天性囊状淋巴管瘤,另一种为后天 性囊状淋巴管瘤。先天性囊状淋巴管瘤 是在胚胎发育时发生的,后天性囊状淋 巴管瘤则是在生后发生的。
囊状淋巴管瘤的预后和注意事项
预后:大多数单纯囊状淋巴管瘤的预后 通常良好,手术切意事项:如果您怀疑自己或您的孩子 有囊状淋巴管瘤,请及时就医诊断和治 疗。同时,注意避免创伤和感染,定期 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囊状淋巴管瘤的原因
囊状淋巴管瘤的原因
先天性因素:囊状淋巴管瘤可能与胚胎 时期淋巴管的发育异常有关。这可能是 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遗传因素引起的。 后天因素:后天因素如淋巴系统感染、 淋巴结切除术或其他创伤等,都可能导 致囊状淋巴管瘤的发生。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囊状淋 巴管瘤,可以选择观察和保守治疗。这 可能包括监测病情变化、避免创伤和感 染等。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症状明显的囊状 淋巴管瘤,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 方法。手术可以通过切除囊肿来解决问 题,并进行适当的扩大手术范围以避免 复发。
囊状淋巴管瘤的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 能需要借助放射治疗、硬化剂注射、激 光治疗等其他方法来治疗囊状淋巴管瘤 。

2例多系统受累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CT影像分析

2例多系统受累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CT影像分析

2例多系统受累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的CT影像分析1 病例简介病例1,女,55岁,主诉:发热3天伴乏力纳差。

体格检查:头面部局部皮肤扁丘状增厚,红褐色,质韧,表面光滑;面部三角区间红色皮疹,按之稍褪色,无贫血貌;左眼睑下垂;左侧腰部数枚直径约0.5-2cm淡红色斑块。

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尿红细胞26/uL,尿白细胞36/uL。

头颅、胸腹部CT检查示骨骼及多脏器改变,如图1。

根据国际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标准最终确诊结节性硬化症(TSC)。

病例2,女,32岁,主诉:体检发现蛋白尿2年余,加重2月。

体格检查:面部三角区间红色皮疹,按之稍褪色,无贫血貌;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

实验室检查尿隐血、尿蛋白及尿酮体阳性,尿红细胞65/uL,尿白细胞100/uL。

头颅、胸腹部及脊柱CT检查示骨骼及多脏器改变,如图2。

根据国际结节性硬化症诊断标准最终确诊结节性硬化症(TSC)。

图1 女,55岁,TSC。

(A)CT平扫双肾AML双肾轮廓显著增大,右侧为著,肾实质显示不清,见多发不规则形混杂密度肿块影,脂肪成分多。

(B)CT平扫肺LAM病双肺多发小囊状透亮影。

(C,箭)骨窗显示骶椎体及棘突多发斑片状致密影。

(D,箭)CT平扫示左眼球萎缩并钙化。

(E,箭)CT平扫示双侧脑室室管膜下对称分布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影。

(F,箭)CT平扫示头部皮肤广泛增厚并密度增高。

(G、H,箭)骨窗示颅骨广泛增厚并多发斑片状致密影。

图2 女,32岁,TSC。

(A)CT平扫示双肺透亮度增加,多发小囊状透亮影。

(B、D)CT平扫示双肾体积增大,左肾为著,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轮廓不清。

(C)骨窗脊柱矢状位示椎体及棘突多发斑片状骨质密度增高影。

(E)骨窗示双侧髋骨多发斑片状骨质密度增高影。

(F)肝左内叶小圆形脂肪密度影。

(G)室管膜下小结节状高密度影。

2 讨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又称Bourneville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多由外胚叶组织的器官发育异常所致,可出现脑、皮肤、周围神经、肾等多器官受累,其特征是在多个器官中形成错构瘤,典型的三联征是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管囊肿2例分析
【关键词】淋巴管囊肿腹膜后纵隔内
淋巴管囊肿又称淋巴管瘤,是由于阻塞淋巴管不断扩张而形成,可单发或多发,常位于颈部、腋下、纵隔内及腹膜后,笔者遇见腹膜后和纵隔内两例淋巴管囊肿,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1.1 例1 患者男性,68岁,因腰区疼痛、尿痛2天收住院,体征:左肾区扣击痛阳性。

B超:左肾上极处可见一大小约9.4cm×6.8cm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

CT表现:左肾上极内侧可见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约为5.0Hu,大小约为8.6cm×6.4cm×5.3cm密度均匀,边缘光整,增强后未见强化。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肿块大小约8.0cm×5.5cm×4.9cm囊肿,壁菲薄,单房,内含黄色澄清液体,镜检: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衬单皮扁平上皮,无平滑肌,大量淋巴细胞侵润。

病理诊断:淋巴管囊肿。

手术切除,痊愈出院。

1.2 例2 患者男性,23岁,因体检来院行胸部X线片检查,诊断为胸部肿瘤收住院。

患者平时无任何不适感觉。

体格检查:颈部无肿块,表浅淋巴结不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

正位胸片示上纵隔增宽,边缘光滑锐利。

CT示右前纵隔内可见一形态不规则低密度囊性肿块,大小约为7.2cm×6.3cm×3.6cm,边缘可见分叶状,密度尚均匀,增强前后CT值约为2
2.3Hu—2
3.6Hu。

诊断为右上纵隔良性肿瘤,考虑纵隔淋巴结囊肿,胸腺瘤部分囊性变不除外。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右前纵隔内囊性肿物6.5cm×5.6cm×3.0cm大小,囊壁呈蜂窝状,表面覆盖膈胸膜,内为淡黄色液体。

镜检:大量增生的脉管状结构,瘤组织内可见残存胸腺组织。

病理诊断:纵隔淋巴结囊肿。

2 讨论
腹膜后和纵隔内淋巴管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腹膜后淋巴管囊肿多来源于胚胎残余组织,内衬单层扁皮或柱状上皮,有时由于感染关系,无内衬上皮,多见于女性,多位于肾附近、结肠后或胰尾处。

腹膜后淋巴管囊肿手术效果良好。

手术时要确切结扎囊肿周围多有的管形结构。

完整切除囊肿。

纵隔内淋巴管囊肿多无明显症状、体征,诊断比较困难。

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纵隔淋巴管囊肿一些有意义的信息。

胸片与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突向一侧或两侧的纵隔块影,多发生在中纵隔,边缘境界清楚、光滑锐利,密度均匀,肿块边界完整而无向肺内侵润的征象,纵隔结构被包绕而不明显的切断。

CT值可依肿物囊性或实体而有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